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铁芯用无取向硅钢板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139347发布日期:2018-12-01 01:34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机铁芯用无取向硅钢板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钢板的制造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机铁芯用无取向硅钢板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发电机和大型电动机用的铁芯材料,一般使用低铁损的高牌号无取向硅钢,要求在轧面内所有方向上易磁化,磁性的各项异性小。硅钢板的磁性受晶体学方向的影响,为了得到好的磁性,需要易磁化轴平行于钢板表面。

近年来,随着节能减排要求的不断提高,电机的效率也不断提高,要求使用更高级别的无取向硅钢板,就必须降低无取向硅钢的铁损,而控制晶体取向以改善磁性,是降低无取向硅钢铁损的重要手段。比如水轮机一般要求p15/50在2.6w以下。这种高牌号的无取向硅钢,一直以材料成分、工艺为研究重点。但通过成分调整来降低硅钢的铁损必定是有限度的,目前已基本走到尽头。

日本川崎制铁专利特开平5-33062“无取向硅钢的制造方法”,采用热轧后退火及冷轧后退火并加磁场的方法,获得了较低铁损的硅钢,但在生产中实施附加磁场比较困难。

日本川崎制铁专利特开2000-309859“轧面内平均磁性优良的硅钢制造方法”,采用热轧后在保护性气氛下常化处理,然后急冷,在非室温下进行冷轧,最后在保护气氛下进行再结晶脱碳和退火处理,获得磁性均匀的无取向硅钢。这种方法工艺比较复杂,成本高。

无取向硅钢在生产过程中要经过热轧、常化以及冷轧和再结晶退火等阶段,其中冷轧是无取向硅钢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冷轧与热轧的区别在于变形前材料没有加热,变形温度远低于再结晶温度。冷轧质量的好坏对再结晶组织及织构有重要的影响,进而对最终成品的磁性能产生影响。通过改善冷轧工艺获得理想的冷轧织构组分是人们长期关注的课题,由于冷轧板内的变形晶粒的晶体取向的不同,再结晶速度会有显著的不同,织构组分也有所不同,织构分布及各组分强度对冷轧无取向硅钢的磁性能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对异步轧制无取向硅钢进行研究,异步轧制的非对称性,板内存在搓轧区,另外利用异步轧制具有轧制压力低,轧制精度高等特点,对无取向硅钢在不同压下量和速比进行轧制,制备具有理想冷轧织构的无取向硅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机铁芯用无取向硅钢板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轧制方法能够保证获得理想的织构组分,适用于无取向硅钢的冷轧生产,满足无取向硅钢高磁感、低铁损发展的要求,能够制备具有理想冷轧织构组分的高牌号无取向硅钢。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电机铁芯用无取向硅钢板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制备过程:

首先在四辊轧机上,通过改变上辊齿轮的齿数,调整上辊的转数,从而改变上下辊的转数比,实现异步轧制;上轧辊为慢速辊,下轧辊为快速辊,异步轧制速比为上辊齿数除以下辊齿数的比值,用i表示,齿轮的齿数用z表示,下角标分别表示上辊齿轮和下辊齿轮;速比通过如下方法改变,具体调整方法为下辊齿轮固定不变,选择齿数为z下=16的齿轮;上辊齿轮的更换,通过选择不同齿数的齿轮来实现,分别选择z上=17、z上=19、z上=20、z上=21,从而达到调整速比的目的,异步轧制速比分别为i=1.06、i=1.19、i=1.25、i=1.31四个速比;通过控制压下率,进行不同压下量的异步轧制,冷轧后板厚分别为1.8mm,1.4mm,1.0mm,0.5mm,0.35mm;然后用线切割加工方法对不同压下率的板材进行加工取样,织构测定在衍射仪进行,选择co靶作为辐射源,管电压为35千伏,管电流为40毫安;测试110、200、211极图,数据采集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利用专业织构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即可。

所述的一种电机铁芯用无取向硅钢板的制备方法,所述压下率分别控制为18%、36%、55%、77%、84%。

所述的一种电机铁芯用无取向硅钢板的制备方法,所述原材料选取厚为2.2mm的无取向硅钢常化板材,冷轧方向始终与原始板材的轧制方向一致。

所述的一种电机铁芯用无取向硅钢板的制备方法,所述样品尺寸为20毫米×18毫米。

本发明弄清不同速比下,冷轧织构组分,明确了最佳压下量,有利于提高硅钢的磁性。

附图说明

图1(a)为速比i=1.06时,压下率为18%的织构变化图;

图1(b)为速比i=1.06时,压下率为36%的织构变化图;

图1(c)为速比i=1.06时,压下率为55%的织构变化图;

图1(d)为速比i=1.06时,压下率为77%的织构变化图;

图1(e)为速比i=1.06时,压下率为84%的织构变化图;

图2(a)为速比i=1.19时,压下率为18%的织构变化图;

图2(b)为速比i=1.19时,压下率为36%的织构变化图;

图2(c)为速比i=1.19时,压下率为55%的织构变化图;

图2(d)为速比i=1.19时,压下率为77%的织构变化图;

图2(e)为速比i=1.19时,压下率为84%的织构变化图;

图3(a)为压下率为77%时,速比1.06时轧制得到的快辊侧织构组分变化图;

图3(b)为压下率为77%时,速比1.19时轧制得到的快辊侧织构组分变化图;

图3(c)为压下率为77%时,速比1.25时轧轧制得到的快辊侧织构组分变化图;

图3(d)为压下率为77%时,速比1.31时轧制得到的快辊侧织构组分变化图;

图4(a)为压下率为77%时,速比1.06时轧制得到的慢辊侧织构组分变化图;

图4(b)为压下率为77%时,速比1.19时轧制得到的慢辊侧织构组分变化图;

图4(c)为压下率为77%时,速比1.25时轧制得到的慢辊侧织构组分变化图;

图4(d)为压下率为77%时,速比1.31时轧制得到的慢辊侧织构组分变化图;

图5为恒φ=45°odf截面图中织构组分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异步轧制速比为上辊齿数除以下辊齿数的比值,用i表示,齿轮的齿数用z表示,下角标分别表示上辊齿轮和下辊齿轮。下辊齿轮固定不变,选择齿数为z下=16的齿轮,上辊齿轮选择齿数z上=17的齿轮,控制轧机上辊齿数以改变速比,速比i=1.06,将厚度为2.2mm的质量分数为3%硅的高牌号无取向硅钢常化板材,以压下率分别为18%、36%、55%、77%、84%进行轧制,得到不同厚度的冷轧板材,然后用线切割加工方法对不同压下率的板材进行加工取样,样品尺寸为20毫米×18毫米,织构测定在衍射仪进行,选择co靶作为辐射源,管电压为35千伏,管电流为40毫安。测试110、200、211极图,数据采集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利用专业织构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得到odf图,从而可知样品的织构组分,从附图1中可以看出,在压下率为77%时,得到了理想的织构组分。

实施例2:

异步轧制速比为上辊齿数除以下辊齿数的比值,用i表示,齿轮的齿数用z表示,下角标分别表示上辊齿轮和下辊齿轮。下辊齿轮固定不变,选择齿数为z下=16的齿轮,上辊齿轮选择齿数z上=19的齿轮,控制轧机上辊齿数以改变速比,速比i=1.19,将厚度为2.2mm的质量分数为3%硅的高牌号无取向硅钢常化板材,以压下率分别为18%、36%、55%、77%、84%进行轧制,得到不同厚度的冷轧板材,然后用线切割加工方法对不同压下率的板材进行加工取样,样品尺寸为20毫米×18毫米,织构测定在衍射仪进行,选择co靶作为辐射源,管电压为35千伏,管电流为40毫安。测试110、200、211极图,数据采集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利用专业织构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得到odf图,从而可知样品的织构组分,从附图2中可以看出,在压下率为77%时,得到了理想的织构组分。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随着压下率的提高,当压下率达到77%时,织构组分逐渐稳定,出现较强的r织构组分。因此,确定在压下率为77%时,进行不同速比下进行异步轧制实验。图3是在压下率为77%时,不同速比下轧制得到的织构组分变化,图4是在压下率为77%时,不同速比下轧制得到的织构组分变化。恒φ=45°odf截面图中织构组分位置示意图见附图5。根据图5可以判定图3快辊侧主要织构组分为{111}面平行于轧面的r织构、反高斯织构{001}<110>,在r织构组分中,{111}<112>组分最强。根据图5可以判定图4慢辊侧织构组分和图3快辊侧织构组分相同,只是慢辊侧强度高于快辊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