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稳定高效的汽车车身散热覆盖件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84378发布日期:2019-09-13 23:33阅读:600来源:国知局
一种稳定高效的汽车车身散热覆盖件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稳定高效的汽车车身散热覆盖件模具。



背景技术:

模具是在外力作用下使坯料成为有特定形状和尺寸的制件的工具。广泛用于冲裁、模锻、冷镦、挤压、粉末冶金件压制、压力铸造,以及工程塑料、橡胶、陶瓷等制品的压塑或注塑的成形加工中,模具具有特定的轮廓或内腔形状,应用具有刃口的轮廓形状可以使坯料按轮廓线形状发生分离(冲裁)。应用内腔形状可使坯料获得相应的立体形状,模具生产的发展水平是机械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生产汽车车身散热覆盖件通常采用模具冲压而成,然而在冲压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成型的模板与模具相卡接,成型的模板与模具不易分离,造成冲压中断,影响加工连续性,生产效率较低,另外长时间的冲压容易使得模具顶部受损严重,而模具制作成本较高,增加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稳定高效的汽车车身散热覆盖件模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稳定高效的汽车车身散热覆盖件模具,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内部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的内部设有第一弹簧与升降板,所述第一弹簧的顶部与升降板的底部相固定,所述第一弹簧的底部与空腔的内底部相固定,所述升降板的侧边与空腔的侧壁相接触,所述升降板的顶部固定有活动杆与冲击杆,所述底座的顶部开设有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所述活动杆的顶部贯穿于第二通孔,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有模具本体,所述模具本体的顶部开设有开槽,所述开槽的底部开设有贯穿口,所述贯穿口的内部设有受力板与稳定板,所述稳定板的侧边与贯穿口的内壁相接触,所述开槽的内部活动卡接有顶板,所述顶板的底部与受力板相固定,所述冲击杆的顶部贯穿于第一通孔与稳定板,所述冲击杆的顶部与受力板相接触,所述稳定板的顶部固定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顶部与受力板相固定,所述顶板的底部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内部设有限位板,所述开槽的顶部固定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顶部与限位板相固定,所述连接杆的外侧活动套接有拉簧,所述拉簧的顶部与限位板相固定,所述拉簧的底端与限位槽相固定。

优选的,所述第一弹簧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个所述第一弹簧均与升降板相垂直。

优选的,所述活动杆与第二通孔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所述活动杆与第二通孔分别位于升降板的两端。

优选的,所述限位槽的横截面为T字形,所述限位槽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限位槽分别位于顶板的两端。

优选的,所述顶板的厚度与开槽的槽深相同,所述顶板的上表面为光滑面。

优选的,所述冲击杆为实心杆,所述冲击杆位于升降板的中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空腔、第一弹簧、升降板、活动杆、冲击杆、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开槽、贯穿口、受力板和稳定板,对成型后的板材的底部施加力,使得板材成型后能够自动与模具脱离,防止板材与模具卡住情况发生,提高了生产效率。

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顶板、限位槽、限位板、连接杆和拉簧,使得该稳定高效的汽车车身散热覆盖件模具在冲压过程中,模具的顶部得以防护,减缓模具顶部的磨损,提高该模具的耐用度,降低生产成本。

综上所述,该稳定高效的汽车车身散热覆盖件模具,通过对成型后的板材的底部施加力,便于板材与模具自动脱离,提高了加工的连续性,另一方便增加该模具的耐用性,具有良好的实用意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稳定高效的汽车车身散热覆盖件模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放大图。

图中:1底座、2空腔、3第一弹簧、4升降板、5活动杆、6冲击杆、7第一通孔、8第二通孔、9模具本体、10开槽、11贯穿口、12受力板、13稳定板、14顶板、15限位槽、16限位板、17连接杆、18拉簧、19第二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稳定高效的汽车车身散热覆盖件模具,包括底座1,底座1的内部开设有空腔2,空腔2的内部设有第一弹簧3与升降板4,第一弹簧3的顶部与升降板4的底部相固定,第一弹簧3的底部与空腔2的内底部相固定,升降板4的侧边与空腔2的侧壁相接触,升降板4的顶部固定有活动杆5与冲击杆6,底座1的顶部开设有第一通孔7与第二通孔8,活动杆5的顶部贯穿于第二通孔8,底座1的顶部固定有模具本体9,模具本体9的顶部开设有开槽10,开槽10的底部开设有贯穿口11,贯穿口11的内部设有受力板12与稳定板13,稳定板13的侧边与贯穿口11的内壁相接触,开槽10的内部活动卡接有顶板14,顶板14的底部与受力板12相固定,冲击杆6的顶部贯穿于第一通孔7与稳定板13,冲击杆6的顶部与受力板12相接触,稳定板13的顶部固定有第二弹簧19,第二弹簧19的顶部与受力板12相固定,顶板14的底部开设有限位槽15,限位槽15的内部设有限位板16,开槽10的顶部固定有连接杆17,连接杆17的顶部与限位板16相固定,连接杆17的外侧活动套接有拉簧18,拉簧18的顶部与限位板16相固定,拉簧18的底端与限位槽15相固定。

第一弹簧3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个第一弹簧3均与升降板4相垂直,活动杆5与第二通孔8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活动杆5与第二通孔8分别位于升降板4的两端,限位槽15的横截面为T字形,限位槽15防止顶板14脱离开槽10,限位槽15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限位槽15分别位于顶板14的两端,顶板14的厚度与开槽10的槽深相同,保证板材成型不受影响,顶板14的上表面为光滑面,冲击杆6为实心杆,冲击杆6位于升降板4的中部。

工作原理:将板材放置在模具本体9的顶部,然后母模进行冲压,母模挤压板材使之发生形变,同时母模对活动杆5施加压力,使得活动杆5缩入空腔2的内部,此时升降板4使得第一弹簧3发生了形变,此时的顶板14位于开槽10的内部,当母模与模具本体9分离后,此时第一弹簧3推动升降板4在空腔2的内部向上移动,然后冲击杆6的顶部与受力板12发生碰撞,使得成型后的板材与模具本体9松动脱离,同时拉簧18与第二弹簧19分别对顶板14产生向上的弹力,进一步增强成型后的板材与模具本体9分离的趋势,防止成型后的板材与模具本体9相卡接,提高了加工的连续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