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排屑部刀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00972发布日期:2019-01-22 21:32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双排屑部刀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加工刀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排屑部刀具。



背景技术:

刀具使机械制造中用于切屑加工的工具,在机械加工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随着机械制造产业的发展,对于精度与加工速度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因此对于刀具的切屑精度及强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机械切屑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较大切屑量的加工要求,进而需要较大的排屑量,现有技术中对于解决较大切屑量的要求,通常采用增大排屑部角度的方法增大排屑量,而增大排屑槽角度后会使刀具的强度变小,进而一个刀具只能加工8-12个工件后就需要更换,严重影响加工效率并增加了加工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较大切屑量时加工效率低加工成本高的问题,提供一种双排屑部刀具。

一种双排屑部刀具,包括:

刀柄,所述刀柄呈圆柱状结构设置;

刀颈,所述刀颈与所述刀柄连接;所述刀颈包括与刀柄连接的延伸部、及与所述延伸部连接的若干刀刃部;所述延伸部呈圆柱状自所述刀柄一端沿刀柄方向延伸设置;各所述刀刃部自所述刀柄围绕所述延伸部外侧曲面呈螺旋状延伸设置;相邻两刀刃部之间设置有导槽;及

刀头,所述刀头设置在所述刀颈背向所述刀柄的一端;所述刀头包括若干切屑部、及分别设置在各所述切屑部之间的若干第一排屑部与若干第二排屑部;各所述切屑部包括第一切屑面及第二切屑面;各所述第一排屑部、第二排屑部及导槽分别对应连通;各所述所述第一排屑部靠近所述延伸部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排屑面;各所述第二排屑部靠近所述延伸部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排屑面;各所述第一排屑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各所述第二排屑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上述双排屑部刀具,通过设置第一排屑部与第二排屑部的结构,既提高了双排屑部刀具的排屑能力又有效的保证了双排屑部刀具的切屑强度,进而提高了加工效率并有效降低了加工成本;通过设置第一切屑面与第二切屑面,有效的提高了工件的加工精度;通过设置各圆弧槽,增大了各导槽的导屑能力使废屑快速导出,进而保证了双排屑部刀具的加工强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第二排屑部设置对应在各所述导槽与第一排屑部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排屑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65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屑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35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切屑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8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切屑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8-20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刀头上设置有通槽;所述通槽与各所述第一排屑部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刀刃部的一侧设置有圆弧槽;各所述圆弧槽分别与各所述导槽对应连通,各所述圆弧槽对应设置在各所述导槽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刀柄、刀颈及刀头为一体式同心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刀头上涂覆有硬质耐磨涂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方式的双排屑部刀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述的双排屑部刀具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圆圈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1所述的双排屑部刀具的剖视示意图。

附图中标号的含义为:

100-双排屑部刀具;

10-刀柄;

20-刀颈、30-延伸部、40-刀刃部、41-导槽、45-圆弧槽;

50-刀头、60-切屑部、65-第一切屑面、66-第二切屑面、70-第一排屑部、75-第一排屑面、80-第二排屑部、85-第二排屑面、90-通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至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方式的双排屑部刀具100,包括刀柄10、与刀柄10连接的刀颈20、及与刀颈20连接的刀头50;该双排屑部刀具100用于对工件进行大切屑量的加工。

该刀柄10呈圆柱状结构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刀柄10用于与外界的机械加工夹具连接进而保证双排屑部刀具100的正常工作。在本实施例中,该刀柄10、刀颈20及刀头50为一体式结构设置;该刀柄10、刀颈20及刀头50沿同一中心轴线设置。

刀颈20与刀柄10的一端连接,该刀颈20自刀柄10的一端沿刀柄10方向延伸设置;请参阅图1及图4,该刀颈20包括延伸部30、及与延伸部30连接的若干刀刃部40;该延伸部30呈圆柱状自刀柄10的一端沿刀柄10方向延伸设置,该延伸部30与刀柄10部沿同一中心轴线设置,延伸部30的横截面圆形尺寸小于刀柄10部的横截面圆形尺寸。各刀刃部40设置在延伸部30的外侧,各刀刃部40的一端与刀柄10连接,各刀刃部40自刀柄10围绕延伸部30的外侧曲面呈螺旋状延伸设置。在本实施例中,该刀刃部40的设置数量为四个;四个刀刃部40围绕延伸部30均匀间隔设置。

请再次参阅图1至图4,各相邻两刀刃部40之间设置有导槽41;各导槽41自刀柄10部沿延伸部30的外侧曲面呈螺旋状延伸设置,各导槽41用于将废屑快速导出刀具,防止废屑在刀具内积压影响正常工作。在本实施例中,各刀刃部40的一侧设置有圆弧槽45;各圆弧槽45对应设置在各导槽41的一侧并与各导槽41连通,各圆弧槽45自导槽41的一侧向刀刃部40方向呈圆弧状设置,该圆弧槽45呈螺旋状围绕延伸部30设置,各圆弧槽45用于提高各导槽41的导屑效率使废屑可以更快的导出,进而增大双排屑部刀具100的使用寿命。在本实施例中,该导槽41的设置数量为四个;该圆弧槽45的设置数量为四个。

该刀头50设置在刀颈20部背向刀柄10部的一端;该刀头50包括若干切屑部60、及分别设置在各切屑部60之间的若干第一排屑部70与若干第二排屑部80;各切屑部60分别与刀刃部40对应设置,各切屑部60设置在各刀刃部40远离刀柄10部的一端;各切屑部60包括第一切屑面65及第二切屑面66;该第一切屑面65设置在刀头50靠近圆弧槽45的一侧,各第一切屑面65呈倾斜状设置;各第二切屑面66呈倾斜状分别对应与各第一切屑面65连接,该第一切屑面65用于对工件进行切屑,该第二切屑面66用于对经过第一切屑面65切屑后的工件表面进行缓冲切屑,进而提高双排屑部刀具100的切割精度,降低工件切屑面的表面粗糙度。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切屑面65与水平面(水平面指垂直于刀柄10中心轴线的平面)的夹角为6-8度;该第二切屑面66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8-20度。更进一步地,该切屑部60的设置数量与刀刃部40的设置数量相对应为四个;该刀头50上涂覆有硬质耐磨涂层,用于提高刀头50的使用寿命与切屑强度。

各第一排屑部70呈凹槽状设置在刀头50的顶部,各第一排屑部70围绕刀头50的中心轴线均匀间隔设置;各第二排屑部80呈凹槽状分别与各第一排屑部70对应,各第二排屑部80对应设置在各第一排屑部70与各导槽41之间,各第一排屑部70、第二排屑部80及导槽41分别对应连通,用于将切屑部60切屑下来的废屑快送通过各第一排屑部70与第二排屑部80导出到导槽41内;各所述第一排屑部70靠近延伸部3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排屑面75;各第一排屑面75呈倾斜状并围绕刀头50的中心轴线均匀间隔设置;各第二排屑部80靠近延伸部30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排屑面85;各第二排屑面85呈倾斜状并围绕刀头50的中心轴线均匀间隔设置,各第一排屑面75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各第二排屑面85与水平面的夹角。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一排屑面75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35度;各第二排屑面85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65度。更进一步地,该第一排屑部70的设置数量与导槽41设置数量对应为四个;该第二排屑部80的设置数量与第一排屑部70的设置数量对应为四个。该刀头50上设置有通槽90;该通槽90呈凹槽状沿垂直刀头50的中心轴线方形设置,各切屑部60围绕该通槽90设置,该通槽90分别与各第一排屑部70连通,用于提高双排屑部刀具100的排屑能力。

上述双排屑部刀具,通过设置第一排屑部与第二排屑部的结构,既提高了双排屑部刀具的排屑能力又有效的保证了双排屑部刀具的切屑强度,进而提高了加工效率并有效降低了加工成本;通过设置第一切屑面与第二切屑面,有效的提高了工件的加工精度;通过设置各圆弧槽,增大了各导槽的导屑能力使废屑快速导出,进而保证了双排屑部刀具的加工强度。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