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振动盘,具体讲是一种用于加工棘轮环的振动盘。
背景技术:
棘轮环是一种用于棘轮扳手上的部件,棘轮环在加工时会在其两端进行倒角。棘轮环倒角所采用的是倒角机,加工时通过振动盘将棘轮环输送至倒角机的加工位置处,而目前应用于加工棘轮环的倒角机一次只能对棘轮环的一端进行倒角,即一个棘轮环需要被倒角两次,而因为棘轮环在输送过程中其两个端面的其中一个面是肯定要接触到输送轨道的,所以棘轮环的第一次倒角是比较顺利的,但是将第一次倒角完毕后的棘轮环倒入振动盘中进行第二次倒角时,就出出现重复倒角的情况,即在第一次倒角的位置处又进行了一次倒角,而并非是对棘轮环的另一端进行倒角,工人们需要对加工完毕和未加工完毕的棘轮环挑出来,然后对未加工的棘轮环进行又一次的加工,所以一个棘轮环在加工时就很可能出现被倒角超过两次的情况,加工速度慢且工作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作效率高的用于加工棘轮环的振动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用于加工棘轮环的振动盘,包括振动盘本体,所述振动盘本体内设有螺旋输送导轨,所述振动盘本体的底部设有底板,所述底板的顶部设有支架,所述振动盘本体的顶端外侧设有送料导轨;所述螺旋输送导轨包括设置在振动盘本体顶端内侧壁上的输送顶板,所述输送顶板具 有第一自由端部和第二自由端部,并在第一自由端部和第二自由端部之间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外侧具有多个半圆形搁置板,相邻的两个搁置板之间留有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搁置板的数量至少为五个。
进一步地,所述送料导轨的底部与支架的顶部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输送顶板的宽度为W1,所述搁置板至振动盘本体顶端内侧壁的最大距离为W2,且W2<W1。
应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用于加工棘轮环的振动盘,其有益效果是:因为当棘轮环的任意一端被倒角后,被倒角的那一端的端面面积就会减小,棘轮环在通过连接板时,当棘轮环被倒角过的那一端被放在连接板上时,因为半圆形搁置板的设置,棘轮环的端面会因为接触面积不足而从输送顶板掉下去,而棘轮环未被倒角过的那一端就能顺利通过连接板,所以不会出现同一位置被重复倒角的情况出现,工作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所示:1-振动盘本体,2-螺旋输送导轨,21-输送顶板,211-第一自由端部,212-第二自由端部,3-底板,4-支架,5-送料导轨,6-连接板,61-搁置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比较直观、完整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现就结合本实用新型附图进行非限制性的特征说明如下:
如图1-图3所示,用于加工棘轮环的振动盘,包括振动盘本体1,振动盘本体1内设有螺旋输送导轨2,振动盘本体1的底部设有底板3,底板3的顶部设有支架4,振动盘本体1的顶端外侧设有送料导轨5;螺旋输送导轨2包括设置在振动盘本体1顶端内侧壁上的输送顶板21,输送顶板21具有第一自由端部211和第二自由端部212,并在第一自由端部211和第二自由端部212之间设有连接板6,连接板6的外侧具有多个半圆形搁置板61,相邻的两个搁置板61之间留有间隙。
如图3所示,搁置板61的数量至少为五个;输送顶板21的宽度为W1,搁置板61至振动盘本体1顶端内侧壁的最大距离为W2,且W2<W1,方便棘轮环被倒角过的那一端输送至输送顶板21上时能够顺利掉落,因为当W2较大时,棘轮环被倒角过的那一端放在连接板6上会出现棘轮环不掉落的情况。而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棘轮环被倒角过的那一端与连接板6的最小接触面积比棘轮环被倒角的那一端端面的一半面积小。
送料导轨5的底部与支架4的顶部固定,方便送料。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用于加工棘轮环的振动盘,因为当棘轮环的任意一端被倒角后,被倒角的那一端的端面面积就会减小,棘轮环在通过连接板6时,当棘轮环被倒角过的那一端被放在连接板6上时,因为半圆形搁置板61的设置,棘轮环的端面会因为接触面积不足而从输送顶板21掉下去,而棘轮环未被倒角过的那一端就能顺利通过连接板6,所以不会出现同一位置被重复倒角的情况出现,工作效率高。
当然,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非因此即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为之简易修饰及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同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