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快速接料的冲床接料气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80612发布日期:2018-09-07 23:58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缸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自动快速接料的冲床接料气缸。



背景技术:

在机械生产中,冲床冲压件一般都是靠人工操作拿取产品,使用人工操作的方法,不仅使得人工成本高,而且由于人工的效率较低,会使得冲压件的产量低,现有技术中虽然会采用借料气缸来替代人工操作的方法,但是现有气缸体积大小不一,结构复杂,均存在密封性能较差、磨损较为严重的缺陷,不仅严重影响了气缸工作性能,而且需要频繁更换气缸,因此,设计一种自动快速接料的冲床接料气缸是很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快速接料的冲床接料气缸,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动快速接料的冲床接料气缸,包括第一端盖、气口、缓冲阀、缓冲柱塞、耐磨环、活塞、活塞密封圈、油口、储油箱、输油管、电控阀、紧固螺栓、固定弹簧、夹板、缓冲套、位移传感器、缸筒、导热纤维层、加强筋、第二端盖、导向套、密封座、防尘圈、活塞杆、控制板和PLC控制器,所述第一端盖的一侧通过螺栓安装有缸筒,所述缸筒的外侧对应安装有加强筋,所述缸筒的内部安装有活塞,所述活塞的外侧对应安装有活塞密封圈,所述活塞的一侧通过螺栓安装有缓冲柱塞,所述缸筒的内部开设有导热纤维层,所述导热纤维层的内部通过螺栓安装有储油箱,所述储油箱的一侧通过连接键安装有输油管,所述输油管的一侧通过螺栓安装有电控阀,所述输油管的顶部通过螺栓安装有油口,所述储油箱的外侧通过螺栓安装有固定弹簧,所述固定弹簧的外侧通过卡扣安装有夹板,所述夹板的一侧安装有紧固螺栓,所述夹板之间夹装有活塞杆,所述活塞杆通过夹板与活塞连接,且在靠近活塞的一侧安装有缓冲套,所述活塞杆的一侧通过连接键安装有位移传感器,所述缸筒的一侧通过螺栓安装有第二端盖,所述第二端盖的一侧通过螺栓安装有控制板,所述控制板的一侧通过螺栓安装有PLC控制器,所述第二端盖的内部通过连接键安装有导向套,所述第二端盖的外侧通过螺栓安装有密封座,所述密封座的内部通过连接键安装有防尘圈,所述位移传感器电性连接PLC控制器的X输入端,所述PLC控制器的Y输出端电性连接电控阀。

进一步的,所述PLC控制器为一种SIMATIC S7-300PLC控制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端盖通过加强筋与第二端盖连接,且加强筋通过螺栓安装在第二端盖上。

进一步的,所述活塞的外侧包裹有耐磨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的顶部均开设有气口,且气口的内部通过连接键安装有缓冲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该自动快速接料的冲床接料气缸,使用时,通过固定弹簧与夹板将活塞杆夹装在活塞内部,通过紧固螺栓将活塞进一步加固,通过活塞杆一侧的螺纹槽与冲床接料件连接固定后,将气泵的气管与该冲床接料气缸的气口连接,气泵将空气从第一端盖的气口经缓冲阀进入第一端盖的内腔,再通过内腔进入缸筒,由于活塞的外侧安装有活塞密封圈和耐磨环,随着气体的不断注入,气体会推动活塞以及活塞杆在导向套的作用下进行移动,在活塞杆移动的过程中,活塞杆一侧的空气由第二端盖上开设的气口内排出,同时,位移传感器将信号传递给控制板上安装的PLC控制器,超过PLC控制器的设定值时,PLC控制器将信号传递给电控阀,电控阀接受信号后,打开阀门,将储油箱中的润滑油经输油管通过油口排放出去,从而使得活塞在缸筒内使用润滑油移动,从而能够减少耐磨环和活塞密封圈与缸筒内壁之间的摩擦,当活塞以及活塞杆移动到第二端盖时,活塞一侧安装的缓冲套能够避免活塞与第二端盖发生碰撞,当缓冲套与第二端盖接触时,改由第二端盖内的气口经缓冲阀进气,气体推动活塞以及活塞杆在导向套的作用下进行反向移动,此时,活塞另一侧的空气由第一端盖内的气孔排出,当缓冲柱塞与第一端盖接触时,再改由第一端盖内的气口经缓冲阀进气,从而完成一个往复运动过程,活塞一侧安装的耐磨环可提高该冲床接料气缸的导向性,减少活塞密封圈的磨耗,减少摩擦阻力,导热纤维层能够将活塞与缸筒之间摩擦产生的热量进行传递,从而有效的进行降温,有利于增加缸筒的使用寿命,第一端盖与第二端盖之间安装的加强筋能够有效的增加缸筒的稳定性以及该冲床接料气缸的整体结构强度,密封座和防尘圈能够有效的增加密封性,防止灰尘进入缸筒内影响活塞和活塞杆的运动质量,该冲床接料气缸,体积小巧,具有良好的伸缩性以及良好的密封性和缓冲效果,大大的提高了使用的方便性。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活塞的整体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控制板的整体主视图。

图中:1-第一端盖;2-气口;3-缓冲阀;4-缓冲柱塞;5-耐磨环;6-活塞;7-活塞密封圈;8-油口;9-储油箱;10-输油管;11-电控阀;12-紧固螺栓;13-固定弹簧;14-夹板;15-缓冲套;16-位移传感器;17-缸筒;18-导热纤维层;19-加强筋;20-第二端盖;21-导向套;22-密封座;23-防尘圈;24-活塞杆;25-控制板;26-PLC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快速接料的冲床接料气缸,包括第一端盖1、气口2、缓冲阀3、缓冲柱塞4、耐磨环5、活塞6、活塞密封圈7、油口8、储油箱9、输油管10、电控阀11、紧固螺栓12、固定弹簧13、夹板14、缓冲套15、位移传感器16、缸筒17、导热纤维层18、加强筋19、第二端盖20、导向套21、密封座22、防尘圈23、活塞杆24、控制板25和PLC控制器26,第一端盖1的一侧通过螺栓安装有缸筒17,缸筒17的外侧对应安装有加强筋19,缸筒17的内部安装有活塞6,活塞6的外侧对应安装有活塞密封圈7,活塞6的一侧通过螺栓安装有缓冲柱塞4,缸筒17的内部开设有导热纤维层18,导热纤维层18的内部通过螺栓安装有储油箱9,储油箱9的一侧通过连接键安装有输油管10,输油管10的一侧通过螺栓安装有电控阀11,输油管10的顶部通过螺栓安装有油口8,储油箱9的外侧通过螺栓安装有固定弹簧13,固定弹簧13的外侧通过卡扣安装有夹板14,夹板14的一侧安装有紧固螺栓12,夹板14之间夹装有活塞杆24,活塞杆24通过夹板14与活塞6连接,且在靠近活塞6的一侧安装有缓冲套15,活塞杆24的一侧通过连接键安装有位移传感器16,缸筒17的一侧通过螺栓安装有第二端盖20,第二端盖20的一侧通过螺栓安装有控制板25,控制板25的一侧通过螺栓安装有PLC控制器26,第二端盖20的内部通过连接键安装有导向套21,第二端盖20的外侧通过螺栓安装有密封座22,密封座22的内部通过连接键安装有防尘圈23,位移传感器16电性连接PLC控制器26的X输入端,PLC控制器26的Y输出端电性连接电控阀11。

进一步的,PLC控制器26为一种SIMATIC S7-300PLC控制器,具有高电磁兼容性和抗震性,可最大限度地用于工业领域。

进一步的,第一端盖1通过加强筋19与第二端盖20连接,且加强筋19通过螺栓安装在第二端盖20上,能够有效的增加缸筒17的稳定性以及该冲床接料气缸的整体结构强度。

进一步的,活塞6的外侧包裹有耐磨环5,耐磨环5可提高该冲床接料气缸的导向性,减少活塞密封圈7的磨耗,减少摩擦阻力。

进一步的,第一端盖1和第二端盖20的顶部均开设有气口2,且气口2的内部通过连接键安装有缓冲阀3,能够有效的调整由气口2进出的空气的流速。

工作原理:使用时,通过固定弹簧13与夹板14将活塞杆24夹装在活塞6内部,通过紧固螺栓12将活塞6进一步加固,通过活塞杆24一侧的螺纹槽与冲床接料件连接固定后,将气泵的气管与该冲床接料气缸的气口2连接,气泵将空气从第一端盖1的气口2经缓冲阀3进入第一端盖1的内腔,再通过内腔进入缸筒17,由于活塞6的外侧安装有活塞密封圈7和耐磨环5,随着气体的不断注入,气体会推动活塞6以及活塞杆24在导向套21的作用下进行移动,在活塞杆24移动的过程中,活塞杆24一侧的空气由第二端盖20上开设的气口2内排出,同时,位移传感器16将信号传递给控制板25上安装的PLC控制器26,超过PLC控制器26的设定值时,PLC控制器26将信号传递给电控阀11,电控阀11接受信号后,打开阀门,将储油箱9中的润滑油经输油管10通过油口8排放出去,从而使得活塞6在缸筒17内使用润滑油移动,当缓冲套15与第二端盖20接触时,改由第二端盖20内的气口2经缓冲阀3进气,气体推动活塞6以及活塞杆24在导向套21的作用下进行反向移动,此时,活塞另一侧的空气由第一端盖1内的气孔2排出,当缓冲柱塞4与第一端盖1接触时,再改由第一端盖1内的气口2经缓冲阀3进气,从而完成一个往复运动过程,活塞6一侧安装的耐磨环5可提高该冲床接料气缸的导向性,导热纤维层18能够将活塞6与缸筒17之间摩擦产生的热量进行传递,第一端盖1与第二端盖20之间安装的加强筋19能够有效的增加缸筒17的稳定性以及该冲床接料气缸的整体结构强度,密封座22和防尘圈23能够有效的增加密封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