铆合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05679发布日期:2022-09-21 10:34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铆合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铆合零件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铆合机构。


背景技术:

2.目前来说,很多产品的生产工序中都存在需要铆合的零组件,传统产品中的铆合工艺都是通过人工加治具的形式存在,这种传统方式铆合工艺既浪费了人力成本还无法满足生产需求。随着自动化产业的开发、兴起,如何自动完成产品的铆合,减少人力成本,提高作业效率,已成为现代化工业生产中发展的必然趋势。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铆合机构,其能够解决现有的铆合机构的结构成本高,且需要耗费人力成本,又效率不彰的问题。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5.提供了一种铆合机构的,包括:壳体、驱动组件、第一铆合组件、第二铆合组件与弹性件,驱动组件,包括驱动件、转轴、第一凸轮与第二凸轮,驱动件驱动转轴,转轴依序穿过壳体、第一凸轮与第二凸轮,其中,转轴穿过第一凸轮的位置至第一凸轮的侧边的距离不完全相同,转轴穿过第二凸轮的位置至第二凸轮的侧边的距离不完全相同;第一铆合组件,包括第一杆件、第一支撑座与第一压件,第一支撑座设置于壳体,第一杆件转动设置于第一支撑座上,第一杆件的一端抵靠于第一凸轮的下方侧边,第一压件设置于第一杆件的另一端,第一杆件随着第一凸轮的转动而位移;第二铆合组件,包括第二杆件、第二支撑座与第二压件,第二支撑座设置于壳体,第二杆件转动设置于第二支撑座上,第二杆件的一端抵靠于第二凸轮的上方侧边,第二压件设置于第二杆件的另一端,第二压件对应于第一压件,第二杆件随着第二凸轮的转动而位移;以及弹性件,其一端连接于第一杆件靠近第一凸轮的一端,其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杆件靠近第二凸轮的一端。
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转轴穿过第一凸轮的位置至第一凸轮的侧边的距离包括第一长轴距与第一短轴距,第一杆件的一端对应抵靠于第一凸轮的第一长轴距位置,则第一杆件的一端下降至最低位置,第一杆件的一端对应抵靠于第一凸轮的第一短轴距位置,则第一杆件的一端上升至最高位置。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转轴穿过第二凸轮的位置至第二凸轮的侧边的距离包括第二长轴距与第二短轴距,第二杆件的一端对应抵靠于第二凸轮的第二长轴距位置,则第二杆件的一端上升至最高位置,第二杆件的一端对应抵靠于第二凸轮的第二短轴距位置,则第二杆件的一端下降至最低位置。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更包括第一轮件与第二轮件,第一轮件设置于第一杆件的一端,并第一轮件抵靠于第一凸轮的下方侧边,第二轮件设置于第二杆件的一端,并第二轮件抵靠于第二凸轮的上方侧边。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杆件与第二杆件位于第一凸轮与第二凸轮之间,并第
一杆件位于第一凸轮下方,第二杆件位于第二凸轮上方。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杆件具有第一转动部与第一杆体部,第一杆体部的一端朝向第一凸轮的方向弯折延伸成转动部,第一轮件转动设置于第一转动部的一侧,第一杆体部转动设置于第一支撑座上;第二杆件具有第二转动部与第二杆体部,第二杆体部朝向第二凸轮的方向弯折延伸成第二转动部,第二轮件转动设置于第二转动部的一侧,第二杆体部转动设置于第二支撑座上。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更包括滑动组件,壳体具有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第二开口位于第一开口上方,滑动组件设置于壳体,并滑动组件位于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的两侧,第一杆件的另一端穿过第一开口而转动连接于第一压件,第一压件滑动设置于滑动组件,第二杆件的另一端穿过第二开口而连接于第二压件,第二压件滑动设置于滑动组件。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滑动组件包括滑轨与多个滑件,滑轨设置于壳体,并滑轨位于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的两侧,多个滑件分别设置于第一压件与第二压件,第一压件的多个滑件滑动设置于滑轨,第二压件的多个滑件滑动设置于滑轨。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更包括平台组件,平台组件位于第一压件与第二压件之间,平台组件用于承载待铆合物件。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平台组件更包括承载平台与加工件,承载平台用于承载待铆合物件,加工件置于待铆合物件的上方。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加工件具有加工口,加工口对应待铆合物件的位置,第二压件对应于加工口的位置。
16.本技术提供一种铆合机构,其通过壳体、转动组件、第一铆合组件、第二铆合组件与弹性件。转动组件包括转轴、第一凸轮与第二凸轮,转轴依序穿过壳体、第一凸轮与第二凸轮。转轴驱动第一凸轮与第二凸轮,第一凸轮连动第一铆合组件,第二凸轮连动第二铆合组件。如此第一铆合组件与第二铆合组件对待铆合物件进行铆合制程。
附图说明
17.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8.图1是本技术的铆合机构的立体图。
19.图2是本技术的铆合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20.图3是图2的a区域放大图。
21.图4是本技术的铆合机构的另一立体图。
22.图5是本技术的铆合机构的动作示意图。
23.图6是本技术的铆合机构的另一动作示意图。
24.图7是本技术的铆合机构的又一立体图。
25.结合附图说明如下:
26.1:铆合机构;11:壳体;111:第一开口;112:第二开口;12:驱动组件;121:驱动件;122:转轴;123:第一凸轮;124:第二凸轮;13:第一铆合组件;131:第一杆件;1311:第一转动部;1312:第一杆体部;132:第一支撑座;133:第一压件;1331:第一连接部;1332:第一抵压部;134:第一轮件;14:第二铆合组件;141:第二杆件;1411:第二转动部;1412:第二杆体部;
142:第二支撑座;143:第二压件;1431:第二连接部;1432:第二抵压部;14321:限位件;14322:抵压件;144:第二轮件;15:弹性件;16:平台组件;161:承载平台;162:加工件;1620:加工口;17:滑动组件;171:滑轨;172:滑件;2:待铆合物件。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8.请参阅图1到图3,图1是本技术的铆合机构的立体图、图2是铆合机构的分解示意图与图3是图2的a区域放大图。如图所示,本技术的一种铆合机构1,包括壳体11、驱动组件12、第一铆合组件13、第二铆合组件14与弹性件15。驱动组件12包括驱动件121、转轴122、第一凸轮123与第二凸轮124,驱动件121驱动转轴122,转轴122依序穿过壳体11、第一凸轮123与第二凸轮124,其中,转轴122穿过第一凸轮123的位置至第一凸轮123的侧边的距离不完全相同,转轴122穿过第二凸轮124的位置至第二凸轮124的侧边的距离不完全相同。换言之,第一凸轮123与第二凸轮124非圆形的形状。或,若第一凸轮123与第二凸轮124为圆形,则转轴122穿设于第一凸轮123与第二凸轮124非圆心的位置。
29.于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铆合组件13包括第一杆件131、第一支撑座132与第一压件133,第一支撑座132设置于壳体11,第一杆件131转动设置于第一支撑座132上,第一杆件131的一端抵靠于第一凸轮123的下方侧边,即第一杆件131与第一凸轮123相切,第一压件133设置于第一杆件131的另一端,其中,第一压件133具有第一连接部1331与第一抵压部1332,第一连接部1331设置于第一抵压部1332的一侧,第一连接部1331与第一杆件131的另一端枢转设置,第一杆件131随着第一凸轮123的转动而位移。转轴122穿过第一凸轮123的位置至第一凸轮123的侧边的距离包括第一长轴距与第一短轴距,第一杆件131的一端对应抵靠于第一凸轮123的第一长轴距位置,则第一杆件131的一端下降至最低位置,同时,第一杆件131相对于第一支撑座132转动,而第一杆件131的另一端连动第一压件133的第一连接部1331转动,也带动第一压件133的第一抵压部1332向上移动。第一杆件131的一端对应抵靠于第一凸轮123的第一短轴距位置,则第一杆件131的一端上升至最高位置,同时,第一杆件131的另一端连动第一压件133的第一抵压部1332向下移动,于此不再赘述。
30.再者,第二铆合组件14包括第二杆件141、第二支撑座142与第二压件143,第二支撑座142设置于壳体11,第二杆件141转动设置于第二支撑座142上,第二杆件141的一端抵靠于第二凸轮124的上方侧边,即第二杆件141与第二凸轮124相切,第二压件143设置于第二杆件141的另一端,其中,第二压件143具有第二连接部1431与第二抵压部1432,第二连接部1431设置于第二抵压部1432的一侧,第二连接部1431与第二杆件141的另一端枢转设置,第二压件143对应于第一压件133,第二杆件141随着第二凸轮124的转动而位移。又,弹性件15一端连接于第一杆件131靠近第一凸轮123的一端,其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杆件141靠近第二凸轮124的一端。其中,转轴122穿过第二凸轮124的位置至第二凸轮124的侧边的距离包括第二长轴距与第二短轴距,第二杆件141的一端对应抵靠于第二凸轮124的所二长轴距位置,则第二杆件141的一端上升至最高位置,同时,第二杆件141相对于第二支撑座142转动,
而第二杆件141的另一端连动第二压件143的第二连接部1431转动,也带动第二压件143的第二抵压部1432向下移动。第二杆件141的一端对应抵靠于第二凸轮124的第二短轴距位置,则第二杆件141的一端下降至最低位置,同时,第二杆件141的另一端连动第二压件143的第二抵压部1432向上移动,于此不再赘述。
31.请一并参阅图4,是本技术的铆合机构的另一立体图。如图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更包括平台组件16,平台组件16位于第一压件133与第二压件143之间,平台组件16用于承载待铆合物件2。再者,平台组件16更包括承载平台161与加工件162,承载平台161用于承载待铆合物件2,加工件162置于待铆合物件2的上方。其中,待铆合物件2为各个金属零件。又,加工件162具有加工口1620,加工口1620对应待铆合物件2的位置,而第二压件143对应于加工口1620的位置。更进一步来说,第二压件143的第二抵压部1432更包括限位件14321与抵压件14322,抵压件14322位于限位件14321之间,限位件14321对于抵压件14322进行导向与限位。抵压件14322对应于加工口1620处有铆钉帽仿形设计,抵压件14322能够垂直铆合在待铆合物件2。使用者也可依据需求更换抵压件14322的结构。
32.请一并参阅图5与图6,是本技术的铆合机构的动作示意图与另一动作是意图。如图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使用者将待铆合物件2置于承载平台161上,并通过加工件162辅助固定待铆合物件2。第一压件133与第二压件143对应于加工件162固定的待铆合物件2。如此有利于第一压件133与第二压件143进行铆合制程。
33.再者,驱动件121驱动转轴122转动,而转轴122带动第一凸轮123与第二凸轮124转动。其中,第一杆件131的一端抵靠于第一凸轮123的侧边,第二杆件141的一端抵靠于第二凸轮124的侧边,并通过弹性件15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杆件131与第二杆件141,弹性件15通过弹力将第一杆件131与第二杆件141互相拉近,如此第一杆件131的一端能够维持抵靠于第一凸轮123的下方侧边,第二杆件141的一端能够维持抵靠于第二凸轮124的上方侧边。
34.承上所述,当第一凸轮123转动时,第一杆件131会紧靠着第一凸轮123的下方侧边,由于第一凸轮123组装转轴122的位置到第一凸轮123的侧边的距离不完全相同,换言之,第一杆件131的一端抵靠于第一凸轮123的侧边的位置会相对于转轴122转动第一凸轮123而改变。如此当转轴122穿过第一凸轮123的位置至第一凸轮123的侧边的距离逐渐增加时,第一杆件131的一端抵靠于第一凸轮123的侧边的位置相对于转轴122穿过第一凸轮123的位置的距离也会逐渐增加。如此第一杆件131的一端会随着上述距离的增加而向下位移。相对来说,第一杆件131的另一端则会相对第一支撑座132向上位移,进而第一杆件131的另一端连动第一压件133向上抬升。
35.同时,第二凸轮124转动时,第二杆件141也会紧靠着第二凸轮124的上方侧边,由于第二凸轮124组装转轴122的位置到第二凸轮124的侧边的距离不完全相同,换言之,第二杆件141的一端抵靠于第二凸轮124的侧边的位置会相对于转轴122转动第二凸轮124而改变。如此当转轴122穿过第二凸轮124的位置至第二凸轮124的侧边的距离逐渐增加时,第二杆件141的一端抵靠于第二凸轮124的侧边的位置相对于转轴122穿过第二凸轮124的位置的距离也会逐渐增加。如此第二杆件141的一端会随着上述距离的增加而向上位移。相对来说,第二杆件141的另一端则会相对第二支撑座142向下位移,进而第二杆件141的另一端连动第二压件143向下抵压。
36.本实施方式的铆合机构1通过上述方式驱使第一铆合组件13与第二铆合组件14对
于置放于平台组件16上的待铆合物件2进行铆合,并且驱动组件12可以重复驱使第一铆合组件13与第二铆合组件14进行铆合制程。另外,使者也可针对于铆合制程的步骤与时程设计第一凸轮123与第二凸轮124的结构。使用者可通过第一凸轮123与第二凸轮124的周长控制转动一圈的铆合的时间。又,使用者通过调整第一凸轮123组装转轴122的位置到第一凸轮123的侧边的距离以及第二凸轮124组装转轴122的位置到第二凸轮124的侧边的距离控制第一压件133与第二压件143相对铆合的力度。更进一步来说,使用者也可通过不一致形状的第一凸轮123与第二凸轮124对于铆合制程进行不同需求的调整与设计。
37.除了上述方式之外,本技术也可进一步通过单一凸轮的设计进行使用,有关单一凸轮的铆合机构包括壳体、驱动组件、第一铆合组件、第二铆合组件与弹性件。驱动组件包括驱动件、转轴与凸轮,驱动件驱动转轴,转轴依序穿过壳体与凸轮,其中,转轴穿过凸轮的位置至凸轮的侧边的距离不完全相同。第一铆合组件包括第一杆件、第一支撑座与第一压件,第一支撑座设置于壳体,第一杆件转动设置于第一支撑座上,第一杆件的一端抵靠于凸轮的下方侧边,第一压件设置于第一杆件的另一端,第一杆件随着凸轮的转动而位移。第二铆合组件包括第二杆件、第二支撑座与第二压件,第二支撑座设置于壳体,第二杆件转动设置于第二支撑座上,第二杆件的一端抵靠于凸轮的上方侧边,第二压件设置于第二杆件的另一端,第二压件对应于第一压件,第二杆件随着凸轮的转动而位移。弹性件一端连接于第一杆件靠近凸轮的一端,其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杆件靠近凸轮的一端。
38.承上所述,第一铆合组件的第一杆件以及第二铆合组件的第二杆件会随着转轴穿过凸轮的位置至凸轮的下方侧边的距离以及转轴穿过凸轮的位置至凸轮的上方侧边的距离进行向上或向下的位移,进而对于第一铆合组件的第一压件以及第二铆合组件的第二压件产生相对的铆合制程,本实施方式的其它结构相同于具有第一凸轮123与第二凸轮124的铆合机构1,故不再赘述。
39.请复参阅图4到图6,更包括滑动组件17,壳体11具有第一开口111与第二开口112,滑动组件17设置于壳体11,并滑动组件17位于第一开口111与第二开口112的两侧,第一杆件131的另一端穿过第一开口111而转动连接于第一压件133,第一压件133滑动设置于滑动组件17。当第一压件133垂直向上或垂直向下滑动时,第一杆件131的另一端会相对于第一压件133产生相对夹角,如此第一杆件131的另一端与第一压件133会因为角度关系产生转动。同时,第二杆件141的另一端穿过第二开口112而连接于第二压件143,第二压件143滑动设置于滑动组件17。当第二压件143垂直向上或垂直向下滑动时,第二杆件141的另一端会相对于第二压件143产生相对夹角,如此第二杆件141的另一端与第二压件143会因为角度关系产生转动。
40.承上所述,滑动组件17包括滑轨171与多个滑件172,滑轨171设置于壳体11,并滑轨171位于第一开口111与第二开口112的两侧,多个滑件172分别设置于第一压件133与第二压件143,第一压件133的多个滑件172滑动设置于滑轨171,第二压件143的多个滑件172滑动设置于滑轨171。
41.请复参阅图3,于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铆合组件13更包括第一轮件134,第二铆合组件14更包括第二轮件144,第一轮件134设置于第一杆件131的一端,并第一轮件134抵靠于第一凸轮123的侧边上方,第二轮件144设置于第二杆件141的一端,并第二轮件144抵靠于第二凸轮124的侧边下方。其中,当第一凸轮123与第二凸轮124转动时,第一杆件131的一端
通过第一轮件134降低摩擦力对于第一凸轮123转动的影响,第二杆件141的一端通过第二轮件144降低摩擦力对于第二凸轮124转动的影响。
42.请参阅图7,是本技术的铆合机构的又一立体图。如图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杆件131与第二杆件141位于第一凸轮123与第二凸轮124之间,并第一杆件131位于第一凸轮123上方,第二杆件141位于第二凸轮124下方。又,第一杆件131具有第一转动部1311与第一杆体部1312,第一杆体部1312朝向第一凸轮123的方向弯折延伸成第一转动部1311,第一轮件134转动设置于第一转动部1311的一侧,第一杆体部1312转动设置于第一支撑座132上;第二杆件141具有第二转动部1411与第二杆体部1412,第二杆体部1412朝向第二凸轮124的方向弯折延伸成第二转动部1411,第二轮件144转动设置于第二转动部1411的一侧,第二杆体部1412转动设置于第二支撑座142上。
43.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一种铆合机构,铆合机构,其通过壳体、转动组件、第一铆合组件、第二铆合组件与弹性件。转动组件包括转轴、第一凸轮与第二凸轮,转轴依序穿过壳体、第一凸轮与第二凸轮。转轴驱动第一凸轮与第二凸轮,第一凸轮连动第一铆合组件,第二凸轮连动第二铆合组件。如此第一铆合组件与第二铆合组件对待铆合物件进行铆合制程。
4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45.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