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锚固部的钢筋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245298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锚固部的钢筋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带锚固部(定着部)的钢筋的制造方法,更具体是涉及制造如下的带锚固部的钢筋的方法,该钢筋具有由一体形成在钢筋的端部的扩径部构成的锚固部。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钢筋是将其端部弯曲成U字形或L字形等来作为锚固部,通过该锚固部相对于其它的钢筋或混凝土进行固定。但是,为了增大相对于混凝土的固定强度,对于端部弯曲成U字形或L字形等的结构的钢筋,必须加大U字形或L字形等的部分,因此体积增大,很难在狭窄的场所进行施工,并且,具有钢筋端部的弯曲加工困难、成本高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本申请的申请人提出了如下的带锚固部的钢筋,该钢筋通过对钢筋的端部进行高温镦锻加工(熱間据込加工)而形成钉子的头部那样形状的扩径部,将此作为锚固部(参照专利文件l)。图3(a)是专利文献l中所述的带锚固部的钢筋的概略侧视图,图3(b)是表示该带锚固部的钢筋的端部的概略剖视图,图3(c)是图(b)的X-X向视剖视图。该带锚固部的钢筋1A,在具有一定外径的通常部分la的两端部分别通过高温镦锻加工形成圆板形的扩径部lb来作为锚固部。该扩径部lb与现有的将钢筋端部弯曲成U字形或L字形的锚固部相比,即使外部尺寸小也可确保大的作用面积,因此,可增大相对于其它的钢筋或混凝土的固定强度。并且,由于扩径部lb与通常部分la作为完全一体的结构(以无接缝的方式)而形成,因此,扩径部lb与通常部分la的连接强度大。所以,根据利用该带锚固部的钢筋1A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可形成强度大的结构体。在图3中,lba是扩径部lb的端面(外侧端面),端面lba是与钢筋1A的轴线方向直交的圆形的平面。端面lba的直径是通常部分la的外径D的2.5倍左右。在图3中,lbb是扩径部形成面(内侧端面),扩径部形成面lbb是相对于钢筋1A的轴线方向倾斜(形成钝角e)地扩大的圆锥形的面。图4(a)和(b)是表示制造图3所示的带锚固部的钢筋1A时的高温镦锻加工工序的概略剖视图。首先,如图4(a)所示,利用具有感应线圏7的加热装置将具有一定外径D的钢筋1的端部区域加热到容易塑性变形的温度。在此,将端部区域的加热温度形成8001000。C左右(参照专利文献l的段落0014)。然后,在与加热后的端部区域邻接的位置上,利用冲压的夹钳(省略图示)把持钢筋1,将该钢筋1的端面按压在模8的成形面8a上,如图4(b)所示,通过冲压将轴线方向的压缩力P施加在钢筋1上、压缩端部区域。通过这样,钢筋1的端部区域以其外径增大(扩径)的方式塑性变形,形成圆板形的扩径部lb,可制造在通常部分la的端部形成有扩径部lb的带锚固部的钢筋1A。在图4中,8aa是设置在成型面8a的中央的隆起部,在通过隆起部8aa使钢筋1的端部区域塑性变形时,可促进钢筋材料相对于轴线方向向直角方向(半径方向)外方流动。而且,本申请的申请人也提出了用于大量生产上述具有锚固部的带锚固部的钢筋的加工装置(参照专利文献2)。在该加工装置上设置有具有加热头和变压器的加热装置,所述加热头由加热钢筋的端部区域的感应线圏形成;所述变压器保持该加热头,同时,向其供给高频电流。通过该加热装置,钢筋的端部区域被加热到适合高温镦锻加工的温度(例如8001300°C)(参照专利文献2的段落0030)。专利文献l:特开2000-257209专利文献2:特开2000-288676但是,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技术,即,通过对钢筋的端部进行高温镦锻加工而一体形成作为锚固部的扩径部的技术,具有以下(1)~(3)的问题。(1)在通过高温镦锻加工形成扩径部时,在以一定的温度加热钢筋的整个端部区域的情况下,形成具有规定形状的扩径部是困难的,该扩径部例如由与钢筋的轴线方向直交的直径为2.5D左右的圆形的端面(图3中的端面lba),和以相对于钢筋的轴线方向形成直角或钝角的方式扩大的扩径部形成面(图3中的扩径部形成面lbb)构成。即,在将钢筋的整个端部区域加热到800~1000。C、进行高温镦锻加工的情况下,在端部区域中的尤其要求大的塑性变形量的部分,具体是在从钢筋的端面起的轴线方向的离开距离为2D以内的部分,热量不足,不能使该部分容易地塑性变形(相对于轴线方向向直角方向鼓出),如图5所示,形成的扩径部lb,成为球状或椭球状(楕円球状),不能形成具有直径为2.5D左右的圆形端面的结构。并且,如果将钢筋的整个端面区域加热到1300。C左右、进行高温镦锻加工,则在该端部区域将产生压曲现象(Buckling)、成为不定形状,很难形成规定形状的扩径部。(2)如果将端部区域加热到高温(例如1300。C)、进行高温镦锻加工,则形成的扩径部的表面,具体是上述的扩径部形成面成为粗糙面,有时在扩径部形成面上产生毛发状的细小损伤、所谓的毛细裂紋(haircrack)。即使扩径部形成面成为粗糙面、在扩径部形成面上产生毛细裂紋,作为带锚固部的钢筋在性能上也没有问题,但导致外观、商品价值降低。因此,即使以高温加热、进行高温镦锻加工,也需要使用扩径部形成面不成为粗糙面或者在扩径部形成面上不产生毛细裂紋的高温加工性优异的钢筋(母材)。(3)在使用异型棒钢(異形棒鋼)作为钢筋、在其端部进行高温镦锻加工而形成扩径部时,通过压缩使异型棒钢的节与节接近,其结果,被节夹住的部分在扩径部形成面以及通常部分和扩径部形成面的交界(扩径部的根部)处、成为如同切槽部的形状,该部分在使用环境下有可能成为脆性断裂的起点。因此,尤其希望使将异型棒钢作为母材的带锚固部的钢筋保持优异的韧性(尤其是在低温下的韧性)。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带锚固部的钢筋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可切实地形成具有适当形状的扩径部来作为锚固部。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带锚固部的钢筋的制造方法,该锚固部具有高强度和良好的韧性,同时,作为锚固部的扩径部的表面(扩径部形成面)不会成为粗糙面,在扩径部形成面上不产生毛细裂紋。本发明的第三目的是提供可制造韧性(尤其是低温韧性)好的带锚固部的钢筋的方法。本发明是一种带锚固部的钢筋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即,加热钢筋的端部区域,并实施高温镦锻加工在轴线方向上压缩被加热的该端部区域、以增大外径(扩径)的方式使其塑性变形,由此,一体地形成成为锚固部的扩径部,其特征在于,以如下方式进行加热而实施高温镦锻加工,即,使所述钢筋的端部区域的温度随着接近端面而连续地或阶段性地升高,从所述钢筋的端面起在轴线方向离开2.0D(D为钢筋的外径)的部分的温度(TJ大于等于1300。C,不到该钢筋材料的熔点,从所述钢筋的端面起在轴线方向离开5.0D的部分的温度(TJ,大于等于该钢筋材料的Ac3相变温度(変態点)、小于等于1200。C。构成通过本发明的制造方法获得的带锚固部的钢筋的扩径部(锚固部)的端面,最好是直径为2.0D至2.8D、尤其是2.5D至2.8D的圆形。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所述钢筋最好使用这样的棒钢,该棒钢含有C:0.10~0.30质量%、Mn:0.501.50质量%、Si:小于等于0.50质量%、P:小于等于0.05质量%、S:小于等于0.05质量%、Cu:小于等于0.10质量%,其余部分为Fe以及不可避免的不纯物。并且,上述钢筋中含有的Mn和C的质量比例(Mn/C)最好大于等于3.0,大于等于3.5更好。并且,上述钢筋最好由异型棒钢形成。本发明的带锚固部的钢筋,通过本发明的制造方法而得到,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即,加热钢筋的端部区域,并实施高温镦锻加工在轴线方向上压缩被加热的该端部区域、以扩径的方式使其塑性变形,由此,一体地形成成为锚固部的扩径部,以如下方式进行加热,即,使所述钢筋的端部区域的温度随着接近端面而连续地或阶段性地升高,从所述钢筋的端面起在轴线方向离开2.0D的部分的温度(1\)大于等于1300。C,不到该钢筋材料的熔点,从所述钢筋的端面起在轴线方向离开5.0D的部分的温度(T2),大于等于该钢筋材料的Ac3相变温度、小于等于1200。C。(1)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13)的制造方法,作为锚固部可一体形成具有适当形状的扩径部,可切实地制造将这样的扩径部作为锚固部的钢筋(带锚固部的钢筋)。即,由于温度(1\)大于等于1300。C,所以可向尤其是要求大的塑性变形量的部分,即,从钢筋的端面起向轴线方向的离开距离为2.0D以内的部分供给充分的热量,使该部分容易塑性变形,通过这样,可形成规定形状的扩径部,例如由直径为2.0D至2.8D的圓形的端面(或具有与其相同程度的面积的任意形状的端面)和扩径部形成面构成的扩径部,所述扩径部形成面相对于钢筋的轴线方向直角或钝角地扩大。并且,由于温度(T2)大于等于该钢筋材料的Ac3的相变温度、小于等于1200°C,所以可切实地使从钢筋的端面起的轴线方向的离开距离为2.0D至5.0D的部分不压曲地塑性变形。(2)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4)的制造方法,作为钢筋使用以特定的比例含有C和Mn的棒钢,因此,可制造兼备高强度和良好的韧性的带锚固部的钢筋。并且,由于将所使用的棒钢的Cu和S的含有比例规定得较低,因此,高温加工性优异,即使加热到大于等于1300。C的温度、进行高温镦锻加工,所形成的扩径部的表面(扩径部形成面)也不会成为粗糙面,不会在扩径部形成面上产生毛细裂紋。(3)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5-6)的制造方法,可制造韧性(尤其是低温韧性)好的带锚固部的钢筋。即,由于使用钢筋中含有的Mn和C的质量比例(Mn/C)大于等于3.0、将容易产生脆性断裂的C的含有比例限制得相对低的棒钢,因此,可形成韧性好的带锚固部的钢筋。因此,即使是在扩径部形成面上具有类似切槽部的形状的钢筋,也可以防止将该部分作为起点的脆性断裂。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的高温镦锻加工工序的概略剖视图。图2是表示在通过图1(a)所示的感应线圏加热钢筋的端部区域时、从端面起的离开距离与该部分上的温度的关系的模式图。图3(a)是目前众所周知的带锚固部的钢筋的概略侧视图,(b)是该带锚固部的钢筋的端部的概略剖视图,(c)是(b)的X-X向视剖视图。图4(a)和(b)是表示制造图3所示的带锚固部的钢筋时的高温镦锻加工工序的概略剖视图。图5是椭球形的扩径部形成在端部的钢筋的概略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就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带锚固部的钢筋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即,加热钢筋的端部区域,实施高温镦锻加工,在轴线方向上压缩被加热的端部区域、以外径增大(扩径)的方式使其塑性变形,由此,一体地形成成为锚固部的扩径部。可只在钢筋的一端部进行高温镦锻加工,也可在两端部进行。对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钢筋"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使用目前众所周知的棒钢。钢筋的外径D例如为1040mm左右。钢筋可以是圆棒钢,也可以是异型棒钢,但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尤其适合于使用异型棒钢的情况。钢筋的"端部区域,,是在高温镦锻加工中被加热的区域,是指在将钢筋的端面作为起点、将从端面起离开5D7D的位置作为终点时从起点到终点的区域。"高温镦锻加工,,是如下的加工方法,即,加热钢筋的端部区域,同时,在轴线方向上压缩该端部区域、以扩径的方式使其塑性变形。加热钢筋的端部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制,但出于可局部快速地加热钢筋的观点,最好使用高频感应加热方法。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在进行高温镦锻加工时、对钢筋的端部区域的加热温度随着接近钢筋的端面而连续或阶段性地升高,因此,钢筋的端面也形成最高温。在此,端部区域的温度可通过红外线放射温度计等进行测定。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高温镦锻加工),从钢筋的端面起在轴线方向离开2.0D的部分的温度(Tj大于等于1300°C,不到该钢筋材料的熔点。通过这样,可向尤其是要求大的塑性变形量的部分、即、从钢筋的端面起的离开距离为2.0D以内的部分(端面附近的钢筋材料)供给充分的热量,使该部分容易塑性变形(相对于轴线方向向直角方向鼓出)。在温度(Tj不到1300。C的情况下,不容易使从钢筋的端面起的离开距离为2.0D以内的部分塑性变形,不能形成规定形状的扩径部(参照后述的比较例1~3)。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从钢筋的端面起在轴线方向离开5.0D的部分的温度(T2),大于等于该钢筋材料的Ac3相变温度、小于等于1200。C。通过这样,可以切实地使从钢筋的端面起的离开距离为2.0D至5.0D的部分不压曲地塑性变形。在温度(T2)不到该钢筋材料的Ac3相变温度的情况下,不容易使从钢筋的端面起的离开距离为2.0D至5.0D的部分塑性变形。另一方面,在该温度(T2)超过1200。C的情况下,在该部分容易产生压曲现象(参照后述的比较例4)。通过高温镦锻加工形成的扩径部,由与钢筋的轴线方向直交的端面、构成。对扩径部的端面形状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例举圆形、椭圆形、长方形、胶嚢形等。在进行高温镦锻加工时,通过利用模限制扩径部的外周面,可容易形成具有椭圆形、长方形、胶嚢形等的端面的扩径部。在扩径部的端面为圆形的情况下,其直径最好为2.0D至2.8D,2.5D至2.8D更好。直径过小的扩径部不能充分发挥相对于其他钢筋或混凝土的固定功能。另一方面,超过直径2.8D的扩径部所形成的带锚固部的钢筋不能充分对应于过密的钢筋布置。并且,在扩径部的端面为圆形以外的形状的情况下,该端面的面积最好与直径为2.0D至2.8D的圆处于相同程度。以下,利用附图、就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的高温镦锻加工的一例进行说明。图1(a)~(d)是表示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的高温镦锻加工的工序的概略剖视图。首先,如图1(a)所示,设置由感应线圏20形成的加热头、以包围外径D的钢筋10的端部区域(在以端面10A为起点、以从端面IOA起在轴线方向离开7D的位置为终点时,从起点到终点的区域),通过高频感应加热法加热该端部区域。在此,将构成加热头的感应线圏20巻绕成锥形,使其内周与钢筋10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越接近钢筋10的端面IOA越短。图2是表示在通过图1(a)所示的感应线圏20加热钢筋10的端部区域时、从端面IOA起的离开距离与该部分上的钢筋温度的关系的模式图。如图1(a)所示,通过设置锥形的感应线圏20、进行加热,可以以使钢筋10的端部区域的各部分的温度随着接近端面10A而连续升高的方式具有温度分布。并且,在端部区域的各部分上,通过调整感应线圏20的内周和钢筋10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可控制各部分的温度。另外,温度控制方法并不局限于这些。在钢筋10的端部区域中,从端面IOA起在轴线方向离开2.0D的部分12通过感应线圏20进行加热,部分12的温度(TJ大于等于1300°C、不到该钢筋材料的熔点(控制在该范围内)。并且,从端面10A起在轴线方向离开5.0D的部分15通过感应线圏20进行加热,部分15的温度(T2)大于等于钢筋材料的Ac3相变温度、小于等于1200°C(控制在该范围内)。然后,从具有上述的温度分布并被加热的端部区域^f吏感应线圏20退避,然后,如图l(b)所示,将模30的成形面31按压在钢筋10的端面上,在钢筋IO上施加轴线方向的压缩力P、压缩端部区域。由此,钢筋10的端部区域进行塑性变形(相对于轴线方向向直角方向鼓出),其外径增大(扩径)。在此,压缩速度虽然根据钢筋10的外径D而不同,但最好为3.0~10.0mm/s,5.08.0mm/s更好。在压缩速度过低的情况下,在压缩操作中,端部区域的温度降低,变形阻力上升、很难形成塑性变形(形成扩径部)。另一方面,在压缩速度过高的情况下,在压缩操作中容易产生压曲现象。并且,压缩行程最好为2.0D至4.0D,2.5D至3.5D更好。在此,压缩钢筋10的端部区域的模30,具有限制所形成的扩径部的端面的成形面31和限制所形成的扩径部的外周面(一部分扩径部形成面)的圆筒形的成形面32。通过这样,如图1(c)所示,可通过模30的成形面32限制钢筋材料相对于钢筋IO的轴线方向向直角方向外方的流动。然后如图1(d)所示、使模30退避。通过这样,制造扩径部102与用于保持外径D的钢筋的通常部分101—体形成的带锚固部的钢筋100,所述扩径部102由与钢筋的轴线方向直交的直径为2.5D左右的圆形端面102A、和相对于钢筋的轴线方向以形成钝角的方式扩大的圆锥形的扩径部形成面102B构成。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钢筋最好使用这样的棒钢(以下称为"特定的棒钢,,),即,含有C:0.100.30质量%、Mn:0.50-1.50质量%、Si:小于等于0.50质量%、P:小于等于0.05质量%、S:小于等于0.05质量%、Cu:小于等于0.10质量%,其余部分为Fe以及不可避免的不纯物。特定棒钢中的C(碳)的含有比例为0.10-0.30质量%、最好为0.150.25质量%。如果C的含有比例不到0.10质量%,则得到的带锚固部的钢筋不具有充分的强度。另一方面,如果C的含有比例超过0,30质量%,则得到的带锚固部的钢筋的軔性降低,容易产生脆性断裂。特定棒钢中的Mn(锰)的含有比例为0.50-1.50质量%、最好为0.601.40质量%。如果Mn的含有比例不到0.50质量%,则得到的带锚固部的钢筋不具有充分的强度。另一方面,如果Mn的含有比例超过1.50质量%,则得到的带锚固部的钢筋的韧性降低,容易产生脆性断裂,并且,得到的带锚固部的钢筋的焊接性降低。特定棒钢中的Si(硅)的含有比例小于等于0.50质量%、最好小于等于0.35质量%。如果Si的含有比例超过0.50质量。/0,则具有助长得到的带锚固部的钢筋的脆化的趋势。特定棒钢中的P(磷)的含有比例小于等于0.05质量%、最好小于等于0.04质量%。P的含有比例超过0.05质量%的棒钢的高温镦锻加工性差,并且,得到的带锚固部的钢筋的低温韧性降低。特定棒钢中的S(硫)的含有比例小于等于0.05质量%、最好小于等于0.04质量%。S的含有比例超过0.05质量%的棒钢的高温加工性差,有时所形成的扩径部的表面(扩径部形成面)成为粗糙面,或者在扩径部形成面上产生毛细裂紋。特定棒钢中的Cu(铜)的含有比例小于等于0.10质量%、最好小于等于0.08质量%。Cu的含有比例超过0.10质量。/。的棒钢的高温加工性差,有时所形成的扩径部的表面(扩径部形成面)成为粗糙面,或者在扩径部形成面上产生毛细裂紋。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所使用的特定棒钢中,Mn和C的质量比例(Mn/C)最好大于等于3.0,大于等于3.5更好。如果比例(Mn/C)不到3.0,则得到的带锚固部的钢筋的韧性降低。实施例以下就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实施例1>具有以下表l所示的组成,通过利用具有图1(a)所示形状的感应线圏(20)的加热装置,加热由Ac3相变温度(计算值)为809°C、外径D(公称直径)=25mm的异型棒钢(特定的棒钢)形成的钢筋的一端上的端部区域(长度-7D),使其以端部区域的温度随着接近钢筋的端面而连续升高的方式具有温度分布。在通过红外线放射温度计分别测定从该钢筋的端面起离开2.0D的部分的温度(TJ、以及从该钢筋的端面起离开5.0D的部分的温度(T2)时,温度(1\)为1350。C、温度(T2)为1000。C。之后,立即使感应线圏20从端部区域退避,将图l(b)(d)所示的模(30)的成型面(31)按压在钢筋的端面上,向钢筋施加轴线方向的压缩力、压缩端部区域。在此,压缩速度为5.0mm/s。其结果,可使端部区域、尤其是从钢筋的端面起的离开距离为2.0D以内的部分以低的变形阻力容易地塑性变形(相对于钢筋的轴线方向向直角方向鼓出)。另外,通过构成模(30)的直径为2.5D的圆筒形的成形面(32)限制由塑性变形引起的钢筋材料的流动。然后使模(30)退避,取出带锚固部的钢筋。<实施例24>除了以使温度(Tj和温度(T2)成为下表1所示的数值的方式改变加热条件以外,其它与实施例l相同地制造带锚固部的钢筋。<实施例510>除了根据下表l改变钢筋(异型棒钢)的组成以外,其它与实施例l相同地制造带锚固部的钢筋。<比较例14>除了以使温度(1\)和温度(T2)成为下表1所示的数值的方式改变加热条件以外,其它与实施例l相同地试制带锚固部的钢筋。在此,比较例l是温度(Tj不到1300°C、温度(T2)不到钢筋材料的Ac3相变温度的比较例。比较例2和比较例3是温度(L)不到1300。C的比较例。比较例4是温度(T2)超过1200'C的比较例。<高温镦锻加工>关于通过实施例1~10得到的带锚固部的钢筋、以及通过比较例1~4进行高温镦锻加工而得到的各种钢筋,通过目视观察端部形状,以此评价高温镦锻加工性。评价标准如下。结果同时在表l中表示。(评价标准)"o":规定形状的扩径部(由直径为2.5D的圆形端面、和相对于与钢筋的通常部分形成一体。"xA":形成图5所示的球形或椭球形的扩径部,该扩径部的端面的直径大于等于1.3D、小于等于1,8D。"xxA":形成图5所示的球形或椭球形的扩径部,该扩径部的端面的直径不到1.3D。"xB":端部区域压曲,不能形成规定形状的扩径部。"xC":不能形成扩径部(塑性变形)。<扩径部形成面的表面状态(钢筋的高温加工性)>关于通过实施例110得到的各带锚固部的钢筋,通过目视来观察扩径部形成面的表面状态,根据以下标准进行评价。结果同时在表1中进行表示。(评价基准)"o":没有异常。"△R":粗糙面。"△H":只确i/w到一点毛细裂紋。"xH,,确认到毛细裂紋。<拉伸试验(强度和韧性)>关于通过实施例110得到的各带锚固部的钢筋,在-40。C的低温条件下进行拉伸试验(拉伸速度-10mm/s)、测定拉伸强度,确认断裂部位。结果同时在表l中表示。[表1<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6</column></row><table>如表1所示,通过实施例110得到的带锚固部的钢筋,都是规定形状的扩径部与钢筋的通常部分一体形成的。因此,根据实施例110的制造方法(加热条件),可发挥良好的高温镦锻加工性。而在通过比较例l-4进行高温镦锻加工的钢筋上,都不形成规定形状的扩径部,因此,根据比较例14的制造方法(加热条件),不能发挥良好的高温镦锻加工性。通过实施例16以及实施例IO得到的带锚固部的钢筋,由于使用Cu和S的含有比例低(Cu的含有比例小于等于0.10质量%、S的含有比例小于等于0.05质量%)的钢筋进行制造,因此扩径部形成面的表面状态良好。通过实施例l-9得到的带锚固部的钢筋,由于使用Mn和C的质量比例(Mn/C)大于等于3.0的钢筋进行制造,因此强度高,同时,断裂部位为母材(通常部分),即使在低温条件下韧性也好。权利要求1.一种带锚固部的钢筋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即,加热钢筋的端部区域,并实施高温镦锻加工在轴线方向上压缩被加热的该端部区域、以增大外径的方式使其塑性变形,由此,一体地形成成为锚固部的扩径部,其特征在于,以如下方式进行加热,即,使所述钢筋的端部区域的温度随着接近端面而连续地或阶段性地升高,从所述钢筋的端面起在轴线方向离开2.0D(D为钢筋的外径)的部分的温度(T1)大于等于1300℃,不到该钢筋材料的熔点,从所述钢筋的端面起在轴线方向离开5.0D的部分的温度(T2),大于等于该钢筋材料的Ac3相变温度、小于等于1200℃。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锚固部的钢筋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具有直径为2.0D至2.8D的圆形端面的扩径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锚固部的钢筋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具有直径为2.5D至2.8D的圆形端面的扩径部。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锚固部的钢筋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最好使用这样的棒钢,该棒钢含有C:0.10~0.30质量%、Mn:0.50-1.50质量%、Si:小于等于0.50质量%、P:小于等于0.05质量%、S:小于等于0.05质量%、Cu:小于等于0.10质量%,其余部分为Fe以及不可避免的不纯物。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锚固部的钢筋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中含有的Mn和C的质量比例(Mn/C)大于等于3.0。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锚固部的钢筋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由异型棒钢形成。7.—种带锚固部的钢筋,其特征在于,通过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而得到。全文摘要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带锚固部的钢筋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可切实地形成具有适当形状的扩径部来作为锚固部。该方法包括如下工序,即,加热钢筋(10)的端部区域,并实施高温镦锻加工在轴线方向上压缩被加热的该端部区域、以增大外径的方式使其塑性变形,由此,一体地形成成为锚固部的扩径部(102);进行加热,使钢筋(10)的端部区域的温度随着接近端面(10A)而连续地或阶段性地升高,从钢筋(10)的端面(10A)起在轴线方向离开2.0D的部分的温度(T1)大于等于1300℃,不到该钢筋材料的熔点,从钢筋的端面起在轴线方向离开5.0D的部分的温度(T2)大于等于该钢筋材料的Ac3相变温度、小于等于1200℃。文档编号C22C38/60GK101352748SQ20071013709公开日2009年1月28日申请日期2007年7月24日优先权日2007年7月24日发明者前之园司,北山信义,高岸正章申请人:第一高周波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