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鞍座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49468发布日期:2019-04-20 02:28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一种鞍座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鞍座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鞍座生产线。



背景技术:

现有的鞍座生产线自动化程度较低,很多工位都使用人力作业,这不仅提高了生产的成本,也降低了生产效率,其中各焊接环节的手工作业也容易产生焊接偏差影响产品的品质。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鞍座生产线加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一种生产效率和生产品质更高的鞍座生产线及应用该鞍座生产线的鞍座生产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鞍座生产线,用于生产鞍座,其具有:

第一点固工位,用于将U形卡块点固在鞍座本体上;

第一焊接工位,用于将点固后的所述U形卡块进一步焊接固定;

第二焊接工位,用于将支架本体焊接成型;

第二点固工位,用于将所述支架本体点固在所述鞍座本体上;

第三焊接工位,用于将点固后的所述支架本体进一步焊接固定;

所述第一焊接工位具有:

用于实现所述鞍座本体定位的定位机构;

以及用于将定位后的所述鞍座本体进行压紧固定的固定机构;

所述定位机构包括沿左右方向定位所述鞍座本体的左右定位组件以及沿前后方向定位所述鞍座本体的一对前后定位组件。

进一步的,所述鞍座本体具有用于放置牵引销的中心孔、自所述鞍座本体的前部边缘连通至所述中心孔的牵引销入口,所述牵引销入口的大小从内向外逐渐扩大且所述牵引销入口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所述左右定位组件具有第一驱动单元以及在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驱动下沿前后方向伸缩的第一伸缩部,所述第一伸缩部具有左右对称设置的一对第一抵接件,当所述第一伸缩部处于伸出状态时一对所述第一抵接件分别与所述牵引销入口的左右两侧抵接以实现所述鞍座本体的左右定位。

进一步的,一对所述前后定位组件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焊接工位左右两侧,每一所述前后定位组件均具有第二驱动单元、在所述第二驱动单元的驱动下沿左右方向伸缩的第二伸缩部,所述第二伸缩部具有第二抵接件,一对所述前后定位组件的所述第二伸缩部相对设置,以使所述第二伸缩部处于伸出状态时所述第二抵接件与放置于一对所述前后定位组件之间的所述鞍座本体相抵接以实现对所述鞍座本体的前后定位。

进一步的,所述鞍座本体具有沿水平方向延伸形成的底壁和自所述底壁的左右边缘沿高度方向向上延伸形成的侧壁,所述侧壁左右两侧各具有一自所述侧壁的上边缘向下凹陷形成的定位槽,所述第二抵接件的形状和尺寸和所述定位槽相匹配,当所述第二伸缩部处于伸出状态时,所述第二抵接件贴合至所述定位槽的槽壁。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机构具有第三驱动单元及在所述第三驱动单元驱动下旋转的悬臂,所述悬臂具有旋转至将所述鞍座本体压紧固定的第一状态以及解除对所述鞍座本体压紧固定的第二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为:提供了一种可以对鞍座本体进行精确定位的鞍座生产线,以实现由机械手对所述U形卡块进行自动焊接固定,和现有技术中传统的人工焊接相比既提高了焊接效率、减少了焊接作业的人力成本,又提高了焊接的一致性和精确度,提升了所述鞍座的品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鞍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鞍座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支架本体在另一角度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鞍座生产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第一焊接工位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实施例

如图1至图3所示的一种鞍座1,其具有鞍座本体3和固定于所述鞍座本体3上部的支架本体4,所述鞍座本体3具有用于放置牵引销(未图示)的中心孔5、自所述鞍座本体3的前部边缘连通至所述中心孔5的牵引销入口6以及固定于所述中心孔边缘且开口朝向所述牵引销入口的U形卡块2,所述牵引销入口6的大小从内向外逐渐扩大且所述牵引销入口6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

优选的,所述鞍座本体3具有沿水平方向延伸形成的底壁31和自所述底壁31的左右边缘沿高度方向向上延伸形成的侧壁32,所述侧壁32左右两侧各具有一自所述侧壁32的上边缘向下凹陷形成的定位槽33。

优选的,所述支架本体4具有前后间隔设置的前横梁41、后横梁42以及焊接固定以将所述前横梁41和所述后横梁42连接的一对第一连接件43和一对第二连接件44,所述第一连接件43设于所述前横梁41和所述后横梁42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二连接件44设于所述第一连接件43之间,所述第一连接件43具有向所述后横梁42后侧延伸设置的延伸部431,所述延伸部431沿高度方向开设有与所述后横梁42卡接配合的第一卡槽45,所述第一卡槽45沿前后方向的宽度和所述后横梁42的厚度相同以在所述后横梁42与所述第一连接件43卡接时限定所述后横梁42沿前后方向的位置,所述支架本体4具有位于所述前横梁41与所述第一连接件43之间的第一焊缝(未图示)、位于所述后横梁42与所述第一连接件43之间的第二焊缝(未图示)以及位于所述前横梁41和所述后横梁42与所述第二连接件44之间的第三焊缝(未图示)。

优选的,所述后横梁42沿高度方向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槽45配合卡接的第二卡槽46,所述第二卡槽46沿左右方向的宽度和所述延伸部431的厚度相同,如此设置,使所述后横梁42和所述第一连接件43的卡接关系更为稳固。

如图4至图5所示的鞍座生产线,用于生产所述鞍座1,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点固工位100,用于将所述U形卡块2点固在所述鞍座本体3上;

第一焊接工位200,用于将点固后的所述U形卡块2进一步焊接固定;

第二焊接工位300,用于将所述支架本体4焊接成型;

第二点固工位400,用于将所述支架本体4点固在所述鞍座本体3上;

第三焊接工位500,用于将点固后的所述支架本体4进一步焊接固定;

所述第一焊接工位200具有:

用于实现所述鞍座本体3定位的定位机构210;

以及用于将定位后的所述鞍座本体3进行压紧固定的固定机构220;

所述定位机构210包括沿左右方向定位所述鞍座本体3的左右定位组件230以及沿前后方向定位所述鞍座本体3的一对前后定位组件240。

优选的,所述左右定位组件230具有第一驱动单元231以及在所述第一驱动单元231的驱动下沿前后方向伸缩的第一伸缩部232,所述第一伸缩部232具有左右对称设置的一对第一抵接件233,当所述第一伸缩部232处于伸出状态时一对所述第一抵接件233分别与所述牵引销入口6的左右两侧抵接以实现所述鞍座本体3沿左右方向的定位。

优选的,一对所述前后定位组件240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焊接工位200左右两侧,每一所述前后定位组件240均具有第二驱动单元241、在所述第二驱动单元241的驱动下沿左右方向伸缩的第二伸缩部242,所述第二伸缩部242具有第二抵接件243,一对所述前后定位组件240的所述第二伸缩部242相对设置,以使所述第二伸缩部242处于伸出状态时所述第二抵接件243与放置于一对所述前后定位组件240之间的所述鞍座本体3相抵接以实现对所述鞍座本体3的前后定位。

优选的,所述第二抵接件243的形状和尺寸和所述定位槽33相匹配,当所述第二伸缩部242处于伸出状态时,所述第二抵接件243贴合至所述定位槽33的槽壁,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槽33为圆弧形,所述第二抵接件243与所述定位槽33抵接的端部沿前后方向的截面为与所述定位槽33的形状和尺寸相匹配的圆形,如此设置,以使所述第二抵接件243与所述定位槽33相贴合时,对所述鞍座本体3前后方向的位置进行限定以实现对所述鞍座本体3的前后定位。

优选的,所述固定机构220具有第三驱动单元221及在所述第三驱动单元221驱动下旋转的悬臂222,所述悬臂222具有旋转至将所述鞍座本体3压紧固定的第一状态以及解除对所述鞍座本体3压紧固定的第二状态。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机构220共三个,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焊接工位200的左右两侧及后侧,如此设置,以对所述鞍座本体3进行稳定的固定。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鞍座生产方法,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鞍座生产线进行所述鞍座1的生产,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S1、将所述鞍座本体3转移至所述第一点固工位100并将所述U形卡块2点固在所述鞍座本体3上;

S2、将经过S1的所述鞍座本体3转移至所述第一焊接工位200,所述左右定位组件230及前后定位组件240对所述鞍座本体3进行定位,所述固定机构220将所述鞍座本体3压紧固定后,对所述U形卡块2进行焊接固定;

S3、在所述第二焊接工位300将所述支架本体4焊接成型;

S4、将经过S2的所述鞍座本体3转移至所述第二点固工位400并将经过S3的所述支架本体4点固在所述鞍座本体3上;

S5、将经过S4的所述鞍座本体3转移至所述第三焊接工位500后对所述鞍座本体3进行定位,并将点固后的所述支架本体4进一步焊接固定在所述鞍座本体3上。

优选的,S2包括:

将经过S1的所述鞍座本体3转移至所述第一焊接工位200,所述第二伸缩部242伸出至所述第二抵接件243与所述定位槽33的槽壁抵接以沿前后方向对所述鞍座本体3进行定位,所述第一伸缩部232伸出至一对所述第一抵接件233分别与所述牵引销入口6的左右两侧抵接以实现所述鞍座本体3的左右定位,完成所述鞍座本体3的定位后,所述悬臂222自第二状态旋转至第一状态以实现对所述鞍座本体3的压紧固定,对所述U形卡块2进行自动焊接固定。

本实施例中,因所述第一焊接工位200对所述鞍座本体3沿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进行了精确的定位,使由机械手(未图示)对所述U形卡块2进行自动焊接固定得以实现,本实用新型和现有技术中传统的人工焊接相比既提高了焊接效率、减少了焊接作业的人力成本,又提高了焊接的一致性和精确度,提升了所述鞍座本体3的品质。

优选的,S3包括:

对置于所述第二焊接工位的所述前横梁41、所述后横梁42、所述第一连接件43以及所述第二连接件44进行定位;

焊接所述第一焊缝以将所述第一连接件43与所述前横梁41固定,增加所述第一连接件43与所述后横梁42除卡接配合以外的刚性约束关系以减小焊接所述第二焊缝时所述后横梁42因热胀冷缩产生的形变;

焊接所述第二焊缝以将所述第一连接件43与所述后横梁42固定;

焊接所述第三焊缝以将所述第二连接件44与所述前、后横梁固定。

因焊接在上千摄氏度的高度条件下进行,焊件在焊接时受热、在焊接后冷却,此过程中焊件会产生收缩变形,本实施例中,先焊接所述第一焊缝以将所述第一连接件43与所述前横梁41固定,增加所述第一连接件43与所述后横梁42除卡接配合以外的刚性约束关系,再焊接所述第二焊缝以将所述第一连接件43与所述后横梁42固定,此时在所述第一连接件43与所述后横梁42除卡接配合以及所述前横梁41对所述第一连接件43沿前后方向的固定支撑的双重刚性约束关系下,减小了所述后横梁42在焊接过程中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形变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