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生产螺栓的六角边切边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45925发布日期:2020-05-22 20:26阅读:93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生产螺栓的六角边切边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生产螺栓的六角边切边模具。



背景技术:

切边模是利用冲模修边工序件的边缘,使其具有一定高度、直径和形状的冲压模具,主要用于修整拉深件的边缘,让端面平整美观,便于下一步装配。

目前在螺栓的制作过程中,一般将镦机镦制后的螺栓坯件的头部通过切边模具切制成六角头型,方便紧固。切边模具中的切边模设置在所述模壳的容置槽内,通过调节容置槽的大小,使所述容置槽的边缘将所述切边模夹紧,限制所述切边模的位置。但在加工的过程中,所述切边模在所述容置槽内的位置易发生改变致使加工的零件不合格。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以提升产品质量的用于生产螺栓的六角边切边模具,以满足工业需求。

一种用于生产螺栓的六角边切边模具包括一个模壳,一个容置在所述模壳内的切边模,以及一个容置在所述模壳内且与所述切边模抵接的主模心。所述模壳包括一个模壳主体,一个设置在所述模壳主体轴向的锲型通孔,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模壳主体侧壁上的第一出料口。所述切边模包括一个切边模主体,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切边模主体轴向的六角模孔。所述主模心包括一个主模心主体,一个设置在所述主模心主体轴向的出料通孔,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主模心主体侧壁上的第二出料口。所述第一出料口与所述第二出料口位置相互对应。所述锲型通孔、所述出料通孔、以及所述六角模孔的中心轴皆重合。所述切边模主体的最小直径大于所述锲型通孔的最小直径。在沿所述模壳中心轴的截面上,所述锲型通孔、所述切边模主体的外轮廓、以及所述主模心主体的外轮廓皆成锲型,且所述切边模主体以及所述主模心主体的外轮廓形状皆与在所述锲型通孔内的位置形状皆相同,以使所述切边模以及所述主模心在所述锲型通孔内的位置稳定。

进一步地,在沿所述模壳中心轴的截面上,所述主模心主体最小的直径等于所述切边模主体的最大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主模心远离所述切边模的一端与所述模壳远离所述切边模的一端齐平。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出料口与所述第二出料口的形状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出料口与所述第二出料口的外轮廓皆成u型。

进一步地,所述锲型通孔包括一段第一锲型通孔,以及一段设置在所述第一锲型通孔远离所述主模心一端的第二锲型通孔,所述第一锲型通孔的最小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锲型通孔的最大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切边模主体包括一段第一切边模主体,一段设置在所述第一切边模主体远离所述主模心一端的第二切边模主体,所述第一切边模主体的最小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切边模主体的最大直径,所述第一切边模主体的最小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锲型通孔的最大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出料通孔的直径大于所述六角模孔的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六角模孔远离所述主模心一端边缘设置倒角。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生产螺栓的六角边切边模具通过将所述切边模容置于所述模壳内限制所述切边模的位置。所述切边模与所述主模心皆容置在所述模壳的锲型通孔内,所述切边模主体的最小直径大于所述锲型通孔的最小直径,从而所述切边模可架设在所述锲型通孔内,且在沿所述模壳中心轴的截面上,所述锲型通孔、所述切边模主体的外轮廓、以及所述主模心主体的外轮廓皆成锲型,且所述切边模主体以及所述主模心主体的外轮廓形状皆与在所述锲型通孔内的位置形状皆相同,以使所述切边模以及所述主模心在所述锲型通孔内的位置稳定。由此可得看出该用于生产螺栓的六角边切边模具中所述切边模的位置稳定,提高了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生产螺栓的六角边切边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用于生产螺栓的六角边切边模具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用于生产螺栓的六角边切边模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用于生产螺栓的六角边切边模具在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说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至图4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生产螺栓的六角边切边模具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用于生产螺栓的六角边切边模具包括一个模壳10,一个容置在所述模壳10内的切边模20,以及一个容置在所述模壳10内且与所述切边模20抵接的主模心30。所述用于生产螺栓的六角边切边模具还包括其他的一些功能模块,如组装组件等等,其应当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习知的技术,在此不再一一详细说明。

所述模壳10包括一个模壳主体11,一个设置在所述模壳主体11轴向的锲型通孔12,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模壳主体11侧壁上的第一出料口13。所述锲型通孔12包括一段第一锲型通孔121,以及一段设置在所述第一锲型通孔121远离所述主模心30一端的第二锲型通孔122。所述第一锲型通孔121的最小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锲型通孔122的最大直径,从而所述第一锲型通孔121与所述第二锲型通孔122的连接位置处成台阶状。所述切边模20、以及所述主模心30依次容置于所述锲型通孔12内。

所述切边模20包括一个切边模主体21,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切边模主体21轴向的六角模孔22。所述六角模孔22远离所述主模心30一端边缘设置倒角。所述切边模主体21的最小直径大于所述锲型通孔12的最小直径,从而所述切边模20可架设在所述锲型通孔12内。所述切边模主体21包括一段第一切边模主体211,一段设置在所述第一切边模主体211远离所述主模心30一端的第二切边模主体212,所述第一切边模主体211的最小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切边模主体212的最大直径,从而所述第一切边模主体211与所述第二切边模主体212的连接处成台阶状。所述第一切边模主体211的最小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锲型通孔122的最大直径,以使所述第一切边模主体211架设在所述第一锲型通孔121与所述第二锲型通孔122的连接位置,从而限制所述切边模20在所述锲型通孔12内的位置。

所述主模心30包括一个主模心主体31,一个设置在所述主模心主体31轴向的出料通孔32,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主模心主体31侧壁上的第二出料口33。所述锲型通孔12、所述出料通孔32、以及所述六角模孔22的中心轴皆重合,以使螺栓胚料加工后,螺栓穿过所述六角模孔22,以及所述出料通孔32,通向所述第一出料口13、以及所述第二出料口33,且所述第一出料口13与所述第二出料口33位置相互对应,以使加工好的所述螺栓从所述第一出料口13以及所述第二出料口33内掉落。在沿所述模壳10中心轴的截面上,所述锲型通孔12、所述切边模主体21的外轮廓、以及所述主模心主体31的外轮廓皆成锲型,且所述切边模主体21以及所述主模心主体31的外轮廓形状皆与在所述锲型通孔12内的位置形状皆相同,以使所述切边模20以及所述主模心30在所述锲型通孔12内的位置稳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料口13与所述第二出料口33的形状相同,所述第一出料口13与所述第二出料口33的外轮廓皆成u型。在沿所述模壳10中心轴的截面上,所述主模心主体31最小的直径等于所述切边模主体21的最大直径。所述主模心30远离所述切边模20的一端与所述模壳10远离所述切边模20的一端齐平。所述出料通孔32的直径大于所述六角模孔22的直径,以使所述螺栓顺利进入所述出料通孔32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生产螺栓的六角边切边模具通过将所述切边模20容置于所述模壳10内限制所述切边模20的位置。所述切边模20与所述主模心30皆容置在所述模壳10的锲型通孔12内,所述切边模主体21的最小直径大于所述锲型通孔12的最小直径,从而所述切边模20可架设在所述锲型通孔12内,且在沿所述模壳10中心轴的截面上,所述锲型通孔12、所述切边模主体21的外轮廓、以及所述主模心主体31的外轮廓皆成锲型,且所述切边模主体21以及所述主模心主体31的外轮廓形状皆与在所述锲型通孔12内的位置形状皆相同,以使所述切边模20以及所述主模心30在所述锲型通孔12内的位置稳定。由此可得看出该用于生产螺栓的六角边切边模具中所述切边模20的位置稳定,提高了产品质量。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于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精神内的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都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