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感装入载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16058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感装入载具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感整理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电感装入载具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工厂生产中,电感通常采用人工作业,散装的电感由人工取一颗放入模具冲压,冲压完成再放一颗,周而复始,生产效率较低,人工一个班产量仅六七千个。后续,采用先将电感装入载具的方式进行冲压后,效率获得一定的提高,具体为人工将电感放入载具中,一个载具一般可以放28个电感,然后将载具整体放入模具进行冲压,实现批量作业,提高效率。但是,装入载具的过程还是需要依靠人工进行,在效率上还是具有劣势。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以快速实现电感装入载具的电感装入载具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感装入载具装置,其包括:

机座;

进料机构,其固定安装于机座上,进料机构的出料端连接流道,流道为直线形,流道由进料机构的出料端向前延伸,流道的自由端向前延伸的自由端设置有顶料机构;

载具机构,其固定安装于机座上,载具机构平行于流道设置,载具机构上滑动连接有载具盒;

摆杆机构,其固定安装于顶料机构之外,摆杆机构包括摆杆的摆动驱动部,摆杆的一端固定安装于摆动驱动部的输出轴上,摆杆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取料部,摆杆的行程在载具机构和顶料机构之间。

进一步地,上述进料机构为振动盘进料装置,其具有振动盘,振动盘安装于柱体上。

进一步地,上述流道与进料机构通过封闭段连通。

进一步地,上述载具盒上开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沟槽。

进一步地,上述沟槽内开设有通孔。

进一步地,上述载具盒上开设有沿其宽度方向延伸的缺口。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感装入载具装置,主要设置了机座、进料机构、载具机构和摆杆机构;其中,进料机构的出料端连接流道,流道为直线形,流道由进料机构的出料端向前延伸,流道的自由端向前延伸的自由端设置有顶料机构,载具机构平行于流道设置,载具机构上滑动连接有载具盒,摆杆机构包括摆杆的摆动驱动部,摆杆的一端固定安装于摆动驱动部的输出轴上,摆杆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取料部,摆杆的行程在载具机构和顶料机构之间;通过上述改进,可以实现电感快速地向载具中装入,从而提高电感生产的整体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感装入载具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感装入载具装置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参见图1至图2,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感装入载具装。该电感装入载具装置包括:机座1;进料机构2,其固定安装于机座1上,进料机构2的出料端21连接流道22,流道22为直线形,流道22由进料机构2的出料端21向前延伸,流道22的自由端向前延伸的自由端设置有顶料机构3(具体可以为顶针或顶杆);载具机构4,其固定安装于机座1上,载具机构4平行于流道22设置,载具机构4上滑动连接有载具盒41;摆杆机构3,其固定安装于顶料机构3之外,摆杆机构3包括摆杆31的摆动驱动部32,摆杆31的一端固定安装于摆动驱动部32的输出轴上,摆杆31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取料部33,摆杆31的行程在载具机构4和顶料机构3之间。其中,进料机构2具体可以为振动盘进料装置,其具有振动盘24,振动盘24安装于柱体25上。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感装入载具装置,主要设置了机座、进料机构、载具机构和摆杆机构;其中,进料机构的出料端连接流道,流道为直线形,流道由进料机构的出料端向前延伸,流道的自由端向前延伸的自由端设置有顶料机构,载具机构平行于流道设置,载具机构上滑动连接有载具盒,摆杆机构包括摆杆的摆动驱动部,摆杆的一端固定安装于摆动驱动部的输出轴上,摆杆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取料部,摆杆的行程在载具机构和顶料机构之间;通过上述改进,可以实现电感快速地向载具中装入,从而提高电感生产的整体生产效率。

参见图1至图2,流道22与进料机构2通过封闭段23连通,可以降低外部气流对送料的影响,提高整体送料的效率和精准性。

参见图1至图2,载具盒41上开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沟槽411,可以使得送料更为稳定。为了防止卡料现象,沟槽411内开设有通孔412;而为了提升这种效果,载具盒41上开设有沿其宽度方向延伸的缺口413。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