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同步调节的多工位冲压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91849发布日期:2019-05-17 21:07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同步调节的多工位冲压床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冲裁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同步调节的多工位冲压床。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冲压床在冲压过程中容易会因为压力不均匀,使加工出来的成本形态差异大,特别是冲压床两边加工的材料,容易造成左右侧与中间的冲压效果差异大,或者左侧的冲压效果远高于右侧和中间部分,影响了加工效率,不利于长期大批量的加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同步调节的多工位冲压床,其带有同步上下升降的结构和用于感应的触头。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同步调节的多工位冲压床,包括:工作台、驱动组件、固定组件和检测装置;

所述驱动组件固定于所述工作台;所述固定组件可升降安装于所述驱动组件的输出端,

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油缸、第二驱动油缸和油箱驱动组件;

所述第一驱动油缸和所述第二驱动油缸分别竖直固定于所述工作台的两侧;

所述第一驱动油缸和所述第二驱动油缸并联连接并通过管路分别接于所述油箱驱动组件,所述油箱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驱动油缸和所述第二驱动油缸的伸缩;

所述固定组件包括:水平架和压紧件;所述水平架上水平开有水平滑道;所述压紧件可水平滑动安装于所述水平滑道,所述压紧件的底部设有上下升降的端头;所述第一驱动油缸顶部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驱动油缸顶部的输出端分别固定于所述水平架的两边;

所述检测装置包括:触头;所述触头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油缸的侧边。

更进一步说明,所述第一驱动油缸的底部还设有输出端;

所述触头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油缸的侧边;

所述触头还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油缸底部输出端的侧边。

更进一步说明,所述检测装置包括:侧杆定座、触杆和底杆定座;所述侧杆定座固定于所述第一驱动油缸的侧边;所述侧杆定座竖直固定有所述触杆;所述底杆定座水平固定于所述触杆的底端,所述触头安装于所述底杆定座上,所述底杆定座位于所述第一驱动油缸的下方;所述触头还安装于所述第一驱动油缸侧边的所述触杆。

更进一步说明,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油缸拉杆;

所述油缸拉杆围绕固定于所述第一驱动油缸,并将所述第一驱动油缸固定于所述工作台;

所述油缸拉杆还围绕固定于所述第二驱动油缸,并将所述第二驱动油缸固定于所述工作台。

更进一步说明,所述压紧件包括:带螺纹结构的压紧长杆和螺母薄;

所述压紧长杆的底部带有上下升降的端头;

所述压紧长杆竖直通过有所述水平滑道,并由所述螺母薄于所述水平架的上下位置与所述压紧长杆配合,使所述压紧长杆可滑动固定于所述水平架。

更进一步说明,所述压紧件还包括:长杆垫片;所述长杆垫片设置于所述水平架和所述螺母薄之间。

更进一步说明,还包括:漏板;

所述工作台上开有漏料口;所述漏料口设置于所述压紧件的下方;

所述漏板倾斜设置于所述漏料口。

更进一步说明,所述漏料口设置于所述工作台的左右两边位置,所述漏料口还设置于所述工作台的中间位置。

更进一步说明,所述工作台上设有压码;所述压码设置于所述漏料口的侧边。

更进一步说明,还包括冷凝器和机罩;所述冷凝器固定于所述工作台;所述机罩包围设置于所述工作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设计通过第一驱动油缸和第二驱动油缸并联连接并通过管路分别接于所述油箱驱动组件,使本设计的第一驱动油缸和第二驱动油缸能同步上下升降,保证了压力的均匀;再由触点进一步控制对第一驱动油缸进行感应并指示油箱驱动组件运作,使第一驱动油缸和第二驱动油缸自动控制的运作,提高了加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同步调节的多工位冲压床的结构图;

图2是带模架的一种同步调节的多工位冲压床的结构图;

图3是一种同步调节的多工位冲压床的结构图;

图4是图1中A的放大图;

图5是压紧件的结构图;

其中:

工作台1、驱动组件2、固定组件3、检测装置4、冷凝器5、机罩6;

模架7;

漏板11、漏料口12、压码13;

第一驱动油缸21、第二驱动油缸22、油箱驱动组件23、油缸拉杆24;

水平架31、压紧件32;

触头41、侧杆定座42、触杆43、底杆定座44;

水平滑道311;压紧长杆321、螺母薄322、长杆垫片323;端头321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一种同步调节的多工位冲压床,包括:工作台1、驱动组件2、固定组件3 和检测装置4;

所述驱动组件2固定于所述工作台1;所述固定组件3可升降安装于所述驱动组件2的输出端。

所述驱动组件2包括:第一驱动油缸21、第二驱动油缸22和油箱驱动组件 23;

所述第一驱动油缸21和所述第二驱动油缸22分别竖直固定于所述工作台1 的两侧;

所述第一驱动油缸21和所述第二驱动油缸22并联连接并通过管路分别接于所述油箱驱动组件23,所述油箱驱动组件23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驱动油缸21 和所述第二驱动油缸22的伸缩;所述固定组件3包括:水平架31和压紧件32;所述水平架31上水平开有水平滑道311;所述压紧件32可水平滑动安装于所述水平滑道311,所述压紧件32的底部设有上下升降的端头3211;所述第一驱动油缸21顶部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驱动油缸22顶部的输出端分别固定于所述水平架31的两边;

所述检测装置4包括:触头41;所述触头41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油缸21 的侧边。

更进一步说明,本设计的第一驱动油缸21与第二驱动油缸22为油缸;第一驱动油缸21与第二驱动油缸22并联连接,油箱驱动组件23为第一驱动油缸 21与第二驱动油缸22驱动,使第一驱动油缸21与第二驱动油缸22同步向下压缩,即第一驱动油缸21的输出端与第二驱动油缸22的输出端上升或下降的高度同步且一致,而压紧件32可水平滑动安装于水平滑道311的两侧和中间的位置,保证了两边的压力均匀分布;水平架31上的各个压紧件32向下压紧模架,模架7上设有完整未开口的加工件,模架7设置于工作台1上,利用压紧件32 的端头3211对模架7的上顶面进行下压,而模架7内设有模具,在压紧件32 的高压力作用下,模具会在金属件上冲出与该模具形状相同的缺口;

而第一驱动油缸21和第二驱动油缸22的运作过程中,由触头41对第一驱动油缸21进行感应并反馈至控制油箱驱动组件23的供收油,进而控制第一驱动油缸21和第二驱动油缸22,因为第一驱动油缸21和第二驱动油缸22并联且同步升降的关系,所以只对第一驱动油缸21进行感应即可;当触头41感应到第一驱动油缸21的一点位于总路程的最低点时,该位置表明压紧件32已将金属件冲口完毕,触头41并反馈至间接控制第一驱动油缸21和第二驱动油缸22 向上推伸;当触头41感应到第一驱动油缸21的一点位于总路程的最高点时,该位置表明金属件需要进行冲口操作,触头41并反馈至间接控制第一驱动油缸 21和第二驱动油缸22向下收缩,使本设计能自动控制的运作;因此本设计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压力分布不均的问题,达到金属件冲口压力平均,冲口出的质量得到保证,大幅度减少了失败件的数量。

更进一步说明,所述第一驱动油缸21的底部还设有输出端;

所述触头41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油缸21的侧边;

所述触头41还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油缸21底部输出端的侧边。

更进一步说明,本设计的第一驱动油缸21为双向油缸,其顶部的输出端用于与水平架31连接,而其底部的输出端则用于被触头41监测,且触头41还设置于第一驱动油缸21的侧边,通过多个角度的触头41对第一驱动油缸21的移动路径进行感应,提供了多方位的感应特征,为系统处理时提供精确的数据,使识别和感应更准确。

更进一步说明,所述检测装置4包括:侧杆定座42、触杆43和底杆定座 44;所述侧杆定座42固定于所述第一驱动油缸21的侧边;所述侧杆定座42竖直固定有所述触杆43;所述底杆定座44水平固定于所述触杆43的底端,所述触头41安装于所述底杆定座44上,所述底杆定座44位于所述第一驱动油缸21 的下方;所述触头41还安装于所述第一驱动油缸21侧边的所述触杆43。

更进一步说明,第一驱动油缸21的下方在推伸状态下能与底杆定座44接触,该位置处于水平状态,此时触头41的感应端只需检测到有物体经过即为感应特征,因此水平状态的底杆定座44为本设计提供了准确的感应位置,能有效控制第一驱动油缸21和第二驱动油缸22的同步移动。

更进一步说明,所述驱动组件2还包括:油缸拉杆24;

所述油缸拉杆24围绕固定于所述第一驱动油缸21,并将所述第一驱动油缸 21固定于所述工作台1;

所述油缸拉杆24还围绕固定于所述第二驱动油缸22,并将所述第二驱动油缸22固定于所述工作台1。

更进一步说明,油缸拉杆24设置于第一驱动油缸21的四周,或第二驱动油缸22的四周,其在使用过程中能有效固定第一驱动油缸21或第二驱动油缸 22于工作台1,避免了因任意一个角松动的意外而影响了压力所导致的压力分布不均,保证了压力分布均匀。

更进一步说明,所述压紧件32包括:带螺纹结构的压紧长杆321和螺母薄 322;

所述压紧长杆321的底部带有上下升降的端头3211;

所述压紧长杆321竖直通过有所述水平滑道311,并由所述螺母薄322于所述水平架31的上下位置与所述压紧长杆321配合,使所述压紧长杆321可滑动固定于所述水平架31。

更进一步说明,本设计的压紧件32通过压紧长杆321和螺母薄322之间的螺纹配合结构,以控制压紧件32的端头3211上下位置,使本设计能适用于不同高度的模架7,再配合本设计的压紧件32可水平滑动的特点,其可在工作台 1上对任意位置的模架7进行压紧,提高本设计的使用广泛性。

更进一步说明,所述压紧件32还包括:长杆垫片323;所述长杆垫片323 设置于所述水平架31和所述螺母薄322之间。

更进一步说明,本设计的长杆垫片323设置于水平架31和螺母薄322之间的位置,用于替代螺母薄322并直接与水平架31进行接触,减少了螺母薄322 在水平架31和水平滑道311之间相互水平滑动过程的磨损,提高了压紧件32 的滑动效率,还有利于水平架31和螺母薄322的使用寿命。

更进一步说明,还包括:漏板11;所述工作台1上开有漏料口12;所述漏料口12设置于所述压紧件32的下方;所述漏板11倾斜设置于所述漏料口12。

更进一步说明,本设计的漏板11利于将加工后的废件或成品件在漏板11 的导向作用移动,只需在漏板11的下方设置个收集容器,即可在加工后自动汇集在收集容器上,方便了收集过程。

更进一步说明,所述漏料口12设置于所述工作台1的左右两边位置,所述漏料口12还设置于所述工作台1的中间位置。

更进一步说明,本设计带多个漏料口12适应多个压紧件32,提高加工效率。

更进一步说明,所述工作台1上设有压码13;所述压码13设置于所述漏料口12的侧边。

更进一步说明,本设计的压码13用于为模架7提供一个水平的平台,为模架7提供一个垫高的效果,使本设计的第一驱动油缸21和第二驱动油缸22的伸缩距离变短,降低了加工时长,又使本设备更省电。

更进一步说明,还包括冷凝器5和机罩6;所述冷凝器5固定于所述工作台 1;所述机罩6包围设置于所述工作台1。

更进一步说明,冷凝器5为本设计保证了高温天气长时间连续工作时不会过热,影响了设备;而本设计的机罩6除了平时能保护机体外免受氧气生锈、进水等外,还有冷凝器5制冷时提供保冷的作用,提高了制冷效果的持久性。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