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设置在二辊平整机上的新型强力弯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40052发布日期:2019-10-09 06:47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一种设置在二辊平整机上的新型强力弯辊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弯辊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设置在二辊平整机上的新型强力弯辊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二辊平整机板形控制手段是修磨特定辊形法。修磨特定辊形法是指先设计好平整机工作辊辊形,在磨辊时根据事先设计的工作辊辊形,对平整机工作辊进行磨辊,使平整机工作辊具有特殊的形状。平整机工作辊的特殊辊形可以抵消平整带钢过程中工作辊的有害挠曲变形,从而保证平整过后带钢的板形质量。

修磨辊形法对加工精度要求较高,要求配有较高精度的磨床及较高水平的修磨人员。每次换辊后需要重新修磨辊形,加快平整机工作辊的消耗,增加车间磨辊间工作量。预设的辊形对板形控制能力一般,只适用某个规格范围的带钢,对范围之外的带钢的板形控制能力较弱。带钢规格变化大时,需要配置多套不同辊形的工作辊,增加了轧辊的库存成本和管理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上述提出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设置在二辊平整机上的新型强力弯辊装置。本实用新型采用在工作辊两端通过活塞杆对工作辊的两端施加弯辊力,通过调整施加在工作辊两端的弯辊力,可以影响平整机平整带钢时工作辊的变形,从而保证平整机轧出的带钢具有良好的板形。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

一种设置在二辊平整机上的新型强力弯辊装置,包括前后两个相对竖直设置的机架,所述机架与二辊平整机固定连接,且所述机架中部设有矩形工作孔,所述机架的外侧的两侧上均固定有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水平设置的摆动液压缸,所述摆动液压缸远离所述摆动液压缸输出端的一端与所述底座铰接,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摆动杆,所述摆动杆的一端通过转动销轴Ⅰ与所述底座铰接,所述摆动杆的另一端固定有竖直设置的摆动缸体,且所述摆动杆的中部通过转动销轴Ⅱ与所述摆动液压缸的输出端铰接,所述摆动缸体内上下对称设有上缸体和下缸体,且所述上缸体内设有上弯辊活塞杆,所述下缸体内设有下弯辊活塞杆;

所述上弯辊活塞杆在所述上缸体外的部分的底部和顶部均具有环形凸起Ⅰ,所述下弯辊活塞杆在所述下缸体外的部分的顶部和底部具有环形凸起Ⅱ;

所述二辊平整机上的上工作辊和下工作辊的两端均穿过所述矩形工作孔且所述上工作辊的两端和所述下工作辊的两端均设置在两个所述机架的外侧,所述上工作辊设置在所述矩形工作孔的上部,所述下工作辊设置在所述矩形工作孔的下部,且所述上工作辊和下工作辊的两个端部均设有轴承座,且设置在所述上工作辊上的所述轴承座的两侧侧壁上均设有与所述上弯辊活塞杆的中部相匹配的沟槽Ⅰ,设置在所述下工作辊上的所述轴承座的两侧侧壁上均设有与所述下弯辊活塞杆的中部相匹配的沟槽Ⅱ;

所述上工作辊和下工作辊在所述矩形工作孔内的部分上均设有限位轴承座,设置在所述上工作辊上的限位轴承座的顶端与所述矩形工作孔的顶端内壁接触连接;

所述矩形工作孔的底部设有竖直设置的限位液压缸,且所述限位液压缸正对设置在所述下工作辊上的限位轴承座的底端,所述限位液压缸的输出端与设置在所述下工作辊上的限位轴承座的底端接触连接;

所述底座上固定有两个与所述底座所在平面垂直的耳板,且两个所述耳板上下排列,所述摆动液压缸远离所述摆动液压缸输出端的一端设置在两个所述耳板之间,且所述摆动液压缸设置在两个所述耳板之间的部分上套有固定环,且所述固定环的顶端和底端均固定有转动轴,固定在所述固定环顶端的转动轴穿过设置在上方的所述耳板,并与设置在上方的所述耳板转动连接,固定在所述固定环底端的转动轴穿过设置在下方的所述耳板,并与设置在下方的所述耳板转动连接。

所述上缸体的轴线与所述下缸体的轴线均与所述摆动缸体的轴线重合,所述上弯辊活塞杆的轴线和所述下弯辊活塞杆的轴线均与所述摆动缸体的轴线重合。

使用状态下:所述摆动液压缸驱动所述摆动杆进而带动所述摆动缸体摆动至所述轴承座所在处,所述上弯辊活塞杆在所述下缸体外部分的中部进入所述沟槽Ⅰ内,所述下弯辊活塞杆在所述下缸体外部分的中部进入所述沟槽Ⅱ内,设置在底部的所述环形凸起Ⅰ的上表面与所述沟槽Ⅰ的底部接触连接,设置在顶部的所述环形凸起Ⅰ的下表面与所述沟槽Ⅰ的顶部接触连接,设置在顶部的所述环形凸起Ⅱ的下表面与所述沟槽Ⅱ的顶部接触连接,设置在所述底部的所述环形凸起Ⅱ的上表面与所述沟槽Ⅱ的底部接触连接,向所述上缸体和所述下缸体内注油,所述上缸体驱动所述上弯辊活塞杆向上运动和所述下缸体驱动所述下弯辊活塞杆向下运动,进而使所述上工作辊的两端向上弯曲,所述下工作辊的两端向下弯曲。从而保证平整机轧出的带钢具有良好的板形。上缸体和下缸体中的油压可通过伺服阀控制,伺服阀可以根不同的带钢规格设置合理的油压,当伺服阀改变上缸体和下缸体中的油压时,所述上弯辊活塞杆和所述下弯辊活塞杆运动。进而影响平整机平整带钢时工作辊的变形,使平整机工作辊获得理想的辊形,保证平整过后的带钢具有良好的板形。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不需要对工作辊(上工作辊和下工作辊)进行修磨,改变了以往二辊平整机对板形控制的思路,使得二辊平整机不用设计平整机工作辊辊形曲线,而是通过一种设置在二辊平整机上的新型强力弯辊装置来控制平整机工作辊的辊形。减少了磨辊难度,换辊时不用进行繁琐的配辊,有效降低了轧辊磨损消耗,而且能够对各种规格的板带材进行有效的板形调控。

基于上述理由本实用新型可在弯辊领域广泛推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一种设置在二辊平整机上的新型强力弯辊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摆动杆连接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摆动气缸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3所示,一种设置在二辊平整机上的新型强力弯辊装置,包括前后两个相对竖直设置的机架1,所述机架1与二辊平整机固定连接,且所述机架中部设有矩形工作孔1,所述机架1的外侧的两侧上均固定有底座2,所述底座2上设有水平设置的摆动液压缸3,所述摆动液压缸3远离所述摆动液压缸3输出端的一端与所述底座2铰接,所述底座2上设置有摆动杆4,所述摆动杆4的一端通过转动销轴Ⅰ41与所述底座2铰接,所述摆动杆4的另一端固定有竖直设置的摆动缸体5,且所述摆动杆4的中部通过转动销轴Ⅱ42与所述摆动液压缸3的输出端铰接,所述摆动缸体5内上下对称设有上缸体51和下缸体52,且所述上缸体51内设有上弯辊活塞杆53,所述下缸体52内设有下弯辊活塞杆54;

所述上弯辊活塞杆53在所述上缸体51外的部分的底部和顶部均具有环形凸起Ⅰ55,所述下弯辊活塞杆54在所述下缸体52外的部分的顶部和底部具有环形凸起Ⅱ56;

所述二辊平整机上的上工作辊6和下工作辊7的两端均穿过所述矩形工作孔11且所述上工作辊6的两端和所述下工作辊7的两端均设置在两个所述机架1的外侧,所述上工作辊6设置在所述矩形工作孔11的上部,所述下工作辊7设置在所述矩形工作孔11的下部,且所述上工作辊6和下工作辊7的两个端部均设有轴承座61,且设置在所述上工作辊上的所述轴承座61的两侧侧壁上均设有与所述上弯辊活塞杆53的中部相匹配的沟槽Ⅰ62,设置在所述下工作辊7上的所述轴承座61的两侧侧壁上均设有与所述下弯辊活塞杆54的中部相匹配的沟槽Ⅱ63;

所述上工作辊6和下工作辊7在所述矩形工作孔11内的部分上均设有限位轴承座71,设置在所述上工作辊6上的限位轴承座71的顶端与所述矩形工作孔11的顶端内壁接触连接;

所述矩形工作孔11的底部设有竖直设置的限位液压缸12,且所述限位液压缸12正对设置在所述下工作辊7上的限位轴承座71的底端,所述限位液压缸12的输出端与设置在所述下工作辊7上的限位轴承座71的底端接触连接;

所述底座2上固定有两个与所述底座2所在平面垂直的耳板21,且两个所述耳板21上下排列,所述摆动液压缸3远离所述摆动液压缸3输出端的一端设置在两个所述耳板21之间,且所述摆动液压缸3设置在两个所述耳板21之间的部分上套有固定环31,且所述固定环31的顶端和底端均固定有转动轴32,固定在所述固定环31顶端的转动轴32穿过设置在上方的所述耳板21,并与设置在上方的所述耳板21转动连接,固定在所述固定环32底端的转动轴32穿过设置在下方的所述耳板21,并与设置在下方的所述耳板21转动连接。

所述上缸体51的轴线与所述下缸体52的轴线均与所述摆动缸体5的轴线重合,所述上弯辊活塞杆53的轴线和所述下弯辊活塞杆54的轴线均与所述摆动缸体5的轴线重合。

使用状态下:所述摆动液压缸3驱动所述摆动杆4进而带动所述摆动缸体5摆动至所述轴承座61所在处,所述上弯辊活塞杆53在所述下缸体51外部分的中部进入所述沟槽Ⅰ62内,所述下弯辊活塞杆54在所述下缸体51外部分的中部进入所述沟槽Ⅱ63内,设置在底部的所述环形凸起Ⅰ55的上表面与所述沟槽Ⅰ62的底部接触连接,设置在顶部的所述环形凸起Ⅰ55的下表面与所述沟槽Ⅰ62的顶部接触连接,设置在顶部的所述环形凸起Ⅱ56的下表面与所述沟槽Ⅱ63的顶部接触连接,设置在所述底部的所述环形凸起Ⅱ56的上表面与所述沟槽Ⅱ63的底部接触连接,向所述上缸体51和所述下缸体52内注油,所述上缸体51驱动所述上弯辊活塞杆53向上运动和所述下缸体52驱动所述下弯辊活塞杆54向下运动,进而使所述上工作辊6的两端向上弯曲,所述下工作辊7的两端向下弯曲。从而保证平整机轧出的带钢具有良好的板形。上缸体51和下缸体52中的油压可通过伺服阀控制,伺服阀可以根不同的带钢规格设置合理的油压,当伺服阀改变上缸体51和下缸体52中的油压时,所述上弯辊活塞杆53和所述下弯辊活塞杆54运动。进而影响平整机平整带钢时工作辊的变形,使平整机工作辊获得理想的辊形,保证平整过后的带钢具有良好的板形。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