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车铣复合数控机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17089发布日期:2019-07-10 09:14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新型车铣复合数控机床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数控加工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车铣复合数控机床。



背景技术:

车铣复合数控机床只需要一次装夹,就能对工件进行车削和铣削加工,加工效率高,且工件的加工精度高,加工后工件的一致性和互配性好,是现代企业生产用的主要数控设备。现有的车铣复合数控机床的铣刀座结构复杂而笨重,且铣刀裸露在外面,严重影响着工人的安全,容易造成安全事故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车铣复合数控机床,旨在解决现有车铣复合数控机床的铣刀座结构复杂而笨重,且铣刀裸露在外面易造成安全事故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新型车铣复合数控机床,其包括:床本体,床本体内设有加工腔,加工腔的侧壁转动设有卡盘,卡盘夹持待加工的工件。加工腔的底部设有车刀座,该车刀座沿卡盘的轴向及垂直于轴向滑动,加工腔的顶部沿卡盘的轴向滑动设有铣刀座,铣刀座设置在卡盘的正上方。铣刀座包括:支撑板,支撑板滑动设置在加工腔的顶部,支撑板的底部垂设有驱动轴和可伸缩转轴,支撑板的顶部设有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及驱动器,驱动轴的顶部与第一电机的输出端连接,可伸缩转轴的顶部与第二电机及驱动器的输出端连接。驱动轴的底部设有转盘,可伸缩转轴的底部设有第一连接头。转盘的顶部绕其中心均布有若干第一容置槽,第一容置槽内设有垫圈,垫圈的上方设有第二连接头,第二连接头的底部通过轴承转动设置在垫圈内,第一连接头设置在第二连接头传动的上方。第一容置槽内设有弹簧,弹簧的第一端抵压在垫圈的底部,其第二端抵压在第一容置槽的槽底。每一第一容置槽的底部设有通孔,通孔内设有铣刀,铣刀的顶部穿过通孔与第二连接头的底部连接。

优选地,驱动器为液压马达或气缸。

优选地,转盘与驱动轴一体成型。

优选地,第一连接头与可伸缩转轴一体成型。

优选地,第一连接头设有内齿圈,第二连接头设有外齿圈,内齿圈与外齿圈啮合传动。

优选地,第一容置槽的槽底设有第二容置槽,弹簧的第二端抵压在第二容置槽的槽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结构紧凑且简单,能将铣刀收纳在铣刀座内,有效解决了铣刀裸露在外面易造成安全事故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新型车铣复合数控机床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新型车铣复合数控机床一实施例中转盘的立体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型车铣复合数控机床。

参照图1-3,图1为本实用新型新型车铣复合数控机床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新型车铣复合数控机床一实施例中转盘的立体示意图。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新型车铣复合数控机床,其包括:床本体100,床本体100内设有加工腔,加工腔的侧壁转动设有卡盘200,卡盘200夹持待加工的工件300。加工腔的底部设有车刀座400,该车刀座400沿卡盘200的轴向及垂直于轴向滑动,加工腔的顶部沿卡盘200的轴向滑动设有铣刀座,铣刀座设置在卡盘200的正上方。铣刀座包括:支撑板510,支撑板510滑动设置在加工腔的顶部,支撑板510的底部垂设有驱动轴520和可伸缩转轴530,支撑板510的顶部设有第一电机511、第二电机512及驱动器513,驱动轴520的顶部与第一电机511的输出端连接,可伸缩转轴530的顶部与第二电机512及驱动器513的输出端连接。驱动轴520的底部设有转盘540,可伸缩转轴530的底部设有第一连接头550。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为保证转盘540与驱动轴520的连接强度,转盘540与驱动轴520一体成型;为保证第一连接头550与可伸缩转轴530的连接强度,第一连接头550与可伸缩转轴530一体成型。

转盘540的顶部绕其中心均布有八个第一容置槽,第一容置槽内设有垫圈541,垫圈541的上方设有第二连接头542,第二连接头542的底部通过轴承543转动设置在垫圈541内,第一连接头550设置在第二连接头542的上方,工作时,第一电机511驱动转盘540转动,使某一第一容置槽内的第二连接头542转动至第一连接头550的正下方,驱动器513驱动可伸缩转轴530向下运动,使第一连接头550与该第二连接头542传动连接。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为保证第一连接头550与第二连接头542的连接强度,和使第一连接头550与第二连接头542的传动更稳定,第一连接头550设有内齿圈,第二连接头542设有外齿圈,内齿圈与外齿圈啮合传动。

第一容置槽内设有弹簧544,弹簧544的第一端抵压在垫圈541的底部,其第二端抵压在第一容置槽的槽底。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为方便弹簧544的固定,第一容置槽的槽底设有第二容置槽,弹簧544的第二端抵压在第二容置槽的槽底。每一第一容置槽的底部设有通孔,通孔内设有铣刀545,铣刀545的顶部穿过通孔与第二连接头542的底部连接。应当说明的是,第一容置槽及铣刀545的数量根据实际生产需要设置。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当需要用铣刀545进行加工时,首先,第一电机511驱动转盘540选择对应的铣刀545,使该铣刀545对准可伸缩转轴530底部的第一连接头550;然后,驱动器513驱动可伸缩转轴530向下运动,使第一连接头550与该铣刀545顶部的第二连接头542连接,驱动器513驱动可伸缩转轴530继续向下运动至第二连接头542底部的垫圈541抵住第一容置槽的槽底,此时,弹簧544被压缩;最后,第二电机512驱动可伸缩转轴530转动,带动铣刀545对工件300进行铣削加工。当结束对工件300进行铣削加工时,只需第二电机512驱动可伸缩主轴向上运动,该铣刀545在弹簧544回复力的作用下逐渐向转盘540内收纳,直至第一连接头550与第二连接头542完全脱离,该铣刀545完全收纳在转盘540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结构紧凑且简单,能将铣刀545收纳在铣刀545座内,有效解决了铣刀545裸露在外面易造成安全事故的问题。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驱动器513为液压马达或气缸。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