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夹持装置和连动转换装置及双面铲削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54544发布日期:2018-07-31 18:58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铲削机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夹持装置和连动转换装置及双面铲削机。



背景技术:

国内现有热交换产品从材质上来说,大部分应用铜(Cu、Copper)或铝(AL、Aluminum)或者铜铝相互组合的基材。热交换产品一般具有一个热交换的主体,和为了增大热交换面积的若干翅片。传统的热交换产品加工工艺一般先分别加工主体和翅片,然后使用焊接、采用过盈配合或者切合的方式制成热交换产品,这些加工工艺的共同点都是由两种以上的单体通过不同的加工方式形成一个整体,这样的话,在其结合部位会产生额外的结合热阻,因而整体上热阻高,在热交换过程中传热效率低;而且此类加工工艺难以保证产品的一致性,使得结合部位的耐压一致性差;而且此类加工工艺的工序复杂,使得加工成本居高不下,很难形成大批量生产。

因此,专利号(200710074270.7)提出了一种热交换系列产品的加工方法,使得加工的翅片与主体是一个一体成型的整体,因而期间不存在额外的结合热阻,使得热交换系列产品的整体热阻进一步降低,从而进一步提高热交换效率。采用铲削加工工艺,材料耗损小;方便自动化生产,大大降低加工成本;铲削工艺制成的翅片一致性好,因而热交换系列产品的耐压一致性好,产品质量更有保障。一次可成型一组翅片,效率高。每个工作循环仅由简单的四步或者三步组成,方便实现高效率的自动化。进给方式可采用主体基材进给,也可采用主体基材固定之后就不再动,而使得刀体进给,可进一步提高效率。可以使得推翅与铲削同步进行,不会额外增加每个工作循环的时间。

但是,为了增加热交换的效率,如今的热交换产品需要在加工主体上设置两排以上的翅片,现有的单面铲削工艺却一次只能满足单面翅片的铲削,如果需要在一个加工主体上加工出两排翅片,则需要在加工完单面的翅片后,换面重新装夹,以完成另一面翅片的加工,因此效率低下。

再者,由于成型的翅片容易变形,因此,换面加工时的装夹需要格外小心,不然容易将损坏翅片;多次定位装夹,存在装夹误差,两面不同时期加工出来的翅片无法做到好的均匀性,将影响热交换效果。

所以,基于上述存在的缺陷,设计了一种双面铲削机,实现一次性地对被加工件的两个待加工面的铲削加工,大大提高的工作效率,但是,双面铲削设备的被加工件要求悬浮设置,两端固定,这对装夹就上下料而言,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装夹而言,由于铲削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如果装夹太刚性,会导致主体基材弯曲,对于上下料而言,需要准确地放入铲口中,并且快速的完成成品与待加工件的切换,这也是一个难题。

以上背景技术内容的公开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及技术方案,其并不必然属于本专利申请的现有技术,在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上述内容在本专利申请的申请日已经公开的情况下,上述背景技术不应当用于评价本申请的新颖性和创造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夹持装置和连动转换装置及双面铲削机,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双面铲削装夹难、上下料难的技术问题。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夹持装置,包括夹头和工位转轴,所述夹头设置在所述工位转轴上;所述夹头包括壳体、芯轴、弹簧、卡舌、滑套、斜向滑槽、斜向插销,所述壳体内开设用于设置芯轴的轴孔和弹簧腔,所述弹簧设置在弹簧腔内,所处芯轴套穿过轴孔,并与弹簧配合;所述壳体设有装夹口和斜向滑槽,所述装夹口内设有卡舌,所述斜向滑槽中设有斜向插销,所述芯轴通过套设在所述壳体上的所述滑套与所述斜向插销连接。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夹持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技术特征:

所述弹簧包括第一弹簧、第二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用于提供所述滑套和所述斜向插销移动或复位的弹性力;所述第二弹簧用于提供所述芯轴移动或复位的弹性力。

所述壳体的后段部分设置有弹簧外体,所述第二弹簧可通过所述弹簧外体调节其在所述壳体中的位置,以调节所述第二弹簧的弹性力。

所述芯轴包括第一弹簧销和第二弹簧销,所述第一弹簧销用于对所述第一弹簧进行限位以及连接所述滑套,所述第二弹簧销用于所述第二弹簧进行限位。

所述工位转轴上设有至少一个工位,该工位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的所述夹头。

所述斜向滑槽沿着所述装夹口中心轴线的外侧方向逐渐倾斜,逐步靠近所述装夹口的中心轴线。

所述斜向滑槽沿着所述装夹口中心轴线两侧对称设置在所述壳体上。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连动转换装置,包括机座,与所述机座滑动连接的槽轮机构和驱动电机;所述槽轮机构包括与所述驱动电机连接的拨盘,和与工位转轴连接的槽轮;所述连动转换装置还设置有摆杆,所述摆杆一端与所述拨盘铰接,另一端与所述机座铰接。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连动转换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技术特征:

所述工位转轴上设有至少一个工位,该工位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夹头。

最后,提出了一种双面铲削机,包括上下料装置,所述上下料装置包括连动转换装置和夹持装置,所述连动转换机构用于实现夹持装置的旋转和升降的连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对比的有益效果包括:上述的装夹方式,将使得悬浮的被加工件不会因为铲削过程中的反作用力而弯曲,使得被加工件能像绳子一样存在一端越拉越紧,另一端越推越松的状态,保证了被加工件的质量。连动转换机构可以一次性完成多个动作的连动,以实现上下料。上述两种方式保证了双面铲削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上下料装置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4个夹头的示意图。

图3实施方式夹头的D-D剖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卸料松开装置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供料首端侧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供料首端正面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双面铲头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对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强调的是,下述说明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及其应用。

参照以下附图,将描述非限制性和非排他性的实施例,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除非另外特别说明。

本实施例中被加工件采用悬浮设置,悬浮设置的被加工件两端固定在上下料装置上,如图1所示,上下料装置包括连动转换装置91和夹持装置92,其中,夹持装置92包括夹头93、工位转轴94,夹头93设置在工位转轴94上,工位转轴94上设置有多个装夹工位,每个工位上可设置多个夹头93,本实施例设置有4个工位,每个工位下设置有4个夹头93,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变通实施例中,工位和夹头93的数量可以是其他设置;工位转轴94连接着连动转换机构91,连动转换机构91可以实现工位转轴94的旋转和升降的连动,当双面铲头完成了整个主体基材上翅片的铲削时,则通过连动转换机构91可完成工位转轴94的上升、旋转和下降,上升是为了将悬浮的被加工件3脱离双面铲头的铲口,只有脱离了双面铲头的铲口,才能旋转工位转轴94切换至下一个工位,否则,悬浮的被加工件将与双面铲头将产生干涉;当上升至一定高度后(以当前工位下被加工件完全脱离双面铲头的铲口为准),旋转工位转轴94,将下一个工位上装夹好的被加工件与当前工位下已经铲削好的成品进行切换,以便进行铲削加工和对成品卸料;工位切换完成后,再将工位转轴94下移,使得被加工件进入铲口中,进行铲削。

为了能悬浮夹紧被加工件,如图2-3所示,夹头93包括壳体901、芯轴902、弹簧(第一弹簧905、第二弹簧907)、卡舌903,第一弹簧销904,第二弹簧销906、滑套908、斜向滑槽909、斜向插销910、弹簧外体911;壳体901内开设用于设置芯轴902的轴孔,在壳体901的前段部分设置有第一弹簧腔912,在壳体901的后段部分设置有第二弹簧腔913;芯轴902设置在轴孔中,芯轴902上套设有第一弹簧905和第二弹簧907,第一弹簧905一端抵在第一弹簧腔912的后端面上,另一端抵在芯轴902上的第一弹簧销904上,第二弹簧907一端抵在第二弹簧腔913的后端面上,另一端抵在芯轴902上的第二弹簧销906上,第二弹簧销906可通过弹簧外体911调节其在第二弹簧腔913中的位置,以调节第二弹簧907的弹性力;在壳体901的前端套设有滑套908,滑套908与第一弹簧销904固定连接,当芯轴902沿着轴孔方向移动时,滑套908在第一弹簧销904的作用下,将与芯轴902保持同步移动;壳体901前端的装夹口914内设有卡舌903,用于装夹被加工件时抵住被加工件端面的孔,实现精准装夹;除设置卡舌903外,在壳体901的前端还开设斜向滑槽909,在斜向滑槽909里还设有斜向插销910,该斜向插销910的两端卡在滑套908上,所以,当滑套908在芯轴902的作用下移动时,斜向插销910将沿着斜向滑槽909滑动,斜向滑槽909沿着装夹口914中心轴线的外侧方向逐渐倾斜,逐步靠近装夹口914的中心轴线,优选地,斜向滑槽909沿着装夹口914中心轴线两侧对称设置在壳体901上;当需要装夹时,在后端克服弹簧的弹力拉芯轴902,芯轴902压缩弹簧,向后移动,使得滑套908也向后移动,向后移动的滑套908使得斜向插销910沿着斜向滑槽909后移,以增大壳体901前端的装夹口914,将被加工件插入装夹口914后,松开芯轴902,弹簧伸长,芯轴902向前移动,滑动也向前移动,向前移动的滑套908使得斜向插销910沿着斜向滑槽909前移,以缩小壳体901前端的装夹口914,由于此时被加工件已经安放在装夹口914中,所以斜向插销910将在弹簧力的作用下紧紧的夹紧被加工件。

在铲削的过程中,悬浮的被加工件每一个工作循环,都会对被加工件产生很大的反作用力,上述的装夹方式,将使得悬浮的被加工件两端就好比一根绷紧的绳子,当中间有人拽这跟绳子时(类似铲头对被加工件的铲削),绳子的两头一端将为拉紧状态,另一端将为松弛状态;因为斜向插销可以做到向外越拉越紧,向内越推越松,这样的受力将使得悬浮的被加工件不会因为铲削过程中的反作用力而弯曲,使得被加工件能像绳子一样存在一端越拉越紧,另一端越推越松的状态,保证了被加工件的质量。

如图4所示,拉动芯轴902需要很大的力,可以通过卸料松开装置来解决,卸料松开装置设置在机座(图中为固定安装板831,固定安装板831上安装有齿条832)上,包括一个可摆动的卸料抓953,卸料抓953一端铰接在机座上,另一端可卡在芯轴902末端,卸料抓由气缸951驱动与卸料抓953连接的连杆952,可实现摆动。

如图5、6所示,连动转换机构91需要完成多个动作的连动(上升、旋转、下降),以实现上下料,包括槽轮机构和与槽轮机构连接的驱动电机917,槽轮机构滑动安装在机座的供料首端63上,其中槽轮机构的主动拨盘915上铰接有摆杆918,摆杆918另一端铰接机座的供料首端63;驱动电机917驱动主动拨盘915旋转,相应的,主动拨盘915驱动摆杆918摆动,使得槽轮机构沿着供料首端63的滑槽上升,此时,拨盘915上的圆销919未进入槽轮916的径向槽920,由于槽轮916的内凹锁止弧921被拨盘915的外凹锁止弧922卡住,故槽轮916不转动;当上升至一定高度时,圆销919刚进入槽轮916径向槽920,此时锁止弧也刚被松开,槽轮916受圆销919的驱使而转动,槽轮916的转动将带动工位转轴94旋转,进而切换至下一个工位,切换好后,此时摆杆918也从拨盘915的顶端运动至底端,槽轮机构滑动到最高位置;拨盘915继续旋转,圆销919在另一边离开径向槽920时,锁止弧又被卡住,槽轮916又静止不动,摆杆918由低处向高处移动,槽轮机构下降。如此,完成上升、旋转、下降的连动。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变通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可以将铲头替换成双面铲头,从而成为一种双面铲削机,可完成双面铲削的同时其上下料。双面铲头,用于对被加工件进行双面铲削加工;双面铲头包括溜板1和设置在溜板1上的双面铲削机构,双面铲削机构包括铲削部2和同步驱动,所述铲削部2包括第一和第二铲削部21、22,所述第一和第二铲削部21、22设置在所述溜板1上,所述同步驱动分别与第一铲削部21和所述第二铲削部22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一铲削部21和所述第二铲削部22同步动作。双面翅片的铲削如下:首先,完成主体基材成型;然后在主体基材上设置双面翅片,主体基材上设置双面翅片是采用双面铲削工艺,在前述主体基材成型工序中制成的主体基材相对的两个待加工面上同时铲出翅片;铲削工艺包括多个工作循环,每个工作循环同时在两个待加工面上铲出一批翅片。

如图7所示,双面铲削机的铲削部包括用于设置被加工件的铲口24,铲口24的中心线25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一和第二铲削部21、22。翅片成型时,被加工件成型的主体基材穿过双面铲头的第一铲削部21和第二铲削部22之间的铲口24;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时,第一铲削部21将完成一侧待加工面上翅片的成型,同时,第二铲削部22将完成另外一侧待加工面上翅片的成型。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对以上描述做出众多变通是可能的,所以实施例和附图仅是用来描述一个或多个特定实施方式。

尽管已经描述和叙述了被看作本实用新型的示范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明白,可以对其作出各种改变和替换,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另外,可以做出许多修改以将特定情况适配到本实用新型的教义,而不会脱离在此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中心概念。所以,本实用新型不受限于在此披露的特定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可能还包括属于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所有实施例及其等同物。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