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白车身车门高差调整量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85515发布日期:2021-07-23 14:40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白车身车门高差调整量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制造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车门高差调整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白车身:白车身(bodyinwhite)按照车身术语标准和教科书上的定义,是指车身结构件及覆盖件焊接总成,并包括前翼板、车门、发动机罩、行李箱盖,但不包括附件及装饰件的未涂漆的车身。涂装后的白车身加上内外饰(包括仪表板、座椅、风挡玻璃、地毯、内饰护板等)和电子电器系统(音响、线束、开关等),再加上底盘系统(包括制动、悬架系统等),再加上动力总成系统(包括发动机、变速箱等)就组成了整车。

汽车的前后门高差是汽车外观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需求为前后门齐平。而在生产过程中,因为前后门是在焊装车间进行装配,然后到总装车间再安装车门内的电机、玻璃等,在此过程中车门会因为负重增加而在重力作用下下掉,为抵消下掉,需求焊装车间在装门时有一定的上抬量,一般为1.5-2mm。

传统方式为在调整完毕后用千分尺测量高度是否符合要求。而千分尺在使用时比较费时,一般为6-8s,且无法在调整过程中测量,致使生产的速度大大降低。

其他汽车采用高差尺或目视进行控制,采用高差尺比较费时间,需每台测量;采用目视对员工技能要求比较高且容易误判。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如何解决目前采用千分尺或目视进行控制车门高差,费时费力、容易误判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一种汽车白车身车门高差调整量控制装置,包括吸附底座、探针、放大测量装置,所述吸附底座的底面为吸附面,所述吸附底座的侧面具有与吸附面平行的第一连接板,所述探针的底部活动的穿过第一连接板并伸出,所述探针的顶端侧部具有与探针垂直设置的连接销,所述放大测量装置包括放大指针,放大指针包括长边、短边,长边与短边以分界点为旋转支点,所述连接销与所述放大指针的短边固定连接,所述吸附底座具有与吸附面垂直的第二连接板,所述放大指针的支点处与所述第二连接板能够旋转的连接。

本实用新型通过探针的底部与第一连接板活动连接,可以保证探针能够上下运动,初始状态是,探针的底部与吸附面齐平,使用时,将吸附底座的吸附面与车身基准面吸附,探针的底部与待测面接触,待测面高于基准面,将探针顶住上移,探针顶部的连接销带动放大指针的短边上移,放大指针绕支点处旋转,放大指针的长边下移,长边长度大于短边,因此,短边的上移距离被长边下移距离实现了放大,可以通过相似三角形原理,通过测量长边的下移距离得出短边的上移高度,使用过程,只需简单换算即可得出探针上移高度,即待测面与基准面的高度差,也就是抬高量,从而达到可以肉眼观察出高差数值的要求、效率高、准确度高。本实用新型产品结构设计制作成本低,结构多为标准件,结构简单;此产品设计原理可推广到其他汽车,各种不同的有高差测量需要的车型;使用周期寿命长,由于调零装置的存在故不惧怕工装与汽车接触面的磨损;产品维护保养成本低,只需利用已知两个面高差的值即可进行工装维护及精度标定;产品备件更换简单;减少岗位人员每次操作时间和操作难度,提升生产效率。

优选的,所述吸附底座的顶部具有第一连接块,第一连接块的侧面与第二连接板呈水平间隔设置,第一连接块的底面与第一连接板呈竖直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连接块具有竖直方向的空腔,空腔侧部具有与空腔贯穿的销孔,所述探针的顶部置于空腔内,所述探针的连接销由销孔穿过后与所述放大指针连接。

优选的,还包括调零装置,所述调零装置包括调零螺母、弹簧,所述探针上具有螺纹,所述调零螺母通过螺纹与探针连接,所述调零螺母位于第一连接板上方,所述弹簧套接在所述探针上,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在所述调零螺母与所述第一连接块的底面上。

调零装置与第一连接块可以实现调节探针的初始状态,通常情况下,当探针的底部与吸附面齐平时,放大指针位于水平状态(零点状态);若指针不位于零点,假设此时探针的底部高于吸附面,应将探针下移,则通过上旋调零螺母加上零件压紧弹簧的压紧力,且压紧力使调零螺母的底面一直紧贴第一连接板,故可达到实际上的探针下移,反之亦然,以此达到调零的目的。调零可以使得每次测量都采用同一测量标准,提高准确性。

优选的,所述弹簧的外径大于空腔的内径。

优选的,所述探针的底部为锥形,所述第一连接板上具有与探针底部活动连接的第一孔。

优选的,所述长边是所述短边的n倍,n为大于1。

可以根据换算的便捷性,以及需要测量的精度,设置n的大小,通常情况下,放大倍数越大,精度越高。

优选的,所述放大指针的支点处为腰型孔。

考虑短边与长边在旋转过程中为弧线运动,故通过设置腰型孔,可以在短边上移时,适应性的调节短边的运动轨迹,使短边尽量沿竖直方向运动,此时长边因为弧线运动,可以在读数时,适当延长长边,使其与竖直方向的刻度线相交即可。

优选的,所述放大测量装置还包括比例调节螺栓、垫片、比例调节螺母,所述比例调节螺栓依次穿过垫片、放大指针、第二连接板后与所述比例调节螺母连接。

优选的,还包括磁铁,所述吸附底座的吸附面具有安装磁铁的凹口,所述磁铁嵌入凹口内,所述磁铁的底面与所述吸附底座的吸附面齐平。

优选的,所述磁铁为两个,所述磁铁通过胶粘接在所述凹口处。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通过探针的底部与第一连接板活动连接,可以保证探针能够上下运动,初始状态是,探针的底部与吸附面齐平,使用时,将吸附底座的吸附面与车身基准面吸附,探针的底部与待测面接触,待测面高于基准面,将探针顶住上移,探针顶部的连接销带动放大指针的短边上移,放大指针绕支点处旋转,放大指针的长边下移,长边长度大于短边,因此,短边的上移距离被长边下移距离实现了放大,可以通过相似三角形原理,通过测量长边的下移距离得出短边的上移高度,使用过程,只需简单换算即可得出探针上移高度,即待测面与基准面的高度差,也就是抬高量,从而达到可以肉眼观察出高差数值的要求、效率高、准确度高。本实用新型产品结构设计制作成本低,结构多为标准件,结构简单;此产品设计原理可推广到其他汽车,各种不同的有高差测量需要的车型;使用周期寿命长,由于调零装置的存在故不惧怕工装与汽车接触面的磨损;产品维护保养成本低,只需利用已知两个面高差的值即可进行工装维护及精度标定;产品备件更换简单;减少岗位人员每次操作时间和操作难度,提升生产效率。

(2)调零装置与第一连接块可以实现调节探针的初始状态,通常情况下,当探针的底部与吸附面齐平时,放大指针位于水平状态(零点状态);若指针不位于零点,假设此时探针的底部高于吸附面,应将探针下移,则通过上旋调零螺母加上零件压紧弹簧的压紧力,且压紧力使调零螺母的底面一直紧贴第一连接板,故可达到实际上的探针下移,反之亦然,以此达到调零的目的。调零可以使得每次测量都采用同一测量标准,提高准确性;

(3)考虑短边与长边在旋转过程中为弧线运动,故通过设置腰型孔,可以在短边上移时,适应性的调节短边的运动轨迹,使短边尽量沿竖直方向运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汽车白车身车门高差调整量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吸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吸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汽车白车身车门高差调整量控制装置的主视图;

图5是汽车白车身车门高差调整量控制装置的侧视图;

图6是汽车白车身车门高差调整量控制装置的俯视图;

图7是汽车白车身车门高差调整量控制装置a-a的剖视图;

图8是放大指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测量原理图;

图10-1是初始位置示意图;

图10-2是初始位置的侧视图;

图11-1是测量时示意图;

图11-2是测量时的侧视图;

图中标号:1、吸附底座;11、吸附面;12、第一连接板;121、第一孔;13、第二连接板;131、第二孔;14、第一连接块;141、空腔;142、销孔;

2、探针;21、连接销;

3、放大测量装置;31、放大指针;311、第三孔;312、第四孔;32、比例调节螺栓;33、垫片;34、比例调节螺母;

4、调零装置;41、调零螺母;42、弹簧;5、磁铁;

第一尺寸l1;第二尺寸l2;第三孔311上移距离为h1;长边的尖端处下移距离为h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汽车白车身车门高差调整量控制装置,包括吸附底座1、探针2、放大测量装置3;所述放大测量装置3包括放大指针31,放大指针31具有长边、短边,长边与短边以分界点为旋转支点,长边的尖端处为放大观测区;

如图2、图3所示,所述吸附底座1的底面为吸附面11,吸附面11为水平面,保证平面精度,所述吸附底座1的左侧面具有与吸附面11平行的第一连接板12,第一连接板12为矩形板,第一连接板12高于吸附面11,所述吸附底座1的后部具有与吸附面11垂直的第二连接板13,第二连接板13为矩形板,且尺寸较大,第二连接板13设置标注和标记;所述吸附底座1的顶部具有第一连接块14,第一连接块14呈矩形块,第一连接块14的右侧面与第二连接板13呈水平间隔设置,第一连接块14的底面与第一连接板12呈竖直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连接块14具有竖直方向的空腔141,空腔141的右侧部具有与空腔141贯穿的销孔142。

结合图7所示,所述探针2整体结构为圆柱形,所述探针2的底部为锥形,第一连接板12上具有用于探针2底部伸出的第一孔121,所述探针2的底部能够活动的穿过第一孔121并伸出,探针2能够在第一孔121内上下活动;所述探针2的顶端右侧部具有与探针2垂直设置的连接销21,所述探针2的顶部置于第一连接块14的空腔141内,连接销21由销孔142穿过后与所述放大指针31的短边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13设有用于连接放大指针31的第二孔131,所述放大指针31的支点处与所述第二孔131处连接。

如图1或图5所示,所述放大测量装置3还包括比例调节螺栓32、垫片33、比例调节螺母34,所述比例调节螺栓32依次穿过垫片33、放大指针31、第二连接板13后与所述比例调节螺母34连接。

如图8所示,放大指针31包括与连接销21固定连接的第三孔311,以及与第二连接板13连接的第四孔312,以第四孔312为分界点,该分界点为旋转中心,第三孔311与第四孔312之间距离为第一尺寸l1,第四孔312与放大指针31尖端处为第二尺寸l2;所述长边是所述短边的n倍,n为大于1,更具体的是指:第二尺寸l2是第一尺寸l1的n倍;

可以根据换算的便捷性,以及需要测量的精度,设置n的大小,通常情况下,放大倍数越大,精度越高。

需要说明的是:第四孔312为腰型孔,且腰型孔的长度方向与放大指针31的对称线一致,放大指针31能够旋转且小范围内活动很小距离;因考虑短边与长边在旋转过程中为弧线运动,故通过设置腰型孔,可以在短边上移时,适应性的调节短边的运动轨迹,使短边尽量沿竖直方向运动,此时长边因为弧线运动,可以在读数时,适当延长长边,使其与竖直方向的刻度线相交即可。

如图9所示,第一尺寸l1,第二尺寸l2,第三孔311上移距离为h1,长边的尖端处下移距离为h2,根据相似三角形原理,l1:l2=h1:h2。

本实施例的测量过程:

如图10-1、图10-2所示,初始状态是:探针2的底部与吸附面11齐平,放大指针31为水平状态;

如图11-1、图11-2所示,使用时,将吸附底座1的吸附面11与车身基准面吸附,探针2的底部与测量面接触,因测量面高于车身基准面,将探针2顶住上移,探针2顶部的连接销21带动放大指针31的短边上移,放大指针31绕支点处旋转,放大指针31的长边下移,因此,短边的上移距离h1被长边下移距离h2实现了放大,可以通过相似三角形原理,通过测量长边的下移距离h2得出短边的上移高度h1;l1:l2=h1:h2,第二连接板13的左侧可以设置刻度。

如:假设l1=10mm,l2=90mm;h2经测量,高度为17.1mm,则h1高度为1.9mm。

使用过程,只需简单换算即可得出探针2上移高度,即测量面与车身基准面的高度差,也就是抬高量,从而达到可以肉眼观察出高差数值的要求、效率高、准确度高。

如图11-1所示,因长边在下移过程中为弧线运动,故,下移到最低处时,尖端最终位置相对于其初始位置会向右偏移一点,需将尖端沿对称线向下延长至刻度线相交点才是h2,该情况对于尺寸放大比例无影响,只影响尖端位置,而位置问题可以通过标画刻度(将尖端延长线与刻度线相较)时消除,故不需考虑。

本实施例产品结构设计制作成本低,结构多为标准件,结构简单;此产品设计原理可推广到其他汽车,各种不同的有高差测量需要的车型;使用周期寿命长,由于调零装置4的存在故不惧怕工装与汽车接触面的磨损;产品维护保养成本低,只需利用已知两个面高差的值即可进行工装维护及精度标定;产品备件更换简单;减少岗位人员每次操作时间和操作难度,提升生产效率。

实施例二:

如图4、图5、图7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汽车白车身车门高差调整量控制装置还包括调零装置4,所述调零装置4包括调零螺母41、弹簧42,所述探针2的底部,位于锥形端上部具有螺纹,所述调零螺母41通过螺纹与探针2连接,所述调零螺母41位于第一连接板12上方,所述弹簧42套接在所述探针2上,所述弹簧42的两端分别抵接在所述调零螺母41的顶面与所述第一连接块14的底面上。所述弹簧42的外径大于空腔141的内径。

调零装置4与第一连接块14可以实现调节探针2的初始状态,通常情况下,当探针2的底部与吸附面11齐平时,放大指针31位于水平状态(零点状态);若放大指针31不位于零点,假设此时探针2的底部高于吸附面11,应将探针2下移,则通过上旋调零螺母41加上压紧弹簧42的压紧力,且压紧力使调零螺母41的底面一直紧贴第一连接板12的顶面,故可达到实际上的探针2下移,反之亦然,以此达到调零的目的。调零可以使得每次测量都采用同一测量标准,提高准确性。

实施例三:

如图1、图2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吸附底座1还包括磁铁5,所述吸附底座1的吸附面11具有安装磁铁5的凹口,所述磁铁5嵌入凹口内,所述磁铁5的底面与所述吸附底座1的吸附面11齐平。

本实施例中,所述磁铁5为两个,所述磁铁5通过胶粘接在所述凹口处。

如图11所示,测量时,将吸附面11处的磁铁5与车身基准面吸附即可。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