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弯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17783发布日期:2020-06-16 22:57阅读:683来源:国知局
折弯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具,特别涉及一种折弯模具。



背景技术:

在机械的操作和生产生活的应用中很多时候会用到折弯的配件或者工具,这些配件或者工具的折弯我们一般都是通过专门的机械设备及模具来加工而成,在对圆棒进行折弯时,标准的薄板折弯模具折圆棒的话,折弯痕太深,折出来可能会偏,不在一个平面,专用的圆棒弯曲机,外观没有痕迹,但是无法保证尺寸存在折弯距离定位不精准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折弯模具。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折弯模具,包括设置在驱动装置上的凸模和设置在凸模下方对应位置的角度为锐角的凹模,所述凹模设置有将其固定的凹模固定台,所述凸模上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用于在工件折弯过程中限制工件侧向变形的相连的凸模左弧形导向槽和凸模右弧形导向槽,所述凹模下凹的左右两面分别设置有用于在工件折弯过程中配合凸模左弧形导向槽和凸模右弧形导向槽限制工件侧向变形的凹模左弧形导向槽和凹模右弧形导向槽,所述凹模固定台上凹模右弧形导向槽右侧的对应位置设置有折弯距离定位装置。上下对应限位工件的变形,有效的减少了工件侧向不规则变形,直接调节定位折弯距离,折弯长度精准,折弯变形规则且可以进行不同角度的无痕折弯。

进一步的是:所述凹模的左右两侧的上板面分别设置有左右贯穿的左水平凹槽和右水平凹槽,所述左水平凹槽、右水平凹槽、凹模左弧形导向槽和凹模右弧形导向槽内凹的弧度与深度都相同,所述左水平凹槽的右端与凹模左弧形导向槽的左上端为圆角过渡对接,所述右水平凹槽的左端与凹模右弧形导向槽的右上端为圆角过渡对接。折弯前将工件定位在折弯预设位置,折弯过程中便于圆形工件的导向变形,接触面积大,减小变形过程中产生的压痕。

进一步的是:所述折弯距离定位装置包括定位基板和移动限位杆,所述定位基板上与右水平凹槽对应方向设置有多组定位基板螺丝孔,所述移动限位杆通过螺丝固定在其中一组定位基板螺丝孔上。移动限位杆可以通过在多组不同的定位基板螺丝孔固定来调节工件折弯的定位距离。

进一步的是:所述移动限位杆的左右方向上设置有长度不小于相邻两组基板螺丝孔之间距离的腰形孔。微调移动限位杆来准确定位。

进一步的是:所述定位基板上移动限位杆的前后两边分别设置有对限制移动限位杆前后方向上进行限位的前限位块和后限位块。防止移动限位杆在水平的前后方向上偏移导致移动限位杆的右端与工件倾斜接触,进而使定位出现误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凸模主视图;

图3为凹模的主视图;

图4为折弯距离定位装置的主视图。

图中标记为:凸模100、凸模左弧形导向槽110、凸模右弧形导向槽120、凹模200、凹模左弧形导向槽210、左水平凹槽211、凹模右弧形导向槽220、右水平凹槽221、凹模固定台300、折弯距离定位装置400、定位基板410、定位基板螺丝孔411、前限位块412、后限位块413、移动限位杆420、腰形孔43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的一种折弯模具,包括设置在驱动装置上的凸模100和设置在凸模100下方对应位置的角度为锐角的凹模200,所述凹模200设置有将其固定的凹模固定台300,所述凸模100上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用于在工件折弯过程中限制工件侧向变形的相连的凸模左弧形导向槽110和凸模右弧形导向槽120,所述凹模200下凹的左右两面分别设置有用于在工件折弯过程中配合凸模左弧形导向槽110和凸模右弧形导向槽120限制工件侧向变形的凹模左弧形导向槽210和凹模右弧形导向槽220,所述凹模固定台300上凹模右弧形导向槽220右侧的对应位置设置有折弯距离定位装置400。通过设置凸模100下压的距离来控制折弯的角度,先设置好折弯的角度,调节折弯距离定位装置400来定位预设折弯长度,将工件折弯的一端放入凹模200内并将右端水平与折弯距离定位装置400接触精确定位折弯长度,启动动力装置将凸模100下压,初始接触时凸模左弧形导向槽110和凸模右弧形导向槽120的最下端连接处将工件卡在其内下压,工件开始变形后,凸模左弧形导向槽110和凸模右弧形导向槽120卡住变形中的工件的上表面,凹模左弧形导向槽210和凹模右弧形导向槽220卡住变形中的工件的下表面,保证了折弯没有非预设的不规则变形,折弯精确度高。上下对应限位工件的变形,有效的减少了工件侧向不规则变形,直接调节定位折弯距离,使用方便,折弯长度精准,折弯变形规则。

在上述的基础上,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凹模200的左右两侧的上板面分别设置有左右贯穿的左水平凹槽211和右水平凹槽221,所述左水平凹槽211、右水平凹槽221、凹模左弧形导向槽210和凹模右弧形导向槽220内凹的弧度与深度都相同,所述左水平凹槽211的右端与凹模左弧形导向槽210的左上端为圆角过渡对接,所述右水平凹槽221的左端与凹模右弧形导向槽220的右上端为圆角过渡对接。左水平凹槽211和右水平凹槽221在折弯前将工件定位在折弯预设位置,折弯过程中便于圆形工件的导向变形,接触面积大,减小变形过程中产生的压痕。

在上述的基础上,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折弯距离定位装置400包括定位基板410和移动限位杆420,所述定位基板410上与右水平凹槽221对应方向设置有多组定位基板螺丝孔411,所述移动限位杆420通过螺丝固定在其中一组定位基板螺丝孔411上。在需要缩小折弯距离时,拧下将移动限位杆420固定在定位基板410上的螺丝选择一则靠左距离合适的螺丝孔固定上即可;在需要增大折弯距离时,拧下将移动限位杆420固定在定位基板410上的螺丝选择一则靠右距离合适的螺丝孔固定上即可。移动限位杆420可以通过在多组不同的定位基板螺丝孔411固定来调节工件折弯的定位距离。

在上述的基础上,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移动限位杆420的左右方向上设置有长度不小于相邻两组基板螺丝孔之间距离的腰形孔430。在通过选择螺丝孔大略固定好位置后,再通过微调移动限位杆420来准确定位,设定好折弯长度。

在上述的基础上,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定位基板410上移动限位杆420的前后两边分别设置有对限制移动限位杆420前后方向上进行限位的前限位块412和后限位块413。防止移动限位杆420在水平的前后方向上偏移导致移动限位杆420的右端与工件倾斜接触,进而使定位出现误差。保证移动限位杆420的右端面的与工件右端无角度接触定位。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折弯模具,包括设置在驱动装置上的凸模(100)和设置在凸模(100)下方对应位置的角度为锐角的凹模(200),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模(200)设置有将其固定的凹模固定台(300),所述凸模(100)上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用于在工件折弯过程中限制工件侧向变形的相连的凸模左弧形导向槽(110)和凸模右弧形导向槽(120),所述凹模(200)下凹的左右两面分别设置有用于在工件折弯过程中配合凸模左弧形导向槽(110)和凸模右弧形导向槽(120)限制工件侧向变形的凹模左弧形导向槽(210)和凹模右弧形导向槽(220),所述凹模固定台(300)上凹模右弧形导向槽(220)右侧的对应位置设置有折弯距离定位装置(4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弯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模(200)的左右两侧的上板面分别设置有左右贯穿的左水平凹槽(211)和右水平凹槽(221),所述左水平凹槽(211)、右水平凹槽(221)、凹模左弧形导向槽(210)和凹模右弧形导向槽(220)内凹的弧度与深度都相同,所述左水平凹槽(211)的右端与凹模左弧形导向槽(210)的左上端为圆角过渡对接,所述右水平凹槽(221)的左端与凹模右弧形导向槽(220)的右上端为圆角过渡对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弯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距离定位装置(400)包括定位基板(410)和移动限位杆(420),所述定位基板(410)上与右水平凹槽(221)对应方向设置有多组定位基板螺丝孔(411),所述移动限位杆(420)通过螺丝固定在其中一组定位基板螺丝孔(411)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折弯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限位杆(420)的左右方向上设置有长度不小于相邻两组基板螺丝孔之间距离的腰形孔(430)。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折弯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基板(410)上移动限位杆(420)的前后两边分别设置有对限制移动限位杆(420)前后方向上进行限位的前限位块(412)和后限位块(413)。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领域,公开了一种折弯模具,包括设置在驱动装置上的凸模和设置在凸模下方对应位置角度为锐角的凹模,所述凹模设置有将其固定的凹模固定台,所述凸模上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用于在工件折弯过程中限制工件侧向变形的相连的凸模左弧形导向槽和凸模右弧形导向槽,所述凹模下凹的左右两面分别设置有用于在工件折弯过程中配合凸模左弧形导向槽和凸模右弧形导向槽限制工件侧向变形的凹模左弧形导向槽和凹模右弧形导向槽,所述凹模固定台上凹模右弧形导向槽右侧的对应位置设置有折弯距离定位装置。上下对应限位工件的变形,有效的减少了工件侧向不规则变形,直接调节定位折弯距离,折弯长度精准,折弯变形规则且可以进行不同角度的无痕折弯。

技术研发人员:刘广勇;宋辉;梁壮;杨兆友;李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永汉格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9.16
技术公布日:2020.06.1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