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悬架控制臂衬套压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23519发布日期:2019-01-16 00:06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悬架控制臂衬套压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装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悬架控制臂衬套压入装置。



背景技术:

悬架系统作为汽车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是行驶路面和车身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媒介,因此,悬架系统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车的乘坐舒适性、操纵稳定性。而悬架控制臂又作为悬架系统的重要子部件,通过球铰或衬套将车轮和车身连接在一起,而且是一种弹性连接,主要有两方面作用:一方面需要传递车轮和车身之间的一切力和力矩;另一方面还要对路面不平引起的冲击和振动进行有效的缓冲、衰减,主要由安装在控制臂上的橡胶衬套发挥作用。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户对汽车的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汽车主机厂对舒适性的要求也更加严苛,橡胶衬套因此也面临着更加严格的安装要求。目前,汽车零部件厂在控制臂橡胶衬套的压入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自动化程度不高,劳动强度大,需要的装配时间长,且装配精度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汽车悬架控制臂衬套压入所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压入效率高,减少劳动强度并提高装配精度的汽车悬架控制臂衬套压入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汽车悬架控制臂衬套压入装置,包括料筒、转动平台、上压模和固定工作台,所述转动平台包括驱动电机、中心与所述驱动电机相连接的圆盘及沿周向均匀固定在所述圆盘上的若干套筒,所述套筒内径大于待压装的橡胶衬套外圆柱尺寸;所述料筒竖直设置且出料口与所述圆盘转动时的各套筒一一对应;所述固定工作台上设置有用于对控制臂进行放置和定位的滑动复位下模和定位柱,滑动复位下模包括模体,所述的模体内腔上下地设置有复位弹簧和滑动块,所述滑动块相对模体内腔竖直上下滑动,所述滑动复位下模与所述上压模的位置上下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料筒为空心圆柱的长管状结构,内部直径尺寸大于待压装橡胶衬套外形尺寸,且在侧面开有贯穿整个料筒的缺口。

进一步地,所述转动平台的圆盘上均匀分布有若干与所述套筒配合连接的圆孔。

进一步地,所述套筒的上端面和圆盘的上端面在同一水平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圆孔上设置有定位缺口,所述套筒顶端设置有定位凸台,所述定位凸台的尺寸与所述的定位缺口的尺寸相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套筒底部沿圆周壁均匀分布设置有若干螺纹孔,各螺纹孔对应设置有球头柱塞,并用锁紧螺母锁紧,在自然状态下,所述球头柱塞的球头高出料筒的内壁,球头受压后低于料筒的内壁。

进一步地,各所述套筒在转动平台转动到对应位置时与料筒上下对应,且料筒与转动平台之间存有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滑动块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位于模体上端,所述滑动块顶端居中设置有定位销。

进一步地,所述上压模顶端有定位凹槽,用于与下压机构快速定位和连接,所述下压机构竖直往复运动带动上压模同步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柱为阶梯型圆柱,用于待压装的所述控制臂的定位,并通过底部设置的通孔用螺栓在固定工作台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设置了料筒和驱动电机驱动的转动平台,实现了待压装橡胶衬套的自动上料,并进入既定工位等待压装,大大提高了压装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此外,设置的滑动复位下模能够方便地对橡胶衬套定位和压装,提高了装配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套筒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A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上压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上压模的剖视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滑动复位下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滑动复位下模的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定位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定位柱处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1、料筒,2、转动平台,3、上压模,31、定位凹槽,4、控制臂,5、定位柱,6、固定工作台,7、滑动复位下模,71、模体,72、滑动块,73、定位销,74、复位弹簧,8、驱动电机,9、套筒,91、球头柱塞,92、锁紧螺母,93、定位凸台,94、第一套筒,95、第二套筒,10、圆盘,11、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汽车悬架控制臂衬套压入装置,它包括料筒1、转动平台2、上压模3和固定工作台6。

如图1所示,料筒1为空心圆柱的长管状结构,内部直径尺寸略大于待压装的橡胶衬套外形尺寸,且侧面开有贯穿整个管状结构的缺口。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转动平台2包括驱动电机8、圆盘10及沿周向均匀固定在所述圆盘10上的若干套筒9,所述驱动电机8的驱动轴和圆盘10中心固定连接,带动圆盘10转动,并能够在特定位置停留。所述圆盘10上均匀分布有八个圆孔,且均设置有定位缺口。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套筒9上设置有定位凸台93,底端圆周还设置有均匀分布的四个球头柱塞91,并用分别用锁紧螺母92锁紧,在自然状态下,球头柱塞91的球头凸出料筒的内壁,球头受压后能够低于料筒的内壁。各套筒9分别安放在圆盘10的各个圆孔处,所述套筒9上的定位凸台93和圆孔处的定位缺口尺寸相匹配,形成定位配合安装,且安装完成后圆盘10上平面和套筒9上平面在同一平面上。

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上压模3外圆柱尺寸略小于套筒9的内筒尺寸,但略大于待压装橡胶衬套的外形尺寸,其上端设置有定位凹槽31,用于上压模3快速连接下压机构的定位和锁紧连接,下压机构可以采用现有的普通下压机。

如图1和图2所示,固定工作台6上设置有用于对所述控制臂4进行放置和定位的滑动复位下模7和定位柱5。如图7和图8所示,滑动复位下模7包括定位销73、滑动块72、模体71和复位弹簧74,所述定位销73安放在滑动块72顶部,复位弹簧74位于模体71的腔内,在自然状态下,滑动块72在复位弹簧74的作用下位于模体71顶端,且滑动块72在下压作用下能够在模体73内部上下滑动。如图9和图10所示,所述定位柱5为阶梯型圆柱,用于待压装的所述控制臂4的定位,通过底部设置的通孔用螺栓在固定工作台6上。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压装衬套的功能,以上各组成部分之间应保证正确的安放位置。料筒1和转动平台2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11,保证转动平台2转动时不会与料筒1发生接触干涉。驱动电机8驱动圆盘10转动的停留位置应保证料筒1和位于上料工位的第一套筒94、滑动复位下模7和位于压入工位的第二套筒95分别上下一一对应。

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待压装橡胶衬套的自动上料,并进入既定工位等待压装。将待压装的多个橡胶衬套放在料筒1内,待压装的所述控制臂4一端放置于滑动复位下模7上,另一端放置在定位柱5上,所述驱动电机8带动圆盘10转动,放置于料筒1内的橡胶衬套在重力作用下落入经过下方的套筒9内,橡胶衬套在位于套筒9底端的球头柱塞91阻挡下停止下落,而随着圆盘10转动到待压装橡胶衬套的工位,即滑动复位下模7的正上方时,下压机构驱动上压模3向下运动,在机械压力作用下,橡胶衬套强制球头柱塞91的球头回缩,橡胶衬套继续向下运动并推动定位销73和滑动块72压缩复位弹簧74向下运动到极限位置,完成橡胶衬套的压入工作。接着驱动机构驱动上压模3上移,复位弹簧74所受压力减小,从而推动定位销73和滑动块72上移实现复位,即可进入下一个循环。

虽然本实用新型是结合以上实施例进行描述的,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而只受所附权利要求的限定,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轻易地对其进行修改和变化,但都落入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