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侧围外板的加工方法和侧围外板的侧整形模具与流程

文档序号:20160651发布日期:2020-03-24 20:59阅读:592来源:国知局
车身侧围外板的加工方法和侧围外板的侧整形模具与流程

本公开涉及车辆零部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身侧围外板的加工方法和侧围外板的整形模具。



背景技术:

车身侧围外板是车身覆盖件中制作难度较高的零件。现有技术中,制作车身侧围外板通常采用冲压整形的工艺方法,包括拉延、冲孔、修边、整形等工艺,在整形工艺步骤中,由于现有的整形模具结构单一,加之车身侧围外板折弯处结构的特殊性,经整形工艺后的车身侧围外板在其折弯处可能会出现整形面扭曲不平、局部多料皱褶大、修边尺寸超差等问题,这样会严重影响车身侧围外板在整车中的装配,造成挡风玻璃对车身侧围外板密封不严的情况出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身侧围外板的加工方法和侧围外板的整形模具,该车身侧围外板的加工方法能够提升对侧围外板板料进行整形工艺的加工精度,从而更准确地加工出车身侧围外板,避免影响车身侧围外板的装配。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身侧围外板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侧围外板板料放入拉延模具中,进行拉延工艺;

s2:将经过所述拉延工艺处理后的所述侧围外板板料放入第一修边模具,进行第一次修边工艺,在该第一次修边工艺中,修整所述侧围外板板料的侧边并保留多个工艺补充板料,作为带料整形的工作型面,该多个工艺补充板料沿所述侧边间隔设置并向外凸出;

s3:将经过所述第一次修改工艺处理后的侧围外板板料放入侧整形模具中,进行侧整形工艺,在该侧整形工艺中,所述侧整形模具至少部分地抵压所述工艺补充板料并对所述侧围外板板料的侧板进行侧整形。

s4:将经过所述侧整形工艺处理后的所述侧围外板板料取出,放入第二修边模具,进行第二次修边工艺,在所述第二次修改工艺中,所述第二修边模具将所述工艺补充板去除。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次修边工艺中,将所述工艺补充板料保留在所述侧围外板板料的侧边的折弯处。

所述工艺补充板料包括第一多料段,所述第一多料段与所述侧围外板板料相接,在所述侧整形工艺中,所述侧整形模具的凸模同时抵压所述侧围外板板料和所述第一多料段。

可选地,所述工艺补充板料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多料段一体成型的第二多料段,所述第二多料段与所述第一多料段远离所述侧围外板板料的一侧相接,在所述侧整形工艺中,所述侧整形模具的压料板同时抵压所述第二多料段。

可选地,所述侧整形模具将所述第一多料段挤压变形。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侧围外板的侧整形模具,所述侧整形模具用于如上所述的加工方法,所述侧整形模具包括凸模、凹模和用于按压所述侧围外板板料的第一压料板,所述凸模用于至少部分地抵压所述工艺补充板料。

可选地,所述工艺补充板料包括第一多料段,所述第一多料段与所述侧围外板板料相接,所述侧整形模具中的所述凸模用于在所述侧整形工艺中同时抵压所述侧围外板板料和所述第一多料段。

可选地,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多料段一体成型的第二多料段,所述第二多料段与所述第一多料段远离所述侧围外板板料的一侧相接,所述凸模上还连接有多个第二压料板,该第二压料板用于在所述侧整形工艺中,同时抵压所述第二多料段。

可选地,所述侧整形模具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凹模的斜楔滑块机构。

可选地,所述斜楔滑块机构包括滑块、斜楔和导板,所述滑块的一端与氮气缸连接,所述斜楔安装在所述导板上,所述导板靠近所述凹模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凸起,所述凹模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凸起抵顶的第二凸起。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经过该加工方法中步骤s1的拉延工艺和步骤s2的第一次修边工艺加工处理后的侧围外板板料保留了一体的工艺补充板料,且该工艺补充板料会随侧围外板板料共同放入侧整形模具中,侧整形模具闭合对该侧围外板板料和工艺补充板料进行挤压,因此,该工艺补充板料能够增加侧围外板板料与侧整形模具中加工面的接触面积,使侧整形模具能够更加充分地对侧围外板板料进行冲压拉延,从而该加工方法能够降低对侧围外板整形的加工难度、提高整形的加工精度,加工的一致性强,无需对侧围外板板料进行多次修边操作,有助于消除、磨平侧整形工艺后加工面的扭曲和褶皱,避免因侧围外板的整形面出现扭曲、褶皱和尺寸超差等问题而出现车身侧围外板装配困难、挡风玻璃与车身侧围外板的密封不严等情况。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该加工方法的工艺流程图;

图2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侧围外板板料的立体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4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侧整形模具的立体图,其中,未示出第一压料板;

图5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侧整形模具与侧围外板板料的配合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侧围外板板料11工艺补充板料

111第一多料段112第二多料段

2侧整形模具21凸模

211第二压料板22凹模

221第二凸起23斜楔滑块机构

231滑块232斜楔

233导板2331第一凸起

24第一压料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以相应附图的图面方向为基准而定义的,“内、外”是指相对于对应部件本身轮廓而言的内、外。但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上述方位词仅用于解释和说明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此外,所使用的术语如“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

如图1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身侧围外板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侧围外板板料1放入拉延模具(未示出)中,进行拉延工艺;

s2:将经过拉延工艺处理后的侧围外板板料1放入第一修边模具(未示出),进行第一次修边工艺,在该第一次修边工艺中,修整侧围外板板料1的侧边并保留多个工艺补充板料11,作为带料整形的工作型面,该多个工艺补充板料11沿侧边间隔设置并向外凸出;

s3:将经过第一次修改工艺处理后的侧围外板板料1放入侧整形模具2中,进行侧整形工艺,在该侧整形工艺中,侧整形模具2至少部分地抵压工艺补充板料11并对侧围外板板料1的侧板进行侧整形。

s4:将经过侧整形工艺处理后的侧围外板板料1取出,放入第二修边模具(未示出),进行第二次修边工艺,在第二次修改工艺中,第二修边模具将工艺补充板去除。

其中,步骤s2中的工艺补充板料11为原始的侧围外板板料1的一部分,该工艺补充板料11与侧围外板板料1共同放入侧整形模具2中进行步骤s3的侧整形工艺,步骤s3的侧整形工艺利用侧整形模具2作用于侧围外板板料1的侧边,对其进行侧整形工艺处理。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经过该加工方法中步骤s1的拉延工艺和步骤s2的第一次修边工艺加工处理后的侧围外板板料1保留了一体的工艺补充板料11,且该工艺补充板料11会随侧围外板板料1共同放入侧整形模具2中,侧整形模具2闭合对该侧围外板板料1和工艺补充板料11进行挤压,因此,该工艺补充板料11能够增加侧围外板板料1与侧整形模具2中加工面的接触面积,使侧整形模具2能够更加充分地对侧围外板板料1进行冲压拉延,从而该加工方法能够降低对侧围外板整形的加工难度、提高整形的加工精度,加工的一致性强,无需对侧围外板板料1进行多次修边操作,有助于消除、磨平侧整形工艺后加工面的扭曲和褶皱,避免因侧围外板的整形面出现扭曲、褶皱和尺寸超差等问题而出现车身侧围外板装配困难、挡风玻璃与车身侧围外板的密封不严等情况。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在步骤s2的第一次修边工艺中,可以将工艺补充板料11保留在侧围外板板料1的侧边的折弯处。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侧围外板板料1的侧边的折弯处同时存在圆角和负角,相较于侧边的直线段处有更大的冲压加工难度,在经过侧整形模具2的冲压加工后更易出现扭曲、褶皱和尺寸超差等,因此,工艺补充板料11可以保留在侧边的折弯处,这样,侧整形模具2能够对折弯处起到局部整形的效果,增加侧整形模具2对折弯处冲压加工时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降低整形加工的难度,提高对折弯处整形加工的精度,避免折弯处出现扭曲不平和褶皱。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将工艺补充板料11保留在修边后的侧围外板板料1的任一位置。

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至图5所示,工艺补充板料11包括第一多料段111,第一多料段111与侧围外板板料1相接,在侧整形工艺中,侧整形模具2的凸模21同时抵压侧围外板板料1和第一多料段111。也就是说,在步骤s3的侧整形工艺中,与侧围外板板料1一体形成的第一多料段111增大了侧围外板板料1与侧整形模具2的接触面积,以使侧整形模具2的凸模21可以配合凹模22更充分地抵压侧围外板板料1,从而降低了对侧围外板板料1侧整形的难度,提升了加工精度。

为了提升侧整形工艺对侧围外板板料1冲压的加工精度,进一步地,工艺补充板料11还包括与第一多料段111一体成型的第二多料段112,第二多料段112与第一多料段111远离侧围外板板料1的一侧相接,在侧整形工艺中,侧整形模具2的压料板同时抵压第二多料段112。也就是说,侧整形模具2闭合,侧围外板板料1被凸模21与凹模22挤压的同时,抵压在第二多料段112上的压料板配合凹模22对第二多料段112起到夹持效果,以提升凸模21挤压侧围外板板料1时侧围外板板料1安装在凹模22中的稳定性,另外通过夹持第二多料段112也能减小侧围外板板料1的进料速度,从而能够使侧整形模具2对侧围外板板料1冲压整形得更为充分,避免其侧边出现扭曲和褶皱的结构,进而能够提升对侧围外板板料1的加工精度。

进一步地,侧整形模具2可以将第一多料段111挤压变形。也就是说,在步骤s3的侧整形工艺中,侧整形模具2的凸模21配合凹模22同时挤压侧围外板板料1和第一多料段111,第一多料段111随着侧围外板板料1一同产生形变,从而增大了侧整形模具2的凸模21对侧围外板板料1加工时的接触面积,使凸模21对侧围外板板料1的挤压变得更充分,降低了对侧围外板板料1侧整形加工的难度,进而提升了加工精度。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侧围外板的侧整形模具2,侧整形模具2用于上述的加工方法,侧整形模具2包括凸模21、凹模22和用于按压侧围外板板料1的第一压料板24,凸模21用于至少部分地抵压工艺补充板料11。其中,该侧整形模具2的凸模21与凹模22挤压配合作用于侧围外板板料1,以对侧围外板板料1的侧边进行侧整形加工,由于在s3的侧整形工艺步骤中不涉及对侧围外板板料1其它平面的加工,因此,第一压料板24起到将侧围外板板料1抵顶、按压在凹模22上的作用,使侧整形模具2对侧围外板板料1在进行挤压时能够保持整个加工过程的稳定性,另外,凸模21在挤压侧围外板板料1的同时会至少部分地连带挤压工艺补充板料11,使凸模21对侧围外板板料1的挤压接触面积增大、挤压更加充分,进而能够降低对侧围外板板料1的侧边整形加工的难度,提高整形加工精度。

为了增加侧整形模具2的凸模21与侧围外板板料1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地,工艺补充板料11包括第一多料段111,第一多料段111与侧围外板板料1相接,侧整形模具2中的凸模21用于在侧整形工艺中同时抵压侧围外板板料1和第一多料段111。也就是说,侧整形模具2的凸模21通过第一多料段111增大了与侧围外板板料1的挤压接触面积,从而对侧围外板板料1的整形挤压更充分,避免整形时侧围外板板料1的侧边出现扭曲和褶皱,从而提升了加工精度。

在本公开中,如图3所示,工艺补充板料11还包括与第一多料段111一体成型的第二多料段112,第二多料段112与第一多料段111远离侧围外板板料1的一侧相接,凸模21上还连接有多个第二压料板211,该第二压料板211用于在侧整形工艺中,同时抵压第二多料段112。其中,第二压料板211可以以滑动连接的方式安装在凸模21上,也就是说,凸模21配合凹模22在对侧围外板板料1的侧边进行挤压时,抵顶在第二多料段112上的第二压料板211配合凹模22夹持第二多料段112,使第二压料板211可以配合第一压料板24与凹模22共同夹持侧围外板板料1,从而能够提升侧整形模具2对侧围外板板料1进行冲压整形时的稳定性,从而有利于提高对侧围外板板料1加工的加工精度。

进一步地,侧整形模具2还包括用于驱动凹模22的斜楔滑块机构23。这样,斜楔滑块机构23可以带动凹模22成一定的倾斜角度位移,使凹模22能够移动到与凸模21配合最佳位置,有利于提高侧围外板板料1的加工精度。

进一步地,斜楔滑块机构23包括滑块231、斜楔232和导板233,滑块231的一端与氮气缸(未示出)连接,斜楔232安装在导板233上,导板233靠近凹模22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凸起2331,凹模22上设置有与第一凸起2331抵顶的第二凸起221。也就是说,氮气缸的伸缩可以驱动滑块231沿氮气缸的轴向位移,滑块231抵顶斜楔232从而可以带动导板233往复运动,导板233上的第一凸起2331接触抵顶第二凸起221进而推动凹模22可以向凸模21靠近或远离,从而能够使凹模22与凸模21更为准确地配合挤压侧围外板板料1进行侧整形加工,提高了侧整形的加工精度。

需要说明的是,该侧整形模具2在s3侧整形工艺中的工作过程如下:

a、凹模22通过斜楔232滑块机构23向靠近凸模21的方向移动,达到上极限工作位置;

b、第一上压料板压住侧围外板板料1,第二压料板211压住工艺补充板料11;

c、模具闭合,凸模21开始移动,上模闭合高度降低,凹模22保持不动,处于侧整形工作状态,凸模21开始移动并使侧整形模具2闭合到达模具限位时,侧整形结束;

d、侧整形模具2的上模达到模具限位时,凸模21同时达到下死点位置;

e、氮气缸驱动滑块231返程,凸模21和第二压料板211随上模返回;

f、上滑块231带动上模返回上死点位置,浮动侧整形凹模22通过氮气缸复位到下极限位置是非工作位置;

g、侧围外板侧整形的冲压方向与垂直方向的负角,通过氮气缸将凹模22复位到下极限位置(非工作位置),消除负角,侧围外板可以沿垂直方向向上取出。

该侧整形模具2能够更加充分地对侧围外板板料进行冲压拉延,即第一压料板24抵压侧围外板板料1的型面,氮气缸驱动第二压料板211压住工艺补充板料11,利用凸模21对侧围外板板料1进行侧整形,达到消除多料褶皱的目的,从而能够提高侧围外板板料1的表面质量和精度。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