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油泵体偏心夹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72572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油泵体偏心夹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油泵体偏心夹具。



背景技术:

机油泵体多为铸造成型,表面粗糙,需要二次加工,有的机油泵中有圆柱形腔体,且两个腔体为偏心设置,要对两个腔体的内表面进行加工处理,针对此种情况,目前需要两种不同的夹具或者两台加床分步进行加工,操作繁琐、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油泵体偏心夹具,解决现有技术中针对具有偏心腔体的机油泵,进行机加工时需要两个不同夹具分步进行紧固,操作繁琐、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机油泵体偏心夹具,包括卡盘、底座和限位螺栓,所述卡盘与底座通过偏心轴连接,偏心轴分为两段,其中一段与卡盘固连,另一段与底座转动连接,且连接底座的一段贯穿底座设置;所述卡盘为圆形,卡盘上呈辐射状开设有三个卡槽,卡槽中设置有卡爪;所述卡盘上开设有螺纹孔,底座上开设有与螺纹孔对应的腰型孔,限位螺栓穿过螺纹孔和腰型孔设置;手动转动偏心轴,卡盘随着偏心轴一起旋转,转动一定角度后,紧固限位螺栓使卡盘和底座相对固定。

油泵体偏心设置有两个圆柱形腔体,分别为腔体A,腔体B,对该油泵体腔体内表面加工处理时,对机首先通过三个卡爪将机油泵体紧固在卡盘上,然后松开限位螺栓,转动偏心轴,使机油体腔体A的轴线与切削刀转轴的轴线共线,然后紧固限位螺栓,保证卡盘与底座相对固定,在启动机床,进行加工,待该加工工序完成后,停止机床,松开限位螺栓,再次转动偏心轴,因为底座上开设有腰型孔,则转动偏心轴时螺栓沿腰型孔滑动,使机油泵体腔体B的轴线与切削刀转轴的轴线共线,然后紧固限位螺栓,保证卡盘与底座相对固定,在启动机床,对腔体B的内表面进行加工。无需更换夹具、加床,操作简单方便、效率高,一次夹装可以进行实现两个偏心腔体的内表面加工处理。

进一步改进,所述三个卡槽均布在卡盘上,便于加持机油泵体。

进一步改进,所述螺纹孔、腰型孔和限位螺栓均为两个,两个螺纹孔的中心与卡盘的中心三点共线,提高紧固效果。

进一步改进,所述三个卡爪相对的表面为弧形面,便于与机油泵体的侧面贴合,保证工件与卡盘固定,防止在加工过程中工件发生偏移而影响加工精度。

进一步改进,所述偏心轴穿过底座的一端设置有操作扳手,便于转动偏心轴,省力。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设置机油泵体偏心夹具,对油泵体偏心设置有两个圆柱形腔体进行机加工时,无需更换夹具、加床,操作简单方便、效率高,一次夹装可以进行实现两个偏心腔体的内表面加工处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机油泵体偏心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偏心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左视图。

图4为机油泵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技术方案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图1-4所示,一种机油泵体偏心夹具,包括卡盘2、底座1和限位螺栓5,所述卡盘2与底座1通过偏心轴3连接,偏心轴分为两段,为第一段31和第二段32,其中第一段31与卡盘2固连,第二段32与底座1转动连接,且连接底座1的一段贯穿底座设置;所述卡盘2为圆形,卡盘2上呈辐射状开设有三个卡槽,卡槽中设置有卡爪4;所述卡盘2上开设有螺纹孔,底座1上开设有与螺纹孔对应的腰型孔,限位螺栓5穿过螺纹孔和腰型孔设置;手动转动偏心轴3,卡盘2随着偏心轴3一起旋转,转动一定角度后,紧固限位螺栓5使卡盘2和底座1相对固定。

油泵体偏心设置有两个圆柱形腔体,如图4所示,分别为腔体A6,腔体B7,对该油泵体腔体内表面加工处理时,对机首先通过三个卡爪将机油泵体紧固在卡盘上,然后松开限位螺栓,转动偏心轴,使机油体腔体A的轴线与切削刀转轴的轴线共线,然后紧固限位螺栓,保证卡盘与底座相对固定,在启动机床,进行加工,待该加工工序完成后,停止机床,松开限位螺栓,再次转动偏心轴,因为底座上开设有腰型孔,则转动偏心轴时螺栓沿腰型孔滑动,使机油泵体腔体B的轴线与切削刀转轴的轴线共线,然后紧固限位螺栓,保证卡盘与底座相对固定,在启动机床,对腔体B的内表面进行加工。无需更换夹具、加床,操作简单方便、效率高,一次夹装可以进行实现两个偏心腔体的内表面加工处理。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三个卡槽均布在卡盘2上,便于加持机油泵体。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螺纹孔、腰型孔和限位螺栓5均为两个,两个螺纹孔的中心与卡盘的中心三点共线,提高紧固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三个卡爪4相对的表面为弧形面,便于与机油泵体的侧面贴合,保证工件与卡盘2固定,防止在加工过程中工件发生偏移而影响加工精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偏心轴3穿过底座1的一端设置有操作扳手,便于转动偏心轴,省力。

本实用新型中未做特别说明的均为现有技术或者通过现有技术即可实现,而且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具体实施案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案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的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都应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