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式电池反毛刺冲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17974发布日期:2023-02-10 23:42阅读:26来源:国知局
扣式电池反毛刺冲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池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扣式电池反毛刺冲压装置。


背景技术:

2.在相关技术中,扣式电池通常是在冲压模具中完成正面冲压后,将半成品拿到另一冲压模具上在进行反毛刺冲压,即需要至少两道工序才能完成所有处理。在实际应用中,申请人具有以下问题:上述冲压方式效率低,且冲压稳定性差,难以保证产品品质。
3.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以上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项,本技术提供一种扣式电池反毛刺冲压装置,解决了采用至少两道工序加工电池的方式效率低,且冲压稳定性差,难以保证产品品质问题。
5.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扣式电池反毛刺冲压装置,包括:
6.上模,包括第一座体、第二座体、氮气弹簧、剪口冲头及拉伸冲头,氮气弹簧、拉伸冲头均设于第一座体上,第二座体活动地连接于第一座体上,剪口冲头活动设于第二座体上且与氮气弹簧连接,该剪口冲头上开设有剪切槽,拉伸冲头穿设于第二座体且位于剪切槽中;
7.下模,包括第三座体、第一弹簧及拉伸顶底,第三座体对应第二座体设置,第一弹簧设于第三座体上,拉伸顶底活动设于第三座体上且与第一弹簧连接,该拉伸顶底的顶部设置为圆弧状且凸出第三座体的表面设置,拉伸顶底的纵向轴线与剪口冲头、拉伸冲头的纵向轴向重合。
8.本技术实施例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本技术的冲压装置采用氮气弹簧、剪口冲头及拉伸顶底配合切除料片,然后再采用拉伸冲头及拉伸顶底配合拉伸成型,使产品上的毛刺方向向内,进而改善因毛刺向外导致的产品镀层脱落及漏液情况,且本装置结构稳定,加工效率高,能够满足产品尺寸要求和功能要求,可大量、持续及稳定生产。
9.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下模还包括下模刀口及拉伸凹模,下模刀口设于第三座体上,该下模刀口对应剪口冲头设置,拉伸凹槽穿设于下模刀口中,拉伸顶底活动设于拉伸凹模中。
10.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拉伸顶底的底部具有第一限位部,该第一限位部与拉伸凹模的底部抵接。
11.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氮气弹簧与剪口冲头之间通过连接机构连接。
12.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连接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弹簧垫块、弹簧打杆及脱料顶块,弹簧垫块与氮气弹簧连接,脱料顶块与剪口冲头连接,拉伸冲头穿设于脱料顶块。
13.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上模还包括镶件,镶件设于第二座体上,剪口冲头、拉伸冲头均穿设于镶件中,剪口冲头通过第二弹簧与镶件抵接。
14.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冲压装置的切料过程的结构图;
1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冲压装置的拉伸成型过程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19.在相关技术中,扣式电池通常是在冲压模具中完成正面冲压后,将半成品拿到另一冲压模具上在进行反毛刺冲压,即需要至少两道工序才能完成所有处理。在实际应用中,申请人具有以下问题:上述冲压方式效率低,且冲压稳定性差,难以保证产品品质。本技术的冲压装置采用氮气弹簧、剪口冲头及拉伸顶底配合切除料片,然后再采用拉伸冲头及拉伸顶底配合拉伸成型,使产品上的毛刺方向向内,进而改善因毛刺向外导致的产品镀层脱落及漏液情况,且本装置结构稳定,加工效率高,能够满足产品尺寸要求和功能要求,可大量、持续及稳定生产。
20.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一种扣式电池反毛刺冲压装置,包括:
21.上模100,包括第一座体110、第二座体120、氮气弹簧130、剪口冲头140及拉伸冲头150,氮气弹簧130、拉伸冲头150均设于第一座体110上,第二座体120活动地连接于第一座体110上,剪口冲头140活动设于第二座体120上且与氮气弹簧130连接,该剪口冲头140上开设有剪切槽,拉伸冲头150穿设于第二座体120且位于剪切槽中,该拉伸冲头150的下表面设置为内凹面;
22.下模200,包括第三座体210、第一弹簧220、拉伸凹模230及拉伸顶底240,第三座体210对应第二座体120设置,第一弹簧220、拉伸凹模230设于第三座体210上,拉伸顶底240活动穿设于拉伸凹模230中且与第一弹簧220连接,该拉伸顶底240的顶部设置为圆弧状且凸出第三座体210的表面设置,拉伸顶底240的纵向轴线与剪口冲头140、拉伸冲头150的纵向轴向重合。
23.如图1及图2所示,第一弹簧220作用在拉伸顶底240的底部,使拉伸顶底240始终受到向上作用力,与拉伸冲头150相互作用压紧料片,保持产品底部凹面成型同时使拉伸过程顺利完成。还能起到在开模过程中脱料、将产品从拉伸凹模230中脱出的作用。
24.另外,在拉伸凹模230的底部连接有第三弹簧250,该第三弹簧250使拉伸凹模230在整个过程中受到向上作用力,并与剪口冲头140相作用将料片压死,使料片在拉伸过程中不会出现起皱等不良现象。
25.本实施例中的冲压装置的工作过程,上模100与下模200处于闭合的行进过程中,氮气弹簧130对剪口冲头140提供向下的作用力,使其剪切出料片,同时,由于拉伸顶底240的顶部为圆弧状且凸出与第三座体210的表面,第一弹簧220对拉伸顶底240提供向上的作用力,使拉伸顶底240上的料片与拉伸冲头150的内凹面贴合,使料片向上凸起成型。模具继续闭合,由于脱料顶块限死,此时,剪口冲头140起到压料作用;装置继续闭合,第一座体110持续地向第二座体120移动,在拉伸冲头150随着第一座体110向下运动,拉伸顶底240在第一弹簧220的作用力下,与拉伸冲头150相互作用,将料片压入拉伸凹模230中,使料片在拉伸凹模230中完成拉伸成型。
26.在一些实施例中,下模200还包括下模刀口260,下模刀口260设于第三座体210上,该下模刀口260对应剪口冲头140设置。
27.如图1所示,下模刀口与剪口冲头配合,进而剪切出料片。示例性的,剪口冲头向下移动并与拉伸凹模将物料压在中间,剪口冲头持续向下移动,并进入到下模刀口中,此时完成对料片的切割。与此同时,料片在拉伸冲头及拉伸顶底之间完成向上凸起成型。如此,实现料片切割以及向上凸起成型同步进行,提升料片加工效率,节省加工步骤。
28.在一些实施例中,拉伸顶底240的底部具有第一限位部241,该第一限位部241与拉伸凹模230的底部抵接。
29.如图1所示,第一限位部用于限制拉伸顶底的活动范围。当第一限位部与拉伸凹模的底部抵接时,拉伸顶底的顶部的圆弧凸起处恰好凸出第三座体。如此,第一限位部能使拉伸顶底沿着预设的活动范围活动,实现精确控制拉伸顶底的活动。
30.在一些实施例中,氮气弹簧130与剪口冲头140之间通过连接机构160连接。
31.如图1所示,氮气弹簧通过连接机构驱使剪口冲头靠近或远离第三座体。
32.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机构160包括依次连接的弹簧垫块161、弹簧打杆162及脱料顶块163,弹簧垫块161与氮气弹簧130连接,脱料顶块163与剪口冲头140连接,拉伸冲头150穿设于脱料顶块163。
33.如图1及图2所示,弹簧打杆162的数量为两个。
34.在一些实施例中,上模100还包括镶件170,镶件170设于第二座体120上,剪口冲头140、拉伸冲头150均穿设于镶件170中,剪口冲头140通过第二弹簧171与镶件170抵接。
35.如图1及图2所示,第二弹簧171的作用在于缓冲剪口冲头140。
3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
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39.以上,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技术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故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技术之形状、构造及原理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