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滤清器的安装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48835阅读:505来源:国知局
一种滤清器的安装工装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滤清器的安装工装。



背景技术:

汽车滤清器,是过滤杂质或者气体的作用,比较常见的汽车滤清器有:空气滤清器、空调滤清器、机油滤清器、燃油滤清器,相对应的每种滤清器基本都是过滤空气或者液体的杂质。

为了使发动机正常运作,必定要有大量的纯净空气吸入。如果空气中对发动机有害的物质(灰尘、胶质、氧化铝、酸化铁等)被吸入,缸筒、活塞组件会增加负担,出现异常磨损的状况,以至混入发动机机油,造成更大幅度的磨损,导致发动机性能劣化、寿命缩短。为了有效地延长汽车发动机的使用寿命,现有汽车的发动机普遍都配装有相应的滤清器,其中,滤清器主要用于滤除进入气缸的空气当中有害杂质(尤其是粉尘),进而减少气缸、活塞、活塞环、气门及气门座的磨损。

如图1所示:构成滤清器外部壳体的结构包括上壳体11与卡接在上壳体11底部的底盖12,上壳体11的外侧面设置有连接件13,底盖12的底面设置有进气管14。工人在装配时,先将过滤纸芯安装在底盖上,再外套上壳体与卡接底盖。为了保证底盖与上壳体在装配后稳定不脱落,因此设计了多个卡接部位,且卡接的所需要的力较大。在传统生产工艺中,装配底盖与上壳体是人工进行的,难度较大,工作效率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滤清器的安装工装,能够机械化对滤清器的上壳体、底盖进行装配,且便于使用者的操作。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滤清器的安装工装,包括安装座、动力气缸与压板,所述的安装座上设置有与滤清器结构相适应的安装槽,所述的动力气缸设置在安装座的一侧,所述的动力气缸的连杆一端与压板连接,所述的连杆的另一端安装在动力气缸内且表面倾斜设置有轨道,所述的动力气缸内壁的上端面设置有与轨道配合的卡位件,连杆的另一端位于动力气缸上端时做螺旋移动,连杆的另一端位于动力气缸下端时做垂直运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安装座包括底座与设置在底座上表面一侧的背座,所述的安装槽设置在底座上且底部与滤清器的底盖相适应,所述的背座上设置有滤清器的连接件相适应的卡槽。在安放滤清器的上壳体与底盖时,由于安装槽的结构设置,底盖放置后,位置稳定,不容易发生旋转偏移。但上壳体放置在安装槽内,在外力的作用下容易发生旋转偏移,对滤清器的装配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设置卡槽,限定了上壳体的位置,便于上壳体、底盖的装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压板包括与滤清器的上端面相适应的圆盘件,以及连接圆盘件与连杆连接的杆件,所述的圆盘件垂直于连杆。压板设置圆盘件便于对上壳体施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安装座、动力气缸均设置在底板上。移动底板即可以移动本实用新型,便于搬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设置安装座,安装座上设置有与滤清器结构相适应的安装槽,用于放置滤清器的底盖与上壳体。设置动力气缸位于在安装座的一侧,动力气缸的连杆一端与压板连接,连杆的另一端安装在动力气缸内且表面倾斜设置有轨道,动力气缸内壁的上端面设置有与轨道配合的卡位件。也就是说,压板在运动到远离滤清器的状态下,压板将发生偏转,从滤清器的正上方退出,便于使用者安放滤清器的上壳体、底盖。压板在工作时,将先旋转到滤清器的上方,然后向下移动,下压滤清器的上壳体进行装配。本实用新型实现机械化对滤清器的上壳体、底盖进行装配,且便于使用者的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滤清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滤清器的安装工装,包括安装座3、动力气缸1与压板2,安装座3上设置有与滤清器结构相适应的安装槽4,动力气缸1设置在安装座3的一侧,动力气缸1的连杆5一端与压板2连接,连杆5的另一端安装在动力气缸1内且表面倾斜设置有轨道,动力气缸1内壁的上端面设置有与轨道配合的卡位件,连杆5的另一端位于动力气缸1上端时做螺旋移动,连杆5的另一端位于动力气缸1下端时做垂直运动。

安装座3包括底座6与设置在底座6上表面一侧的背座7,安装槽4设置在底座6上且底部与滤清器的底盖12相适应,背座7上设置有滤清器的连接件13相适应的卡槽8。

压板2包括与滤清器的上端面相适应的圆盘件9,以及连接圆盘件9与连杆5连接的杆件10,圆盘件9垂直于连杆5。

安装座3、动力气缸1均设置在底板15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