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助卷辊压尾的控制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7394088发布日期:2019-04-13 00:41阅读:405来源:国知局
一种助卷辊压尾的控制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助卷辊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助卷辊压尾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热轧卷取机助卷辊(如3个助卷臂)压尾自动化控制通常采取一到三个助卷辊压尾(可选择)。压尾作用是防止带钢尾部高速进入卷取机对设备的冲击以及定尾卸卷,控制尾部失张状态时的卷形。通过长期现场观察,在薄规格较多时采取2-3个助卷辊压尾可避免因失张造成的外塔。

但本发明申请人在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上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现有技术中使用多助卷辊压尾处理不可避免的增加助卷辊的辊耗、辊子长期受到冲击辊面不佳一定程度上造成带钢表面压痕等实际问题,以及后期更换时间、人工成本都有所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助卷辊压尾的控制方法和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使用多助卷辊大压力压尾处理,增加助卷辊辊耗,造成带钢表面压痕的技术问题。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助卷辊压尾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助卷辊压尾的控制方法,应用于一卷取机,所述卷取机具有两个以上助卷辊,所述助卷辊液压缸内均安装有位置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且,在所述卷取机的夹送辊前5米处有金属探测器,所述方法包括:获得带钢尾部检测信息;根据所述尾部检测信息,发送助卷辊闭合信号;根据所述助卷辊闭合信号,控制助卷辊向所述带钢方向闭合,当所述助卷辊接触到所述带钢后,确定接触到所述带钢的助卷辊为第一助卷辊,所述第一助卷辊保持预设定压力压靠带钢;控制第二助卷辊减小对所述带钢的压靠值,其中,所述第二助卷辊为除去所述第一助卷辊之外的其他助卷辊。

优选的,所述控制第二助卷辊减小对所述带钢的压靠值,包括:实时监测所述第二助卷辊是否接触所述带钢;若所述第二助卷辊接触到所述带钢,控制所述第二助卷辊对应的辅助系统;减小所述第二助卷辊的压力值,使得所述第二助卷辊的压力值由初始压力值减小至目标压力值。

优选的,所述目标压力值为10-15kn。

优选的,所述控制所述第二助卷辊对应的辅助系统减小所述第二助卷辊的压力值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控制所述第二助卷辊对应的助卷系统为小压力模式。

优选的,所述控制第二助卷辊减小对所述带钢压靠,还包括:实时监测所述第二助卷辊是否接触所述带钢;若所述第二助卷辊接触到所述带钢,控制所述第二助卷辊对应的辅助系统打开所述第二助卷辊,直至所述第二助卷辊与所述带钢之间具有间隙xmm,其中,x>0。

优选的,所述控制所述第二助卷辊对应的辅助系统打开,打开所述第二助卷辊,直至所述第二助卷辊与所述带钢之间具有间隙xmm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控制所述第二助卷辊对应的辅助系统为短行程模式。

优选的,所述控制所述第二助卷辊对应的辅助系统打开,打开所述第二助卷辊,直至所述第二助卷辊与所述带钢之间具有间隙xmm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短行程模式中,控制所述第二助卷辊对应的辅助系统由压力环控制切换为位置环控制。

优选的,所述控制所述第二助卷辊对应的辅助系统打开,打开所述第二助卷辊,直至所述第二助卷辊与所述带钢之间具有间隙xmm之后,包括:获得卷取机抛钢信息;根据所述抛钢信息,控制所述第二助卷辊对应的辅助系统由由所述位置环控制切换为所述压力环控制。

优选的,所述x为5-10mm。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助卷辊压尾的控制装置,应用于一卷取机,所述卷取机具有两个以上助卷辊,所述助卷辊液压缸内均安装有位置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且,在所述卷取机的夹送辊前5米处有金属探测器,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获得单元,所述第一获得单元用于获得带钢尾部检测信息;

第一发送单元,所述第一发送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尾部检测信息,发送助卷辊闭合信号;

第一确定单元,所述第一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助卷辊闭合信号,控制助卷辊向所述带钢方向闭合,当所述助卷辊接触到所述带钢后,确定接触到所述带钢的助卷辊为第一助卷辊,所述第一助卷辊保持预设定压力压靠带钢;

第一执行单元,所述第一执行单元用于控制第二助卷辊减小对所述带钢的压靠值,其中,所述第二助卷辊为除去所述第一助卷辊之外的其他助卷辊。

优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监测单元,所述第一监测单元用于实时监测所述第二助卷辊是否接触所述带钢;

第一控制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二助卷辊接触到所述带钢,控制所述第二助卷辊对应的辅助系统;

第二执行单元,所述第二执行单元用于减小所述第二助卷辊的压力值,使得所述第二助卷辊的压力值由初始压力值减小至目标压力值。

优选的,所述目标压力值为10-15kn。

优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控制单元,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助卷辊对应的辅助系统为小压力模式。

优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监测单元,所述第二监测单元用于实时监测所述第二助卷辊是否接触所述带钢;第三控制单元,所述第三控制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二助卷辊接触到所述带钢,控制所述第二助卷辊对应的辅助系统打开所述第二助卷辊,直至所述第二助卷辊与所述带钢之间具有间隙xmm,其中,x>0。

优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四控制单元,所述第四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助卷辊对应的辅助系统为短行程模式。

优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五控制单元,所述第五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短行程模式中,控制所述第二助卷辊对应的辅助系统由压力环控制切换为位置环控制。

优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获得单元,所述第二获得单元用于获得卷取机抛钢信息;

第一切换单元,所述第一切换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抛钢信息,控制所述第二助卷辊对应的辅助系统由所述位置环控制切换为所述压力环控制。

优选的,所述x为5-10mm。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一种或多种技术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助卷辊压尾的控制方法和装置,通过夹送辊前设置的金属探测器对带钢尾部进行检测,当所述金属探测器检测不到带钢时,获得带钢尾部检测信息,根据所述尾部检测信息,发送助卷辊闭合信号,此时助卷辊将进行压尾工作,根据所述助卷辊闭合信号,控制助卷辊向所述带钢方向闭合,当所述助卷辊接触到所述带钢后,确定第一助卷辊,所述第一助卷辊保持预设定压力压靠带钢接触所述带钢的助卷辊,即使用设定的大压力对带钢进行压靠,保证压尾工作使带尾压住便于定尾不松卷,控制除去所述第一助卷辊之外的其他助卷辊即第二助卷辊减小对所述带钢的压靠值,辅助所述第一助卷辊进行压尾控制,避免采用大压力接触所述带钢表面,既保证压尾效果,也避免大压力与带钢表面接触造成辊耗及在带钢表面造成压痕,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使用多助卷辊大压力压尾处理,增加助卷辊的辊耗,造成带钢表面压痕的技术问题。达到了避免助卷辊全部采用较大压力接触带钢表面,减少造成辊耗和带钢表面压痕的概率,保证压尾效果,且自动化程度高,减少人力人本的技术效果。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助卷辊压尾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助卷辊在关闭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助卷辊在短行程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助卷辊压尾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另一种助卷辊压尾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夹送辊1,金属探测器2,第二助卷辊3,第一助卷辊4,第一获得单元11,第一发送单元12,第一确定单元13,第一执行单元14,总线300,接收器301,处理器302,发送器303,存储器304,总线接口306。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助卷辊压尾的控制方法和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使用多助卷辊大压力压尾处理,增加助卷辊辊耗,造成带钢表面压痕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总体思路如下:

获得带钢尾部检测信息;根据所述尾部检测信息,发送助卷辊闭合信号;根据所述助卷辊闭合信号,控制助卷辊向所述带钢方向闭合,当所述助卷辊接触到所述带钢后,确定接触到所述带钢的助卷辊为第一助卷辊,所述第一助卷辊保持预设定压力压靠带钢;控制第二助卷辊减小对所述带钢的压靠值,其中,所述第二助卷辊为除去所述第一助卷辊之外的其他助卷辊。达到了避免助卷辊全部采用较大压力接触带钢表面,减少造成辊耗和带钢表面压痕的概率,保证压尾效果,且自动化程度高,减少人力人本的技术效果。

下面通过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特征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详细的说明,而不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助卷辊压尾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助卷辊压尾的控制方法,应用于一卷取机,所述卷取机具有两个以上助卷辊,所述助卷辊液压缸内均安装有位置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且,在所述卷取机的夹送辊1前5米处有金属探测器2,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110:获得带钢尾部检测信息。

具体而言,通过夹送辊1前设置的所述金属探测器2对所述带钢进行实时探测,当所述带钢的尾部离开所述金属探测器2的探测范围时,则说明所述带钢完全进入所述卷取机工作范围内,需要进行压尾工作,当所述金属探测器2检失后,即所述金属探测器2检测不到带钢时,将检失信号发送给plc,所述plc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简写,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方法中的控制器,进行整体控制。

步骤120:根据所述尾部检测信息,发送助卷辊闭合信号。

具体而言,当所述plc接收到所述金属探测器的检失信息时,触发助卷辊闭合信号,控制助卷辊进行闭合。

步骤130:根据所述助卷辊闭合信号,控制助卷辊向所述带钢方向闭合,当所述助卷辊接触到所述带钢后,确定接触到所述带钢的助卷辊为第一助卷辊4,所述第一助卷辊4保持预设定压力压靠带钢。

具体而言,接收到所述助卷辊闭合信号后,各助卷辊开始向带钢方向闭合,直至接触到所述带钢钢卷,对所述带钢钢卷进行压靠,当所述助卷辊接触到所述带钢后,确定一个主要进行压靠的助卷辊为第一助卷辊4,所述第一助卷辊4为所述卷取机中任意选择其一助卷辊,所述第一助卷辊4由此进入压力环控制,由预设定的压力压靠所述带钢,即使用大压力对带钢进行压靠,期间所述压力感应器将所述第一助卷辊4的压力反馈给所述plc,由所述plc通过伺服阀进行调节,保持在预设定的压力值,保证压尾工作,满足压住带钢尾部定尾不松卷。

步骤140:控制第二助卷辊3减小对所述带钢的压靠值,其中,所述第二助卷辊3为除去所述第一助卷辊4之外的其他助卷辊。

具体而言,在确定其中一个助卷辊为所述第一助卷辊4后,将除去所述第一助卷辊4之外的其他助卷辊即第二助卷辊3进行调整,使所述第二助卷辊3对所述带钢的压靠力减小,辅助所述第一助卷辊4进行压尾工作,保证所述带钢尾部不松卷,同时避免所述第二助卷辊3采用较大压力接触带钢表面,对辊造成消耗,增加检修成本,同时长时间大压力使助卷辊与带钢表面接触摩擦,使辊发生磨损,从而造成带钢表面压痕等实际问题,通过将一个助卷辊使用大压力,其他助卷辊减小压力复制压尾,减少了助卷辊的消耗,达到了避免全部助卷辊采用大压力接触带钢表面,造成带钢压痕,且保证压尾效果,同时,整个过程全自动化控制,控制精准度高,节省人力成本的技术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第二助卷辊3减小对所述带钢的压靠值,包括:实时监测所述第二助卷辊3是否接触到所述带钢;若所述第二助卷辊3接触到所述带钢,控制所述第二助卷辊3对应的辅助系统减小所述第二助卷辊3的压力值由初始压力值减小至目标压力值。

进一步的,所述目标压力值为10-15kn。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所述第二助卷辊3对应的辅助系统减小所述第二助卷辊3的压力值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控制所述第二助卷辊3对应的辅助系统为小压力模式。

具体而言,减小所述第二助卷辊3对所述带钢的压靠,通过进入辅助系统,将所述第二助卷辊3为辅助模式,配合所述第一助卷辊4进行带钢卷取中的压尾控制,所述辅助系统中主要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为小压力模式,在所述第二助卷辊3接触到所述带钢后,所述第一助卷辊4进入压力环控制,由预设定的大压力进行压靠,所述第二助卷辊3同样进入压力环控制,当所述第二助卷辊3的压力到达初始压力值时,系统将所述第二助卷辊3的输出压力减小至目标压力值,输出压力在10-15kn为宜,所述目标压力值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正,期间所述压力传感器对所述第二助卷辊3的压力反馈至所述plc,由所述plc通过伺服阀进行调整,使所述第二助卷辊3的输出压力为目标压力值,辅助所述第一助卷辊4进行压尾,保证压尾工作,且避免用大压力接触所述带钢表面,而造成辊耗和带钢表面压痕。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第二助卷辊3减小对所述带钢的压靠值,还包括:实时监测所述第二助卷辊3是否接触所述带钢;若所述第二助卷辊3接触到所述带钢,控制所述第二助卷辊3对应的辅助系统阿凯所述第二助卷辊,直至所述第二助卷辊3与所述带钢之间具有间隙xmm,其中,x>0。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所述第二助卷辊对应的辅助系统打开所述第二助卷辊3直至所述第二助卷辊3与带钢之间具有间隙xmm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控制所述第二助卷辊对应的辅助系统为短行程模式。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所述第二助卷辊3对应的辅助系统打开所述第二助卷辊3直至所述第二助卷辊3与所述带钢之间具有间隙xmm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短行程模式中,控制所述第二助卷辊3对应的辅助系统由压力环控制切换为位置环控制。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所述第二助卷辊3对应的辅助系统打开所述第二助卷辊3直至所述第二助卷辊3与所述带钢之间具有间隙xmm之后,包括:获得卷取机抛钢信息;根据所述抛钢信息,控制所述第二助卷辊3对应的辅助系统由所述位置环控制切换为所述压力环控制。

进一步的,所述x为5-10mm。

具体而言,所述辅助系统实现减小所述第二助卷辊3对所述带钢的压靠力的的另一种模式为短行程模式,所述短行程模式由位置环控制与压力环控制切换组成,当所述第二助卷辊3压靠到所述带钢后,通过所述第二助卷辊3的辅助系统将其切入所述短行程模式,由压力环控制切换为位置环控制,所述第二助卷辊3根据带钢卷径不断打开,按照一定围绕压力范围打开xmm,即使所述第二助卷辊3与所述带钢之间保持xmm的间隙,所述x为设定值,可以根据带钢的卷径和厚度具体设定,本发明实施例优选的所述x为5-10mm,由于其具有一定间隙,则所述第二助卷辊3对所述带钢的压靠力减小,同时保持设定的间隙能够起到辅助压尾的作业,且避免与带钢表面采用大压力接触,另外随着带钢卷径的不断增加,所述第二助卷辊3对所述带钢的压力增加,再次打开xmm,直到所述plc接收到夹送辊抛钢信号,所述第二助卷辊3切换为压力环控制,当助卷辊定尾完成卸卷后,所有助卷辊打开恢复到位。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多助卷辊均使用大压力压尾处理,增加助卷辊辊耗,造成带钢表面压痕的技术问题,达到了避免助卷辊全部采用较大压力接触带钢表面,减少造成辊耗和带钢表面压痕的概率,保证压尾效果,且自动化程度高,减少人力人本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二

基于与前述实施例中一种助卷辊压尾的控制方法同样的发明构思,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助卷辊压尾的控制装置,应用于一卷取机,所述卷取机具有两个以上助卷辊,所述助卷辊液压缸内均安装有位置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且,在所述卷取机的夹送辊1前5米处有金属探测器2,如图4所示,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获得单元11,所述第一获得单元11用于获得带钢尾部检测信息;

第一发送单元12,所述第一发送单元12用于根据所述尾部检测信息,发送助卷辊闭合信号;

第一确定单元13,所述第一确定单元13用于根据所述助卷辊闭合信号,控制助卷辊向所述带钢方向闭合,当所述助卷辊接触到所述带钢后,确定接触到所述带钢的助卷辊为第一助卷辊,所述第一助卷辊保持预设定压力压靠带钢;

第一执行单元14,所述第一执行单元14用于控制第二助卷辊减小对所述带钢的压靠值,其中,所述第二助卷辊为除去所述第一助卷辊之外的其他助卷辊。

进一步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监测单元,所述第一监测单元用于实时监测所述第二助卷辊是否接触所述带钢;

第一控制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二助卷辊接触到所述带钢,控制所述第二助卷辊对应的辅助系统;

第二执行单元,所述第二执行单元用于减小所述第二助卷辊的压力值,使得所述第二助卷辊的压力值由初始压力值减小至目标压力值。

进一步的,所述目标压力值为10-15kn。

进一步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控制单元,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助卷辊对应的辅助系统为小压力模式。

进一步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监测单元,所述第二监测单元用于实时监测所述第二助卷辊是否接触所述带钢;第三控制单元,所述第三控制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二助卷辊接触到所述带钢,控制所述第二助卷辊对应的辅助系统打开所述第二助卷辊,直至所述第二助卷辊与所述带钢之间具有间隙xmm,其中,x>0。

进一步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四控制单元,所述第四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助卷辊对应的辅助系统为短行程模式。

进一步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五控制单元,所述第五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短行程模式中,控制所述第二助卷辊对应的辅助系统由压力环控制切换为位置环控制。

进一步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获得单元,所述第二获得单元用于获得卷取机抛钢信息;

第一切换单元,所述第一切换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抛钢信息,控制所述第二助卷辊对应的辅助系统由所述位置环控制切换为所述压力环控制。

进一步的,所述x为5-10mm。

前述图1实施例一中的一种助卷辊压尾的控制方法的各种变化方式和具体实例同样适用于本实施例的一种助卷辊压尾的控制装置,通过前述对一种助卷辊压尾的控制方法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清楚的知道本实施例中一种助卷辊压尾的控制装置的实施方法,所以为了说明书的简洁,在此不再详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一种或多种技术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助卷辊压尾的控制方法和装置,通过夹送辊前设置的金属探测器对带钢尾部进行检测,当所述金属探测器检测不到带钢时,获得带钢尾部检测信息,根据所述尾部检测信息,发送助卷辊闭合信号,此时助卷辊将进行压尾工作,根据所述助卷辊闭合信号,控制助卷辊向所述带钢方向闭合,当所述助卷辊接触到所述带钢后,确定第一助卷辊,所述第一助卷辊保持预设定压力压靠带钢接触所述带钢的助卷辊,即使用设定的大压力对带钢进行压靠,保证压尾工作使带尾压住便于定尾不松卷,控制除去所述第一助卷辊之外的其他助卷辊即第二助卷辊减小对所述带钢的压靠值,辅助所述第一助卷辊进行压尾控制,避免采用大压力接触所述带钢表面,既保证压尾效果,也避免大压力与带钢表面接触造成辊耗及在带钢表面造成压痕,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使用多助卷辊大压力压尾处理,增加助卷辊的辊耗,造成带钢表面压痕的技术问题。达到了避免助卷辊全部采用较大压力接触带钢表面,减少造成辊耗和带钢表面压痕的概率,保证压尾效果,且自动化程度高,减少人力人本的技术效果。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