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钳子头加工过程中定型防翻边卸料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83232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钳子头加工过程中定型防翻边卸料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五金工具制造领域,涉及一种钳子的加工设备,具体为一种用于钳子头加工过程中定型防翻边卸料机构。



背景技术:

钳子是一种使用场合非常广泛的五金工具,而其上的钳子头部分是钳子的主要工作要素,用于剪切电线、铁丝或者薄铁皮等。钳子头功能区一般包含以下几个要素:内刃口、外刃口、方口、磨盘,如图1-图2所示,钳子体80由左右中心对称的两个半边组成,其分别包括钳子头81、钳子柄82;在钳子头81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剪切的外刃口802、内刃口803和方口804,以及用于装配的磨盘801。

在现有的钳子头加工技术中,在制造钳子时,钳子头上的这四个要素是分别由两道工序分八个加工工位完成的,左钳子体做四次装夹、四个加工工位;右钳子体做四次装夹、四个加工工位;而且现有的技术多为人工装夹,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大。

究其原因在于,现有的钳子由于结构比较复杂,在毛坯成型后一般为混堆在一起,没有按照顺序成排堆垛,一来加工找料浪费了部分时间,二来由于送料不一致,没法做到自动加工送料。

申请人在先申请中有公开如图6中所示的一种用于钳子体自动排序的重力下料轨道,该轨道由两柱状导轨间距处在钳子体的磨盘位置两侧,一根柱状导轨处在钳子头远离磨盘的一端上,另一根柱状导轨处在架设在钳子柄靠近磨盘的一端上,即如图中所示的导轨处在钳子柄中端822(即钳子柄中间圆弧处);该结构利用钳子头的自身重力实现了钳子体的自动翻转定位。

但是该导轨结构在实际使用中,需要重新使用定位部件对钳子体进行固定,且在推行移动的过程中,存在一定概率的跑偏的可能(跑偏概率在1-5‰),不利于自动化送料加工;另外在现有技术导轨上侧面立起来的钳子体,其在推板向前推送掉落到另一平台的过程中,其掉落后的状态如图9中a状态示意(即磨盘孔朝向底面),若想钳子体在掉落过程中不实现翻边翻转即如图9中的b状态示意图(即磨盘孔朝向上方),便于后续工序加工,则该现有导轨技术无法实现,如此便需要另外一套系统来加工运行。

对于成熟的五金工具,售价比较低,如何提高加工工艺,提升产品质量以及减少加工成本是所有加工厂商的重要目标。本发明中主要是提供一种新的加工工具,方便钳子体成排顺序摆放,减少加工工序,为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持,便于后续自动化加工送料。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用于钳子头加工过程中定型防翻边卸料机构,利用钳子的自身特点实现自动顺序摆放,而且在钳子体掉落过程中定型不翻边,减少加工工序,为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持,便于后续自动化加工送料。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钳子头加工过程中定型防翻边卸料机构,它包括第一层平台(1)以及其上水平往复运动的活动推板(3),第一层平台(1)与活动推板(3)之间设置有三根柱状导轨,且柱状导轨平行间隔固定在第一平台(1)上并与活动推板(3)的运动方向平行;在第一层平台(1)的前方末端设置有垂直于柱状导轨的挡料板(7),挡料板(7)与第一平台(1)留有落料间隙(9);在落料间隙(9)的下侧为第二层平台(4)且其上在落料间隙(9)处设置有用于物料滑动和避免翻转的缓承斜面(6)。

进一步的,所述缓承斜面(6)为多个斜面导轨(601)平行间隔组成,且水平投影与推板平行;斜面导轨(601)的斜面角度为30°—70°。

进一步的,所述斜面导轨(601)的斜面角度为35°,且斜面导轨(601)的顶部斜面低于第一平台(1)。

进一步的,所述落料间隙(9)为1-1.5个钳子体宽度。

进一步的,所述三柱状导轨在第一平台(1)上的位置关系为:第一柱状导轨(201)处在钳子头(81)远离磨盘(801)的一端,第二柱状导轨(202)处在钳子头磨盘孔另一边的钳子头末端面(811),第三柱状导轨(203)处在钳子柄中端(822)所在的中间圆弧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平台(1)、第二平台(4)的两侧面设置有侧板(5)。

进一步的,所述挡料板(7)活动设置在第一层平台(1)的前方末端,并连接有带动其上下移动的驱动组件,随加工需要进入工作位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钳子头加工过程中定型防翻边卸料机构,利用钳子的自身特点实现自动顺序摆放,而且在钳子体掉落过程中定型不翻边,减少加工工序,为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持,便于后续自动化加工送料。

1、翻转下落到出料导轨上的钳子体在出料口头部朝向一致,但是正反并不一致;采用了本发明重力自回位排序结构,方便钳子体统一移动到完全一致,并与后续工序装夹与加工。

2、使得钳子体在掉落过程中可以实现不翻转的操作,便于后续加工需要实现连续化、自动化加工。具体是否翻转调整挡料板7即可,挡料板工作时,钳子体不翻转,即如图9中b图所示。

3、结构简单牢靠,不需要额外的设备,成本低,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待加工钳子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左半边钳子体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俯视示意图。

图5为图3中主视示意图。

图6为现有轨道重力自回位排序动作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图3中轨道重力自回位排序动作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图3中钳子体80在轨道上的自动摆放示意图。

图9为钳子体在轨道上推送到下一平台时两种翻转状态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一种改进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述文字标注表示为:80、钳子体;81、钳子头;82、钳子柄;801、磨盘;802、外刃口;803、内刃口;804、方口;811、钳子头末端面;821、钳子柄前端;822、钳子柄中端;823、钳子柄末端。

1、第一层平台;2、调整导轨;201、第一柱状导轨;202、第二柱状导轨;203、第三柱状导轨;3、活动推板;4、第二层平台;5、侧板;6、缓承斜面;601、斜面轨道;7、挡料板;9、落料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如图3-图5所示,本发明的具体结构为:一种用于钳子头加工过程中定型防翻边卸料机构,它包括第一层平台1以及其上水平往复运动的活动推板3,第一层平台1与活动推板3之间设置有三根柱状导轨,且柱状导轨平行间隔固定在第一平台1上并与活动推板3的运动方向平行;在第一层平台1的前方末端设置有垂直于柱状导轨的挡料板7,挡料板7与第一平台1留有落料间隙9;在落料间隙9的下侧为第二层平台4且其上在落料间隙9处设置有用于物料滑动和避免翻转的缓承斜面6。如此,避免钳子在掉落到下一层的过程中出现翻转现象,避免出现加工错误现象。

挡料板7工作位置处在物料从落料间隙9处下落时限制钳子体向前方翻转,即避免出现图9中a状态。

优选的,所述缓承斜面6为多个斜面导轨601平行间隔组成,且水平投影与推板平行;斜面导轨601的斜面角度为30°—70°。

优选的,所述斜面导轨601的斜面角度为35°,且斜面导轨601的顶部斜面低于第一平台1。在此角度时,钳子下落触及到缓承斜面6,然后实现不翻转落料。

优选的,所述落料间隙9为1-1.5个钳子体宽度。

优选的,所述三柱状导轨在第一平台1上的位置关系为:第一柱状导轨201处在钳子头81远离磨盘801的一端,第二柱状导轨202处在钳子头磨盘孔另一边的钳子头末端面811,第三柱状导轨203处在钳子柄中端822所在的中间圆弧处。

优选的,所述第一平台1、第二平台4的两侧面设置有侧板5。

优选的,所述挡料板7活动设置在第一层平台1的前方末端,并连接有带动其上下移动的驱动组件,随加工需要进入工作位置。

具体使用时,当钳子体80,不管是d1、还是d2形式移动到三柱状导轨上时,在钳子头磨盘处重心集中的重力作用下,其都会发生如图7、图8中的翻转,形成统一的排布形式,即达到了本发明自动排序的目的,如此节省了人工,而且高效便捷。

而且挡料板7活动设置在第一层平台1的前方末端,并连接有带动其上下移动的驱动组件,随加工需要进入工作位置;为了便于在必要的时候将钳子体下落实现翻边操作,将挡料板7提起来即可,即可以实现钳子的自动翻边下料;

当要钳子体在向前移动到下一层不翻转,即如图9中b状态下料时,驱动放下挡料板7,然后活动推板3推送导轨上的钳子体80向前运动;由于钳子体80自身的重力作用,钳子体80会自然向前翻转(即有如图9中a状态的趋势),但是此时钳子体80的上前方受挡料板7挡住,然后由于重力作用从落料间隙9下落到第二平台4的缓承斜面6上,然后从斜面下滑形成图9中的b状态,即完成了防翻转落料操作。

图10中缓承斜面6由多个斜面导轨601平行间隔组成,且水平投影与推板平行;斜面导轨601的斜面角度优选状态采用35°,如此避免钳子体80下落时出现反弹而翻转;而斜面角度过缓的话,钳子体80又不能有效地下滑到下一工位。

采用了本发明重力自回位排序结构,方便钳子体统一移动到完全一致,并与后续工序装夹与加工。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由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而客观上存在无限的具体结构,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润饰或变化,也可以将上述技术特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组合;这些改进润饰、变化或组合,或未经改进将发明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