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工具的负压集尘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70159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动力工具的负压集尘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力工具的负压集尘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改良导流管 路的集尘结构。
背景技术
小型的动力工具(包含气动或电动)由于体积小、价钱与耗能较低而广受欢迎,并 且动力工具还包括了多种变化型态,如砂轮机、钻孔机、气动(电动)板手等多种型态。其 中,部分型态的动力工具由于用于执行钻孔或研磨,运作过程中产生大量粉尘散布在工作 场所内,对工作人员的健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业者为了改善粉尘散布的问题,改良了动力 工具的结构,该方面的改良可参阅中国台湾专利证书M349818号“研磨机结构改良”,其中 该研磨机壳体的一侧具有一握把,该握把设有一输入部(121)以及一输出部(122),该输入 部用于供应动力工具运作所需的电力或高压气体,而该输出部则可将研磨预设加工物表面 产生的粉尘、杂质和水气排出。依据该前案的说明书以及第五图可知,该输出部为一排气管 路,利用吸入气流而将粉尘等废料排出。由于可改善工作时粉尘四处飘散的问题,因此许多 动力工具都设有类似的结构特征,如中国台湾专利证书第M245007号、1260255号、公告第 493485号等专利。然而,在这些先前专利中,虽具有吸走粉尘的功能,但却具有共同的缺陷,以前段 提到的M349818号为例,在该前案的第五图中可见该排气管路是在研磨垫体(3)周围的罩 体上设一开口,该开口连接该输出部(122),也就是连接一排气管路,该排气管路再连接到 一吸气装置使得该输出部产生一吸力将罩体内的粉尘、杂质都吸入该输出部中。然而该开 口的形状与位置使得该开口前方的吸力较强,但是稍偏离该开口的方向吸力即明显地减 弱。并且由于该开口边缘与罩体相接之处具有超过70度的转折角度,使气体在弯角之处产 生很大的动力损失,造成开口两侧的吸力明显减弱。综合上述缺陷,这些前案在罩体内的吸 气气流强度极不均勻,使得部分粉尘未能吸入排气管路而散布于罩体外;或者大幅虚耗连 接该排气管路的吸气装置功率,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明显的造成能量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鉴于已知的吸尘结构具有效率不佳的缺陷,本案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的集尘 结构,该改良的集尘结构具有效率较佳的集尘管路,并且设有与该集尘管路相匹配的集尘 罩,使吸取粉尘的范围以及效率达到改善。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动力工具的负压集尘结构,该动力工具连接一应用工具于一集 尘罩围绕出的工作空间中运作,该集尘罩具有至少一导流开口通过一负压增强导管与一气 流管路相通,而其特征在于,该负压增强导管具有与该导流开口相通的一负压增强空间,且 该负压增强空间自该导流开口朝向该气流管路的方向具有渐缩的截面积以加强负压增强 导管自该集尘罩内收集粉尘的吸力。更进一步地,该负压增强空间的开口端缘可配合该集 尘罩的壁面内缘形状,让气流吸力涵盖的范围更大。[0006]由于该负压增强空间朝向该汇流空间具有渐缩的截面积,使得该吸力得以提升。 并由于气流吸力涵盖范围的扩大,使负压气流对该集尘罩内的吸力更加均勻,以改善集尘 罩内吸力强弱相差过大以及功率虚耗的问题。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解图(一)。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解图(二)。图3为该负压增强导管的剖面图(一)。图4为该负压增强导管的剖面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图2、图3与图4,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动力 工具的负压集尘结构,于图1、图2可见一动力工具1本体,该动力工具1 一端具有一输出 部11,该输出部11用于连接一应用工具,且令该应用工具于一集尘罩4围绕出的工作空间 中运作。其中该动力工具1可为气动或电动机构,工作人员可手持该动力工具1并控制该 动力工具1的输出部11是否运转为该技术领域具有一般常识者所熟知的技术,该动力工具 1的内部结构也非本实用新型所诉求的重点,因此该动力工具1的细部结构及运作在本实 用新型中不再赘述。该集尘罩4连接该动力工具1,该集尘罩4具有一壁面41围绕形成该 工作空间,并且该壁面41上具有至少一导流开口 42连接一负压增强导管3,并通过该负压 增强导管3与一气流管路2相通,该气流管路2则连接一负压来源。在此先行说明气流与 压力的关系,理论上,空气压力平衡时空气会停止流动,而该压力不平衡时将使空气流向压 力相对较低之处。因此若要收集集尘罩4内的空气与粉尘,必须提供一个低于集尘罩4的 压力来源,因此“负压”两字是用于表示该负压增强导管3具有相对低于集尘罩4的压力, 使集尘罩4内的空气朝向该负压增强导管3流动。该负压来源是为了要产生集中粉尘的气 流,通过机械运作的方式使气流流动,进而产生压力的变化,通过气流的方向而吸走位于该 工作空间内的粉尘,该负压来源的具体实施方式
为该技术领域具有一般知识者所熟知的, 故不再赘述。该负压增强导管3包含至少一适形开口 33、一连接部31以及一位于该适形开 口 33与连接部31之间的负压增强部32。该连接部31内具有一汇流空间311 (示于图3、 图4)连接该气流管路2,该汇流空间311的截面积小于该气流管路2的内截面积,该负压增 强部32的一端与该连接部31相接,且该负压增强部32内具有一负压增强空间321 (示于 图3、图4)与该汇流空间311 (示于图3、图4)相通,该适形开口 33位于该负压增强部32 的另一端并与该负压增强空间321相通。其中该负压增强空间321自该导流开口 42朝向 该气流管路2的方向具有渐缩的截面积以加强负压增强导管3自该集尘罩4内收集粉尘的 吸力。更具体地,该适形开口 33连接该集尘罩4的导流开口 42,且该导流开口 42的数量 对应该适形开口 33而彼此连结相通,使该负压增强导管3所导通的气流可吸走位于该集尘 罩4内的粉尘。因此,在该负压增强导管3内包含了以下气流路径的特征该汇流空间311 的截面积小于该气流管路2内截面积、该负压增强空间321自该适形开口 33朝该汇流空间 311的方向具有渐缩的截面积。由于该负压增强空间321具有渐缩的截面积,且该汇流空 间311的截面积小于该气流管路2内截面积,势必令通过该负压增强导管3的空气流速加
4快才能达到流量平衡,因而提高了气流的吸力。又,令该负压增强空间321末端的适形开口 33扩大,具有适配该集尘罩4的开口宽度,加大了有效提供吸力的范围,且降低了气流进入 适形开口 33的功率消耗。请同样参阅图1至图4,该负压增强导管3更具体的结构包含了至少一区隔体34 设于该负压增强空间321内,而将该负压增强空间321区分为多个气流通道,并且该负压增 强导管3具有多个适形开口 33与各气流通道相通。以图1至图4中所示的方式,优选的形 态为该负压增强空间321由一区隔体34区分为两气流通道而与两适形开口 33相通,形成 如Y字形并且末端为两个适形开口 33的Y形双吸尘导管。于图3所示的负压增强导管3 剖面中可见,该负压增强空间321的截面高度小于该汇流空间311。再于图4的另一剖面可 见,该负压增强空间321的截面宽度则自该适形开口 33朝该汇流空间311的方向平顺地逐 渐缩减。该适形开口 33宽度可涵盖的范围较大,达到了扩大吸尘范围,改善吸力不均勻的 现象的目的。再者,该适形开口 33的端缘可配合该壁面41内缘的形状而与该壁面41内缘 平顺相接,以图1至图4的优选方式为例,该壁面41内缘呈圆弧状围绕一研磨轮5,且该适 形开口 33具有匹配该壁面41内缘的圆弧状端缘。该负压增强空间321末端的截面宽度小 于或等于该壁面41内缘的宽度,若该负压增强空间321末端的截面宽度愈接近该集尘罩4 的内缘宽度,该适形开口 33端缘与该壁面41之间的弯折角则愈小,使气流更平顺地通过该 适形开口 33,可改善气动力(吸力)在该适形开口 33旁大幅下降的问题。通过上述的特征 达到吸力均勻化、吸力涵盖范围扩大、降低气体流动的动能损失。在上述的优点下,可使用 较小的功率来达到良好的吸尘效果,也可减少能量的浪费。上述的技术已可达到本实用新型改善吸尘效能的目的,而该动力工具或应用工具 的型态在该技术领域具通常知识者所能了解的范围,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 中。上述的集尘罩4不以环绕式的结构为限,该集尘罩4也可具有一开口或呈半圆形以利 应用工具(如研磨轮5等工具)运作。虽然本实用新型以优选实施例披露如上,然其并非 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而 所作之些许更动与润饰,皆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中,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 的权利要求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权利要求一种动力工具的负压集尘结构,所述动力工具(1)连接一应用工具,所述应用工具于一集尘罩(4)围绕出的工作空间中运作,所述集尘罩(4)具有至少一导流开口(42)并通过一负压增强导管(3)与一气流管路(2)相通,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增强导管(3)具有与所述导流开口(42)相通的一负压增强空间(321),且所述负压增强空间(321)自所述导流开口(42)朝向所述气流管路(2)的方向具有渐缩的截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工具的负压集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增强导管 (3)包含至少一适形开口(33)、一连接所述气流管路(2)的连接部(31)以及一位于所述适 形开口(33)与连接部(31)之间的负压增强部(32),其中所述导流开口(42)的数量对应所 述适形开口(33)而彼此连结相通,所述负压增强空间(321)位于所述负压增强部(32)内, 所述连接部(31)具有一截面积小于所述气流管路(2)内截面积的汇流空间(311),所述负 压增强部(32)的负压增强空间(321)与所述汇流空间(311)相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动力工具的负压集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增强空 间(321)内可设有至少一区隔体(34)而区分为多个气流通道,并且所述负压增强导管(3) 具有多个适形开口(33)与各气流通道相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动力工具的负压集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增强空 间(321)的截面高度小于所述汇流空间(311),所述负压增强空间(321)的截面宽度则自连 接所述集尘罩(4)的一端朝气流管路(2)的方向平顺地渐缩。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工具的负压集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尘罩(4)具有 一围绕所述工作空间的壁面(41),所述适形开口(33)的端缘配合所述壁面(41)内缘的形 状而与所述壁面(41)内缘平顺相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工具的负压集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尘罩(4)内缘 呈圆弧状围绕所述应用工具,且所述适形开口(33)具有匹配所述集尘罩(4)内缘的圆弧状 端缘。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力工具的负压集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增强空间 (321)末端的截面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壁面(41)内缘的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工具的负压集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应用工具为一 研磨轮(5)。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动力工具的负压集尘结构,该动力工具连接一应用工具于一集尘罩围绕出的工作空间中运作,该集尘罩具有至少一导流开口通过一负压增强导管与一气流管路相通,而其特征在于该负压增强导管具有与该导流开口相通的一负压增强空间,且该负压增强空间自该导流开口朝向该气流管路的方向具有渐缩的截面积以加强负压增强导管自该集尘罩内收集粉尘的吸力。更进一步地,该负压增强空间的开口端缘可配合该集尘罩的壁面内缘形状,让气流吸力涵盖的范围更大。
文档编号B24B55/12GK201677235SQ201020159578
公开日2010年12月22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2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2日
发明者陈邦和 申请人:鼎朋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