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磷除油粉及无磷除油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4010阅读:23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无磷除油粉及无磷除油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磷除油粉及无磷除油工艺。
背景技术
由于磷酸盐具有较好的螯合能力、助洗效果,其作为一种助洗剂与表面活性剂等 复配成清洗剂后,被广泛地应用于传统工业等领域。然而,由于此种清洗剂中含磷,当其作 为废水被排放出去后,会使得水体富营养化,造成藻类等水生植物大量繁殖,而植物体的有 氧呼吸将消耗掉水中大量的氧,使水生动物缺氧致死并产生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如江苏太 湖、安徽巢湖、云南滇池等多次爆发的蓝藻事件,以及全球性的海洋赤潮现象等),已严重影 响到人类的饮水安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研发无磷清洗剂,电镀行业前处理 无磷清洗剂的开发则始于九十年代末,然而,由于所采用的代磷助剂在助洗效果、螯合能 力、洗去性等综合性能上无法媲美磷酸盐助洗剂,所以至今仍没有可完全取代含磷酸盐除 油粉的电镀前处理产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磷除油粉及无磷除油工艺。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无磷除油粉,包括以下质量份的原料10 25份的氢氧化钠、20 30份的碳酸 钠、20 35份的无磷助洗剂、5 10份硫酸钠、1 5份柠檬酸钠、1 5份葡萄糖酸钠、 6 12份表面活性剂。无磷助洗剂为C2 8羧酸、含硅的C2 8羧酸改性物、马来酸/丙烯酸共聚物、 分子筛中的至少一种。表面活性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烷基二苯基氧化物二磺酸盐、 ClO 16脂肪醇乙氧基化合物、C12 15仲醇乙氧基化合物、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的无磷除油粉的无磷除油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将无磷除油粉与水配制成清洗液,加入到清洗槽中,清洗液的PH为12.5 13. 5 ;
2)将工件置于清洗液中浸泡清洗。无磷除油粉的浓度为45 55g/L。浸泡清洗时间为1 5min。清洗液的温度为50 70°C。工件的表面积与清洗液的体积比为110 130dm2 :1L。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无磷除油粉配制的无磷除油液不含磷,对环境友好,清洗 效果优于常规的前处理除油工艺,除油液的使用寿命更为持久,且产生的废水更易处理。
具体实施例方式一种无磷除油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将无磷除油粉配制成浓度为45 55g/L的清洗液,加入到清洗槽中,清
洗液的PH为12. 5 13. 5,调整清洗液的温度为50 70°C。2)将工件置于清洗液中浸泡清洗1 5min,工件表面积与清洗液的体 积比为 110 130dm2 :1L。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配方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无磷除油粉的组成如下表1 表1 无磷除油粉的组成
权利要求
1.一种无磷除油粉,包括以下质量份的原料10 25份的氢氧化钠、20 32份的碳 酸钠、20 35份的无磷助洗剂、5 10份硫酸钠、1 5份柠檬酸钠、1 5份葡萄糖酸钠、 6 12份表面活性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磷除油粉,其特征在于无磷助洗剂为C2 8羧酸盐、 含硅的C2 8羧酸盐改性物、马来酸/丙烯酸共聚物钠盐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磷除油粉,其特征在于表面活性剂为十二烷基硫酸 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烷基二苯基氧化物二磺酸盐、ClO 16脂肪醇乙氧基化合物、C12 15仲醇乙氧基化合物、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分子筛中的至少一种。
4.使用权利要求1 3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磷除油粉的无磷除油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将无磷除油粉与水配制成清洗液,加入到清洗槽中,调整清洗液的PH为12.5 13. 5 ;2)将工件置于清洗液中浸泡清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无磷除油工艺,其特征在于无磷除油粉的浓度为45 55g/L。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无磷除油工艺,其特征在于浸泡清洗时间为1 5min。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无磷除油工艺,其特征在于清洗液的温度为50 70 "C。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无磷除油工艺,其特征在于工件的表面积与清洗液的 体积比为110 130dm2 :1L。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磷除油粉,包括以下质量份的原料10~25份的氢氧化钠、20~32份的碳酸钠、20~35份的无磷助洗剂、5~10份硫酸钠、1~5份柠檬酸钠、1~5份葡萄糖酸钠、6~12份表面活性剂,使用无磷除油粉的无磷除油工艺,包括以下步骤将无磷除油粉与水配制成清洗液,加入到清洗槽中,清洗液的pH为12.5~13.5;将工件置于清洗液中浸泡清洗。本发明的无磷除油粉配制的无磷除油液不含磷,对环境友好,清洗效果优于常规的前处理除油工艺,除油液的使用寿命更为持久,且产生的废水更易处理。
文档编号C23G1/14GK102094205SQ20101060035
公开日2011年6月15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22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22日
发明者张晓明, 胡耀红, 赵国鹏 申请人:广州市二轻工业科学技术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