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以及用于制造集装箱的方法_3

文档序号:8371843阅读:来源:国知局
发明的集装箱,其中竖直部件具有沿着长度可变的材料厚度,
[0054]图11在纵向截面视图中的图10所示集装箱的竖直部件,
[0055]图12在立体图中的在另一实施例中的根据本发明的集装箱,其中底部横向部件具有跨越长度可变的材料厚度,
[0056]图13在纵向截面视图中的图12所示集装箱的底部横向部件,
[0057]图14在立体图中的在另一实施例中的根据本发明的集装箱,其中底部横向部件具有沿着长度可变的材料厚度,
[0058]图15在纵向截面视图中的图14所示集装箱的底部横向部件,
[0059]图16在第一实施例中的用于制造集装箱的根据本发明的方法,
[0060]图17在第二实施例中的用于制造集装箱的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以及
[0061]图18在第三实施例中的用于制造集装箱的根据本发明的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0062]在下文中一起描述的图1到图5在第一实施例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集装箱I。此类集装箱I用于储存或运输物品或材料并且还可以称为高容量集装箱。
[0063]集装箱I具有承载部件2和板条2。承载部件2经由角件4彼此连接并且一起形成框架结构或骨架结构,所述结构在图2中详细可见。本发明的集装箱I的承载部件2包括两个下部纵向侧面部件21、21’ (也称为底部侧面部件或底部侧面横杆)、两个下端侧面的横向部件22、22’(也称为底部端部部件或底部端部横杆)、若干底部横向部件25、25’、四个竖直部件23 (也称为角柱)、两个上部纵向侧面部件24、24’ (也称为顶部侧面部件或顶部侧面横杆)以及两个上端侧面的横向部件26、26’(也称为顶部端部横杆或前端头/后端头)。所提及的承载部件2连同下角件4以及上角件4’ 一起形成集装箱I的箱形框架结构。
[0064]在两侧上纵向延伸到集装箱I的底部侧面横杆21、21’以及在集装箱的前端以及后端上横向延伸到底部侧面横杆21、21’的底部端部横杆22、22’,形成基底5的下部框架。若干横向部件25在两个底部侧面横杆21与21’之间延伸,所述横向部件充当基底5的接界物。横向部件25例如借助于焊接利用它们的相对端刚性地连接到对应的底部侧面横杆21,21'上。基底5包括若干基底元件6,所述基底元件放置在底部横向部件25上并且连接到所述底部横向部件上。基底元件6可以例如成形为木板条,其中也可以考虑比如金属薄板元件等其它元件。
[0065]集装箱I将两个侧壁31、31’(仅部分地示出)包括为板条3,所述两个侧壁对应地在下部侧面横杆21、24和上部侧面横杆21’、24’与集装箱I的对应侧面的角柱23之间延伸。此外,板条3包括端壁32 (仅部分地示出),所述端壁在底部端部横杆22、顶部端部横杆26与角柱23之间延伸。在与前端壁32相对布置的后端侧面上,提供门(未示出),所述门对接到对应的角柱23上并且使得能够进入集装箱的内部。在图1中示出为在从上框架提起的位置中的顶板33形成集装箱I的板条3的另一部分。
[0066]根据本发明,提供的是:承载部件2和板条3中的至少一个元件由沿着对应元件的长度具有可变薄板厚度的金属薄板制成,尤其由钢薄板制成。作为用于制造集装箱元件的材料,优选地使用耐候性结构钢,比如COR-TEN钢,其中也可能使用不锈钢或其它材料或金
//尚口 w~.0
[0067]在根据图1到图5的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顶板33包括沿着对应的薄板元件的长度具有可变厚度的若干薄板元件71、72。顶板33的端面的投影在图1中在箭头的末端处示出。顶板的进一步细节可以从示出顶板的俯视图的图3以及示出穿过顶板的截面视图的图4以及图5中获得。
[0068]可以看到,顶板33由若干第一顶板元件71以及若干第二顶板元件72构成,所述顶板元件对应地首先单独被制造并且随后沿着它们的侧面的纵向边缘73、74焊接到彼此上。在此情况下,顶板元件的纵向边缘73、74横向地延伸到集装箱I的纵向延伸处。顶板元件71、72对应地具有加厚端部部分75、75’ ;76、76’以及布置在其间的较薄的中间部分77、78,所述加厚端部部分将例如借助于焊接连接到顶部侧面横杆24、24’上。
[0069]前端侧面以及后端侧面的第一顶板元件71具有端部部分75、75’,所述端部部分具有优选地6.0mm直到10.0mm、尤其是大致8.0mm的厚度D75,以及优选地30cm直到50cm、尤其是40cm的宽度B75,其中宽度与顶板元件71的纵向延伸方向有关。在端部部分75之间形成中间部分77,所述中间部分具有优选地3.0mm直到5.0mm、尤其是大致4.0mm的厚度。在端部部分75、75’与中间部分77之间对应地形成具有连续改变的薄板厚度的过渡部分79。端部侧面的第一顶板元件71的宽度B71可以是70cm。
[0070]在集装箱I的纵向方向上布置在端部侧面的第一顶板元件71之间的第二顶板元件72各自具有端部部分76、76’,所述端部部分具有大致2.0mm的厚度D76 ;以及中间部分78,所述中间部分具有大致1.3mm的厚度。在端部部分76、76’与中间部分78之间对应地形成连续的过渡部分。第二薄板元件72的端部部分76、76’的宽度B76可以在20mm与40mm之间。第二顶板元件72的宽度B72可以是70cm或更多。
[0071]顶板33在拐角部分中具有尤其大的薄板厚度D75。在此情况下,以有利的方式实现了尤其高的稳定性,使得在不精确地将另一集装箱堆叠在集装箱I顶部上期间可以防止所述集装箱I的损坏。对于同时具有良好的材料利用率的高强度的顶板44,有效的是:第一顶板元件71的端部部分75、75’的薄板厚度D75大于对应的中间部分77的薄板厚度D77 ;第一顶板元件71的端部部分75、75’的薄板厚度D75大于第二顶板元件72的端部部分76、76’的薄板厚度D76 ;以及第一顶板元件71的中间部分77的薄板厚度D77大于第二顶板元件72的中间部分78的薄板厚度D78。
[0072]图6到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集装箱I的板条3的其它实施例。集装箱I可以通过所述方式根据图1到图5的实施例形成,此处参考图1到图5的描述。相同或相互对应的细节设置有与图1到图5中相同的附图标记。
[0073]图6示出呈侧壁31形式的板条3,所述侧壁由若干薄板元件81构成,所述薄板元件沿着对应的薄板元件的长度具有可变厚度。图7示出呈端壁32形式的板条3,所述端壁由若干薄板元件81构成,所述薄板元件沿着对应的薄板元件的长度具有可变薄板厚度。侧壁31的薄板元件81的薄板厚度剖面以及端壁32的薄板元件81的薄板厚度剖面可以相同地形成或与彼此不同。图6和图7的实施例可以在集装箱I上个别地或一起实现。
[0074]图6的侧壁31或图7的端壁32对应地由若干薄板元件81构成。薄板元件81对应地具有上端部分82、下端部分82’以及布置在其间的中间部分83,其中上端部分82以及下端部分82’的薄板厚度D82对应地大于至少一个中间部分83的薄板厚度D83。在端部部分82、82’与中间部分83之间对应地形成连续的过渡部分84、84’。个别薄板元件81经构造使得在经装配状态下,通过薄板元件的纵向方向上的可变薄板厚度,实现在集装箱I的高度方向上的可变薄板厚度。个别薄板元件81首先单独地被制造,并且随后尤其借助于焊接在它们的纵向边缘85、86处连接到彼此上。在此情况下,竖立布置并且彼此连接的若干薄板元件81形成对应的侧壁31或端壁32。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侧壁31由五个个别薄板元件81构成,所述薄板元件还可以称为壁部分,而端壁32由仅两个个别壁部分81构成。
[0075]侧壁31的上端部分82连接到顶部侧面横杆24上,尤其焊接到其上,并且侧壁31的下端部分82’尤其借助于焊接连接到底部侧面横杆21上。相对应地,端壁32的上端部分82以及下端部分82’连接到,尤其焊接到顶部端部横杆26或底部端部横杆22上。
[0076]图8详细示出可能的薄板厚度的剖面路线,如所述剖面路线在图6以及图7中在箭头的末端处作为壁的端面的投影示出。端部部分82、82’可以具有20mm直到30mm的宽度B82,尤其是25mm的宽度,其中所述宽度与对应的薄板元件的纵向延伸方向有关。端部部分82、82’中的薄板厚度D82优选地在1.5mm与2.5mm之间并且尤其可以是1.8mm。中间部分83可以具有1.2mm直到1.8mm、尤其是1.5mm的薄板厚度D83。优选地,薄板元件81关于中心截面平面对称地形成,即上半部分的尺寸与下半部分的尺寸一致。所提及的尺寸可以与集装箱I的侧壁31以及端壁32有关,其中侧壁以及端壁原则上也可以沿着对应的壁的对应高度具有彼此不同的厚度剖面。
[0077]图9在替代实施例中详细地示出了薄板厚度剖面,如所述剖面将从图6以及图7中的在箭头的末端处的壁的端面的投影获得。图9的实施例在很大程度上对应于图8的实施例,其中相同的或彼此相对应的细节设置有增加了数值10的附图标记。
[0078]端部部分92、92’可以具有20mm直到30mm的宽度B92,尤其是25mm的宽度,其中所述宽度与对应的薄板元件的纵向延伸方向有关。端部部分92、92’中的薄板厚度D92优选地在1.5mm与2.5mm之间并且尤其可以是1.8_。图9的实施例的特殊特征是,个别壁元件91对应地具有中心部分95,所述中心部分具有较大的薄板厚度D95,所述中心部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