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型材自动输送的型材冲口和扳台操作一体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08227发布日期:2018-07-10 22:39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型材加工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型材自动输送的型材冲口和扳台操作一体机。



背景技术:

制造业中,往往需要对型材进行冲孔和扳台(端部呈内扣状),现有技术中往往需要多种设备对型材端部进行逐步操作,操作工序繁琐,浪费时间,因此需要一种对型材端部进行冲孔和扳台操作的自动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对型材端部进行冲孔和扳台操作的基于型材自动输送的型材冲口和扳台操作一体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型材自动输送的型材冲口和扳台操作一体机,包括支架和支架上设置的进料机构、送料机构、冲口机构、扳台机构和翻转机构,所述送料机构包括送料平台和送料夹臂,所述送料平台通过滑轨滑块组件水平设置在支架上,所述支架上设置有实现送料平台在支架上沿X轴滑动的电缸组件,所述进料机构设置在送料平台的一侧实现把型材沿Y轴方向输送到送料平台上,且送料平台上设置有进料机构的同侧依次设置有翻转机构、冲口机构和扳台机构,且送料平台上设置有进料机构的对侧依次设置有冲口机构、翻转机构和扳台机构,所述送料平台上的型材在翻转机构的作用下进行翻转操作,并通过所述送料夹臂包括的第一送料夹臂和第二送料夹臂实现型材沿Y轴方向移动到冲口机构和扳台机构完成对其端部的操作,所述第一送料夹臂与冲口机构配合使用,所述第二送料夹臂与扳台机构配合使用,所述支架上设置有与第一送料夹臂和第二送料夹臂呈交错排列的第一暂存板、第二暂存板和第三暂存板。

所述冲口机构包括相互嵌套的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所述第一模具设置在支架上,所述支架上设置有实现第二模具在第一模具中移动的移动气缸,所述第二模具上设置有凸出模芯,且所述第一模具上设置有与模芯配合使用的凹槽,电缸组件为一端设置在支架上另一端设置在送料平台上的送料气缸,所述第一暂存板、第二暂存板和第三暂存板均通过暂存气缸设置在支架上,所述进料机构为输送带。

所述扳台机构包括折弯块和扳台支架,折弯块包括上折弯块和下折弯块,所述扳台支架为通过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连接的两块相互平行设置的U型板,所述上连接板上设置有上折弯块和压块,所述下连接板上设置有下折弯块和与滑道活动连接的模芯固定块,所述模芯固定块上设置有至少两个贯穿所述模芯固定块的矩形通孔,模芯设置在矩形通孔内,所述模芯固定块上设置有卡块,所述卡块与在所述滑道上设置且与所述滑道平行并实现模芯固定块在滑道上滑动的驱动装置连接。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两条互相平行设置的轨道、滑块、螺杆和电机,所述滑块设置在两个导轨之间,并通过滑块上的凹槽与导轨上的凸起轨道配合使用,实现导轨对滑块的限位,所述螺杆贯穿所述滑块设置在导轨两端的两个挡板上,所述螺杆的一端贯穿一个挡板并与设置在挡板上的电机连接,所述滑块上设置有卡体,实现卡块与卡体的配合使用,所述滑块上设置有螺孔,所述螺杆通过螺孔贯穿滑块。

所述压块贯穿所述上连接板并与设置在上连接板上实现其上下运动的压块液压缸连接,所述上折弯块贯穿所述上连接板并与设置在上连接板上实现其上下运动的上折弯块液压缸连接,所述下折弯块通过所述下连接板上设置的下通孔贯穿所述下连接板,所述下折弯块贯穿所述下连接板并与设置在下连接板上实现其上下运动的下折弯块液压缸连接,滑道与贯穿所述下连接板和模芯固定块垫板并设置在所述下连接板上的模芯固定块液压缸连接,模芯固定块垫板设置在滑道与下连接板之间,设置在下连接板上的气缸实现其在滑道与下连接板之间往复运动并对滑道起到垫衬作用。

所述第一送料夹臂通过轨道设置在支架上,且所述支架上还设置有实现第一送料夹臂通过轨道在支架上沿Y轴滑动的第一传动装置,所述第一传动装置包括第一槽钢,所述第一槽钢内两个侧壁上设置有两个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内设置有第一环形传送带,所述第一槽钢一端设置有第一传动电机,第一转动电机上设置有齿轮,所述第一环形传送带内表面设置有与齿轮配合使用的齿。

所述第一送料夹臂上通过第一导轨设置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送料夹臂上设置有实现第一固定板在第一送料夹臂上沿Z轴移动的第一Z轴气缸,所述第一固定板上通过滑道设置有对型材进行加持的第一左夹板和第一右夹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上设置有实现第一左夹板和第一右夹板在第一固定板上移动的第一夹板气缸,所述第一夹板气缸为两个。

所述第二送料夹臂通过轨道设置在支架上,且所述支架上还设置有实现第二送料夹臂通过轨道在支架上沿Y轴滑动的第二传动装置,所述第二传动装置包括第二槽钢,所述第二槽钢内两个侧壁上设置有两个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内设置有第二环形传送带,所述第二槽钢一端设置有第二传动电机,第二转动电机上设置有齿轮,所述第二环形传送带内表面设置有与齿轮配合使用的齿。

所述第二送料夹臂上通过第二导轨设置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送料夹臂上设置有实现第二固定板在第二送料夹臂上沿Z轴移动的第二Z轴气缸,所述第二固定板上通过滑道设置有对型材进行加持的第二左夹板和第二右夹板,所述第二固定板上设置有实现第二左夹板和第二右夹板在第二固定板上移动的第二夹板气缸,所述第二夹板气缸为两个。

所述翻转机构包括翻转夹持气缸和翻转电机,翻转加持气缸设置在旋转板上并与活动夹板连接,所述旋转板上设置有与活动夹板配合使用且实现对型材进行加持的固定夹板,所述旋转板与设置在支架上的翻转电机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支架上设置进料机构、送料机构,实现型材在X、Y、Z轴方向上的移动,并通过送料机构与冲口机构、扳台机构和翻转机构的配合使用,实现型材端部冲口和扳台的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2、本实用新型第一传动装置和第二传动装置中的第一环形传送带和第二环形传送带设置在第一槽钢和第二钢槽上的环形槽内,通过第一传送电机和第二传送电机的作用,实现第一环形传送带和第二环形传送带在环形槽内移动,带动与第一环形传送带和第二环形传送带连接的第一送料夹臂和第二送料夹臂的移动。

3、本实用新型第一模具套装在第二模具上,并通过移动气缸实现第二模具在第一模具中上下移动,通过第二模具上的模芯和设置在第一模具上的凹槽,实现对管材的冲口操作。

4、本实用新型设置有压块,并通过压块液压缸实现其上下移动,与下连接板上设置的固定平台配合使用,实现对型材的固定,保证型材在冲压操作中位置的固定。

5、本实用新型通过型材的移动实现模型伸入型材内部,通过模芯固定块液压缸实现模芯固定块上的模芯在型材内部上下移动,实现对型材上内壁和下内壁的支撑,并通过上折弯块和下折弯块的作用实现型材端部的冲压。

6、本实用新型模芯固定块垫板实现对模芯固定块向上移动时起到垫衬作用,保证模芯对型材上内壁的支撑,模芯固定块向下移动时模芯固定块衬板在气缸的作用下抽出,保证模芯对型材下内壁的支撑。

7、本实用新型中多个模芯设置在模芯固定块上的通孔内,并通过螺栓进行固定,实现模芯与模芯固定块连接牢固性;电机带动螺杆转动,实现螺杆贯穿滑块的移动,从而实现滑块上卡体的移动,从而带动卡块和模芯固定块的移动,实现模芯的更换。

附图说明:

图1为基于型材自动输送的型材冲口和扳台操作一体机的总装俯视图。

图2为送料平台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冲口机构的左视图。

图4为冲口机构的后视图。

图5为第一模具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扳台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扳台机构的左视图。

图8为模芯固定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第一送料夹臂的主视图。

图10为第一送料夹臂的左视图。

图11为第一槽钢的剖视图。

图12为翻转机构的左视图。

图13为翻转机构的后视图。

图14为暂存板的主视图。

图15为暂存板的左视图。

图16为基于型材自动输送的型材冲口和扳台操作一体机的支架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参见图1,图中,1-进料机构,2-送料平台,3-滑轨滑块组件,4-冲口机构,5-扳台机构,6-翻转机构,7-支架,8-第一送料夹臂,9-第二送料夹臂,10-第一暂存板,11-第二暂存板,12-第三暂存板,13-电缸组件,14-暂存气缸,15-导向杆;

401-第一模具,402-第二模具,403-移动气缸,404-凸出模芯,405-凹槽;

501上折弯块,502-下折弯块,503-上连接板,504-下连接板,505-U型板,506-滑道,507-模芯固定块,508-模芯,509-卡块,510-轨道,511-螺杆,512-电机,513-卡体,514-压块液压缸,515-上折弯块液压缸,516-下折弯块液压缸, 517-模芯固定块垫板,518-模芯固定块液压缸,519-气缸,520-固定压块,521-压块;

601-翻转夹持气缸,602-翻转电机,603-旋转板,604-活动夹板,605-固定夹板;

801-第一槽钢,802-第一环形传送带,803-第一传动电机,804-第一固定板,805-第一Z轴气缸,806-第一左夹板,807-第一右夹板,808-第一夹板气缸。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图2和图16所示:进料机构1、送料机构、冲口机构4、扳台机构5和翻转机构6设置在支架7上,送料机构包括送料平台2和送料夹臂,送料平台2通过滑轨滑块组件3水平设置在支架7上,支架7上设置有实现送料平台2在支架7上沿X轴滑动的电缸组件13,进料机构1设置在送料平台2的一侧实现把型材沿Y轴方向输送到送料平台2上,且送料平台2上设置有进料机构1的同侧依次设置有翻转机构6、冲口机构4和扳台机构5,且送料平台2上设置有进料机构1的对侧依次设置有冲口机构4、翻转机构6和扳台机构5,送料平台2上的型材在翻转机构6的作用下进行翻转操作,并通过送料夹臂包括的第一送料夹臂8和第二送料夹臂9实现型材沿Y轴方向移动到冲口机构4和扳台机构5完成对其端部的操作,第一送料夹臂8与冲口机构4配合使用,第二送料夹臂9与扳台机构5配合使用,支架7上设置有与第一送料夹臂8和第二送料夹臂9呈交错排列的第一暂存板10、第二暂存板11和第三暂存板12。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冲口机构4包括相互嵌套的第一模具401和第二模具402,第一模具401设置在支架7上,支架7上设置有实现第二模具402在第一模具401中移动的移动气缸403,第二模具402上设置有凸出模芯404,且第一模具401上设置有与凸出模芯404配合使用的凹槽405。

如图2、图14和图15:电缸组件13为一端设置在支架7上另一端设置在送料平台2上的送料气缸,第一暂存板10、第二暂存板11和第三暂存板13均通过暂存气缸14设置在支架7上,第一暂存板10、第二暂存板11和第三暂存板13上均设置有导向杆15,导向杆15设置在支架7上的导向孔内,进料机构1为输送带。

其中第一暂存板10、第二暂存板11和第三暂存板13的结构相同,本申请结合图14和图15对第一暂存板10进行详细说明,第二暂存板11和第三暂存板13在此不做赘述。

如图6、图7和图8:扳台机构5包括折弯块和扳台支架,折弯块包括上折弯块501和下折弯块502,扳台支架为通过上连接板503和下连接板504连接的两块相互平行设置的U型板505,上连接板503上设置有上折弯块501和压块521,下连接板504上设置有下折弯块502和与滑道506活动连接的模芯固定块507,模芯固定块507上设置有至少两个贯穿模芯固定块507的矩形通孔,模芯508设置在矩形通孔内,模芯固定块507上设置有卡块509,卡块509与在滑道506上设置且与滑道506平行并实现模芯固定块507在滑道506上滑动的驱动装置连接。

驱动装置包括两条互相平行设置的轨道510、滑块、螺杆511和电机512,滑块设置在两个轨道510之间,并通过滑块上的凹槽与导轨上的凸起轨道配合使用,实现轨道510对滑块的限位,螺杆511贯穿滑块设置在轨道510两端的两个挡板上,螺杆511的一端贯穿一个挡板并与设置在挡板上的电机512连接,滑块上设置有卡体513,实现卡块509与卡体513的配合使用,滑块上设置有螺孔,螺杆511通过螺孔贯穿滑块。

压块521贯穿上连接板503并与设置在上连接板503上实现其上下运动的压块液压缸514连接,且压块521与设置在下连接板504上的固定压块520配合使用,上折弯块501贯穿上连接板503并与设置在上连接板503上实现其上下运动的上折弯块液压缸515连接,下折弯块502通过下连接板504上设置的下通孔贯穿下连接板504,下折弯块502贯穿下连接板504并与设置在下连接板504上实现其上下运动的下折弯块液压缸516连接,滑道506与贯穿下连接板504和模芯固定块垫板517并设置在下连接板504上的模芯固定块液压缸518连接,模芯固定块垫板517设置在滑道506与下连接板504之间,设置在下连接板504上的气缸519实现其在滑道506与下连接板504之间往复运动并对滑道506起到垫衬作用。

本申请中的第一送料夹臂与第二送料夹臂结构相同,现根据图9、图10和图11对第一送料臂进行详细说明,由于第二送料夹臂与第一送料夹臂结构相同,则对第二送料夹臂的详细描述再此不做赘述。

如图9、图10和图11:第一送料夹臂8通过轨道设置在支架7上,且支架7上还设置有实现第一送料夹臂8通过轨道在支架7上沿Y轴滑动的第一传动装置,第一传动装置包括第一槽钢801,第一槽钢801内两个侧壁上设置有两个环形槽,环形槽内设置有第一环形传送带802,第一槽钢801一端设置有第一传动电机803,第一转动电机803上设置有齿轮,第一环形传送带802内表面设置有与齿轮配合使用的齿。

第一送料夹臂8上通过第一导轨设置有第一固定板804,第一送料夹臂8上设置有实现第一固定板804在第一送料夹臂8上沿Z轴移动的第一Z轴气缸805,第一固定板804上通过滑道设置有对型材进行加持的第一左夹板806和第一右夹板807,第一固定板804上设置有实现第一左夹板806和第一右夹板807在第一固定板804上移动的第一夹板气缸808,第一夹板气缸808为两个。

如图12和图13:翻转机构6包括翻转夹持气缸601和翻转电机602,翻转加持气缸601设置在旋转板603上并与活动夹板604连接,旋转板603上设置有与活动夹板604配合使用且实现对型材进行加持的固定夹板605,旋转板603与设置在支架7上的翻转电机602连接。

进料操作:进料机构1把型材输送到送料平台2上,送料平台2通过电缸组件13作用,实现送料平台2带动型材运动,把型材输送到翻转机构6、冲口机构4、扳台机构5、第一送料夹臂8或第二送料夹臂9。

送料操作:型材运动到第一送料夹臂8下侧时,第一夹板气缸808动作第一左夹板806和第一右夹板807分开,第一Z轴气缸805动作实现第一固定板804带动第一左夹板806和第一右夹板807向下运动,第一夹板气缸808动作第一左夹板806和第一右夹板807对型材进行加持操作,第一传动电机803动作通过齿轮带动第一环形传送带802在环形槽内移动,第一环形传送带802带动第一送料夹臂8在Y轴方向上移动,型材向冲口机构4或扳台机构5运动,通过第一槽钢801上设置的传感器实现对第一送料夹臂8移动位置的检测。

冲口操作:型材端部套在凸出模芯404上,移动气缸403动作,带动第二模具402向下运动,通过第二模具402上的凸出模芯404和设置在第一模具401上的凹槽405,实现对型材的冲口操作,第二模具402返回初始位置,第一送料夹臂8返回初始位置,型材设置在送料平台2上。

翻转操作:型材设置在固定夹板605和活动夹板604之间,通过翻转加持气缸601作用,活动夹板604运动,与固定夹板605配合实现对型材的加紧,翻转电机602转动,带动旋转板603转动,旋转板603上的固定夹板605和活动夹板604旋转,实现型材翻转的操作,通过翻转电机602上传感器的设置,实现翻转角度的检测。

扳台操作:型材端部套在模芯508上,模芯固定块507向上微动,模芯固定块垫板517通过气缸519的作用从模芯固定块507和下连接板504之间抽出,压块液压缸514工作使压块521上下运动,与固定压块520配合使用,保证对型材的固定,模芯固定块507向下移动,模芯固定块507上的模芯508压紧型材的下内壁,下折弯块502向上移动实现对型材端部一个方向的冲压,下折弯块502返回初始位置,模芯固定块507向上运动,模芯固定块507上的模芯508压紧型材的上内壁,模芯固定块垫板517在气缸519的作用下插入模芯固定块507与下连接板504之间,并对模芯固定块507起垫衬作用,上折弯块504向下移动实现对型材端部另一个方向的冲压,上折弯块501、模芯固定块507、模芯固定块垫板517、压块521和第二送料夹臂9返回初始位置,型材在第二送料夹臂9作用下设置在送料平台2上。

上折弯块501的运动通过上折弯块液压缸515实现,下折弯块502的运动通过下折弯块液压缸516实现,模芯固定块507的运动通过模芯固定块液压缸518实现,模芯固定块垫板517的运动通过气缸519实现,压块521的运动通过压块液压缸514实现。

扳台操作中还包括模芯的更换,其更换过程为:把不同尺寸的模芯508放置到模芯固定块507上的通孔内,根据型材的尺寸,通过电机512的转动,带动螺杆511进行转动,从而轨道510上的滑块进行移动,滑块带动卡体513进行移动,卡体513带动卡块509进行移动,卡块509带动模芯固定块507进行移动,把需要使用的模芯508移动到待使用位置即可。

进料操作、冲口操作、翻转操作、扳台操作之间可根据操作情况进行任意组合操作,其中冲口操作和扳台操作的前提需要送料操作动作(把型材套在模芯508或凸出模芯404上),送料操作与冲口操作和扳台操作必须配合使用;在以上任意操作过程中,暂存气缸14活动,导向杆15在导向孔内运动,实现第一暂存板10、第二暂存板11或第三暂存板13上下运动,实现对送料平台2上型材的暂存操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