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带锯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更换锯齿的带锯。
背景技术:
传统的带锯的锯条和锯齿为一体式,使用时间一长锯齿的齿刃会变钝甚至断裂,这样往往会造成整根带锯报废,整根带锯换新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急需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更换锯齿的带锯,将锯条和锯齿分离式设计,可对锯齿进行单独更换,节约了成本。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可更换锯齿的带锯,包括锯条和位于锯条一侧等间隔分布的齿牙,所述齿牙的外端部设有卡槽,所述卡槽包括位于两侧的平行分布的第一直壁和第二直壁,所述第一直壁和第二直壁的内端部通过向内凹陷的弧形壁连接,所述卡槽内插接锯齿,所述锯齿包括长方体的锯座,所述锯座的前端设有齿部,锯座的两侧形成向上延伸的凸台,锯座的上表面和两个凸台之间形成凹槽,所述锯座位于卡槽内,锯座的底面贴合第二直壁,锯座的上表面贴合第一直壁,两个凸台的内壁贴合齿牙的上下两表面,所述锯齿的后端与第一直壁和第二直壁的后端齐平,所述齿部露出在卡槽外。
所述锯齿和齿牙通过胶粘剂连接。
所述锯齿的后端与弧形壁之间留有空隙,所述空隙内填充胶粘剂。
所述凹槽的长度b大于卡槽的深度e。
所述凹槽的宽度c等于卡槽的高度f。
所述锯座的高度d等于卡槽的宽度g。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将锯齿插入卡槽内,且锯齿与第一直壁和第二直壁均抵在一起,同时锯齿贴合齿牙的上下表面,整个结构非常牢固,可靠性好,同时方便进行维修更换锯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锯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左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卡槽的示意图。
图中:锯条1、齿牙2、卡槽3、弧形壁31、第一直壁32、第二直壁33、锯齿4、凸台41、齿部42、锯座43、凹槽4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如图1~图5所示,可更换锯齿的带锯,包括锯条1和位于锯条1一侧等间隔分布的齿牙2,所述齿牙2的外端部设有卡槽3,齿牙2的外端部是指齿牙2最靠外的部分,也是工作时的主要接触受力点。
所述卡槽3包括位于两侧的平行分布的第一直壁32和第二直壁33,所述第一直壁32和第二直壁33的内端部通过向内凹陷的弧形壁31连接,第一直壁32、第二直壁33和弧形壁31围拢形成了卡槽3所在的区域。
所述卡槽3内插接锯齿4,所述锯齿4包括长方体的锯座43,所述锯座43的前端设有齿部42,齿部42为本实用新型工作时的受力面,齿部42的上下端均与锯座43的上下表面等高,齿部42的上表面呈弧形。
锯座43的两侧形成向上延伸的凸台41,凸台41的内外壁均为平面设计且两个平面平行,凸台41的外壁与锯座43的两侧壁处于同一平面上。
锯座43的上表面和两个凸台41之间形成凹槽44,所述锯座43位于卡槽3内,所述凹槽44的长度b大于卡槽3的深度e,使得锯齿4放入后齿部42露出在卡槽3外,能与被锯工件有可靠的接触面。
所述锯座43的高度d等于卡槽3的宽度g,使得锯齿4插入后锯座43的底面贴合第二直壁33,锯座43的上表面贴合第一直壁32,该底面和上表面均是以图3为参照方向时的底面和上表面,该锯齿4插入后在工作时可通过第二直壁33和第一直壁32的抵接作用实现可靠工作。
所述凹槽44的宽度c等于卡槽3的高度f,该高度f就是该处的齿牙2的厚度,两个凸台41的内壁贴合齿牙2的上下两表面,使得锯齿4能可靠贴合在齿牙2上工作。
所述锯齿4的后端与第一直壁32和第二直壁33的后端齐平,即该锯齿4插入到卡槽3内时直到抵住弧形壁31的两端后便不能继续插入,所述锯齿4的后端与弧形壁31之间留有空隙,所述空隙内填充胶粘剂,该处的胶粘连接可大大提高锯齿4和齿牙2的结合力。
所述锯齿4和齿牙2通过胶粘剂连接,胶粘剂可采用专用粘金属的强力胶水,需要更换锯齿4时可使用溶剂消除胶粘剂的连接进行拆卸后更换,胶粘剂可设在锯齿4和齿牙2交界的各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