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的剥壳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22209阅读:4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改进的剥壳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以去除线材表面氧化层的改进的剥壳轮。
背景技术
线材在热轧过程中,表面因在高温下与空气接触,会生成一层氧化铁皮。 氧化铁皮的性质脆而硬,延伸率极差,硬度较高。按照氧化程度,氧化铁皮从
外至内分为三层,其各层结构第一层是三氧化二铁;第二层是四氧化三铁; 第三层是四氧化三铁与氧化亚铁的混合物;最下面则是基铁。氧化层的体积愈 是外层愈是膨大疏松,并且上面有微孔与裂紋。氧化铁皮的存在,给线材在拉 拔过程中带来不利,如果在拉拔前不去除干净,氧化铁皮破碎后的颗粒会嵌在 钢基内,造成钢丝表面质量缺陷。因此在拉拔前必须采用适当的方法将氧化铁 皮去除。
酸洗和机械除鳞是最常见的去除盘条氧化铁皮的方法。虽然通过酸洗的方 式能更好地去除氧化铁皮,对于拉拔更为有利,但从经济性和环保的角度考虑, 中低碳钢丝仍釆取机械除鳞为宜。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弯曲去除氧化铁皮是最 常见、也是最经济的方法,它是利用了氧化铁皮脆而延伸性小的特性。可以通 过拉伸、扭转、弯曲或交替延伸去除氧化铁皮。剥落氧化铁皮的效率还与线材 和剥壳轮之间的包角有关。包角越大,线材的弯曲变形量越大,去除氧化铁皮 的效果越好。但是过大的包角要求牵引力较大,剥壳轮磨损快,且易造成线材 表面划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剥壳轮,其结构简单,易于制造, 既能有效地清除线材表面的氧化层,又能降低其自身磨损,延长其使用寿命, 降低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改进的剥壳轮,包括剥壳轮轮体, 在轮体上设置着与轮体同圆心布置、呈圆环形排列的剥壳凸起部,所说的各剥 壳凸起部的顶面均位于轮体外周缘上的圆环形凹槽内、并与卡在圆环形凹槽内 需要剥壳的线材表面相接触。
釆用本实用新型结构,在生产过程中,线材与剥壳凸起部的顶面相接触, 使得线材在运行过程中增加了局部弯曲次数,即使不采用较大的包角,也能较 好地去除氧化铁皮。根据测算,残余氧化铁皮的含量由改进前的约20%减低到 改进后的5%左右,大大提高了剥壳效率。线材通过本实用新型剥壳轮后,表面 状态呈蛇形,这种形状可以起到搅动润滑剂的作用,可避免产生润滑剂空洞效应,使润滑剂更好地粘附在线材表面,拉拔过程中能带入更多的润滑剂,为建 立良好的润滑条件创造了条件。由于线材直接与剥壳凸起部相接处,这样就降 低了圆环形凹槽的磨损,显著降低了模具消耗,改进前的模具消耗为0.5块/口屯, 改进后降低到0.2块/吨。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既能有效地清除线材表面的氧化层,又能降低其自 身磨损,延长其使用寿命,降低生产成本。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l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改进的剥壳轮,包括剥壳轮轮体l,在轮体l上设置着与轮体同圆心布 置、呈圆环形排列的剥壳凸起部,所说的各剥壳凸起部的顶面均位于轮体1外
周缘上的圆环形凹槽3内、并与卡在圆环形凹槽内需要剥壳的线材表面相接触。 剥壳凸起部可以采用整体铸造或镶嵌方式安装在轮体1上。使得线材与剥壳凸 起部相接触,而减少与圆环形凹槽3之间的接触面积,降低轮体l的磨损。
所说的剥壳凸起部为销轴2,各销轴2的轴线均与剥壳轮的两侧端面相垂直。
所说的销轴2为圆柱形轴或棱柱形轴。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线材卡在轮体1上的圆环形凹槽内并与销轴2的顶 面相接触。由于剥壳过程中线材主要接触的是销轴2,所以剥壳轮磨损较小,只 需更换销轴2,销轴2的更换比剥壳轮要方便许多,且价值较低,降低了成本, 提高了工效。据测算,改进前剥壳轮的更换周期约为2周,改进后,剥壳轮基 本不用更换,只需更换销轴2。
权利要求1、一种改进的剥壳轮,包括剥壳轮轮体(1),其特征是在轮体(1)上设置着与轮体同圆心布置、呈圆环形排列的剥壳凸起部,所说的各剥壳凸起部的顶面均位于轮体(1)外周缘上的圆环形凹槽(3)内、并与卡在圆环形凹槽内需要剥壳的线材表面相接触。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改进的剥壳轮,其特征是所说的剥壳凸起部为销 轴(2),各销轴(2)的轴线均与剥壳轮的两侧端面相垂直。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进的剥壳轮,其特征是所说的销轴(2)为圆 柱形轴或棱柱形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改进的剥壳轮,包括剥壳轮轮体,在轮体上设置着与轮体同圆心布置、呈圆环形排列的剥壳凸起部,所说的各剥壳凸起部的顶面均位于轮体外周缘上的圆环形凹槽内、并与卡在圆环形凹槽内需要剥壳的线材表面相接触。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既能有效地清除线材表面的氧化层,又能降低其自身磨损,延长其使用寿命,降低生产成本。
文档编号B24B27/033GK201271829SQ20082010388
公开日2009年7月15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11日 优先权日2008年9月11日
发明者冯跃平, 张红田, 李晓明, 杨朝东, 王卫东 申请人:新疆八一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炼钢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