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件深槽折弯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472497发布日期:2022-12-07 07:53阅读: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工件深槽折弯模具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机加工模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工件深槽折弯模具。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针对于长度尺寸较长的长工件,需在其上形成深度尺寸较大的折弯槽时,由于长度尺寸和折弯槽本身的尺寸差距较大,且更重要的是,折弯槽的深度较深,例如长度尺寸达到400mm以上,而折弯槽的尺寸仅为12*30mm,则无法在该长工件上成型深折弯槽,导致该工件的成品难以供需。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件深槽折弯模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长工件无法形成深折弯槽而导致产品难以供需的技术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提供一种工件深槽折弯模具,所述工件深槽折弯模具包括模具总成和冲压头;
6.所述模具总成包括模具本体、托底件和弹性件,所述模具本体开设有模腔和连通于所述模腔的冲压入口,所述冲压入口和所述冲压头相对设置,所述冲压入口供于收容所述工件并承接所述冲压头,以供所述冲压头在所述冲压入口内对所述工件进行冲压折弯;
7.所述托底件活动置于所述模腔内,所述托底件的一端伸入所述冲压入口,所述一端供于承托所述工件的底部;所述托底件上与所述一端相对的另一端远离所述冲压入口,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另一端背离所述冲压入口的一侧;在所述冲压头的冲压力作用下,所述托底件能够沿所述一端指向所述另一端的方向发生运动,在所述弹性件的弹性力作用下,所述托底件能够沿所述另一端指向所述一端的方向发生运动。
8.一实施例中,所述模具本体包括若干个模具单体以及垫封件,若干个所述模具单体依次层叠设置,每一所述模具单体均开设有腔体,若干个所述腔体依次连通形成所述模腔和所述冲压入口;
9.其中,位于一最外侧的所述模具单体的腔体为所述冲压入口,所述垫封件封设于位于另一最外侧的所述模具单体的外侧,以供封堵位于另一最外侧的所述模具单体的腔体。
10.一实施例中,若干个所述模具单体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模具单体、第二模具单体、第三模具单体和第四模具单体;
11.所述第一模具单体的腔体为所述冲压入口,所述第一模具单体的腔体横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二模具单体和第三模具单体的腔体横截面积,所述第四模具单体的腔体横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二模具单体和第三模具单体的腔体横截面积;
12.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三模具单体的腔体内,所述弹性件的一侧抵接于所述托底件的所述另一端,所述弹性件上与所述一侧相对的另一侧抵接于所述第四模具单体。
13.一实施例中,所述托底件包括正交设置的纵向延伸部和横向延伸部;
14.所述纵向延伸部的一个端部伸入所述冲压入口,所述纵向延伸部的另一端部伸入所述第三模具单体和所述第四模具单体的腔体内;所述横向延伸部置于所述第二模具单体的腔体内,且所述横向延伸部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模具单体的厚度,所述弹性件的所述一侧抵接于所述横向延伸部。
15.一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包括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分设于所述纵向延伸部的两侧。
16.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均为橡胶弹性块。
17.一实施例中,所述工件深槽折弯模具还包括贯穿紧固件,所述贯穿紧固件沿若干个所述模具单体的层叠方向贯穿所述模具本体和所述垫封件,以供紧固若干个所述模具单体和所述垫封件。
18.一实施例中,所述工件深槽折弯模具包括两个所述贯穿紧固件,两个所述贯穿紧固件对称分设于所述托底件的两侧。
19.一实施例中,所述托底件包括正交设置的纵向延伸部和横向延伸部;
20.所述纵向延伸部的一个端部伸入所述冲压入口,所述纵向延伸部的另一端部远离所述冲压入口,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横向延伸部背离所述冲压入口的一侧。
21.一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包括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分设于所述纵向延伸部的两侧,且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分别抵接于所述横向延伸部的两个延伸端上背离所述冲压入口的一侧。
22.本技术提供的工件深槽折弯模具的有益效果在于:
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工件深槽折弯模具,其中的模具本体开设有模腔和连通于模腔的冲压入口,托底件活动置于模腔内,托底件的一端伸入冲压入口,托底件上与该一端相对的另一端远离冲压入口,弹性件设于该另一端背离冲压入口的一侧。
24.具体应用时,冲压入口收容待折弯的工件,该工件的初始形态为板件,冲压入口和冲压头相对设置,冲压头朝向冲压入口运动时,冲压入口能够承接冲压头,冲压头施加朝向冲压入口的冲压力,在冲压入口内对工件进行冲压折弯而形成具有一定深度的折弯槽,则工件被折弯为深槽状工件或具有深槽的工件。被折弯的工件朝向冲压入口的内部运动,在工件被折弯的过程中,托底件的上述一端承托工件的底部。也就是说,在冲压头的冲压力作用下,托底件能够沿一端指向另一端的方向发生运动,以提供工件被折弯的空间。在工件被折弯的过程中,托底件同步被驱动发生运动,弹性件同步被压缩而蓄积弹性力。待工件被折弯到位后,冲压头退出冲压入口,在弹性件所蓄积的弹性力作用下,托底件沿另一端指向一端的方向发生运动,托底件恢复原位。
25.此过程中,被折弯的工件被托底件顶出,进而操作者可轻松从冲压入口取出被折弯后的工件。其中冲压入口可根据折弯槽的深度对其深度进行灵活设置,托底件保证了被折弯后的工件能够顺利取出,因此本技术提供的工件深槽折弯模具可实现需加工深槽折弯的需求。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
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工件深槽折弯模具和被折弯后的工件的组装示意图;
2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被折弯后的工件的示意图。
29.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30.100、折弯模具;200、被折弯后的工件;
31.10、模具总成;20、冲压头;30、贯穿紧固件;
32.101、模具本体;102、托底件;103、弹性件;
33.101a、模腔;101b、冲压入口;
34.1011、第一模具单体;1012、第二模具单体;1013、第三模具单体;1014、第四模具单体;1015、垫封件;
35.1021、纵向延伸部;1022、横向延伸部;
36.1031、第一弹性件;1032、第二弹性件;
37.102a、一端;102b、另一端。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39.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40.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1.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2.现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工件深槽折弯模具100进行说明。
43.请参阅图1和图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工件深槽折弯模具100,包括模具总成10和冲压头20。
44.其中,模具总成10包括模具本体101、托底件102和弹性件103,模具本体101开设有模腔101a和连通于模腔101a的冲压入口101b,冲压入口101b和冲压头20相对设置,冲压入口101b供于收容工件并承接冲压头20,以供冲压头20在冲压入口101b内对工件进行冲压折弯。
45.托底件102活动置于模腔101a内,托底件102的一端102a伸入冲压入口101b,一端102a供于承托工件的底部;托底件102上与一端102a相对的另一端102b远离冲压入口101b,
弹性件103设于另一端102b背离冲压入口101b的一侧;在冲压头20的冲压力作用下,托底件102能够沿一端102a指向另一端102b的方向发生运动,在弹性件103的弹性力作用下,托底件102能够沿另一端102b指向一端102a的方向发生运动。
4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工件深槽折弯模具100,其中的模具本体101开设有模腔101a和连通于模腔101a的冲压入口101b,托底件102活动置于模腔101a内,托底件102的一端102a伸入冲压入口101b,托底件102上与该一端102a相对的另一端102b远离冲压入口101b,弹性件103设于该另一端102b背离冲压入口101b的一侧。
47.具体应用时,冲压入口101b收容待折弯的工件,该工件的初始形态为板件,冲压入口101b和冲压头20相对设置,冲压头20朝向冲压入口101b运动时,冲压入口101b能够承接冲压头20,冲压头20施加朝向冲压入口101b的冲压力,在冲压入口101b内对工件进行冲压折弯而形成具有一定深度的折弯槽,则工件被折弯为深槽状工件或具有深槽的工件。
48.被折弯后的工件200朝向冲压入口101b的内部运动,在工件被折弯的过程中,托底件102的上述一端102a承托工件的底部。也就是说,在冲压头20的冲压力作用下,托底件102能够沿一端102a指向另一端102b的方向发生运动,以提供工件被折弯的空间。
49.在工件被折弯的过程中,托底件102同步被驱动发生运动,弹性件103同步被压缩而蓄积弹性力。待工件被折弯到位后,冲压头20退出冲压入口101b,在弹性件103所蓄积的弹性力作用下,托底件102沿另一端102b指向一端102a的方向发生运动,托底件102恢复原位。
50.此过程中,被折弯的工件被托底件102顶出,进而操作者可轻松从冲压入口101b取出被折弯后的工件200。其中冲压入口101b可根据折弯槽的深度对其深度进行灵活设置,托底件102保证了被折弯后的工件200能够顺利取出,因此本技术提供的工件深槽折弯模具100可实现需加工深槽折弯的需求。
51.一实施例中,模具本体101包括若干个模具单体以及垫封件1015,若干个模具单体依次层叠设置,每一模具单体均开设有腔体,若干个腔体依次连通形成模腔101a和冲压入口101b。
52.其中,位于一最外侧的模具单体的腔体为冲压入口101b,垫封件1015封设于位于另一最外侧的模具单体的外侧,以供封堵位于另一最外侧的模具单体的腔体。
53.其他实施例中,模具总成10也可为一体成型的结构,通过开放连通腔体的一侧,并封堵连通腔体的另一侧,而形成上述的模腔101a和冲压入口101b。
54.一具体实施例中,若干个模具单体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模具单体1011、第二模具单体1012、第三模具单体1013和第四模具单体1014;第一模具单体1011的腔体为冲压入口101b,第一模具单体1011的腔体横截面积小于第二模具单体1012和第三模具单体1013的腔体横截面积,第四模具单体1014的腔体横截面积小于第二模具单体1012和第三模具单体1013的腔体横截面积。
55.该实施例中,弹性件103设于第三模具单体1013的腔体内,弹性件103的一侧抵接于托底件102的另一端102b,弹性件103上与一侧相对的另一侧抵接于第四模具单体1014。
56.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取消第四模具单体1014的设置,本实施例设置第四模具单体1014,可使托底件102的另一端102b一直延伸至第四模具单体1014的腔体内部,以提高托底件102的运动稳定性。
57.一实施例中,托底件102包括正交设置的纵向延伸部1021和横向延伸部1022,优选为十字型结构;纵向延伸部1021的一个端部伸入冲压入口101b,纵向延伸部1021的另一端102b部伸入第三模具单体1013和第四模具单体1014的腔体内;横向延伸部1022置于第二模具单体1012的腔体内,且横向延伸部1022的厚度小于第二模具单体1012的厚度,如此横向延伸部1022可在第二模具单体1012内具有一定的运动空间,该运动空间由托底件102的一端102a朝向另一端102b延伸一定的厚度,弹性件103的一侧抵接于横向延伸部1022。
58.一具体实施例中,弹性件103包括第一弹性件1031和第二弹性件1032,第一弹性件1031和第二弹性件1032分设于纵向延伸部1021的两侧。
59.其他实施例中,弹性件103也可为一个或三个以上,可根据模具本体101的结构进行选择。弹性件103为一个时,弹性件103整体与横向延伸部1022上背离冲压入口101b的一侧抵接。弹性件103为多个时,弹性件103可沿被折弯工件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60.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1031和第二弹性件1032均为橡胶弹性块。
61.当然,弹性件103也可为其他具有弹性的材质件,例如可为弹簧。
62.一实施例中,工件深槽折弯模具100还包括贯穿紧固件30,贯穿紧固件30沿若干个模具单体的层叠方向贯穿模具本体101和垫封件1015,以供紧固若干个模具单体和垫封件1015。本实施例中,优选贯穿紧固件30为具有一定长度的紧固螺栓。
63.一实施例中,工件深槽折弯模具100包括两个贯穿紧固件30,两个贯穿紧固件30对称分设于托底件102的两侧,以保证稳定的可靠性和平衡性。
64.其他实施例中,托底件102包括正交设置的纵向延伸部1021和横向延伸部1022;纵向延伸部1021的一个端部伸入冲压入口101b,纵向延伸部1021的另一端102b部远离冲压入口101b,弹性件103设置于横向延伸部1022背离冲压入口101b的一侧,例如托底件102可为倒t型结构。
65.该实施例中,弹性件103包括第一弹性件1031和第二弹性件1032,第一弹性件1031和第二弹性件1032分设于纵向延伸部1021的两侧,且第一弹性件1031和第二弹性件1032分别抵接于横向延伸部1022的两个延伸端上背离冲压入口101b的一侧。
66.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