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板材压型辅助装置及板材压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99447发布日期:2020-01-31 14:48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一种板材压型辅助装置及板材压型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集装箱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板材压型辅助装置及板材压型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集装箱的顶板、侧板通常由波浪板板材制成,波浪板板材一般采用压型模具制成,压型模具包括上模具和下模具,上模具包括至少一个浪突出部,下模具包括与该突出部位置相对应的浪凹槽,波浪板中的波谷或波峰形状与数量与上模具的浪突出部、下模具的浪凹槽相对应。

传统的压型方式具体如图1中所示,侧板、顶板在采用传统压型方式的过程中,由于板材薄、刚性小,当板材通过较宽的多浪凹槽压型模具时,板材因自重下弯容易撞到下模具较后的浪凹槽201内,造成板材无法通过模腔,甚至使板材报废。另外,板材和模具相对滑动时板材也容易被模具划伤,也是容易造成板材报废的重要原因。冷藏集装箱的侧板和顶板因为这个原因而出现的报废的几率相对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板材压型辅助装置,与压型模具配合使用,所述压型模具包括上下设置的上模具和下模具,且所述压型模具具有进料端和出料端,所述进料端和/或出料端设置有板材压型辅助装置:

所述板材压型辅助装置包括:

至少一个托举件,布置在所述进料端和/或所述出料端,所述托举件的顶端与板材的下表面接触;

至少一组输送组件,位于所述托举件的外侧;所述输送组件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上输送件和下输送件,且所述上输送件和下输送件分别压在所述板材的上、下表面上;

板材依次经过进料端的输送组件、托举件后进入到所述上模具和下模具之间,和/或由压型模具输出的板材依次经过出料端的托举件、输送组件后输出,且位于所述上模具和下模具之间的板材呈抛物线,且抛物线的最高点、最低点均位于所述上模具和下模具之间。

较佳地,所述托举件与所述板材的接触点所在的切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为α,且0≤α≤30°。

较佳地,所述托举件、所述上输送件、所述下输送件中的至少一个在高度方向上可调节和/或在水平方向上可调节。

较佳地,所述托举件的高度调节范围为大于等于0mm且小于等于400mm。

较佳地,所述板材输送至所述托举件时,所述托举件升起,所述托举件的顶端高于所述下模具上表面预定高度,所述预定高度大于等于1mm且小于等于200mm;在所述板材被压型时,所述托举件下降,所述托举件顶端低于所述下模具的上表面。

较佳地,所述板材输送至所述上输送件与所述下输送件之间时,所述上输送件与所述下输送件之间的中间点低于所述托举件的顶端。

较佳地,所述板材输送至所述上输送件与所述下输送件之间时,所述上输送件与所述下输送件之间的中间点低于所述下模具上表面。

较佳地,所述托举件与所述下模具外侧边缘距离为大于0mm且小于等于150mm,和/或所述托举件与所述输送组件的纵向距离为大于等于10mm且小于等于200mm,和/或所述托举件与所述输送组件的横向距离为大于等于250mm且小于等于500mm。

较佳地,所述托举件采用托辊或托球或托轮,且所述托举件的直径大于等于10mm且小于等于100mm;

所述上输送件采用上输送辊或上输送球或上输送轮,所述下输送件采用下输送辊或下输送球或下输送轮,且所述上输送件、下输送件的直径大于等于20mm且小于等于100mm。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板材压型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板材压型辅助装置,还包括板材和压型模具,所述板材为冷藏集装箱侧板或顶板,所述压型模具与所述板材压型辅助装置配合使用,包括上下设置的上模具和下模具,所述下模具的上表面具有至少两个浪凹槽。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板材压型辅助装置,通过在模具的进料端和/或出料端设置有板材压型辅助装置,在上下输送件以及托举件的共同作用下,使得板材在模具内上翘并呈抛物线状,从而使得抛物线的最高点、最低点均位于所述上模具和下模具之间,避免板材的前端或者末端卡在模具的浪凹槽内,进而使得板材安全跨过下模具,解决了板材报废的问题,降低废品率、降低成本;同时,板材不贴到模具上,避免了板材被下模具划伤的问题,更进一步地降低废品率。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通过下文的述详细说明,可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特征和优点,其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压型模具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板材压型辅助装置安装到压型模具上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2中板材压型辅助装置安装到压型模具上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3中板材压型辅助装置安装到压型模具上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下文将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然而,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形式实现,并且不应解释为受在此提出之实施例的限制。相反,提出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达成充分及完整公开,并且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完全了解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板材压型辅助装置,与压型模具配合使用,共同完成板材压型;其中,压型模具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上模具和下模具,下模具的上表面具有至少两个凹槽,上模具的下表面上与凹槽对应位置设置有凸起,凹槽与凸起共同将待压型板材压成波浪板材;压型模具还具有进料端和出料端,进料端和/或出料端设置有板材压型辅助装置。

其中,板材压型辅助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托举件和至少一组输送组件,托举件布置在进料端和/或出料端,托举件的顶端与板材的下表面接触;输送组件位于托举件的外侧,输送组件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上输送件和下输送件,且上输送件和下输送件分别压在所述板材的上、下表面上;

板材依次经过进料端的输送组件、托举件后进入到上模具和下模具之间,和/或由压型模具输出的板材依次经过出料端的托举件、输送组件后输出,且位于上模具和下模具之间的板材呈抛物线,且抛物线的最高点、最低点均位于上模具和下模具之间。

其中,可只在进料端设置有板材压型辅助装置,也可只在出料端设置有板材压型辅助装置,当然优选的在压型模具的两端均设置有板材压型辅助装置,此处不做限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其中,托举件的个数以及输送组件的组数均可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调整,此处不做限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板材压型辅助装置,通过在模具的进料端和/或出料端设置有板材压型辅助装置,在同一组输送组件中相对设置的上下输送件以及托举件的共同作用下,使得板材在模具内上翘并呈抛物线状,从而使得抛物线的最高点、最低点均位于所述上模具和下模具之间,避免板材的前端或者末端卡在模具的浪凹槽内,进而使得板材安全跨过下模具,解决了板材报废的问题,降低废品率、降低成本;同时,板材不贴到模具上,避免了板材被下模具划伤的问题,更进一步地降低废品率。

下面就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说明,具体如下:

实施例1

参照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板材压型辅助装置,压型模具的前端设置有板材压型辅助装置,使得当待压型的板材的前端进入到上模具1与下模具2之间后,在板材压型辅助装置的作用下翘起一定的角度,从而避免板材前端卡在凹槽内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压型模具的左侧的进料端设置有若干个托举件5,该若干个托举件5整齐的垂直于板材的进料方向排列,托举件5的外侧,即左侧设置有三组输送组件;板材依次经过三组输送组件和一排托举件5后进入到上模具1和下模具2之间进行压制成型。

工作过程中,输送组件的上输送件7和下输送件4相对设置并且分别紧压在板材的上下表面上,其中,所述相对设置是指:上输送件7的中心与下输送件4的中心在一条直线上,托举件5顶在板材的下表面上,利用板材自身的刚性从而可使得板材上翘形成夹角α,即托举件5与板材3的接触点所在的切线与水平线之间形成夹角为α,从而保证了板材在输送的时候不与模具表面接触。

其中,本实施例中只采用若干个形成一排的托举件5,有利于简化结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有多排或者一个托举件5,此处不做限制。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只设置有一组或两组或三组以上的输送组件,此处也不做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上输送件7、下输送件4、托举件5中的至少一个在高度方向上可调节和/或在水平方向上可调节,包括但是不限于以下几种;

只有上输送件7可以在高度方向上可调节,或者只有上输送件7可以在水平方向上调节,或者只有上输送件7在高度方向上和水平方向上两个方向上都可以进行调节;

或者只有下输送件4可以在高度方向上可调节,或者只有下输送件4可以在水平方向上调节,或者只有下输送件4在高度方向上和水平方向上两个方向上都可以进行调节;

或者只有托举件5可以在高度方向上可调节,或者只有托举件5可以在水平方向上调节,或者只有托举件5可以在高度方向上和水平方向上两个方向上都可以进行调节;

或者,上输送件7、下输送件4都可以在高度方向上可调节,或者上输送件7、下输送件4都可以在水平方向上调节,或者上输送件7、下输送件4都可以在高度方向上和水平方向上两个方向上都可以进行调节;

或者,上输送件7与托举件5都可以在高度方向上可调节,或者上输送件7与托举件5都可以在水平方向上调节,或者上输送件7与托举件5都可以在高度方向上和水平方向上两个方向上都可以进行调节;

或者,下输送件4与托举件5都可以在高度方向上可调节,或者下输送件4与托举件5都可以在水平方向上调节,或者下输送件4与托举件5都可以在高度方向上和水平方向上两个方向上都可以进行调节;

或者,上输送件7、下输送件4、托举件5都可以在高度方向上可调节,或者上输送件7、下输送件4、托举件5都可以在水平方向上调节,或者上输送件7、下输送件4、托举件5都可以在高度方向上和水平方向上两个方向上都可以进行调节;

上述各种调节情况均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此处不做限制。调节工具也不受限制,只要能够实现高度方向和/或水平方向的调节即可。

如图2中所示,本实施例中托举件5均可在高度方向上进行调节。具体的,托举件5的下端设置有升降装置6用于推动托举件5上下移动,从而实现托举件5高度方向上的调节;其中,升降装置6可采用电机、气缸、液压缸或轨道等装置实现,此处不做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可通过调整托举件5的高度,同时调整输送组件中相对设置的上输送件和下输送件来调整上述夹角α的范围。也就是说,夹角α是由托举件5、输送组件中的相对设置的上输送件和下输送件共同作用来实现的。夹角α范围控制在0≤α≤30°内;夹角α的大小对应着板材的上翘程度,本实施例将夹角α的角度控制在0-30度之间,既保证了板材端部不卡进凹槽内,又能够防止板材翘的太高刮到上模具1的下表面。

进一步的,托举件5的高度调节范围为大于等于0mm且小于等于400mm,可以对夹角α的调节范围的进行更好的控制。

在本实施例中,板材输送至托举件5时,托举件5升起,托举件5的顶端高于下模具2上表面预定高度d1,且预定高度d1大于等于1mm且小于等于200mm;在板材被压型时,托举件5下降,托举件顶端低于下模具的上表面。从而确保板材在压型时待压型的部分被平整地放置在下模具表面,不会受到托举件5的作用而影响成型,确保了压型的质量。

在本实施例中,上输送件7、下输送件4固定设置在目标位置处,其位置调节后可以暂时不动,之后再调节托举件5的位置,如图2中所示。

其中,上输送件7与下输送件4之间的中间点低于下模具2的上表面;且板材3输送至上输送件7与下输送件4之间时,上输送件7与下输送件4之间的中间点低于托举件5的顶端;通过上述位置的限定,进一步的保证了板材经过输送组件和托举件后能够翘起合理的角度,使得板材不与上模具的下表面、下模具的上表面接触。还解决了板材被下模具划伤的问题。再者,还可以进一步减小上模具和下模具的之间的压型距离,从而提高板材压型的工作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进一步的对上输送件7、下输送件4、托举件5、下模具2之间的间距做了进一步的限制,包括以下三个参数限制:1、托举件5与下模具2外侧边缘间距为大于0mm且小于等于150mm;2、托举件5与输送组件的横向距离为大于等于250mm且小于等于500mm;托举件5与输送组件的纵向距离为大于等于0mm且小于等于200mm。上述三个参数设置,在实际运用的时候,可任意选择其中一个也可两两组合,也可三者一起设置,此处不做限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更进一步的减小上模具和下模具的之间的压型距离,从而更进一步的提高板材压型的工作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托举件5采用托辊或托球或托轮,托举件5的直径大于等于10mm且小于等于100mm;上输送件7采用上输送辊或上输送球或上输送轮,下输送件4采用下输送辊或下输送球或下输送轮,且上输送件7、下输送件4的直径大于等于20mm且小于等于100mm。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托举件5、上输送件7、下输送件4的具体结构形式以及尺寸均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此处不做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托举件5为托轮时,托轮的顶端为托轮的最高点。托轮与下模具外侧边缘距离为托轮的中轴线与下模具外侧边缘距离。

当上输送件为上输送轮,下输送件为下输送轮时,上输送件与下输送件之间的中间点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为,当上输送轮和下输送轮共同夹着板材时,上输送轮与下输送轮之间的中间点为板材的厚度的中点;另一种情况为,当上输送轮和下输送轮不夹着板材时,上输送轮与下输送轮之间的中间点为上输送轮与下输送轮的接触点。

其中,上输送轮与下输送轮相对设置为上输送轮的纵向中轴线与下输送轮的纵向中轴线重合,这样才能更好的与托轮配合有利于更好的实现α角度。

托举件与输送组件的纵向距离为托轮的横向中轴线与上输送轮、下输送轮之间的中间点之间的垂直距离。其中上输送轮、下输送轮之间的中间点参考上述夹有板材和无板材两种情况的描述。

托举件与输送组件的横向距离为托轮的纵向中轴线与上输送轮的纵向中轴线、下输送轮的纵向中轴线之间的距离,此时,输送轮的纵向中轴线、下输送轮的纵向中轴线重合。

需要说明的是,采用托轮、输送组件中上下相对设置的上输送轮和下输送轮及上述各参数范围的设置,不仅能够解决甚至是快速高效的解决待压型板材能够顺利跨过模具,不被卡住,或者不被下模具上表面划伤的技术问题,同时还可以最大化的减小上、下模具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对待压型板材进行最高效的压型操作。

实施例2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板材压型系统,包括上述的板材压型辅助装置,还包括板材和压型模具,所述板材为冷藏集装箱侧板或顶板,所述压型模具与所述板材压型辅助装置配合使用,包括上下设置的上模具和下模具,所述下模具的上表面具有至少两个浪凹槽。

由于冷藏集装箱侧板或顶板的特性,采用本实施例中的板材压型辅助装置压型效果最好,但是其他实施例中,板材压型辅助装置也可以适用于其他类型集装箱顶板或侧板的压型。

需要继续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压型模具实现的是对板材进行波浪压型,其中下模具具有至少两个以上的浪凹槽。本实施例中的板材压型辅助装置可以解决防卡和防划伤的问题。其他实施例中,压型模具的压型形状也可以为其他类型,不限于实现波浪的压型,本实用新型的板材压型辅助装置只要能够解决防卡或者/和解决防划伤的技术问题,都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的调整,具体如下。

参照图3,在本实施例中,压型模具的进料端和出料端均设置有板材压型辅助装置,本实施例提供的板材压型辅助装置不仅仅解决了板材进入到压型模具时前端卡在凹槽内的问题;同时,当板材全部压型完成后板材末端脱离了进料端的板材压型辅助装置位于上模具1与下模具2之间后,依旧存在板材末端因自重下弯卡进凹槽内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本实施例在压型模具的出料端也设置有一板材压型辅助装置,使板材翘起,保证了板材在压好出料时末端卡槽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进料端的板材压型辅助装置和出料端的板材压型辅助装置对称设置,且其具体结构均可参照实施例1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4

相应的,本实施根据实施例3,还提供一种板材压型系统,其包括的板材压型辅助装置,具体请参考实施例1-3,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的调整,具体如下。

本实施例中,只在压型模具出料端设置有板材压型辅助装置,解决了板材全部压型完成后板材末端脱离了进料端的板材压型辅助装置位于上模具1与下模具2之间后,依旧存在板材末端因自重下弯卡进凹槽内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出料端的板材压型辅助装置的具体结构均可参照实施例1中进料端的板材压型辅助装置的结构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6

相应的,本实施根据实施例5,还提供一种板材压型系统,其包括的板材压型辅助装置,具体请参考实施例1-5,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7

本实施例中,可以调节上输送轮、下输送轮、托轮一起升起,所述上输送件与所述下输送件之间的中间点高于所述托举件的顶端,所述托举件与所述板材的接触点所在的切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α不在且0≤α≤30°的范围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8

相应的,本实施根据实施例7,还提供一种板材压型系统,其包括的板材压型辅助装置,具体请参考实施例1-7,在此不再赘述。

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其他具体形式实现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尽管也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应理解本实用新型不应限制为这些实施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如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之内作出变化和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