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剥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46714发布日期:2023-03-04 03:49阅读:31来源:国知局
一种剥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制造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剥离装置。


背景技术:

2.在电池(如锂电池)的生产制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使用到金属材料,如铜、铝或锂,这些金属材料需要被轧制成厚度很薄的箔材,最后再将不同类型的且具有一定长度的箔材、隔膜等进行复合并卷绕起来以形成电池的核心组成部件(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为了能更好的对金属箔材进行加工或者说在加工过程中对箔材形成相应的保护,因此,一些质地较软的金属箔材在加工时需要在其表面覆盖保护膜或者牵引膜,当完成加工后再将箔材从保护膜或牵引膜上剥离下来。然而现有技术中剥离装置存在着使用不便的技术问题;如图1所示,该结构为现有技术中所使用的被动剥离的方式,通过对箔材和保护膜分别进行卷曲收放,进而实现箔材与保护膜的强制分离,在该技术方案中对于剥离厚度相较大(大于50um)且延展性相对较差的箔材可以很好的实现箔材与保护膜的分离;然而对于厚度较小(低于50um)且延展性好的箔材,在箔材从保护膜上的剥离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箔材受拉变形或者撕裂的问题;具体来说,而在剥离过程中,箔材主要受到的是相对于其长度方向的拉力,由于箔材的厚度相对较小,因此其可以接受的拉力也就相对较小,也就最说,在剥离过程中,如果箔材所受到的拉力与保护膜相对于箔材的附着力不能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时,就容易出现箔材受拉变形或者撕裂的问题。因此,在箔材的剥离过程中需要降低装置的转速,同时辅助利用保护膜或牵引膜的张力来参与到箔材的剥离中来,即,减少箔材所受到的相对拉力,但是,当降低剥离装置的转速时又会降低保护膜与箔材的剥离效率,即,最终会增加电池的生产成本,进而使得现有技术中的剥离装置产生了如上所述的使用不便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合理、使用方便的剥离装置。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剥离装置,包括外辊和内辊,所述外辊套设于所述内辊外,所述外辊与所述内辊转动连接,所述内辊上设置有正压集气区和负压集气区,所述外辊的表面开设有多个气孔,所述气孔可随着所述外辊相对于所述内辊的转动分别与所述正压集气区和所述负压集气区形成连通,且所述外辊上与所述正压集气区相对应的区域形成吹气区,所述外辊上与所述负压集气区相对应的区域形成吸附区。
6.作为对所述剥离装置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压辊,所述压辊与所述外辊之间用于通过待剥离的工件,所述压辊用于将待剥离的工件压紧在所述外辊上,且所述压辊与所述外辊压紧时,所述压辊与所述外辊的吸附区相对应。
7.作为对所述剥离装置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有锁座,所述锁座的一端与所述内辊相连接,所述锁座的另一端用于连接外部构件,且所述锁座处于解锁状态时,所述内辊可相
对于所述锁座转动并调节所述负压集气区相对于所述压辊的位置;
8.或者,所述锁座处于锁定状态时,则锁定所述负压集气区相对于所述压辊的位置。
9.作为对所述剥离装置的进一步改进,相对于所述内辊的周向方向,所述正压集气区与所述负压集气区间隔设置并形成夹角。
10.作为对所述剥离装置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夹角的角度范围为60-120度。
11.作为对所述剥离装置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辊中设置有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所述第一气道的一端与所述正压集气区相连通,另一端用于连接压缩气源或压缩设备,所述第二气道的一端与所述负压集气区相连通,另一端用于连接负压设备。
12.作为对所述剥离装置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正压集气区和所述负压集气区相对于所述内辊凹陷设置。
13.作为对所述剥离装置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辊包括外圈和轴套,所述外圈套设在所述内辊外,所述轴套套设在所述内辊的转轴上,且所述轴套固定并封闭所述外圈的两端处。
14.作为对所述剥离装置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辊还包括传动轮,所述传动轮与所述轴套相连接,所述传动轮用于带动所述外辊相对于所述内辊转动。
15.作为对所述剥离装置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轴套与所述内辊的转轴之间通过第一轴承形成转动连接,和/或,所述轴套外还设置有轴承座,所述轴承座与所述轴套通过第二轴承形成转动连接,且所述轴承座用于连接外部构件。
16.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通过内辊与外辊的相互配合,并在外辊的表面分别形成吸附区和吹气区,当箔材在剥离时,在负压的作用力下,待剥离的箔材则会被吸附并固定在外辊的表面。进一步的,将保护膜与箔材进行分离的过程中,由于箔材被吸附并固定在外辊的表面,从而有效提高了箔材的抗拉性能,进而避免或减少了箔材因受拉而变形或者撕裂的问题;同时,由于箔材自身的粘性作用,完成保护膜剥离后的箔材对外辊仍有一定的粘贴力,此时,随着外辊的转动并带动箔材与吹气区相对应时,压缩空气通过气孔填充到剥离后的箔材与外辊之间,从而消除箔材相对于外辊的粘贴力,或者说通过压缩空气将箔材推离外辊的表面,并最终完成剥离后的箔材的收卷,进而有效提高了剥离装置使用的便捷性。
附图说明
17.通过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更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清晰。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且并未刻意按实际尺寸等比例缩放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主旨。
18.图1为现有技术中剥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剥离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剥离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剥离装置中内辊与外辊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以使本
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在本实施例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23.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并与之结合为一体,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术语“安装”、“一端”、“另一端”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24.如图2-4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剥离装置,其包括外辊1和内辊2,外辊1套设于内辊2外,外辊1与内辊2转动连接,即,外辊1可相对于内辊2转动。内辊2上分别设置有正压集气区3和负压集气区4,外辊1的表面开设有多个气孔5,当外辊1相对于内辊2转动时,气孔5可分别与正压集气区3和负压集气区4形成连通,进一步的,外辊1上与正压集气区3相对应的区域形成吹气区6,外辊1上与负压集气区4相对应的区域形成吸附区7,也就是说,当内辊2的转动角度不变时,不论外辊1如何转动,其表面的吸附区7和吹气区6是始终不会变化的,例如,不论外辊1如何转动,外辊1左侧的表面始终为吸附区7,而外辊1的底部表面始终为吹气区6。具体来说,通过内辊2与外辊1的相互配合,并在外辊1的表面分别形成吸附区7和吹气区6,当箔材19在剥离时,在负压的作用力下,待剥离的箔材19则会被吸附并固定在外辊1的表面。进一步的,将保护膜20与箔材19进行分离的过程中,由于箔材19被吸附并固定在外辊1的表面,从而有效提高了箔材的抗拉性能,进而避免或减少了箔材因受拉而变形或者撕裂的问题;同时,由于箔材自身的粘性作用,完成保护膜剥离后的箔材对外辊1仍有一定的粘贴力,此时,随着外辊1的转动并带动箔材与吹气区6相对应时,压缩空气通过气孔5填充到剥离后的箔材与外辊1之间,从而消除箔材相对于外辊1的粘贴力,或者说通过压缩空气将箔材推离外辊1的表面,并最终完成剥离后的箔材的收卷。
25.如图2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剥离装置还包括压辊8、伸缩机构9、摆臂10和机架(未图示),外辊1和/或内辊2与机架相连接,摆臂10的一端与压辊8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机架转动连接,伸缩机构9的一端与机架通过螺栓固定,另一端与摆臂10相铰接,本实施例中的伸缩机构9可以为气缸、液压缸或是电动伸缩杆,通过伸缩机构9可以驱动摆臂10相对于外辊1进行运动,即,驱动压辊8压紧在外辊1上,或者驱动压辊8从外辊1上脱离。
26.进一步来说,压辊8与外辊1之间用于通过待剥离的箔材(工件),压辊8用于将待剥离的工件压紧在外辊1上,且压辊8与外辊1压紧时,压辊8与外辊1的吸附区7相对应;即,当外辊1转动时,且外辊1表面的气孔5与内辊2上的负压集气区4的相对应的时候,此时,在负压集气区4的真空负压的作用力下,外辊1上与负压集气区4相对应的表面或者说区域产生吸附力,吸住要剥离的箔材(产品),进而减少待剥离的箔材受到来自其长度方向上的拉力(或者说,此时箔材上受到的力主要是相对于其厚度方向的力,即,在该方向上箔材的抗拉能力会大于其受到的来自长度方向上的拉力),进而使箔材可以轻松从牵引膜上剥离下来。也就是说,在箔材的剥离过程中,压辊8对待剥离的箔材进行牵使,使其可以贴紧外辊1的辊面进而使得箔材可以被顺利吸附并固定在外辊1上,进一步的,剥离后的保护膜则会在张力的作用下会紧贴压辊8一侧走膜,从而实现保护膜与箔材的完全分离;进一步的,箔材的前端随外辊1的转动而转动出吸附区7后,外辊1对箔材的吸附力消失。
27.如图3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剥离装置还包括有锁座11,锁座11的一端与内辊2相连接,锁座11的另一端用于连接外部构件(机架),且锁座11处于解锁状态时,内辊2可相对于锁座11转动并调节负压集气区4相对于压辊8的位置;或者,锁座11处于锁定状态时,则锁定负压集气区4相对于压辊8的位置。本实施例中的锁座11套设在内辊2的转轴外,并通过螺栓来实现锁座11对内辊2的锁定或解锁,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的锁座11为一抱箍结构;设置的锁座11可以使得外辊1上的吸附区7和吹气区6的位置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进行灵活调整,也就是说,当需要转调整内辊2时,则解锁锁座11并转动内辊2,进而将外辊1上的吸附区7转动并调节到最佳剥离点上。
28.如图2-4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相对于内辊2的周向或者说圆周方向,正压集气区3与负压集气区4间隔设置并形成夹角;夹角的角度范围为60-120度,又如70、80、90、100、110度,本实施例中正压集气区3与负压集气区4相对于内辊2的轴心线的夹角为90度。进一步来说,内辊2中设置有第一气道12和第二气道13,第一气道12的一端与正压集气区3相连通,另一端用于连接压缩气源或气体压缩设备,也就是说,将气体通过第一气道12释放到正压集气区3中,最终这些气体从外辊1中与正压集气区3相对应的气孔5内喷出,进而将完成剥离后的箔材从外辊1上推离。进一步的,第二气道13的一端与负压集气区4相连通,另一端用于连接负压设备,也就是,通过第二气道13进行抽气时,会使得负压集气区4内产生负压(低于外部气压),进一步的,当外辊1上与负压集气区4相对应的气孔5便会吸附住待分离的箔材,或者说,外部气压将待分离的箔材压紧在外辊1上。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的,正压集气区3和负压集气区4相对于内辊2凹陷设置,即,在外辊1内壁与内辊2的外壁之间形成间隙,进而便于压缩后的气体可以相对均匀的从气孔5内喷出,即,在外辊1的吹气区6上形成均匀的推力,又或者,使得外辊1上的吸附区7上形成均匀的吸力或者说固定力。
29.如图3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外辊1包括外圈14和轴套15,外圈14套设在内辊2外,轴套15套设在内辊2的转轴上,且轴套15通过螺栓固定并封闭外圈14的两端处。进一步的,外辊1还包括传动轮16,传动轮16与轴套15通过销键相连接,传动轮16用于带动外辊1相对于内辊2转动,即,传动轮16用于接受来自动力源,如马达的输入扭矩,从而使得外辊1可以相对于内辊2进行转动,进而实现对箔材的连续分离;本实施例中的传动轮16为传动带轮,当然也可以为齿轮。进一步的,轴套15与内辊2的转轴之间通过第一轴承17形成转动连接,和/或,轴套15外还设置有轴承座,轴承座与轴套15通过第二轴承18形成转动连接,且轴承座用于连接外部构件(机架)。
30.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通过内辊与外辊的相互配合,并在外辊的表面分别形成吸附区和吹气区,当箔材在剥离时,在负压的作用力下,待剥离的箔材则会被吸附并固定在外辊的表面。进一步的,将保护膜与箔材进行分离的过程中,由于箔材被吸附并固定在外辊的表面,从而有效提高了箔材的抗拉性能,进而避免或减少了箔材因受拉而变形或者撕裂的问题;同时,由于箔材自身的粘性作用,完成保护膜剥离后的箔材对外辊仍有一定的粘贴力,此时,随着外辊的转动并带动箔材与吹气区相对应时,压缩空气通过气孔填充到剥离后的箔材与外辊之间,即,在箔材与外辊之间形成气膜,从而消除箔材相对于外辊的粘贴力,或者说通过压缩空气将箔材推离外辊的表面,并最终完成剥离后的箔材的收卷,进而有效提高了剥离装置使用的便捷性。
31.在本说明书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
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2.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优选实施例”、“再一实施例”、“其他实施例”或“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33.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