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角块更换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75846发布日期:2018-09-07 23:27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机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棱角块更换设备。



背景技术:

针织圆机由于其成圈系统多、转速快、产量高、花形变化快、品质好、产品适应性强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纺织领域以生产T恤、内衣、运动装、装饰布料等。棱角块作为一种应用于针织圆机中的可以改变针织花型的结构,在纺织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针织圆机的棱角座跑道分为四个跑道,可以用于四钟不同脚的织针编织,棱角种类分为出针、含针、平针三种棱角块,所有的布面组织结构都是由这三种棱角块组合而成形成。

在机台组织需要更换成另一种组织布面时,需要更根据不同的组织结构更换棱角座上的棱角块,更换十分耗时,且在长时的更换中人工容易出现安装错误,会出现平针、含针或出针放错位置的现象,造成织出的坯布存在质量问题,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棱角块的更换耗时耗力且容易出错的问题,提供一种省时省力不易出错的棱角块更换设备。

一种棱角块更换设备,用于将棱角座上的第一棱角块更换为第二棱角块,所述棱角块更换设备包括:

工作台;

上料装置,设于所述工作台上以形成上料工位,所述上料装置包括储料结构及出料结构,所述储料结构包括用于储存所述第二棱角块的储料通道,所述出料结构包括用于输出所述第二棱角块的出料通道,所述出料通道的入口与所述储料通道的出口连通;

拆装装置,设于所述工作台上以形成拆装工位,所述拆装装置包括滑轨及设于所述滑轨上并沿所述滑轨移动的拆卸结构与安装结构,所述拆卸结构用于分离所述第一棱角块与所述棱角座,所述安装结构用于连接所述第二棱角块与所述棱角座;

旋转装置,安装于所述工作台上,所述旋转装置包括旋转结构及用于放置所述棱角座的支托件,所述支托件安装于所述旋转结构上并跟随所述旋转结构于所述上料工位与所述拆装工位之间旋转;

取放装置,包括设于所述旋转结构一侧的机械臂及安装于所述机械臂的取放结构,所述取放结构包括第一取放机构、第二取放机构与第三取放机构,所述第一取放结构用于取放所述第一棱角块,所述第二取放机构用于取放所述棱角座,所述第三取放机构用于取放所述第二棱角块;以及

控制装置,通信连接于所述上料装置、拆装装置、旋转装置及所述取放装置,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上料装置、拆装装置、旋转装置及所述取放装置的工作状态。

上述棱角块更换设备,支托件在旋转结构的带动下在不同工位之间旋转而处于不同工位。首先,取放装置将棱角座放置在支托件上,棱角座在旋转结构的带动下转动至拆装工位,拆卸结构可使第一棱角块与棱角座上分离。然后,棱角座在旋转结构的带动下转动至上料工位,取放结构可在机械臂的带动下从棱角座上取下已经与棱角座分离的第一棱角块,然后从出料通道内获取第二棱角块并放置于棱角座上。之后,棱角座在旋转结构的带动下再次位于拆装工位,安装结构可将第二棱角块连接于棱角座上。最后,取放结构可从支托件上取下已更换成第二棱角块的棱角座。如此,该棱角块更换设备可自动完成棱角座上的棱角块的更换,从而加快了棱角块的更换速度,提高了棱角块更换的正确率,降低了人工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棱角块更换设备还包括与所述控制装置通信连接的识别装置,所述识别装置位于所述旋转结构远离所述工作台一侧以形成识别工位,所述识别装置用于识别所述棱角座上的所述第一棱角块与所述第二棱角块。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棱角块更换设备还包括一端开口的收料容器,所述收料容器设于工作台上,用于存放所述第一棱角块。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棱角块更换设备还包括用于输送所述棱角座的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设于所述工作台下方,所述输送装置包括传送组件及阻挡结构,所述传送组件用于带动所述棱角座沿由起始端运动至终点端,所述阻挡结构设置于所述传送组件的所述终点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送装置包括间隔设置的两组传送组件,两组所述传送组件的传送方向相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旋转装置还包括第一固定结构,所述第一固定结构设于所述旋转结构外,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包括固定驱动件及连接于所述固定驱动件的第一固定件,所述固定驱动件可驱动所述第一固定件伸出并固定位于当前工位的所述支托件上的所述棱角座,且所述固定驱动件还可驱动所述第一固定件缩回并释放位于当前工位的所述支托件上的所述棱角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旋转结构包括旋转驱动件及连接于所述旋转驱动件的旋转台,所述支托件为多个,多个所述支托件沿周向设于所述旋转台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拆卸结构包括拆卸结构主体及可转动地设于所述拆卸结构主体的拆卸头,所述安装结构包括安装结构主体及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安装结构主体的安装头,所述拆卸头与所述安装头均位于所述旋转台上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拆装装置还包括紧固件输送装置,所述紧固件输送装置包括紧固件输送管,所述紧固件输送管的出口端朝向所述拆装工位并与所述安装头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料装置还包括推出结构,所述推出结构设于所述出料结构一端,所述推出结构包括设于所述储料通道的出口远离所述出料通道一侧的推杆,所述推杆可沿所述出料通道的延伸方向伸缩以伸入或退出所述储料通道的出口。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棱角块更换设备的结构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棱角块更换设备的输送装置的结构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棱角块更换设备的旋转装置的结构图;

图4为图1所示的棱角块更换设备的上料装置的结构图;

图5为图1所示的棱角块更换设备的取放结构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所示,本较佳实施方式的一种棱角块更换设备100,包括工作台12、上料装置20、拆装装置30、旋转装置50、取放装置60以及控制装置(图未示)。该棱角块更换设备100可用于针织圆机或其它针织机器中的棱角座200上的不同棱角块300(如图2所示)的更换,以改变针织不同的花型。如图2所示,棱角块300均包括水平延伸的放置部及自放置部一端竖直延伸的卡持部。

具体地,该棱角块更换设备100用于将棱角座200上的第一棱角块更换为第二棱角块,第一棱角块为棱角座200上待更换的棱角块300,第二棱角块为用于替代第一棱角块的棱角块300。第一棱角块与第二棱角块可分别对应一种类型的棱角块300,也可分别包括多种不同类型的棱角块30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棱角块与第二棱角块均包括出针、含针、平针三种类型,以在棱角座200上形成不同的排列组合。

其中,如图1及图4所示,上料装置20设于工作台12上以形成上料工位。上料装置20包括储料结构22及出料结构24,储料结构22包括用于储存第二棱角块的储料通道222,出料结构24包括用于输出第二棱角块的出料通道(图未标),出料通道的入口与储料通道222的出口连通。如此,储存于储料通道222 的第二棱角块可进入出料通道而便于取放装置60拿取。

如图1所示,拆装装置30设于工作台12上以形成拆装工位。拆装装置30 包括滑轨32及设于滑轨32上并沿滑轨32移动的拆卸结构34与安装结构36,拆卸结构34用于分离第一棱角块与棱角座200,安装结构36用于连接第二棱角块与棱角座200,从而完成第一棱角块与棱角座200的分离及第二棱角块与棱角座200的安装。

如图1及图3所示,旋转装置50安装于工作台12上,包括旋转结构52及用于放置棱角座200的支托件54,支托件54安装于旋转结构52上并跟随旋转结构52于上料工位与拆装工位之间旋转。

如图1及图5所示,取放装置60包括设于旋转结构52一侧的机械臂62及安装于机械臂62的取放结构64。取放结构64包括第一取放机构644、第二取放机构646与第三取放机构648,第一取放机构644用于取放第一棱角块,第二取放机构646用于取放棱角座200,第三取放机构648用于取放第二棱角块。如此,第一取放机构644可从棱角座200上取下第一棱角块,第二取放机构646 可将棱角座200放置在支托件54上或从支托件54上取下棱角座200,第三取放机构648可将第二棱角块放置在棱角座200上。

控制装置连接于上料装置20、拆装装置30、旋转装置50及取放装置60等装置,以控制上料装置20、拆装装置30、旋转装置50及取放装置60等装置的工作状态,从而实现该棱角块更换设备100的自动化运行。

具体地,控制装置包括手动操作模式和自动操作模式,当选择手动操作模式时,上述上料、拆装、旋转以及取放工序均可根据需要进行人工选择,即可依序一步一步执行,亦可跳过其中某些工序而执行下一工序;当选择自动化操作模式时,棱角块更换设备100根据设定好的工作参数(例如,开机模数、开机跑道)进行自动更换,自动化操作模式时,整个过程实现无人化监控,且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可以进行报警提示。

上述棱角块更换设备100,支托件54在旋转结构52的带动下在不同工位之间旋转而处于不同工位。首先,取放装置60将棱角座200放置在支托件54上,棱角座200在旋转结构52的带动下转动至拆装工位,拆卸结构34可使第一棱角块与棱角座200分离。然后,棱角座200在旋转结构52的带动下转动至上料工位,取放结构64可在机械臂62的带动下从棱角座200取下已经与棱角座200 分离的第一棱角块,然后从出料通道获取第二棱角块并将第二棱角块放置于棱角座200上。之后,棱角座200在旋转结构52的带动下再次位于拆装工位,安装结构36可将放置于棱角座200的第二棱角块安装于棱角座200。最后,取放结构64可从支托件54上取下已更换成第二棱角块的棱角座200。如此,该棱角块更换设备100可自动完成棱角座200上的棱角块300的更换,从而加快了棱角块300的更换速度,提高了棱角块300的更换正确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请继续参阅图1,该棱角块更换设备100包括设有行走轮而可移动的机台 10,工作台12间隔设于机台10一侧,以安装上料装置20、旋转装置50、取放装置60等结构,机械臂62安装于机台10未设有工作台12的一侧并可相对机台10转动,从而使取放结构64位于工作台12上方。

棱角块更换设备100还包括与控制装置通信连接的识别装置70,识别装置 70位于旋转结构52远离工作台12一侧以形成识别工位,用于识别棱角座200 上的第一棱角块与第二棱角块。

具体地,识别装置70包括识别支架、图像识别单元及图像获取结构。识别支架安装于工作台12上,图像获取结构安装于识别支架上,用于获取位于该识别工位的棱角座200上的第一棱角块与第二棱角块的图像,并将上述图像发送至图像识别单元。图像识别单元可识别棱角座200上的第一棱角块的排列组合方式,从而得到需要更换的第一棱角块的数据,并将该数据反馈至控制装置,控制装置根据该数据控制拆装装置30及旋转装置50的工作状态;图像识别单元也可识别棱角座200上的第二棱角块的排列组合方式,从而获得更换后的第二棱角块的数据以确认第二棱角块的排列是否正确,从而提高棱角块的更换准确率。在本实施例中,图像识别单元为高清相机,从而可快速拍摄第一棱角块与第二棱角块的图像。

如图1所示,棱角块更换设备100还包括一端开口的收料容器80,收料容器80设于工作台12上并位于旋转结构52一侧,用于存放第一棱角块。如此,被取放装置60取下的第一棱角块可回收至收料容器80内。

如图1及图2所示,棱角块更换设备100还包括用于输送棱角座200的输送装置90,该输送设备设于机台10上并位于工作台12下方,以便于取放装置 60取放棱角座200并节省该棱角块更换设备100的体积。

具体地,输送装置90包括传送组件91及阻挡结构92,传送组件91用于带动棱角座200沿由起始端运动至终点端,阻挡结构92设置于传送组件91的终点端,棱角座200可在阻挡结构92的抵持下无法沿传送组件91继续运动,从而紧密排列在传送组件91的终点端,便于取放装置60从输送装置90上拿取待更换棱角块300的棱角座200,或将已完成棱角块300更换的棱角座200放置于输送装置90。

在本实施方式中,传送组件91为多个,多个传送组件91在垂直于传送组件91的传输方向的方向上间隔设置,以同时完成多个棱角座200的输送,提高输送效率。具体地,输送装置90包括四个传送组件91,四个传送组件91间隔排列并分为两组,位于一侧的一组两个相邻传送组件91的传送方向与另一侧的一组两个相邻传送组件91的传送方向相反,从而完成对棱角座200不同方向的输送,取放装置60位于其中一组传送组件91的终点端外侧(即另一组传送组件91的起始端的外侧)。

如此,棱角座200从远离取放装置60的一端由其中一组传送组件91传送而逐渐靠近取放装置60,最终在传送组件91的终点端紧密排列。取放装置60 可从该传送组件91的终点端获取棱角座200,然后将棱角座200放置于旋转装置50上进行棱角块300的更换,之后将完成棱角块300更换的棱角座200放置在另一组传送组件91靠近取放装置60一侧的起始端。完成棱角块300更换的棱角座200在传送组件91的带动下向远离取放装置60的方向移动至传送组件 91的终点端,从而进入下一步工序。

在一实施例中,输送装置90还包括限位结构93,限位结构93沿传送组件 91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与传送组件91间隔设置,棱角座200的卡持部可插入限位空间内以通过限位空间限位其在垂直于传送组件91的延伸方向上的位移,从而避免棱角座200从传送组件91上滑落。

在一实施例中,输送装置90还包括输送轨道94,输送轨道94的顶部开设有沿传送组件91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容纳槽,传送组件91收容于容纳槽内。如此,输送轨道94对传送组件91起到保护作用,避免传送组件91受到损伤。

输送装置90还包括驱动机构95,驱动机构95包括安装于工作台12上的驱动件952、第一传动组件954以及第二传动组件956。第一传动组件954与第二传动组件956其中之一位于传送组件91的起始端,第一传动组件954与第二传动组件956其中之另一位于传送组件91的终点端,驱动件952与第一传动组件 954和/或第二传动组件956连接,传送组件91绕设于第一传动组件954与第二传动组件956,从而在第一传动组件954与第二传动组件956的带动下运动。

进一步地,传送组件91为环绕第一传动组件954与第二传动组件956的滚子链,滚子链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的滚子及连接多个滚子的链板,棱角座200的放置部抵持在滚子上,从而在滚子的带动下移动。在本实施例中,滚子为胶轮,从而与棱角座200之间具有较大摩擦力而带动棱角座200同步移动。可以理解,传送组件91的结构不限于此,可根据需要设置。

如图1及图3所示,旋转装置50包括两个第一固定结构56,两个第一固定结构56分别对应于上料工位与拆装工位,从而使位于上料工位与拆装工位的棱角座300牢固地限位于支托件64上。可以理解,第一固定结构56的数量不限于此,可根据需要设置。

其中,旋转结构52包括旋转驱动件524及连接于旋转驱动件524的旋转台 522,支托件54为多个,多个支托件54沿周向设于旋转台522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装置50包括四个支托件54,四个支托件54沿旋转台522的周向均匀排列,相邻两个支托件54之间均呈90°夹角,因此可在四个工位上对位于每个支托件54上的棱角座200同时进行加工,以提高加工效率。在一个工位上完成加工后的棱角座200可跟随支托件54转动至下一个工位进行下一步加工。可以理解,支托件54的数量不限于此,可根据需要设置不同数量的支托件54。

具体地,每个支托件54均包括端板542及间隔设于端板542相对两端且位于端板542相同一侧的两个侧板544,端板542与两个侧板544共同围合形成与棱角座200的卡持部配合的限位空间。第一固定结构56的第一固定件564在固定驱动件562驱动下进出限位空间。当棱角座200放置在支托件54上时,棱角座200的放置部支撑于支托件54的侧板544上,卡持部可伸入限位空间内;并且当放置有棱角座200的支托件54旋转至设置有第一固定件564的工位时,第一固定件564可从两个侧板544之间伸入限位空间内,并与端板542共同夹持固定位于对应工位的棱角座200。

进一步地,侧板544远离端板542一端还设有支撑板546,两个支撑板546 分别自两个侧板544相向弯折延伸。如此,两个支撑板546可共同形成支撑结构,棱角座200的放置部可支撑于该支撑结构上,从而稳固地限位于支托件54 上以便于棱角座200的取放。

在一实施例中,旋转装置50还包括第二固定结构58,第二固定结构58设于旋转结构52上并位于支托件54远离第一固定结构56一侧,第二固定结构58 包括朝向支托件54的第二固定件582,从而对棱角座200施加推力以使棱角座 200可牢固地限位于支托件54上。

请再次参阅图1,拆卸结构34包括拆卸结构主体及可转动地设于拆卸结构主体的拆卸头,安装结构36包括安装结构主体及可转动地连接于安装结构主体的安装头。拆卸结构主体与安装结构主体均安装于滑轨32上并沿滑轨32移动,拆卸头与安装头均位于旋转台522上方以与支托件54上的棱角座200对应。转动的拆卸头可拧松连接第一棱角块与棱角座200的紧固件,从而使第一棱角块与棱角座200分离。而且,拆卸头还可吸走拆卸下的紧固件以回收紧固件。转动的安装头则可拧紧连接第二棱角块与棱角座200的紧固件,从而使第二棱角块与棱角座200连接。具体地,该紧固件为螺丝,棱角块300与棱角座200上均设有螺纹孔以通过螺丝相互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拆卸结构34为松螺丝机,安装结构36为拧螺丝机,均属于本领域的现有技术,因此不在此赘述。

拆装装置30还包括用于输送或回收紧固件的紧固件输送装置。紧固件输送装置90包括紧固件输送管40,紧固件输送管40的出口端朝向拆装工位并与安装头配合。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紧固件输送管40的出口端对准第二棱角块上的螺纹孔,然后紧固件沿紧固件输送管40滑落至螺纹孔中,最后通过安装头拧紧以将第二棱角块安装在棱角座200上。

如图1及图4所示,上料装置20还包括推出结构26,推出结构26设于出料结构24一端,推出结构26包括设于储料通道222的出口远离出料通道一侧的推杆266,推杆266可沿出料通道的延伸方向伸缩以伸入或退出储料通道222 的出口,从而将储料通道222的出口的第二棱角块推送至出料通道,进而使出料通道的出口一端的第二棱角块向前运动,从而便于取放装置60拿取。

进一步地,储料结构22可拆卸地设于出料结构24上。如此,当储料结构 22中的第二棱角块用尽后,可直接更换整个储料结构22,而不影响出料结构24 输送第二棱角块。

在本实施例中,储料通道222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出料通道的延伸方向。具体地,储料通道222沿竖直方向延伸,出料通道沿水平方向延伸,如此,储料通道222中的第二棱角块可在重力作用下自动依次下落至储料通道222的出口,而无需其它结构推动。可以理解,储料通道222与出料通道的延伸方向不限于此,可根据需要设置。

进一步地,储料结构22包括多个储料通道222,出料结构24包括多个出料通道,出料通道与储料通道222一一对应。如此,多个储料通道222与储料通道222可分别储存并运送不同形状的第二棱角块,从而满足针织不同花型的要求。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储料结构22包括三个储料通道222,出料结构24也包括三个出料通道,储料通道222与出料通道的内径略大于第二棱角块的外径,从而可使第二棱角块流畅地下落及水平移动,避免第二棱角块卡住或磨损。

其中,储料结构22包括储料板224及多个间隔设于储料板224一侧的储料侧板226,两个相邻的储料侧板226与储料板224共同界定储料通道222。进一步地,储料板224的长度小于储料板224以使出料通道的出口处设有缺口,因此储料通道222的出口仅两个储料侧板226形成,从而使推杆266可从储料板 224下方伸入储料通道222内。

出料结构24包括底座242及设于底座242上表面的一端的出料机构244,出料机构244包括出料底板2442及间隔排列于出料底板2442一侧的出料限位板2444,相邻两个出料限位板2444与底座共同界定出料通道。具体地,出料底板2442水平安装于底座242上,出料限位板2444垂直安装于出料底板2442的上表面,从而形成出料通道。储料结构22位于底座242的上表面的另一端,且储料结构22的出口对准出料通道的入口,以便于棱角座200的移动。

请继续参阅图1,推出结构26包括推出座262及推出驱动件264,推出驱动件264穿设于推出座262上,推杆266安装于推出驱动件264靠近出料结构 24一端。如此,推出驱动件264可驱动推杆266伸缩以推送第二棱角块。

具体地,推出结构26包括多个推出驱动件264及多个推杆266,每个推出驱动件264上分别设有一个推杆266。如此,该推出结构26可同时或分别推送位于多个储料通道222内的第二棱角块,实现棱角座200的灵活输送。在本实施例中,推出驱动件264为推出气缸。

在一实施例中,棱角块上料装置20还包括监控模块(图未示),监控模块用于监控储料结构22内的第二棱角块的数量。当储料结构22内的第二棱角块用尽后,监控模块可报警提示操作者更换储料结构22,而不影响生产进度。

如图1及图5所示,取放结构64还包括更换基座642,第一取放结构644、第二取放结构646及第三取放结构648均安装于更换基座642上以形成一个整体,更换基座642用于连接机械臂62,以在机械臂62的驱动下用于带动整个取放装置60位于不同加工位置。

请继续参阅图1及图5,第一取放结构644包括连接于外部装置的吸附杆 6422及设于吸附杆6422一端的吸盘6444,吸盘6444通过外部装置产生的吸附力从棱角座200上吸起需要更换的第一棱角块,从而使第一棱角块快速脱离棱角座200。之后,当吸盘6444位于收料容器80内时,外部装置产生的吸附力减小,从而使第一棱角放入收料容器80内。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取放结构644的数量为两个并间隔设置以共同吸起第一棱角块。可以理解,第一取放结构644 的数量不限于此,可根据需要设置多个第一取放结构644以满足吸附力的要求。

第二取放结构646包括第一驱动件6462及连接于第一驱动件6462的两个夹爪6464,两个夹爪6464在第一驱动件6462的驱动下相互靠拢或远离,从而夹持或松脱棱角座200,以将棱角座200从输送装置90运送至旋转装置50上,或将棱角座200从旋转装置50运送至输送装置90上。在本具体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6462为夹紧气缸。可以理解地,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6462 可为其它用于驱动第一取放件的动力源,在此不作限定。

第三取放结构648包括第二驱动件6482及连接于第二驱动件6482的第二取放件6484,第二取放件6484远离第二驱动件6482的一端设有两个卡爪,第二驱动件6482可驱动两个卡爪张开或聚拢。如此,第二取放件6484的卡爪可伸入棱角块300的螺纹孔中,第二驱动件6482可驱动两个卡爪张开以抵持第二棱角块的螺纹孔的孔壁而与第二棱角块连接,然后由机械臂62带动该取放装置 60运动。而当将第二棱角块放置在棱角座200上后,第二驱动件6482驱动两个卡爪聚拢,从而使卡爪脱离第二棱角块的螺纹孔以松开第二棱角块,完成第二棱角块的放置。在本具体实施例中,第二驱动件6482为夹紧气缸。可以理解地,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驱动件6482可为其它用于驱动第二取放件的动力源,在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针织机棱角取放装置60还包括缓冲结构649,缓冲结构649连接第三取放结构648与安装基座642,以对第三取放结构648放置第二棱角块时提供缓冲而避免第二棱角块与棱角座200发生碰撞而造成两者的损坏。如此,当第三取放结构648放置第二棱角块时,第二棱角块受到棱角座200的反作用力,该反作用力传递至第三取放结构648,第三取放结构648压缩缓冲结构649 而抵消掉该反作用力,从而避免第二棱角与棱角座200受到损伤。

上述棱角块更换设备100的工作过程如下:

首先,取放装置60从输送装置90上获取棱角座200,将棱角座200放置在旋转装置50位于取放工位的支托件54上,棱角座200在旋转结构52的旋转下到达识别工位,识别装置70获取并识别第一棱角块的图像。

然后,位于识别工位的棱角座200被转动至拆装工位,拆装装置30拧开连接第一棱角块与棱角座200的紧固件并将紧固件回收。之后,棱角座200在旋转结构52的带动下转动至上料工位,取放装置60从棱角座200上获取第一棱角块并将第一棱角块放置在收料容器80中,然后从上料装置20中获取第二棱角块并将第二棱角块放置在棱角座200上。

之后,放置有第二棱角块的棱角座300再转动至识别工位,识别装置70重新获取第二棱角块的图像而判断是否安装正确。当第二棱角块安装正确时,棱角座200再次被转动至拆装工位,安装结构36使第二棱角块与棱角座200通过紧固件连接。

最后,完成棱角块300更换的棱角座200回到取放工位,取放装置60拿取棱角座200并将棱角座200放置在输送装置90上而输送至下一步工序。

在上述工作过程中,旋转结构52上始终放置有四个棱角座200,四个棱角座200同时处于不同的工位而同时进行不同的加工工序,从而具有较高的更换效率。

上述棱角块更换设备100,通过上料装置20、识别装置70、拆装装置30及取放装置60在旋转装置50周围形成上料工位、识别工位、拆装工位及取放工位,并在控制装置的自动控制下,完成棱角块300的自动更换,从而提高了更换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且可避免人工操作产生的错误。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