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主轴承盖自动加工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44722发布日期:2019-09-12 08:49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主轴承盖自动加工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主轴承盖加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主轴承盖自动加工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汽车销量在逐步提升,各大主机厂都在打价格战,整车厂势必会要求供应商来提升效率、降低售价。而主轴承盖又是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各主轴承盖加工厂来讲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势在必行。

目前,如图14的主轴承盖,需要镗轴承孔A、铣结合面B、钻螺栓孔C、铣瓦槽D、铣止口面E,通常使用的加工工艺是使用多台标准加工中心机组成一条加工线来生产,具有使用设备多,占用空间大,重复定位次数多,自动化程度低,人为因素影响大,效率低,成本高等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主轴承盖自动加工设备,将多道工序集中到一台设备加工,装夹定位一次,即可加工八个次,自动化程度高,加工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主轴承盖自动加工设备,它包括圆盘座、位于圆盘座中间的旋转台、均匀设置在圆盘座外圆周上的九个工位、以及对应设置在旋转台的外壁上的九个夹具;九个工位中,第一工位为上下料工位,第二工位为粗铣结合面工位,第三工位为镗轴承孔工位,第四工位为铣止口面工位,第五工位为预钻螺栓孔工位,第六工位钻通螺栓孔工位,第七工位为精铣结合面工位,第八工位为精铰螺栓孔工位,第九工位为铣瓦槽工位;每个工位的底侧皆安装有平移机构,通过平移机构将各个工位平移至夹具处。

所述夹具包括与旋转台固定的夹具安装板、夹具安装板正面的上下两层夹具底板;夹具底板的左右两侧各设置有旋转压紧机构,用于从顶部压紧主轴承盖的左右两端,夹具底板右侧的旋转压紧机构的附近还设置有挡块,夹具安装板在靠近左侧的旋转压紧气缸的位置设置有侧压紧机构,用于与挡块配合夹紧在主轴承盖的左右两侧。

所述上下料工位包括安装在平移机构上的送料座;所述送料座的前侧设置有双层的送料架;所述送料座的左侧面固定有送料前后动作机构,送料前后动作机构上设置有送料升降机构,送料升降机构的升降端设置有送料爪,用于将送料架上的主轴承盖送入至夹具中。

所述粗铣结合面工位包括安装在平移机构的第二工位安装座;所述第二工位安装座上设置有粗铣升降机构;所述粗铣升降机构的升降端上连接有粗铣装置,用于粗铣主轴承盖的结合面。

所述镗轴承孔工位包括安装在平移机构的第三工位安装座;所述第三工位安装座的前侧设置有镗孔升降机构;所述镗孔升降机构的升降端上固定有镗孔装置,用于对主轴承盖镗轴承孔;所述第三工位安装座的正面靠下的位置设置有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上设置有定位柱,用于进一步固定主轴承盖。

所述铣止口面工位包括安装在平移机构的第四工位安装座;所述第四工位安装座的前侧设置有铣止口面升降机构;所述铣止口面升降机构的升降端上固定有一对铣止口面装置;所述铣止口面装置用于铣主轴承盖左右两侧的止口面。

所述预钻螺栓孔工位包括安装在平移机构的第五工位安装座;所述第五工位安装座的前侧设置有四个预钻孔装置,分别对应两个主轴承盖各自的两个螺栓孔;所述钻通螺栓孔工位包括安装在平移机构的第六工位安装座;所述第六工位安装座的前侧设置有四个钻通孔装置,分别对应两个主轴承盖各自的两个螺栓孔。

所述精铣结合面工位包括安装在平移机构的第七工位安装座;所述第七工位安装座上安装在X轴精铣平移机构;所述X轴精铣平移机构上设置有精铣座;所述精铣座的前侧安装有两个精铣头,分别对应两个主轴承盖各自的结合面。

所述精铰螺栓孔工位包括安装在平移机构的第八工位安装座;所述第八工位安装座的前侧设置有四个精铰螺栓孔装置,分别对应两个主轴承盖各自的两个螺栓孔。

所述铣瓦槽工位包括安装在平移机构的第九工位安装座;所述第九工位安装座的前侧设置有铣瓦槽升降机构;所述铣瓦槽升降机构的升降端上固定有铣止口面装置,用于铣主轴承盖的瓦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主轴承盖自动加工设备,将多道工序集中到一台设备加工,采用自动上下料机构来完成自动上下料,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影响,节省了人的成本同时也提升了加工效率;装夹定位一次,即可加工八个次,自动化程度高,加工效率高;极大的的节省了占地面积,解决了目前各加工厂占地紧张的问题,节省了多台设备的油、水、电的损耗节省了加工厂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一种汽车主轴承盖自动加工设备的立体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的一种汽车主轴承盖自动加工设备的俯视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的一种汽车主轴承盖自动加工设备的夹具的立体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的一种汽车主轴承盖自动加工设备的第一工位的立体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的一种汽车主轴承盖自动加工设备的第一工位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的一种汽车主轴承盖自动加工设备的第二工位的立体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的一种汽车主轴承盖自动加工设备的第三工位的立体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的一种汽车主轴承盖自动加工设备的第四工位的立体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的一种汽车主轴承盖自动加工设备的第五工位的立体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的一种汽车主轴承盖自动加工设备的第六工位的立体的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的一种汽车主轴承盖自动加工设备的第七工位的立体的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的一种汽车主轴承盖自动加工设备的第八工位的立体的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的一种汽车主轴承盖自动加工设备的第九工位的立体的示意图;

图14为汽车主轴承盖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定。

实施例

如图1至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主轴承盖自动加工设备,它包括圆盘座1、位于圆盘座1中间的旋转台2、均匀设置在圆盘座1外圆周上的九个工位、以及对应设置在旋转台2的外壁上的九个夹具3;九个工位中,第一工位为上下料工位4,第二工位为粗铣结合面工位5,第三工位为镗轴承孔工位6,第四工位为铣止口面工位7,第五工位为预钻螺栓孔工位8,第六工位钻通螺栓孔工位9,第七工位为精铣结合面工位10,第八工位为精铰螺栓孔工位11,第九工位为铣瓦槽工位12;每个工位的底侧皆安装有平移机构13,通过平移机构将各个工位平移至夹具3处;所述夹具3包括与旋转台2固定的夹具安装板301、夹具安装板301正面的上下两层夹具底板302;夹具底板302的左右两侧各设置有旋转压紧机构303,用于从顶部压紧主轴承盖14的左右两端,夹具底板302右侧的旋转压紧机构303的附近还设置有挡块305,夹具安装板301在靠近左侧的旋转压紧气缸303的位置设置有侧压紧机构304,用于与挡块305配合夹紧在主轴承盖14的左右两侧;所述上下料工位4包括安装在平移机构13上的送料座401;所述送料座401的前侧设置有双层的送料架402;所述送料座401的左侧面固定有送料前后动作机构405,送料前后动作机构405上设置有送料升降机构406,送料升降机构406的升降端设置有送料爪403,用于将送料架402上的主轴承盖14送入至夹具3中;所述粗铣结合面工位5包括安装在平移机构13的第二工位安装座501;所述第二工位安装座501上设置有粗铣升降机构502;所述粗铣升降机构502的升降端上连接有粗铣装置503,用于粗铣主轴承盖14的结合面;所述镗轴承孔工位6包括安装在平移机构13的第三工位安装座601;所述第三工位安装座601的前侧设置有镗孔升降机构602;所述镗孔升降机构602的升降端上固定有镗孔装置603,用于对主轴承盖14镗轴承孔A;所述第三工位安装座601的正面靠下的位置设置有定位机构604,所述定位机构上设置有定位柱,用于进一步固定主轴承盖14;所述铣止口面工位7包括安装在平移机构13的第四工位安装座701;所述第四工位安装座701的前侧设置有铣止口面升降机构702;所述铣止口面升降机构702的升降端上固定有一对铣止口面装置703;所述铣止口面装置703用于铣主轴承盖14左右两侧的止口面E;所述预钻螺栓孔工位8包括安装在平移机构13的第五工位安装座801;所述第五工位安装座801的前侧设置有四个预钻孔装置802,分别对应两个主轴承盖14各自的两个螺栓孔C;所述钻通螺栓孔工位9包括安装在平移机构13的第六工位安装座901;所述第六工位安装座901的前侧设置有四个钻通孔装置802,分别对应两个主轴承盖14各自的两个螺栓孔C;所述精铣结合面工位10包括安装在平移机构13的第七工位安装座1001;所述第七工位安装座1001上安装在X轴精铣平移机构1002;所述X轴精铣平移机构1002上设置有精铣座1003;所述精铣座1003的前侧安装有两个精铣头1004,分别对应两个主轴承盖14各自的结合面B;所述精铰螺栓孔工位11包括安装在平移机构13的第八工位安装座1101;所述第八工位安装座1101的前侧设置有四个精铰螺栓孔装置802,分别对应两个主轴承盖14各自的两个螺栓孔C;所述铣瓦槽工位12包括安装在平移机构13的第九工位安装座1201;所述第九工位安装座1201的前侧设置有铣瓦槽升降机构1202;所述铣瓦槽升降机构1202的升降端上固定有铣止口面装置703,用于铣主轴承盖14的瓦槽C

本实施例的一种汽车主轴承盖自动加工设备,将多道工序集中到一台设备加工,采用自动上下料机构来完成自动上下料,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影响,节省了人的成本同时也提升了加工效率;装夹定位一次,即可加工八个次,自动化程度高,加工效率高;极大的的节省了占地面积,解决了目前各加工厂占地紧张的问题,节省了多台设备的油、水、电的损耗节省了加工厂的成本。

上述实施例不应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转换的方式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