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以及用于制造集装箱的方法_2

文档序号:8371843阅读:来源:国知局
薄板厚度的中间部分。中心部分的薄板厚度可以大于中间部分的薄板厚度和/或大于端部部分的薄板厚度优选地,中心部分可以具有1.8mm直到2.5mm的薄板厚度。中心部分在壁元件的纵向方向上的延伸可以在300mm与500mm之间。借助于加厚的中心部分减少或防止壁的非所希望的塑性变形。
[0026]板条可以包括顶板,所述顶板具有由金属薄板制成的至少一个顶板元件,所述金属薄板沿着顶板元件的长度具有可变的薄板厚度,其中顶板元件具有用于连接到对应地顶部侧面部件上的端部部分,其中端部部分比布置在端部部分之间的顶板元件的至少一个中间部分对应地具有更大的薄板厚度。顶部侧面部件在集装箱的纵向方向上延伸并且也可以称为顶部侧面横杆。根据大小,顶板可以由若干个别顶板元件构成,所述顶板元件首先对应地单独被制造并且随后沿着它们的侧面的纵向边缘焊接到彼此上。在此情况下,顶板元件的加厚的端部部分形成顶板的侧面区域,所述侧面区域连接到左顶部侧面横杆以及右顶部侧面横杆上。
[0027]根据一个优选实施例,顶板在集装箱的前端以及后端处具有由沿着长度具有可变薄板厚度的金属薄板制成的第一顶板元件,所述第一顶板元件至少在拐角部分中比第二顶板元件具有更大的薄板厚度,所述第二顶板元件在集装箱的纵向方向上布置在前端侧面的第一顶板元件与后端侧面的第一顶板元件之间。对于端部侧面的第一顶板元件以及对于布置在所述第一顶板元件之间的第二顶板元件,优选地,以下项中的至少一者适用:第一顶板元件的端部部分比所述第一顶板元件的至少一个中间部分具有更大的薄板厚度;和/或第一顶板元件的端部部分比第二顶板元件的端部部分对应地具有更大的薄板厚度;和/或第一顶板元件的中间部分比第二顶板元件的至少一个中间部分具有更大的薄板厚度。借助于在前端侧面以及后端侧面处具有较厚第一顶板元件的实施例,以有利的方式实现了尤其高的稳定性,使得当不精确地将另一集装箱堆叠在一个集装箱顶部上时可以防止所述集装箱被损坏。
[0028]根据一个优选实施例,承载部件中的至少一者至少在具有较低薄板厚度的部分中再结晶。再结晶尤其借助于热处理(再结晶退火)来进行。借助于再结晶,减少了薄板元件中的内部应力并且薄板元件获得良好的可变形性以用于后续成形过程。因此,再次消除或减少由用于产生具有可变厚度的金属薄板的轧制过程造成的加工硬化。尤其提供的是:用于制造底部端部部件、底部横向部件和/或竖直部件的薄板元件在成形之前再结晶。
[0029]优选地,板条中的至少一者至少在具有较低薄板厚度的部分中应变硬化。术语“应变硬化”是指通过由轧制和/或成形过程实现的塑性变形来强化金属薄板。应变硬化也可以称为加工硬化或冷加工。应变硬化因此包含:一或多个薄板元件在柔性轧制或型材轧制之后未经受再结晶退火以用于制造端壁、侧壁、门或顶板,而是以轧制硬化成形为对应的壁元件。优点是:对应的壁元件以此方式具有较高强度以及因此对非所希望的塑性变形的较尚抗性。
[0030]以上所提及目的进一步通过一种用于用承载元件和板条制造集装箱的方法来实现,其中用以下步骤制造承载元件和板条的至少一个元件:
[0031]制造沿着长度具有可变薄板厚度的薄板元件,使得薄板元件的端部部分比布置在所述端部部分之间的薄板元件的至少一个部分具有更大的薄板厚度,
[0032]借助于成形过程使薄板元件成形,其中经成形部分在薄板元件的纵向方向上延伸。成形过程可以包括弯曲、边缘成形、深拉以及成型。为了制造承载元件,尤其使用弯曲或边缘成形操作,其中薄板元件对应地围绕在薄板元件的纵向方向上延伸的弯曲轴弯曲,其中不排除其它成形方法。为了制造板条,优选地使用深拉或冲压,但不限于此。
[0033]利用所述方法,可以有利的方式产生集装箱,根据关于装载的要求对集装箱关于它们的材料厚度进行调适。利用改进的材料利用率,根据本发明制造的集装箱可以承受与具有均匀材料厚度的普通集装箱相同的或更高的装载,其中重量以及因此用于制造的成本和操作成本可以降低。上文进行的与根据本发明的产品相关的所有说明对所述方法同样有效,尤其是考虑到元件的厚度剖面,并且所述方法反之也对所述产品同样有效。显然,可以在前阶段、后阶段或在其间引入其它制造步骤。例如,在成形过程之前或之后可以将若干个别的薄板元件焊接到彼此上,以形成较大的板条组件,比如顶板、侧壁或端壁等。
[0034]可以尤其根据以下可能性中的一个产生用于制造承载部件或板条零件的薄板元件:柔性轧制条带状材料以便沿着长度产生可变厚度,并随后将经柔性轧制的条带状材料切割到一定长度以形成单独的薄板元件,所述薄板元件具有具有较大厚度的至少两个部分以及具有较低薄板厚度的至少一个部分;或将条带状材料轧制成形以便沿着材料的宽度产生可变厚度,并随后将经轧制的薄板材料切割到一定长度以形成单独的薄板元件,所述薄板元件具有具有较大薄板厚度的至少两个部分以及具有较低薄板厚度的至少一个部分;或者提供具有第一薄板厚度的第一薄板坯料并且提供具有较低的第二薄板厚度的两个第二薄板坯料,在第一薄板坯料的相对端处将第二薄板坯料焊接到第一薄板坯料上。
[0035]利用所有三种可能性,提供,所述薄板元件具有具有不同厚度的部分,即至少具有两个较厚部分以及布置在所述两个较厚部分之间的至少一个较薄部分。显然,根据将由薄板元件制造的组件的要求,薄板元件也可以沿着长度具有其它较厚部分以及较薄部分。
[0036]在柔性轧制期间,借助于改变在所述过程期间的轧制间隙,将具有基本上均匀薄板厚度的条带状材料轧制铺展成沿着长度具有可变薄板厚度的条带状材料。通过柔性轧制产生的具有可变厚度的对应部分横向延伸到条带状材料的纵向方向或轧制方向。在柔性轧制之后可以简单方式将条带状材料再次缠绕到线圈上并且可以将条带状材料传送到进一步处理的另一位置,或可以例如借助于将条带状材料切割成个别的薄板元件来直接进一步处理条带状材料。通过柔性轧制产生的薄板元件也称为连续变截面辊轧板。
[0037]在轧制成形期间,具有基本上均匀厚度的薄板材料,即条带状材料或个别的薄板元件,借助于辊的轮廓线轧制铺展成沿着材料宽度具有可变厚度的薄板材料。在此情况下,通过条带型材轧制产生的可变厚度的对应部分在薄板材料的纵向方向上延伸。在轧制成形(所述轧制成形也称为轮廓轧制成形)期间,薄板材料的个别部分朝外伸展。利用柔性轧制以及轧制成形这两种方法,在一个延伸方向上产生具有可变薄板厚度的薄板材料。一般来说,也可能组合这两种方法(即,柔性轧制以及轧制成形),以产生具有沿着长度以及跨越宽度可变的壁厚度的薄板元件。利用此,实现了关于沿着用于集装箱的薄板元件的长度以及宽度的厚度部分的设计的最大可能灵活性。
[0038]根据第三种可能性,由若干个别坯料构成具有不同薄板厚度的薄板元件并且焊接所述薄板元件。由若干部分坯料构成的具有不同薄板厚度的此类薄板元件也称为拼焊板。
[0039]作为另一方法步骤,可以在轧制之后,尤其通过再结晶退火对用于制造用于集装箱的承载元件或板条的薄板元件进行热处理。然而,也可以省略轧制之后的热处理,使得薄板元件在乳制硬化状态下进一步处理成承载元件或板条。未经热处理的薄板元件在较薄部分中比在较厚部分中具有更高的强度。至此,用于集装箱组件的未经热处理的薄板元件同时关于厚度以及关于强度进行了优化。
[0040]优选地,进一步处理成承载部件的薄板元件在轧制之后并且在成形之前进行再结晶退火。进行再结晶退火尤其使得具有较低薄板厚度的部分再结晶,而具有较大薄板厚度的部分保持它们的微观结构或未再结晶或仅较小程度地再结晶。
[0041]根据一个优选实施例,在轧制之后进一步处理成板条的薄板元件不经过热处理,而是在轧制硬化状态下成形。这具有的优点是:由于前述轧制过程,且由于应变硬化,薄板元件的较薄部分比较厚部分具有增加的强度,并且因此在集装箱的使用期间以更好的方式承受非所希望的塑性变形。
[0042]至少一个承载部件可以是集装箱的任意承载组件,对应地框架组件,尤其是底部横向部件、底部侧面部件、底部端部部件、竖直部件、顶部横向部件和/或顶部侧面部件。至少一个板条可以是例如侧壁元件、端壁元件、顶板元件和/或门元件或可以成形为这些元件。对应地,承载部件的和/或板条中的一或多者可以根据所述方法来制造。
【附图说明】
[0043]在下文中使用图式描述优选实施例。在这些图式中,示出了:
[0044]图1在立体图中的在第一实施例中的根据本发明的集装箱,其中顶板由具有沿着长度可变的材料厚度的板条元件制成,
[0045]图2在立体图中的图1所示集装箱的框架结构,
[0046]图3在俯视图中作为细节的图1所示集装箱的顶板,
[0047]图4根据图3中的截面线IV-1V的第一板条元件的材料厚度的剖面路线,
[0048]图5根据图3中的截面线V-V的第二板条元件的材料厚度的剖面路线,
[0049]图6在立体图中的在第二实施例中的根据本发明的集装箱,其中端面由具有沿着长度可变的材料厚度的板条元件制成,
[0050]图7在立体图中的在第三实施例中的根据本发明的集装箱,其中侧壁由具有沿着长度可变的材料厚度的板条元件制成,
[0051]图8在第一实施例中的纵向截面视图中的图6或图7所示集装箱的板条元件,
[0052]图9在第二实施例中的纵向截面视图中的图6或图7所示集装箱的板条元件,
[0053]图10在立体图中的在另一实施例中的根据本
当前第2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