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转切削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00979发布日期:2019-01-22 21:32阅读:502来源:国知局
一种旋转切削工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切削刀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旋转切削工具。



背景技术:

在CNC行业中,通常加工所用刀具都是用右旋刀具,在加工的时候要求正转,切削力向下,排削方式为上排削,缺点为不能得到高光洁度,且加工中毛刺上翻,不能满足一些加工要求。

有一些要求高的,特别是一些手机按键或都说电器面板的制作与加工,精度高光洁度要求也很高,就要选择下排削的,这就需要用到左旋刀具,在加工的时候要求反转,切削力向上,这样就避免了刀口发白,加工件切口蹦边等现象。

而在加工碳纤维材料,当材料受力时,易沿层间破坏,这也是层间剪切强度对孔隙相对敏感的原因。另外孔隙处是应力集中区,承载能力弱,当受力时,孔隙扩大形成长裂纹,从而遭到破坏。在加工碳纤维材料的时候,由于现有刀具的切削力是单向的,加工时会出现塌边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旋转切削工具,该旋转切削工具能够避免了材料塌边、刀具的使用寿命更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提供一种旋转切削工具,包括切削部,所述切削部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为主切削部和副切削部,主切削部和副切削部连接,主切削部包括有多个沿其周向分布的第一切削刃,副切削部上设有多个沿其周向分布的第二切削刃,第一切削刃的旋向与第二切削刃的旋向相反。

其中,所述第一切削刃的旋向为右旋。

其中,所述第一切削刃的旋向为左旋。

其中,所述第一切削刃和\或第二切削刃的螺旋角为25°到45°之间。

其中,所述副切削部的前端设有多个用于切削加工的切削齿。

其中,所述副切削部的前端还设有用于将切屑排出的容屑槽,容屑槽设置在相邻的切削齿之间。

其中,所述切削齿连接有用于切削让位的让位部,让位部位于切削齿和容屑槽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切削工具,第一切削刃为右旋,第二切削刃为左旋,使得副切削部的切削力向上,主切削部的切削力向下,在加工时,两者切削力刚好抵消,从而避免了材料塌边,延长工具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切削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1中包括有:

柄部1,主切削部2,第一螺旋槽20,第一切削刃21,副切削部3,第二螺旋槽30,第二切削刃31,切削齿4,容屑槽5,让位部6。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旋转切削工具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旋转切削工具包括柄部1和位于柄部1端部的切削部,柄部1的直径与切削部的直径相同,使得切削部的强度较强,切削部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为主切削部2和副切削部3,主切削部2和副切削部3连接,其中,主切削部2包括有多个沿其周向分布的第一切削刃21,第一切削刃21的旋向为左旋或者右旋,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切削刃21的旋向为右旋,第一切削刃21的螺旋角为25°到45°之间,两个第一切削刃21之间设有用于排屑的第一螺旋槽20,第一螺旋槽20的旋向与第一切削刃21的旋向相同,第一切削刃21用于切削加工工件,由于第一切削刃21为右旋,使得第一切削刃21在旋转切削加工的时候切削力向下。

副切削部3连接在主切削部2的下方,副切削部3上设有多个沿其周向分布的第二切削刃31,其中,第一切削刃21的旋向和第二切削刃31的旋向相反,本实施例中,第一切削刃21的旋向为右旋,则第二切削刃31的旋向为左旋,第二切削刃31的螺旋角为25°到45°之间,且两个第二切削刃31之间设有用于排屑的第二螺旋槽30,第二螺旋槽30的旋向与第二切削刃31的旋向相同,第二切削刃31用于切削加工工件,由于第二切削刃31为左旋,则第二切削刃31在旋转切削加工的时候切削力向上。

由上可知,副切削部3的切削力向上,主切削部2的切削力向下,在加工时,两者切削力刚好抵消,从而避免了材料塌边,延长工具的使用寿命,第一切削刃21和第二切削刃31的数量均为四个。

切削部还包括多个用于加工的切削齿4,切削齿4设置在副切削部3的前端,用于加工工件底面,且切削齿4多用于精加工,切削齿4设置有四个,相邻的切削齿4之间设置有容屑槽5,容屑槽5用于在铣削加工的过程中将产生的切屑顺利排出。切削齿4连接有用于切削时进行让位的让位部6,让位部6位于切削齿4和容屑槽5之间,且让位部6与切削齿4一体成型,用于加强切削齿4的强度。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