本发明涉及热轧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热轧带钢精轧机的前导尺余量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热连轧产线中,精轧机的前导尺在生产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把带钢正确地导入轧机,同时在轧制过程中对带钢整体起到夹持纠正板形的作用,保证轧制稳定性。
在热轧生产过程中,导尺开口度需要在带钢宽度的基础上放大尺寸,以留出一定的宽度余量保证带钢的顺利导入,这个余量值便叫作导尺余量,它等于导尺两侧导板距离带钢两侧边部的距离之和。
前导尺余量按时序分为三部分:带钢咬入前有一个等待余量(EN POS),带钢咬入后的中间余量(SS POS),以及带钢抛钢前的尾部余量(TAIL POS)。精轧各机架的前导尺余量设定值由操作工通过一级操作画面HMI手动输入,生产过程中前导尺按画面中设定数值进行短行程动作。
热连轧产线产品种类一般较为广泛,其品种和代表钢种主要可分为冷轧基料(SPHC、SPHD、SPHE等)、深冲钢(DD11~DD15)、碳素结构钢(Q235、SS400、S235JR)、低合金结构钢(Q345、St52、Gr50、S355JR)、高强结构钢(JB700、Q460D)、耐候钢(JND、Q450NQR1、09CrCuSb、SPA-H)、管线钢(X42~X80、J55、JH80Q)、焊接气瓶用钢(HP295、HP325、HP345)、船板用钢(AH32、AH36)、汽车用钢(380CL、510CL、J700)和花纹板(Q235B-H)等。
目前,在现场轧制不同的钢种与规格时,精轧机的前导尺余量一般使用同样的设定参数。但是由于各钢种带钢的变形抗力相差很大,如此设定参数很容易造成撞导尺、机架内轧断等轧废事故,导致轧制稳定性较差。该问题在不同钢种交叉轧制时更加严重。
因此,如何优化热轧带钢精轧机的前导尺余量的控制,提高热轧带钢轧制稳定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轧带钢精轧机的前导尺余量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能够优化热轧带钢精轧机的前导尺余量的控制,提高热轧带钢轧制稳定性。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热轧带钢精轧机的前导尺余量的控制方法,
将待精轧的带钢分为普通钢和品种钢两大类;
当待精轧的带钢为普通钢时,控制精轧机的前导尺余量为:
当待精轧的带钢为品种钢时,控制精轧机的前导尺余量为:
优选的,所述普通钢包括冷轧基料以及普碳钢;
当待精轧的带钢为冷轧基料时,控制精轧机的前导尺余量为:
当待精轧的带钢为普碳钢时,控制精轧机的前导尺余量为:
优选的,所述冷轧基料或普碳钢的成品带钢规格为(2.5~6.0)×(1010~1270)mm。
优选的,所述品种钢包括深冲钢、高强结构钢、管线钢、焊接气瓶用钢以及汽车用钢;
当待精轧的带钢为深冲钢时,控制精轧机的前导尺余量为:
当待精轧的带钢为高强结构钢时,控制精轧机的前导尺余量为:
当待精轧的带钢为管线钢时,控制精轧机的前导尺余量为:
当待精轧的带钢为焊接气瓶用钢时,控制精轧机的前导尺余量为:
当待精轧的带钢为汽车用钢时,控制精轧机的前导尺余量为:
优选的,所述深冲钢、高强结构钢、管线钢、焊接气瓶用钢以及汽车用钢的成品带钢规格为(3.0~16)×(1350~1560)mm。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轧带钢精轧机的前导尺余量的控制方法,根据轧制带钢的规格和品种将带钢分为普通钢与品种钢,对精轧机的前导尺余量进行了精细区分,导尺设定更为科学,从而能够对轧制过程进行更精准地控制,提高了板形的可调整性,有效地提高了轧制稳定性。尤其在轧制计划编排较为混乱,多种钢种、规格混合轧制的情况下,现场轧制稳定性提高明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热轧带钢精轧机的前导尺余量的控制方法,
将待精轧的带钢分为普通钢和品种钢两大类;
当待精轧的带钢为普通钢时,控制精轧机的前导尺余量为:
当待精轧的带钢为品种钢时,控制精轧机的前导尺余量为: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普通钢包括冷轧基料以及普碳钢;
当待精轧的带钢为冷轧基料时,控制精轧机的前导尺余量为:
当待精轧的带钢为普碳钢时,控制精轧机的前导尺余量为: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轧基料或普碳钢的成品带钢规格为(2.5~6.0)×(1010~1270)mm。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品种钢包括深冲钢、高强结构钢、管线钢、焊接气瓶用钢以及汽车用钢;
当待精轧的带钢为深冲钢时,控制精轧机的前导尺余量为:
当待精轧的带钢为高强结构钢时,控制精轧机的前导尺余量为:
当待精轧的带钢为管线钢时,控制精轧机的前导尺余量为:
当待精轧的带钢为焊接气瓶用钢时,控制精轧机的前导尺余量为:
当待精轧的带钢为汽车用钢时,控制精轧机的前导尺余量为: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深冲钢、高强结构钢、管线钢、焊接气瓶用钢以及汽车用钢的成品带钢规格为(3.0~16)×(1350~1560)mm。
当待精轧的带钢为普通钢时:
前导尺的等待余量数值从F1-F6是依次递加的,这是考虑带钢由于变形会有一定的宽展,越往后机架带钢宽度会变宽的原理,为防止带钢撞导尺适当的加宽一些;
中间余量较等待余量减小,由于已正常穿带免去考虑带钢头部咬入问题,开口度减小对带钢起到一定的夹持作用,有效地防止带钢跑偏保证轧制过程的稳定进行;
尾部余量和中间余量参数一致,因为尾部带钢抛钢失张,如果此时动作导尺会加大带钢尾部的不稳定性,这样能防止造成带钢甩尾,打工作辊辊面。
当待精轧的带钢为品种钢时:
品种钢的前导尺等待余量比普通钢的稍微加大,这是由于品种钢的宽度增大,头部撞导尺的几率增加,在设定导尺等待位置时适当增大导尺宽度,可以有效的防止带钢头部撞导尺的风险;
在中间余量上,也比普通钢设定要大一些,这是由于例如深冲系列带钢变形抗力小,如采用普通钢的短行程,夹持力太大,容易造成带钢的边部变形,在轧制较厚规格和变形抗力较大的带钢时轧制速度和跑偏较慢,所以短行程数值没有必要设定太小,足以保证带钢的轧制稳定,有效的减少带钢对前导尺的磨损,延长了前导尺的寿命,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尾部余量设定思路与普通钢种一致,保持与中间位短行程数值一样,防止跑钢甩尾。
以往修改前导尺余量的设定需要生产人员提前通知模型人员更改参数,或者自行通过操作画面手动输入,费时费力,平均修改一次需要3分钟左右时间,降低了轧制节奏。使用本发明的方法后,可以将不同品种以及规格的带钢所对应的前导尺余量参数提前输入微机控制系统,现场混轧切换时只需要生产人员点击操作画面中的切换按键即可轻松完成设定参数的更改,可操作性强,省时省力,轧机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本发明未详尽描述的方法和装置均为现有技术,不再赘述。
为了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热轧带钢精轧机的前导尺余量的控制方法进行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受以下实施例的限制。
实施例1
生产成品规格为3.0*1230mm的SPHC冷轧成型用带钢,根据上述的分类方法,由于产品规格3.0*1230mm处于(2.5~6.0)×(1010~1270)mm的范围区间,且钢种SPHC为冷轧基料,所以该品种应归类为“普通钢”,使用普通钢精轧机前导尺余量设定。
当待精轧的带钢为冷轧基料时,操作人员将操作画面中导尺模式打到“普通钢”模式,根据上述控制方法所列,控制精轧机的前导尺余量为:
操作人员根据轧钢过程中带钢实际宽度情况,对导尺余量进行适当修正。如果现场导尺与带钢摩擦产生火花,说明导尺余量过小,需将导尺余量加大;如果导尺与带钢边部距离很大,说明导尺余量太大,需将导尺余量减小。普通钢导尺余量一般单次修正5mm,为避免出现修正过大,每次修正在上次修正的基础上并结合修正效果,逐步修正。
通过某企业实际验证,冷轧基料精轧轧制稳定性增强,月均轧废率由0.21%,降低到0.17%,较之前降低了19%。
实施例2
生产成品规格为3.75*1500mm的HP295焊接气瓶用钢,根据上述的分类方法,由于产品规格3.75*1500mm处于(3.0~16)×(1350~1560)mm的范围区间,且钢种HP295为焊接气瓶用钢,所以该品种应归类为“品种钢”,使用品种钢精轧机前导尺余量设定。
当待精轧的带钢为焊接气瓶用钢时,操作人员将操作画面中导尺模式打到“品种钢”模式,根据上述控制方法所列,控制精轧机的前导尺余量为:
操作人员根据轧钢过程中带钢实际宽度情况,对导尺余量进行适当修正。如果现场导尺与带钢摩擦产生火花,说明导尺余量过小,需将导尺余量加大;如果导尺与带钢边部距离很大,说明导尺余量太大,需将导尺余量减小。品种钢导尺余量一般单次修正3mm,为避免出现修正过大,每次修正在上次修正的基础上并结合修正效果,逐步修正。
通过某企业实际验证,焊接气瓶用钢精轧轧制稳定性显著增强,月均轧废率由0.44%,降低到0.28%,较之前降低了36%。
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于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本文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