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通接头压配三端口软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03396阅读:521来源:国知局
三通接头压配三端口软管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三通接头压配三端口软管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汽车发动机冷却液分配进出水管的装配中,冷却主管的一端先与冷却软管和冷却旁支管连接,冷却主管的另一端再经一三通接头与冷却副管和支管连接(其中冷却副管的另一端预先连接有两根支管),该三通接头包括直管段和与直管段垂直的支管段,直管段两端的端口分别与冷却副管和支管装配,支管段的端口与冷却主管装配;该结构的传统装配方式为手工装配,即手工将三通接头的三个端口依次与冷却主管、冷却副管以及支管装配,该方式工序多、操作繁琐,导致装配效率低,人工劳动强度大,且由于手工装配往往存在装配应力不足问题,这就导致装配精度不够,在使用过程中易出现泄漏或脱落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以上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装配效率和装配质量高,且能有效降低人工劳动强度的三通接头压配三端口软管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三通接头压配三端口软管装置,包括安装基座,所述安装基座上设有工件定位座,所述工件定位座的上端后侧设有与三通接头外形相同的凹槽,所述工件定位座的左侧设有由气缸A驱使朝工件定位座移动的支撑座A,所述支撑座A上设有用于定位第一支管的定位装置A;所述工件定位座的右侧设有由气缸B驱使朝工件定位座移动的支撑座B,所述支撑座B上设有用于定位冷却副管的定位装置B;所述工件定位座的后侧设有由气缸C驱使朝工件定位座移动的支撑座C,所述支撑座C上设有用于定位冷却主管的定位装置C。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装置A包括固定设置在支撑座A的定位下模A、以及活动设置在定位下模A正上方的定位上模A,所述定位下模A的上端开设有与第一支管外形相同的下凹腔A,所述定位上模A的下端开设有与第一支管外形相同的上凹腔A,定位上模A的上方设有以利驱动其向上下运动的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驱使定位上模A向下运动以使上凹腔A与下凹腔A形成以利定位夹紧第一支管的凹腔A。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下模A的后端经螺栓连接有一用于支撑第一支管伸出下凹腔A段的托块A,所述托块A上开设有与第一支管外形相同并与下凹腔A连通的支撑凹腔A。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装置B包括固定在支撑座B的定位下模B、以及活动设置在定位下模B正上方的定位上模B,所述定位下模B的上端开设有与冷却副管外形相同的下凹腔B,所述定位上模B的下端开设有与冷却副管外形相同的上凹腔B,定位上模B的上方设有以利驱动其向上下运动的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驱使定位上模B向下运动以使上凹腔B与下凹腔B形成以利定位夹紧冷却副管的凹腔B。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下模B的后端经螺栓连接有一用于支撑与冷却副管的一端口相连接的支管组件的托块B,所述托块B上开设有与支管组件外形相同并与下凹腔B连通的支撑凹腔B。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装置C包括固定在支撑座C的定位下模C、以及活动设置在定位下模C正上方的定位上模C,所述定位下模C的上端开设有与冷却主管外形相同的下凹腔C,所述定位上模C的下端开设有与冷却主管外形相同的上凹腔C,定位上模C的上方设有以利驱动其向上下运动的第三气缸,所述第三气缸驱使定位上模C向下运动以使上凹腔C与下凹腔C形成以利定位夹紧冷却主管的凹腔C。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下模C的后端经螺栓连接有一水平设置的托架C,所述托架C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有托块C和托块D,所述托块C和托块D左右错位分布,托块C的上端设有以利支撑冷却软管与冷却主管连接端的卡口,托块D的上端设有以利支撑出水感应器接头的支撑凹腔C。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上模A与定位下模A之间、定位上模B与定位下模B之间以及定位上模C与定位下模C之间均设置以利导向的导柱;所述定位上模A、定位下模A、定位上模B、定位下模B、定位上模C以及定位下模C靠近工件定位座端的两侧均设置有倒角。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座A的下侧设有一横向固定在安装基座的滑轨A,所述滑轨A上滑动连接有一与支撑座A下表面固定连接的滑块A,所述气缸A设于滑轨A的左侧;所述支撑座B的下侧设有一横向固定在安装基座的滑轨B,所述滑轨B上滑动连接有一与支撑座B下表面固定连接的滑块B,所述气缸B设于滑轨B的右侧;所述支撑座C的下侧设有一纵向固定在安装基座的滑轨C,所述滑轨C上滑动连接有一与支撑座C下表面固定连接的滑块C,所述气缸C设于滑轨C的后侧。

进一步的,所述工件定位座的上端前侧设有以利固定三通接头的快速夹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仅需一道工序即可完成三通接头三个端口的压配,装配效率高;采用气缸作为动力源来驱动压配,装配应力大,装配效果好,并有效降低人工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三通接头与冷却主管、冷却副管以及支管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快速夹钳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安装基座;2-工件定位座;201-凹槽;3-气缸A;4-支撑座A;5-气缸B;6-支撑座B;7-快速夹钳;701-基座;702-压杆;703-摆杆;704-自锁连杆;705-压紧柱;706-压块;8-气缸C;9-支撑座C;10-定位下模A;101-下凹腔A;102-托块A;103-支撑凹腔A;11-定位上模A;110-上凹腔A;12-第一气缸;13-定位下模B;131-下凹腔B;132-托块B;133-支撑凹腔B;14-定位上模B;141-上凹腔B;15-第二气缸;16-定位下模C;161-下凹腔C;162-托架C;163-托块C;164-托块D;165-卡口;166-支撑凹腔C;17-定位上模C;171-上凹腔C;18-第三气缸;19-导柱;20-滑轨A;21-滑块A;22-滑轨B;23-滑块B;24-滑轨C;25-手柄;26-限位凸条A;27-限位凸条B;28-限位凸条C;29-冷却主管;30-冷却软管;31-冷却旁支管;32-冷却副管;33-第一支管;34-第二支管;35-第三支管;36-三通接头;37-三通接头A;38-出水感应器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冷却主管29的一端与冷却软管30和冷却旁支管31连接,冷却主管29的另一端经三通接头36与冷却副管32和第一支管33连接,冷却副管32的另一端连接有两根支管,该三通接头36包括直管段和与直管段垂直的支管段,直管段两端的端口分别与冷却副管32和第一支管33装配,支管段的端口与冷却主管29装配,即三通接头36的三个端口分别压配到冷却主管29、冷却副管32以及第一支管33内。

如图2-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三通接头压配三端口软管装置,包括安装基座1,所述安装基座1上设有工件定位座2,所述工件定位座2的上端后侧设有与三通接头外形相同的凹槽201,所述工件定位座2的左侧设有由气缸A3驱使朝工件定位座移动的支撑座A4,所述支撑座A4上设有用于定位第一支管的定位装置A;所述工件定位座2的右侧设有由气缸B5驱使朝工件定位座移动的支撑座B6,所述支撑座B6上设有用于定位冷却副管的定位装置B;所述工件定位座2的后侧设有由气缸C8驱使朝工件定位座移动的支撑座C9,所述支撑座C9上设有用于定位冷却主管的定位装置C;即第一支管在气缸A3的驱动下朝工件定位座2移动,使得三通接头直管段的一个端口压入到第一支管内;冷却副管在气缸B5的驱动下朝工件定位座2移动,使得三通接头直管段的另一个端口压入到冷却副管内;冷却主管在气缸C8的驱动下朝工件定位座2移动,使得三通接头支管段的端口压入到冷却主管内。

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装置A包括固定设置在支撑座A4的定位下模A10、以及活动设置在定位下模A10正上方的定位上模A11,所述定位下模A10的上端开设有与第一支管外形相同的下凹腔A101,所述定位上模A11的下端开设有与第一支管外形相同的上凹腔A110,定位上模A11的上方设有以利驱动其向上下运动的第一气缸12,所述第一气缸12驱使定位上模A11向下运动以使上凹腔A110与下凹腔A101形成以利定位夹紧第一支管的凹腔A;由于第一支管为呈波浪状的软管,故上凹腔A110和下凹腔A101均呈靠近工件定位座2端高、远离工件定位座2端低的倾斜状,以便更好的定位住第一支管,上凹腔A110和下凹腔101的横截面均为半圆形。

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下模A10的后端经螺栓连接有一用于支撑第一支管伸出下凹腔A101段的托块A102,所述托块A102上开设有与第一支管外形相同并与下凹腔A101连通的支撑凹腔A103。

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装置B包括固定在支撑座B6的定位下模B13、以及活动设置在定位下模B13正上方的定位上模B14,所述定位下模B13的上端开设有与冷却副管外形相同的下凹腔B131,所述定位上模B14的下端开设有与冷却副管外形相同的上凹腔B141,定位上模B14的上方设有以利驱动其向上下运动的第二气缸15,所述第二气缸15驱使定位上模B14向下运动以使上凹腔B141与下凹腔B131形成以利定位夹紧冷却副管的凹腔B;所述冷却副管为金属直管,故上凹腔B141和下凹腔B131均水平设置,上凹腔B141和下凹腔B131的横截面均为半圆形状。

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下模B13的后端经螺栓连接有一用于支撑与冷却副管的一端口相连接的支管组件的托块B132,所述托块B132上开设有与支管组件外形相同并与下凹腔B131连通的支撑凹腔B133;所述支管组件包括第二支管34和第三支管35,第二支管34和第三支管35均为软管,所述第二支管34和第三支管35经三通接头A37与冷却副管的一端口连接,冷却副管和第二支管分别与三通接头A直管段两端的端口连接,第三支管与三通接头支管段的端口连接,故为了提高定位精度,所述支撑凹腔B133呈T型状。

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装置C包括固定在支撑座C9的定位下模C16、以及活动设置在定位下模C16正上方的定位上模C17,所述定位下模C16的上端开设有与冷却主管外形相同的下凹腔C161,所述定位上模C17的下端开设有与冷却主管外形相同的上凹腔C171,定位上模C17的上方设有以利驱动其向上下运动的第三气缸18,所述第三气缸18驱使定位上模C17向下运动以使上凹腔C171与下凹腔C161形成以利定位夹紧冷却主管的凹腔C;所述冷却主管为金属直管,冷却主管的一端设有折弯段,折弯段的端口与三通接头支管段的端口压配,冷却主管上远离折弯段的端口经三通接头B与冷却软管压配,定位时,折弯段水平设置,远离折弯段的端口向上翘起;故所述上凹腔C171和下凹腔C161的横截面均为半圆形状,且为了方便装配,上凹腔C171和下凹腔C161均水平设置。

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下模C的后端经螺栓连接有一水平设置的托架C162,所述托架C162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有托块C163和托块D164,所述托块C163和托块D164左右错位分布,托块C163的上端设有以利支撑冷却软管与冷却主管连接端的卡口165,托块D164的上端设有以利支撑出水感应器接头的支撑凹腔C166;由于冷却软管上设有弯曲部,导致其两端的端口错位分布,故托块C163和托块D164左右错位分布,以便更好的支撑冷却软管和出水感应器接头;由于冷却主管上远离折弯段的端口向上翘起,故托块D1645的高度大于托块C163的高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上模A11与定位下模A10之间、定位上模B14与定位下模B13之间以及定位上模C17与定位下模C16之间均设置以利导向的导柱19;所述定位上模A11的下表面、定位上模B14的下表面以及定位上模C17的下表面均设有圆柱形定位凸柱,所述定位下模A10的上表面、定位下模B13的上表面以及定位下模C16的上表面均设置有以利合模时与定位凸柱配合的定位圆孔;导柱的设置可对定位上模的运动起导向作用,定位凸柱与定位圆孔的设置可有效提高定位精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上模A11、定位下模A10、定位上模B14、定位下模B13、定位上模C17以及定位下模C16靠近工件定位座2端的两侧均设置有倒角,避免支撑座A4、支撑座B6以及支撑座C9同时朝工件定位座2移动时互相生产干涉,影响正常装配。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座A4的下侧设有一横向固定在安装基座1的滑轨A20,所述滑轨A20上滑动连接有一与支撑座A4下表面固定连接的滑块21所述气缸A3设于滑轨A20的左侧;所述支撑座B6的下侧设有一横向固定在安装基座1的滑轨B22,所述滑轨B22上滑动连接有一与支撑座B6下表面固定连接的滑块B23,所述气缸B5设于滑轨B22的右侧;所述支撑座C9的下侧设有一纵向固定在安装基座1的滑轨C24,所述滑轨C24上滑动连接有一与支撑座C9下表面固定连接的滑块C,所述气缸C8设于滑轨C24的后侧。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座A4前侧下端、支撑座B6的前侧下端以及支撑座C9的右侧下端均螺接有一手柄25,以便可手工推动支撑座沿滑轨移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座A4下端设有与滑轨A20垂直的限位凸条A26,所述定位下模A10的下表面开设有用于与限位凸条A26配合的通槽A;所述支撑座B6下端设有与滑轨B22垂直的限位凸条B27,所述定位下模B13的下表面开设有用于与限位凸条B27配合的通槽B;所述支撑座C9下端设有与滑轨C24垂直的限位凸条C28,所述定位下模C16的下表面开设有用于与限位凸条C28配合的通槽C;限位通槽与限位凸条的设置,可有效防止支撑座沿滑轨移动时定位下模沿平行于滑轨方向窜动,影响定位精度,进而影响装配质量。

本实施例中,所述工件定位座2的上端前侧设有以利固定三通接头的快速夹钳7,所述快速夹钳7选用现有的常规快速夹钳结构,利用死点原理进行压紧,所述快速夹钳7包括基座701、压杆702、摆杆703、自锁连杆704,压杆702前端设置有压紧柱705,压杆702后端与基座701铰接,压紧柱705端部设置有压块706,摆杆703一端与与基座701铰接,另一端设置有把手,自锁连杆704两端部分别与摆杆703、压杆702铰接,处于压紧状态时,自锁连杆704处于死点位置,如图4所示。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凹腔A110、下凹腔A101、上凹腔B141、下凹腔B131、上凹腔C171以及下凹腔C161内均嵌设有防滑橡胶,防止装配时工件滑动,影响装配精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