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惰辊及其防水轴承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25961发布日期:2022-09-24 00:37阅读:419来源:国知局
一种惰辊及其防水轴承座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冶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水轴承座。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惰辊。


背景技术:

2.惰辊是现代轧钢设备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件,该部件对于钢板的传输、矫直机的咬入、钢板下表面的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关键作用。
3.在惰辊的实际使用过程中,暴露的故障问题较多,特别是冶金行业的钢板生产线表现的更为突出,工作环境的恶劣,工作载荷和冲击强度大,由于历史设计对实际工况的了解和实践把握不够准确,导致该装置使用寿命短和故障率较高的现实问题较为突出。
4.在现有技术中,惰辊的轴承座部分是故障重点关注区,主要体现在传统的轴承座中的透盖与旋转接头的结合处存在缝隙,导致惰辊腔体中的冷却水从该结合处的缝隙中流出,并进入到轴承中,造成轴承失效、研死、腐蚀等问题。
5.因此,如何防止惰辊腔体中的冷却水从透盖与旋转接头的结合处流出,避免轴承受到影响,提高防水性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面临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水轴承座,能够防止惰辊腔体中的冷却水从透盖与旋转接头的结合处流出,避免轴承受到影响,提高防水性能。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惰辊。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水轴承座,包括套设于辊轴上的透盖、与所述透盖相连的旋转接头,所述旋转接头上设置有连接端,所述连接端可插拔地安装于所述透盖的安装孔内,所述连接端的外缘上套设有用于压紧在所述透盖的端面上的第一密封件,以将所述连接端与所述安装孔之间的缝隙密封。
8.优选地,还包括套设于所述透盖的外缘上的端盖,所述透盖的外缘上套设有第二密封件,以将所述透盖与所述端盖之间的缝隙密封。
9.优选地,所述端盖的内缘上嵌设有第三密封件,以将所述透盖与所述端盖之间的缝隙密封。
10.优选地,所述透盖的端面外缘设置有倾斜布置的防水沿。
11.优选地,所述防水沿的截面形状呈燕尾状。
12.优选地,所述连接端的外缘上沿周向设置有抵接环,用于将所述第一密封件紧抵在所述透盖的端面上。
13.优选地,所述抵接环的朝向所述透盖的端面上开设有第一安装环槽,所述第一密封件嵌设于所述第一安装环槽内。
14.优选地,所述透盖的外缘上沿周向开设有第二安装环槽,所述第二密封件嵌设于所述第二安装环槽内。
15.优选地,所述端盖的内缘上沿周向开设有第三安装环槽,所述第三密封件嵌设于所述第三安装环槽内。
16.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惰辊,包括辊轴,还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防水轴承座。
17.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防水轴承座,主要包括透盖、旋转接头和第一密封件。其中,透盖套设在辊轴上,旋转接头与透盖相连,两者连接为一体后保持同步旋转运动状态。在旋转接头上设置有连接端,同时在透盖上开设有安装孔,该连接端用于插设进安装孔内,与安装孔形成插拔式可拆卸连接。第一密封件套设在连接端的外缘上,并压紧在透盖的端面上,主要用于将连接端的外缘与安装孔的内缘之间的缝隙密封,从而对连接端与安装孔之间的缝隙进行封堵,实现旋转接头与透盖的结合处(或结合界面)的密封。如此,通过第一密封件的作用,将旋转接头与透盖的结合处的缝隙进行密封,因此能够防止惰辊腔体中的冷却水从透盖与旋转接头的结合处流出,避免轴承受到影响,提高防水性能。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旋转接头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透盖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端盖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23.其中,图1—图4中:
24.辊轴—1,透盖—2,旋转接头—3,第一密封件—4,端盖—5,第二密封件—6,第三密封件—7,防水沿—8;
25.安装孔—21,第二安装环槽—22,连接端—31,抵接环—32,第一安装环槽—33,第三安装环槽—51。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请参考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防水轴承座主要包括透盖2、旋转接头3和第一密封件4。
29.其中,透盖2套设在辊轴1上,旋转接头3与透盖2相连,两者连接为一体后保持同步旋转运动状态。
30.在旋转接头3上设置有连接端31,同时在透盖2上开设有安装孔21,该连接端31用于插设进安装孔21内,与安装孔21形成插拔式可拆卸连接。
31.第一密封件4套设在连接端31的外缘上,并压紧在透盖2的端面上,主要用于将连接端31的外缘与安装孔21的内缘之间的缝隙密封,从而对连接端31与安装孔21之间的缝隙进行封堵,实现旋转接头3与透盖2的结合处(或结合界面)的密封。
32.如此,通过第一密封件4的作用,将旋转接头3与透盖2的结合处的缝隙进行密封,因此能够防止惰辊腔体中的冷却水从透盖2与旋转接头3的结合处流出,避免轴承受到影响,提高防水性能。
33.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考虑到惰辊腔体中的冷却水可能不仅会从透盖2与旋转接头3的结合处流出,还可能会从透盖2与端盖5的结合处流出,针对此,本实施例中增设了端盖5和第二密封件6。
34.其中,端盖5具体套设在透盖2的外缘上,在端盖5的中心区域开设有通孔,形成中空结构,而透盖2的外缘抵接在端盖5的内缘上,两者形成同轴嵌套结构。
35.第二密封件6套设在透盖2的外缘上,同时紧压在端盖5的内缘上,利用透盖2与端盖5之间的径向压力保持压紧力,主要用于将透盖2的外缘与端盖5的内缘之间的缝隙密封,从而对透盖2与端盖5之间的缝隙进行封堵,实现透盖2与端盖5的结合处(或结合界面)的密封。
36.基于同样的考虑,本实施例中还增设了第三密封件7。具体的,该第三密封件7嵌设在端盖5的内缘上,同理,利用透盖2与端盖5之间的径向压力,使得第三密封件7保持对透盖2的外缘的紧压,主要用于将透盖2的外缘与端盖5的内缘之间的缝隙密封,从而对透盖2与端盖5之间的缝隙进行二次封堵,与第二密封件6协同作用,实现透盖2与端盖5的结合处(或结合界面)的加强密封。
37.此外,为进一步加强密封性能,本实施例还在透盖2的端面外缘位置设置有防水沿8。具体的,该防水沿8在透盖2的端面上呈倾斜布置,其横截面可呈燕尾状,整体可呈环状或盘状,主要用于实现透盖2与端盖5之间的缝隙末端的挡水,进一步加强防水性能。
38.如此设置,在第二密封件6、第三密封件7与防水沿8的协同作用下,将透盖2与端盖5结合处的缝隙进行密封,能够防止惰辊腔体中的冷却水从透盖2与端盖5的结合处流出。
39.如图2所示,图2为旋转接头3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40.为便于实现第一密封件4在旋转接头3的连接端31上的安装,本实施例中增设了抵接环32。具体的,该抵接环32沿周向固定套设在连接端31的外缘上,一般位于连接端31的外缘的根部位置,并不随连接端31的前端插设进透盖2的安装孔21内,而是露出在安装孔21外。相应的,第一密封件4就套设在该抵接环32上,并朝向透盖2的端面,从而利用抵接环32对透盖2端面的抵接,保证第一密封件4紧压在透盖2的端面上。
41.进一步的,为便于实现第一密封件4在抵接环32上的拆装操作,本实施例中,在抵接环32的朝向透盖2的端面上开设有第一安装环槽33,而第一密封件4就嵌设在该第一安装环槽33内。如此设置,利用第一安装环槽33对第一密封件4的容纳作用,可方便地将第一密封件4安装进第一安装环槽33内,同时也利于拆卸操作。
42.如图3所示,图3为透盖2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43.同理,为便于实现第二密封件6在透盖2上的拆装操作,本实施例中,在透盖2的外缘上沿周向方向开设有第二安装环槽22,而第二密封件6就嵌设在该第二安装环槽22内。如此设置,利用第二安装环槽22对第二密封件6的容纳作用,可方便地将第二密封件6安装进
第二安装环槽22内,同时也利于拆卸操作。
44.如图4所示,图4为端盖5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45.不仅如此,为便于实现第三密封件7在端盖5上的拆装操作,本实施例中,在端盖5的内缘上沿周向方向开设有第三安装环槽51,而第三密封件7就嵌设在该第三安装环槽51内。如此设置,利用第三安装环槽51对第三密封件7的容纳作用,可方便地将第三密封件7安装进第三安装环槽51内,同时也利于拆卸操作。
46.在关于第一密封件4、第二密封件6、第三密封件7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该第一密封件4、第二密封件6、第三密封件7可均采用密封圈、密封胶、密封环、密封棉等部件,材质具体可采用塑胶、橡胶、聚氨酯等,并且还可采用弹性材料,以利用第一密封件4、第二密封件6、第三密封件7三者各自的弹性形变,分别增强在第一安装环槽33、第二安装环槽22、第三安装环槽51内的安装稳定性。
47.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惰辊,主要包括辊轴1和防水轴承座,其中,该防水轴承座的具体内容与上述相关内容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48.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