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平侧板人造岗石线压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87558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平侧板人造岗石线压头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工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具压头。



背景技术:

压头就是泵类机械的扬程,指的是把单位重量的液体抬升的距离。液体或液柱的两点之间的高度差,如液面和潜入孔之间的高度差。

现有公开技术申请号为:201220126821.6的一种模具压头,包括模具压头本体,模具压头本体上具有径向孔,其特征在于:模具压头本体上径向孔轴向投影呈周向均布,在径向孔中安装磁条;磁条内含于压头本体的工件接触面,磁条端部与工件并没有直接接触。优点是:具有磁性表面的工件装到机床上模具的压头上,模具压头里面的磁条牢牢吸住工件壁,避免工件从压头上面脱落。利用磁条与工件磁性壁之间产生的引力,使压头与工件保持动作一致,不存在磨损问题,使设备运行安全性大大提高;但该压头不能整个深入模具内部,导致压不实荒料现象,且振荡器的连接不够紧密,强度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平侧板人造岗石线压头,解决了压头不能整个深入模具内部,导致压不实荒料现象,且振荡器的连接不够紧密,强度较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平侧板人造岗石线压头,其结构包括模芯、气缸连接处、压头座、前后垫板、刮板、左右垫板、单边双排孔、平侧板以及振荡器;所述气缸连接处与所述压头座连接,所述模芯设于所述压头座内部,所述压头座与所述前后垫板连接,所述压头座与所述左右垫板连接,所述前后垫板、左右垫板与所述刮板连接,所述振荡器设于所述压头座内部,所述单边双排孔设于所述振荡器表面,所述平侧板设于所述前后垫板、左右垫板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气缸连接处内部设有凹纹设于所述压头座表面,于所述压头座表面设有6个凹孔与所述气缸连接处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单边双排孔平行设于所述振荡器两侧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平侧板分别固定设于所述前后垫板、左右垫板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前后垫板与所述左右垫板相互配合连接再连接于所述压头座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压头座与所述刮板通过所述前后垫板、左右垫板固定连接。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平侧板分别固定设于前后垫板、左右垫板表面,使得压头可以整个深入模具内部,避免了压不实荒料现象,通过单边双排孔平行设于振荡器两侧表面,解决了振荡器的连接不够紧密,强度较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平侧板人造岗石线压头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平侧板人造岗石线压头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平侧板人造岗石线压头的左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平侧板人造岗石线压头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参考图1、图2、图3、图4,一种新型平侧板人造岗石线压头,其结构包括模芯1、气缸连接处2、压头座3、前后垫板4、刮板5、左右垫板6、单边双排孔7、平侧板8以及振荡器9;所述气缸连接处2与所述压头座3连接,所述模芯1设于所述压头座3内部,所述压头座3与所述前后垫板4连接,所述压头座3与所述左右垫板6连接,所述前后垫板4、左右垫板6与所述刮板5连接,所述振荡器9设于所述压头座3内部,所述单边双排孔7设于所述振荡器9表面,所述平侧板8设于所述前后垫板4、左右垫板6表面。所述气缸连接处2内部设有凹纹设于所述压头座3表面,于所述压头座3表面设有6个凹孔与所述气缸连接处2配合。所述单边双排孔7平行设于所述振荡器9两侧表面。所述平侧板8分别固定设于所述前后垫板4、左右垫板6表面。所述前后垫板4与所述左右垫板6相互配合连接再连接于所述压头座3下方。所述压头座3与所述刮板5通过所述前后垫板4、左右垫板6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通过平侧板分别固定设于前后垫板、左右垫板表面,使得压头可以整个深入模具内部,避免了压不实荒料现象,通过单边双排孔平行设于振荡器两侧表面,解决了振荡器的连接不够紧密,强度较低的问题。

首先,将料液倒入模芯1中,将压头通过气缸连接处2与压头座3紧密连接,通过高压作用,将加入的料液在模芯1中固定成形。振荡器9设于所述模芯1底部,使得料液在振荡器9上方进行处理加工,设于振荡器9表面的单边双排孔7保证料液不溢流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