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织网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45431发布日期:2018-09-04 22:42阅读:32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表带加工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表带自动织网机。



背景技术:

表带制造过程中,需要制作出初步的网状网带,然后通过加工网带制作成表带。在现有技术中,金属网带编织一般通过人工操作半自动织网设备和半自动切网设备进行网带半成品的生产,通过电机、齿轮、凸轮组合机构传动,通过电机、凸轮出力完成织线、切断、等工作,然后通过加工网带半成品编织成初步的网状,在加工网状的网带半成品制成表带。现有半自动织网设备针对不同长度的网带半成品需使用不同的成型模具,通过人工的方式操作半自动切网设备进行切网,生产不同长度的网带半成品,需要更换不同长度的成型模具,调机时间长,生产效率低,同时因通过人工判断半成品长度并控制裁切,存在产品长度不一致的缺陷,同时产品的长度容易超出误差范围,产生不良品,导致生产成本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效且良品率高的自动织网机。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自动织网机,包括:

机台;

设于机台上的控制器;

织线机构;织线机构设于机台上,其具有驱动端和织线端;驱动端与控制器连接;

切网机构;切网机构设于机台上,其具有上切刀端和下切刀端;上切刀端位于织线端的上方;下切刀端位于织线端的下方,其与控制器连接;

设于机台顶面的第一固定座,其位于织线端的后方;第一固定座的顶面沿X轴方向设有第一滑动凹槽;

滑动连接于第一滑动凹槽内的第一滑动块;

设于第一滑动块顶端的运料板;运料板具有进料端、与进料端相对的出料端以及位于进料端与出料端之间的侧移端;

侧位移动机构;侧位移动机构具有第一动力端以及与第一动力端连动的第一移位端;第一动力端设于机台的底面;第一移位端贴合于侧移端的顶面,其与控制器连接;第一动力端驱动第一移位端于运料板的顶面沿Y轴直线移动;

前后移动机构;前后移动机构具有第二动力端以及与第二动力端连动的第二移位端;第二动力端设于机台的底面,其与控制器连接;第二移位端连接于第一滑动块;第二动力端通过第一滑动块驱动运料板沿X轴直线移动;以及

压料机构;压料机构具有固定端及压料端;固定端固定于运料板,压料端位于运料板上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自动织网机还包括:设于机台上的控制器;控制器分别与驱动端、下切刀端、第一动力端以及第二动力端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驱动端包括:安装侧板和第一驱动元件;安装侧板固定于机台的侧面;第一驱动元件固定于安装侧板上,其一端与控制器连接;织线端包括:织线件以及成型件;织线件设于机台的顶面,其一端与第一驱动元件的另一端连接;成型件设于机台的顶面,其位于织线件的一侧;织线件的另一端穿设成型件的顶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织线件包括:第二固定座、旋转杆、唢嘴、织线针以及螺旋模具;第二固定座设于机台的顶面;旋转杆穿设第二固定座,其一端与第一驱动元件连接;唢嘴设于旋转杆的另一端;织线针的一端固定于唢嘴内,其另一端与螺旋模具连接;螺旋模具穿设成型件的顶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成型件包括:第三固定座和成型模具;第三固定座设于机台的顶面,其位于第二固定座靠近织线针的一侧;第三固定座的顶端开设有一固定凹槽;成型模具固定于固定凹槽内;成型模具上开设有一成型凹槽;螺旋模具穿设成型凹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上切刀端包括:第四固定座、第一连接件以及上切刀件;第四固定座的底端固定于机台的顶面;第一连接件的一端固定于第四固定座的顶端,其另一端位于成型模具的上方;上切刀件穿设第一连接件远离第四固定座的一端;上切刀件的底端为刀刃端,其位于第一连接件与成型模具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下切刀端包括:第五固定座、第二滑动块、下切刀件以及第二驱动元件;第二驱动元件设于机台的底面,其一端与控制器连接;第五固定座设于机台的顶面,其位于第三固定座的一侧并与第二固定座相对;第五固定座沿其长度方向设有第二滑动凹槽,第二滑动块固定于第二滑动凹槽上;下切刀件穿设第二滑动块的顶端,其顶端为刀刃端,其刀刃端与上切刀件的刀刃端相向;第二滑动块的底端由机台的顶面穿至底面与第二驱动元件的另一端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第一动力端包括:第一固定板和第三驱动元件;第一固定板的顶端垂直固定于机台的底面;第三驱动元件固定于第一固定板的内侧面,其一端与控制器连接;第一移位端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三连接件以及侧移板;第一连接杆的底端与第三驱动元件的另一端连接,其顶端与第三连接件的一端连接;第三连接件的另一端与侧移板连接;侧移板的底面贴合于侧移端的顶面;第三驱动元件通过第一连接杆及第三连接件驱动侧移板于运料板的顶面沿Y轴直线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第二动力端包括:第二固定板和第四驱动元件;第二固定板的顶端垂直固定于机台的底面,其位于第一固定板的一侧;第四驱动元件固定于第二固定板的内侧面,其一端与控制器连接;第二移位端包括:第二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的底端与第四驱动元件的另一端连接,其顶端与第一滑动块连接;第四驱动元件通过第二连接杆及第一滑动块驱动运料板沿X轴直线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固定端包括:第三固定板和固定螺杆;第三固定板的底端固定于运料板的一侧面,其与进料端同侧;固定螺杆垂直固定于第三固定板上,其位于运料板的上方;压料端包括:第三连接杆和压料板;第三连接杆的一端套设于固定螺杆上,其另一端与压料板的顶面连接;压料板位于运料板的上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固定端还包括:限位件;限位件的底端垂直固定于第三固定板的一侧面,其位于固定螺杆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自动织网机通过织线机构以及切网机构配合工作,全自动生产不同长度的半成品网带,生产效率高,减少人工因素的影响,产品一致性高,提高产品质量,同时通过控制器即可设置产品长度,生产过程中无需更换不同长度的成型模具,操作简单减少调机时间,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另外通过侧位移动机构及前后移动机构实现对网带半成品的有序出料、排序及初步形成网状,方便产品运输,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实施例中织网机的正视图;

图2为实施例中织网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中第一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中织线机构和切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5为实施例中织线机构和切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6为实施例中织线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中成型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中上切刀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中下切刀端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中第四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中前后移动机构、侧位移动机构以及压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101、机台;102、控制器;103、固定支架;104、织线机构;105、切网机构;1041、驱动端;1042、织线端;1051、上切刀端;1052、下切刀端;10411、安装侧板;10412、第一驱动元件;10421、织线件;10422、成型件;104211、第二固定座;104212、旋转杆;104213、唢嘴;104214、织线针;104215、螺旋模具;1043、转轮;1044、皮带;1042131、锁紧螺孔;104221、第三固定座;104222、成型模具;1042211、固定凹槽;1042221、成型凹槽;10511、第四固定座;10512、第一连接件;10513、上切刀件;10521、第五固定座;10522、第二滑动块;10523、下切刀件;10524、第二驱动元件;10525、连接固定座;10526、第四连接杆;105261、动力臂;105262、阻力臂;105211、第二滑动凹槽;105221、横向限位块;105222、第二连接件;106、第一固定座;107、第一滑动块;108、运料板;109、侧位移动机构;110、前后移动机构;111、压料机构;112、缓存板;1011、第一限位凹槽;1012、第二限位凹槽;1061、第一滑动凹槽;1081、进料端;1082、出料端;1083、侧移端;1091、第一动力端;1092、第一移位端;1101、第二动力端;1102、第二移位端;1111、固定端;1112、压料端;10911、第一固定板;10912、第三驱动元件;10921、第一连接杆;10922、第三连接件;10923、侧移板;109231、一级阶梯;109232、二级阶梯;11011、第二固定板;11012、第四驱动元件;11021、第二连接杆;11111、第三固定板;11112、固定螺杆;11121、第三连接杆;11122、压料板;11113、限位件;200、第一网带半成品;300、第二网带半成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

为了以下说明更加清晰,将图1中自动织网机的底端至顶端的方向定义为上,将上下方向设为X轴方向,其中,由下往上的方向为X轴正方向,垂直于纸面的方向设为Y轴方向,其中由纸面朝向纸背的方向为Y轴正方向,X轴正方向为后方,X轴负方向为前方;另外,单个网带半成品的侧视图为d直径的圆形,将步距D定义为大于0小于d的距离。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动织网机,请参考图1至3所示,分别为实施例中织网机的正视图、结构示意图以及第五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自动织网机包括机台101,织线机构104,织线机构104设于机台101上,其具有驱动端1041和织线端1042,切网机构105,切网机构105设于机台101上,其具有上切刀端1051和下切刀端1052,上切刀端1051位于织线端1042的上方,下切刀端1052位于织线端1042的下方,设于机台101顶面的第一固定座106,其位于织线端1042的后方,第一固定座106的顶面沿X轴方向设有第一滑动凹槽1061,滑动连接于第一滑动凹槽1061内的第一滑动块107,设于第一滑动块107顶端的运料板108,运料板108具有进料端1081、与进料端1081相对的出料端1082以及位于进料端1081与出料端1082之间的侧移端1083,侧位移动机构109,侧位移动机构109具有第一动力端1091以及与第一动力端1091连动的第一移位端1092,第一动力端1091设于机台101的底面,第一移位端1092贴合于侧移端1083的顶面,第一动力端1091驱动第一移位端1092于运料板108的顶面沿Y轴直线移动,前后移动机构110,前后移动机构110具有第二动力端1101以及与第二动力端1101连动的第二移位端1102,第二动力端1101设于机台101的底面,第二移位端1102连接于第一滑动块107,第二动力端1101通过第一滑动块107驱动运料板108沿X轴直线移动,以及压料机构111,压料机构111具有固定端1111及压料端1112,固定端1111固定于运料板108,压料端1112位于运料板108上方。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自动织网机还包括设于机台101上的控制器102,控制器102分别与驱动端1041、下切刀端1052、第一动力端1091以及第二动力端1101连接,其中机台101上设有固定支架103,控制器102固定于固定支架103上,方便对控制器102的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自动织网机通过织线机构104以及切网机构105配合工作,全自动生产不同长度的半成品网带,生产效率高,减少人工因素的影响,产品一致性高,提高产品质量,同时通过控制器102即可设置产品长度,生产过程中无需更换不同长度的成型模具,操作简单,减少调机时间,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另外通过侧位移动机构109及前后移动机构110实现对网带半成品的有序出料、排序及初步形成网状,方便产品运输,提高生产效率。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考图4至7所示,分别为织线机构和切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之一、结构示意图之二、织线件的结构示意图以及成型件的结构示意图。驱动端1041包括安装侧板10411和第一驱动元件10412,安装侧板10411固定于机台101的侧面,第一驱动元件10412固定于安装侧板10411上,其一端与控制器102连接,其中,第一驱动元件10412优先地采用伺服电机,织线端1042包括织线件10421以及成型件10422,织线件10421设于机台101的顶面,其一端与第一驱动元件10412的另一端连接,成型件10422设于机台101的顶面,其位于织线件10421的一侧,织线件10421的另一端穿设成型件10422的顶部。具体地,织线件10421包括第二固定座104211、旋转杆104212、唢嘴104213、织线针104214以及螺旋模具104215,第二固定座104211设于机台101的顶面,旋转杆104212穿设第二固定座104211,其一端与第一驱动元件10412连接,其中,旋转杆104212和第一驱动元件10412的一端各设有一转轮1043,一皮带1044分别套设于两个转轮1043的外侧,唢嘴104213设于旋转杆104212的另一端,唢嘴104213上设有锁紧螺孔1042131,用于控制唢嘴104213的张合,织线针104214的一端固定于唢嘴104213内,其另一端与螺旋模具104215连接,其中,织线针104214与螺旋模具104215一体成型固定连接,螺旋模具104215穿设成型件10422的顶部。具体地,成型件10422包括第三固定座104221和成型模具104222,第三固定座104221设于机台101的顶面,其位于第二固定座104211靠近织线针104214的一侧,第三固定座104221的顶端开设有一固定凹槽1042211,成型模具104222固定于固定凹槽1042211内,成型模具104222上开设有一成型凹槽1042221,螺旋模具104215穿设成型凹槽1042221。通过控制器102预先设置好网带半成品的编织长度,接着将金属线绕于螺旋模具104215上,然后通过控制器102控制第一驱动元件10412工作,利用第一驱动元件10412和旋转杆104212上设置的转轮1043与皮带1044配合传动,第一驱动元件10412驱动旋转杆104212旋转,带动织线针104214和螺旋模具104215一同旋转,金属线在织线针104214和螺旋模具104215的旋转带动下,最后在成型凹槽1042221内形成螺旋状的网带半成品。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4、图5、图8、图9及图10所示,其中图8至图10分别为实施例中上切刀端的结构示意图、下切刀端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以及第四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上切刀端1051包括第四固定座10511、第一连接件10512以及上切刀件10513,第四固定座10511的底端固定于机台101的顶面,第一连接件10512的一端固定于第四固定座10511的顶端,其另一端位于成型模具104222的上方,上切刀件10513穿设第一连接件10512远离第四固定座10511的一端,上切刀件10513的底端为刀刃端,其位于第一连接件10512与成型模具104222之间;下切刀端1052包括第五固定座10521、第二滑动块10522、下切刀件10523以及第二驱动元件10524,第二驱动元件10524设于机台101的底面,其一端与控制器102连接,其中第二驱动元件10524优选地采用气缸,第五固定座10521设于机台101的顶面,其位于第三固定座104221的一侧并与第二固定座104211相对,第五固定座10521沿其长度方向设有第二滑动凹槽105211,其中第二滑动凹槽105211的横截面为梯形,第二滑动块10522固定于第二滑动凹槽105211上,下切刀件10523穿设第二滑动块10522的顶端,其顶端为刀刃端,其刀刃端与上切刀件10513的刀刃端相向,其中,第二滑动块10522的顶端设有横向限位块105221,横向限位块105221上设有第二连接件105222,下切刀件10523穿设第二连接件105222,第二滑动块10522的底端由机台101的顶面穿至底面与第二驱动元件10524的另一端连接。请继续参考图4至5所示,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下切刀端1052还包括连接固定座10525和第四连接杆10526,连接固定座10525的顶端固定于机台101的底面,其位于第二驱动元件10524与第二滑动块10522的底端之间,第四连接杆10526的中部固定于连接固定座10525的底端,形成一省力杠杆,其中以固定点为界限分为动力臂105261与阻力臂105262,第四连接杆10526的动力臂105261与第二驱动元件10524连接,其阻力臂105262与第二滑动块10522的底端连接。连接固定座10525和第四连接杆10526形成省力杠杆,使第二驱动元件10524驱动第二滑动块10522的动力更大,加强上切刀件10513与下切刀件10523的刀刃端之间的咬合力,保证网带半成品的切断过程的稳定性,加强切网机构105的工作的稳定性。通过控制器102预先设置好网带半成品的编织长度,接着当金属线在成型模具104222上编织出一定长度的网带半成品后,第二驱动元件10524通过第四连接杆10526驱动第二滑动块10522于第二滑动凹槽105211上由其底端朝顶端方向移动,带动下切刀件10523移动,直至上切刀件10513与下切刀件10523之间的刀刃端咬合,切断网带半成品,形成固定长度的网带半成品。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1及12所示,分别为前后移动机构、侧位移动机构以及压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和图11的局部放大图。第一动力端1091包括第一固定板10911和第三驱动元件10912,第一固定板10911的顶端垂直固定于机台101的底面,第三驱动元件10912固定于第一固定板10911的内侧面,其一端与控制器102连接,其中,第三驱动元件10912优选地采用气缸,第一移位端1092包括第一连接杆10921、第三连接件10922以及侧移板10923,第一连接杆10921的底端与第三驱动元件10912的一端连接,其顶端与第三连接件10922的一端连接,第三连接件10922的另一端与侧移板10923通过螺杆的方式连接,其中,机台101上开设有用以限制第一连接杆10921的移动位置的第一限位凹槽1011,第一连接杆10921中部卡设于第一限位凹槽1011内,侧移板10923的底面贴合于侧移端1083的顶面,第三驱动元件10912通过第一连接杆10921及第三连接件10922驱动侧移板10923于运料板108的顶面沿Y轴直线移动,其中,侧移板10923的横截面为二级阶梯状,其具有一级阶梯109231和二级阶梯109232,利用一级阶梯109231使网带半成品脱离运料板108,利用二级阶梯109232固定推送网带半成品,有效加强侧位移动机构109工作稳定性。网带半成品由运料板108的进料端1081沿Y轴正方向送入,当网带半成品完成编织和裁切时,第三驱动元件10912通过第一连接杆10921及第三连接件10922驱动侧移板10923于运料板108的顶面沿Y轴直线移动一步距D,使网带半成品在运料板108的顶面沿Y轴直线移动一步距D,然后第三驱动元件10912复位,带动侧移板10923复位。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考图11所示,第二动力端1101包括第二固定板11011和第四驱动元件11012,第二固定板11011的顶端垂直固定于机台101的底面,其位于第一固定板10911的一侧,第四驱动元件11012固定于第二固定板11011的内侧面,其一端与控制器102连接,其中第四驱动元件11012优选地采用气缸;第二移位端1102包括第二连接杆11021,第二连接杆11021的底端与第四驱动元件11012的另一端连接,其顶端与第一滑动块107连接,其中,机台101上开设有用以限制第二连接杆11021的移动位置的第二限位凹槽1012,第二连接杆11021的中部卡设于第二限位凹槽1012内,第四驱动元件11012通过第二连接杆11021及第一滑动块107驱动运料板108沿X轴直线移动。当网带半成品于运料板108的顶面沿Y轴直线移动一步距D,第四驱动元件11012通过第二连接杆11021及第一滑动块107驱动运料板108沿X轴直线移动,使相邻之间的两个网带半成品在Y轴方向上相互错开,使由网带半成品初步编制成型的网状网带的大小范围限制在范围内,方便后续物料运输和加工。

更进一步地,请继续参考图11所示,固定端1111包括第三固定板11111和固定螺杆11112,第三固定板11111的底端固定于运料板108的一侧面,其与进料端1081同侧,固定螺杆11112垂直固定于第三固定板11111上,其位于运料板108的上方;压料端1112包括第三连接杆11121和压料板11122,第三连接杆11121的一端套设于固定螺杆11112上,第三连接杆11121于固定螺杆11112上可旋转一定角度,其另一端与压料板11122的顶面连接,压料板11122位于运料板108的上方,其中,其中压料板11122为长条矩形形状,其长度与运料板108的长度相等,用于固定物料。具体地,固定端1111还包括限位件11113,限位件11113的底端垂直固定于第三固定板11111的一侧面,其位于固定螺杆11112的上方,限位件11113有效防止第三连接杆11121在固定螺杆11112的上旋转角度过大,影响其他工作区域。移位编网装置工作前,将第三连接杆11121于固定螺杆11112上朝运料板108的方向旋转,使网带半成品贴合于运料板108上,限制网带半成品在运料板108的顶面上可移动范围,加强网带半成品在运料板108上初步编织成网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运作原理如下:

为了以下说明更加清晰,请参考图11的局部放大图,分别引入第一网带半成品200和第二网带半成品300,其中,第一网带半成品200和第二网带半成品300为结构相同的螺旋长条状的单个网带半成品。

启动织网机之前,首先将第三连接杆11121于固定螺杆11112上朝运料板108的方向旋转,直至压料板11122与运料板108之间的距离刚好能使单个网带半成品贴合于运料板108上,通过控制器102预先设置好产品长度,然后人工将金属线绕于螺旋模具104215上;启动织网机后,第一驱动元件10412工作,利用第一驱动元件10412和旋转杆104212上设置的转轮1043与皮带1044配合传动,第一驱动元件10412驱动旋转杆104212旋转,带动织线针104214和螺旋模具104215一同旋转,金属线在织线针104214和螺旋模具104215的旋转带动下,于成型凹槽1042221内形成螺旋状的第一网带半成品200,同时由运料板108的进料端1081沿X轴正方向旋转进入,然后第二驱动元件10524根据控制器102预先设置的产品长度工作,当产品长度达到一定长度时,第二驱动元件10524驱动第二滑动块10522于第二滑动凹槽105211上由其底端朝顶端方向移动,带动下切刀件10523移动,直至上切刀件10513与下切刀件10523之间的刀刃端咬合,切断第一网带半成品200,接着第二驱动元件10524复位,上切刀件10513与下切刀件10523的刀刃端分离,此时,第三驱动元件10912通过第一连接杆10921及第三连接件10922驱动侧移板10923于运料板108的顶面沿Y轴正方向直线移动一步距D,利用侧移板10923推送第一网带半成品200在运料板108的顶面沿Y轴正方向直线移动一步距D,然后第三驱动元件10912复位,带动侧移板10923复位,此时第四驱动元件11012通过第二连接杆11021及第一滑动块107驱动运料板108沿X轴正方向直线移动一定距离,然后第二网带半成品300以前述原理,于成型凹槽1042221内形成螺旋状,并由运料板108的进料端1081沿X轴正方向旋转进入,同时当第二半成品300达到预设长度后被切断,此时第二网带半成品300与第一网带半成品200在Y轴方向上相差一步距D,因单个网带半成品为螺旋长条状,第二网带半成品300在运料板108上延沿X轴正方向编织时,同时旋转嵌入第一网带半成品200,直至第二网带半成品300完成切断时,第一网带半成品200与第二网带半成品300相互嵌合,接着第三驱动元件10912继续工作,第三驱动元件10912通过第一连接杆10921及第三连接件10922驱动侧移板10923于运料板108的顶面沿Y轴正方向直线移动一步距D,推动第二网带半成品300以及第一网带半成品200在运料板108的顶面上沿Y轴正方向移动一步距D,然后第三驱动元件10912复位,带动侧移板10923复位,第四驱动元件11012驱动第一滑动块107复位,带动运料板108复位,以上述原理,循环工作,使单个网带半成品在运料板108上运输、形成初步的网状,同时推动网状的网带半成品向缓存板112方向有序运输。

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的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