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抛光机的吸尘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抛光机,特别是抛 光机的吸尘罩。
背景技术:
抛光机作为一种抛光设备在机械加工作业中被广泛使用,例 如通过它进行磨光、抛光作业等。
为了防止在抛光作业中粉尘四处扩散,通常抛光机上都具有 一个吸尘罩。也就是说,通过吸尘罩将抛光机的抛光轮处罩住, 避免抛光轮处的粉尘四处扩散。
吸尘罩内部为空腔,在吸尘罩上具有一个操作口,在抛光作 业时可通过操作口将工件置于吸尘罩内的抛光轮处进行抛光。同 时,为了及时将吸尘罩内的粉尘排出,在吸尘罩上还具有一个与 其内腔相通的排尘口,排尘口通过接管与一个风机相连接,风机 运转过程中就能将吸尘罩内的粉尘吸出。
显然,上述抛光机在抛光作业中能大幅度的减少工作环境中 的粉尘,从而使得操作者在健康的环境中工作。
但是,上述的吸尘罩的壳体通常为呈内部为空腔的四方体形, 这样的内部结构使得粉尘不能顺畅的进入排尘口处,也就是说不 能及时的将壳体内的粉尘排出。
另外,颗粒较细的粉尘由于其重量较轻,不能及时排出就使 得粉尘很容易扩散到工作环境中,从而对操作工人的健康有影响。 与此同时,积聚在壳体内的粉尘也不便于清理或回收。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 一种结构简单、排尘效果较好的抛光机的吸尘罩。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抛光机 的吸尘罩,包括一内部为空腔的壳体,壳体上具有与其内腔相通 的操作口,所述的壳体上处于操作口的另一侧还具有与其内腔相 通的排尘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内侧具有倾斜的导流板一, 导流板一倾斜的两边沿与壳体两侧相连接,导流板一的最高处连 接于排尘口下部,导流板一的最低处与壳体之间具有供粉尘掉入 壳体内底部的落尘口。
在具有本吸尘罩的抛光机中,操作者可通过操作口将工件置 于壳体中,并对工件进行抛光作业。
通常在排尘口处连接有风机,风机运转过程中就可将壳体内 的粉尘由排尘口处排出。在此过程中,颗粒较大的粉尘会沿着倾 斜的导流板一滑落,并使颗粒较大的粉尘由落尘口滑落至壳体内 的底部;而颗粒较细的粉尘会在风机的作用下沿着导流板一进入
排尘口处,使得颗粒较细的粉尘直接经排尘口向壳体外排出。
在上述的抛光机的吸尘罩中,所述的导流板一上方还具有一 个与其倾斜方向一致的导流板二,导流板二的最高处连接于排尘
口上部,导流板二的最低处位于导流板一的上方,导流板二倾斜 的两边沿与壳体两侧相连接,且在导流板一、导流板二和壳体内 侧之间形成 一 个倾斜的排尘通道。
颗粒较大的粉尘沿着导流板二滑落到壳体底部,而颗粒较细 的粉尘会依次经排尘通道、排尘口向外界排出。由于倾斜排尘通 道的设置使得其颗粒更加细小的粉尘才能由排尘口处排出。
在上述的抛光机的吸尘罩中,所述的排尘通道呈喇叭状,且 其与排尘口相连接的一端尺寸较小。
这样的结构使得粉尘能够顺畅的进入排尘口处。
作为另外一种方案,在上述的抛光机的吸尘罩中,所述的导流板一上部的两侧均具有倾斜的导流板三,导流板三的一边沿连 接于排尘口处,导流板三的另一边沿连接于壳体内侧。
显然,在导流板三和导流板一的作用下使得壳体内形成一个 呈喇叭状的积尘结构。粉尘通过该喇叭状结构可顺畅的进入排尘 口处。
在上述的抛光机的吸尘罩中,所述的两个导流板三对称设置。 这样的结构使得壳体内部结构整齐。
在上述的抛光机的吸尘罩中,所述的排尘口处连接有一个接 管。通过该接管可使壳体内的粉尘排向外界,通常接管是接在一 个除尘设备上的或是直接与一个风机相连接。
在上述的抛光机的吸尘罩中,所述的壳体底部具有一个能开 启抽屉,且当抽屉装于壳体底部时上述的落尘口处于抽屉的正上 方。显然,颗粒较大的粉尘会直接掉落至抽屉内,将抽屉打开即 可方便的对其进行清理或回收。
在上述的抛光机的吸尘罩中,所述的排尘口呈圆孔状。通常, 接管也呈圆管状,这样的结构使得排尘口能够方便地与接管相连 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抛光机的吸尘罩由于排尘口处具有倾斜 的导流板,大颗粒的粉尘会沿着导流板由落尘口直接掉落至壳体 内的底部,而颗粒较小的粉尘在风机的作用下会沿着导流板顺畅 的进入至排尘口处。显然,这样使得壳体内的粉尘能够得到及时 的处理,从而提高抛光机工作的工作环境。
同时,本抛光机的吸尘罩只是在壳体内连接导流板,因此, 结构比较简单、成本较低。
图1是实施例一中抛光机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二中抛光机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la、操作口; lb、排尘口; 2、导流板一;3、 导流板二; 4、导流板三;5、排尘通道;6、接管;7、抽屉;8、
落尘口。
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抛光机的吸尘罩包括一个内部为空腔的壳体
1,在壳体1上具有与其内腔相通的操作口 la和排尘口 lb。操作 口 la处于壳体1上部且它与壳体1内腔相通。排尘口 lb靠近于 壳体l底部且它也与壳体l内腔相通,它处于操作口 la的另一侧。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壳体1内侧具有倾斜的导流板一 2, 导流板一 2倾斜的两边沿与壳体1内的两侧相连接,导流板一 2 的最高处连接于排尘口 lb下部,导流板一 2的最低处与壳体1 之间具有落尘口 8。
在导流板一 2的上方还具有一个倾斜的导流板二 3,导流板 二 3与导流板一 2的倾斜方向一致。导流板二 3倾斜的两边沿与 壳体1内侧相连接,导流板二 3的最高处连接于排尘口 lb上部的 壳体1内侧,导流板二 3的最低处位于导流板一 2的上方。在导 流板一 2、导流板二 3和壳体1之间形成一个倾斜的排尘通道5。 本实施例中,排尘通道5呈喇叭状,且排尘通道5连接于排尘口 lb的一端尺寸较小。
排尘口 8处连接有一个风机,风机可以为轴流风机也可以采 用离心式风机。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的连接风机,在排尘口 lb 处连接有一个接管6,风机就可以连接在接管6上;同时,接管6 呈圆筒状,排尘口 lb呈圆形。
另外,在壳体1内的底部具有一个能开启的抽屉7,当抽屉7装于壳体1内时上述的落尘口 8处于抽屉7的正上方。
在具有本壳体1的抛光机中,操作者可由操作口 la处将工件
置于壳体1中进行抛光作业。抛光过程中产生的粉尘被积聚在壳
体1中,其中粉尘分为颗粒较大的粉尘和颗粒较小的粉尘。颗粒
较大的粉尘直接沿着导流板二 3由落尘口 8掉落至壳体1内的底
部,即颗粒较大粉尘直接掉落到抽屉7内。
与此同时,在风机的作用下颗粒较细的粉尘沿着排尘通道5
进入排尘口 lb处,最后将其排向外界,通常是排向其它的除尘设
备内的。
当然,抽屉7内积聚了较多的粉尘时,直接将抽屉7打开即 可对粉尘方便的进行回收或清理。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导流板一 2的两侧均具有倾斜的导流板三4, 导流板三4的一边沿连接于排尘口 lb处,导流板三4的另一边沿 连接于壳体l内侧。由于排尘口 lb尺寸较小,这样使得导流板一 2、导流板三4与壳体1内侧之间形成一个呈喇叭状的积尘结构, 见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两个导流板三4是对称设置的。
权利要求1、一种抛光机的吸尘罩,包括一内部为空腔的壳体(1),壳体(1)上具有与其内腔相通的操作口(1a),所述的壳体(1)上处于操作口(1a)的另一侧还具有与其内腔相通的排尘口(1b),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1)内侧具有倾斜的导流板一(2),导流板一(2)倾斜的两边沿与壳体(1)两侧相连接,导流板一(2)的最高处连接于排尘口(1b)下部,导流板一(2)的最低处与壳体(1)之间具有供粉尘掉入壳体(1)内底部的落尘口(8)。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抛光机的吸尘罩,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导流板一(2)上方还具有一个与其倾斜方向一致的导流板二 (3),导流板二(3)的最高处连接于排尘口 (lb)上部,导流板二(3) 的最低处位于导流板一 (2)的上方,导流板二 (3)倾斜的两边沿与 壳体(l)两侧相连接,且在导流板一(2)、导流板二(3)和壳体(1) 内侧之间形成一个倾斜的排尘通道(5)。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抛光机的吸尘罩,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排尘通道(5)呈喇叭状,且其与排尘口 (lb)相连接的一端尺寸较小。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抛光机的吸尘罩,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导流板一(2)上部的两侧均具有倾斜的导流板三(4),导流板 三(4)的一边沿连接于排尘口 (lb)处,导流板三(4)的另一边沿连 接于壳体(l)内侧。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抛光机的吸尘罩,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两个导流板三(4)对称设置。
6、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抛光机的吸尘罩,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尘口 (lb)处连接有一个接管(6)。
7、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抛光机的吸尘罩,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1)底部具有一个能开启抽屉(7),且当 抽屉(7)装于壳体(1)底部时上述的落尘口 (8)处于抽屉(7)的正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抛光机的吸尘罩,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尘口 (lb)呈圆孔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抛光机的吸尘罩,属于机械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抛光机的吸尘结构复杂、排尘效果差等技术问题。本抛光机的吸尘罩,包括一内部为空腔的壳体,壳体上具有与其内腔相通的操作口,壳体上处于操作口的另一侧还具有与其内腔相通的排尘口,壳体内侧具有倾斜的导流板一,导流板一倾斜的两边沿与壳体两侧相连接,导流板一的最高处连接于排尘口下部,导流板一的最低处与壳体之间具有供粉尘掉入壳体内底部的落尘口。本实用新型具有排尘效果好,结构比较简单、成本较低等优点。
文档编号B24B29/00GK201227777SQ200820121639
公开日2009年4月29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18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18日
发明者陈美青 申请人:陈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