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铜圈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56333阅读:1004来源:国知局
一种铜圈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领域,特别是一种铜圈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铜圈的用途很多,通常用于电磁感应部件中。而对于铜圈的加工方式和加工模具也多种多样。现有的铜圈的加工工序中,通常分步进行,一次性成型困难。在加工过程后,还要对铜圈的毛刺等进行加工处理,步骤繁琐,而且在后期的加工处理的过程中,会影响到铜圈的外形结构,为后期的生产制造带来不便。因此,需要一款能够在铜圈成型后不需要进行后期加工处理的模具。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铜圈成型模具,能够将铜圈一次性冲压成型,减少工序步骤,省时省力。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铜圈成型模具,包括

一底座;

一下夹板,安装于所述底座上;

一母板,安装于所述下夹板上,所述母板和所述下夹板有一从上之下的夹道;

一对第一折弯入子,对称安装于所述母板;

一对第二折弯入子,对称安装于所述母板;

一冲压机构,包括

一斜楔,竖直可上下移动的嵌入于所述夹道中;

一折弯冲,可上下移动的冲压于两个所述第一折弯入子之间和两个所述第二折弯入子之间。

所述冲压机构还包括

一上模座;

一上夹板,安装于所述上模座的底面;

其中,所述折弯冲和所述斜楔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上夹板上。

所述铜圈成型模具还包括一限位件,竖直安装于所述母板上。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的铜圈成型模具,能够将铜圈一次性冲压成型,不需要其他的辅助加工工序,减少工序步骤,省时省力;铜圈成型模具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在铜圈成型后不需要进一步的辅助加工处理,有效的提高了铜圈的成型效率,进一步的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铜圈成型模具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铜圈成型模具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铜圈未成型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铜圈成型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铜圈成型模具冲压前整体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铜圈成型模具冲压后整体状态示意图。

其中。

1底座; 2下夹板; 3母板;

4第一折弯入子; 5第二折弯入子; 6冲压机构;

21第一夹道; 31第二夹道; 61上模座;

62上夹板; 63斜楔; 64折弯冲;

7限位件; 8铜圈。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如图1、图2所示,一种铜圈成型模具,包括一底座1、一下夹板2、一母板3、一对第一折弯入子4、一对第二折弯入子5、一冲压机构6以及一限位件7。

其中,底座1位于整个线圈模具的底部,用于为生个线圈成型模具提供一个冲压平台。

下夹板2包括两块前后竖直安装的夹板,夹板中间为第一夹道21。下夹板2固定安装于底座1上。

母板3也包括两块前后竖直安装的夹板,夹板中间为第二夹道31。母板3对应安装于下夹板2上,其中,第一夹道21与第二夹道31竖直连通。

限位件7竖直安装于母板3上,用于对折弯冲64的冲压位置进行定位。

一对第一折弯入子4在水平方向上对称的安装于母板3。一对第二折弯入子5在水平方向上对称安装于母板3。其中,第一折弯入子4位于第二折弯入子5的侧上方,其具体位置根据铜圈8的具体形状而定。

如图3所示,铜圈8为对称的结构,左侧为一“C”形件,右侧为一形件,左侧、右侧的形件下端相连接,其连接处为铜圈8的中部,其中部为向上凸的弧形件。当铜圈8限定于母板3上时,每一侧的第一折弯入子4和第二折弯入子5共同支撑其对应侧的“C”形件或形件。

冲压机构6包括一上模座61、一上夹板61、一斜楔63以及一折弯冲64。

其中,上模座61水平设置,上夹板61固定安装于上模座61的下表面,上夹板61包括两块夹块,两块夹块之间包括一第三夹道。

斜楔63的下部竖直可上下移动的嵌入于第一夹道21和第二中,并沿第一夹道21、第二夹道31在竖直方向上上下来回滑动,其上端被夹持于上夹板61的第三夹道内。

折弯冲64的上端被加持于第三夹道内。折弯冲64的可上下移动的冲压于两个第一折弯入子4之间和两个第二折弯入子5中间位置。即如图5、图6所示,当铜圈8被安放于第一折弯入子4和第二折弯入子5上时,折弯冲64冲压于铜圈8的中部。当铜圈8被冲压后,直接形成类似于“O”形圈,如图4所示。

应当指出,对于经充分说明的本实用新型来说,还可具有多种变换及改型的实施方案,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实施例。上述实施例仅仅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说明,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总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包括那些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变换或替代以及改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