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镀锌机组镀后上行段多段复合冷却方法

文档序号:3344689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热镀锌机组镀后上行段多段复合冷却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带钢连续退火热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热镀锌机组镀后上行段多段复合冷却方法
背景技术
如图I所示,带钢连续热镀锌机组退火后的带钢I经过炉鼻子2沉浸到锌锅3内进行热镀锌,带钢I经沉没辊4转向后向上运行,先经气刀5喷吹控制镀层厚度和均匀性,然后经镀后上行冷却段6进行冷却,再经1#顶辊7和2#顶辊8转向后向下运行,经镀后下行冷却段9再次冷却,最后进入最终水冷槽10进行水冷。对于传统的热镀锌机组,镀后上行冷却段有多种冷却形式。一种形式如图2所示,镀后上行冷却段6都采用固定喷气冷却段61进行冷却。另一种形式,如图3所示,镀后上行冷却段采用固定气雾冷却段62+固定喷气冷却段61进行冷却。美国专利US2001/0000377A1,采用固定气雾冷却段62+固定气雾冷却段62的方式进行冷却,如图4所示,不同的是这两段固定气雾冷却的冷却能力不同。上述各种冷却技术存在的不足如下对于上述各种冷却形式,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这些冷却都采用固定冷却装置进行冷却,且这些冷却基本位于热镀锌机组气刀上方10米以上的高空(锌锅上方设置行车,用于沉没辊4、气刀5等锌锅设备的吊装,占用了此段空间),在热镀锌机组气刀上方10米范围内无任何附加冷却装置,此范围内的镀后带钢I只能进行自然空冷,冷却速度比较慢。而对于热镀锌双相钢等相变强化钢,希望带钢I经过气刀5控制镀层厚度和均匀性后马上进行快冷,这样可以提高马氏体含量,从而提高热镀锌双相钢的强度。特别是对于图2所示的热镀锌机组,其镀后上行冷却段都采用喷气冷却,镀后带钢的冷却速度相对最低,这种热镀锌机组为了生产高强度级别的热镀锌双相钢等相变强化钢,不得不在热镀锌基板中添加大量的合金元素,不仅增加制造成本,而且浪费大量的合金元素资源。更不利的是,由于镀后带钢的冷却速度低,机组生产厚规格带钢时,带钢I到达1#顶辊7处还处于较高的温度(通常200°C甚至250°C以上),很容易产生顶辊擦伤等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镀锌机组镀后上行冷却段多段复合冷却方法,该冷却方法不仅可以实现镀后带钢经气刀控制镀层厚度和均匀性后马上进行快冷,而且可以将带钢到达1#顶辊处至少冷却到150°C以下,从而有利于在添加少量合金元素的情况下生产出更高强度级别的热镀锌双相钢等相变强化钢,而且可以基本消除顶辊擦伤等缺陷。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热镀锌机组镀后上行冷却段多段复合冷却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热镀锌机组镀后上行冷却段至少采用三个冷却段,且这三个冷却段中,至少有一个冷却段采用气雾冷却,同时其中至少有一个冷却段为可移动的冷却段。
进ー步,所述的可移动的冷却段位于热镀锌机组气刀上方10米范围内。优选地,用于可移动的冷却段的冷却装置可以横向移动,当需要时(例如需使用行车吊装沉没辊、气刀等锌锅设备),该冷却装置可以移动到离线位置。优选地,所述的可移动的冷却段采用喷气冷却方式进行冷却,更优选地,该可移动的冷却段采用气雾冷却方式进行冷却。本发明的有益效果1、明显降低了顶辊顶辊温度。与传统镀后上行冷却段的冷却方法对比可见表I。表I不同冷却方法顶辊处带钢温度对比
权利要求
1.一种热镀锌机组镀后上行冷却段多段复合冷却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热镀锌机组镀后上行冷却段至少采用三个冷却段,且这三个冷却段中至少有一个冷却段采用气雾冷却,同时其中至少有一个冷却段为可移动的冷却段。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热镀锌机组镀后上行冷却段多段复合冷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移动的冷却段位于热镀锌机组气刀上方10米范围内。
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热镀锌机组镀后上行冷却段多段复合冷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移动的冷却段采用气雾冷却方式进行冷却。
4.如权利要求I或所述的热镀锌机组镀后上行冷却段多段复 合冷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移动的冷却段采用喷气冷却方式进行冷却。
5.如权利要求I或2或4所述的热镀锌机组镀后上行冷却段多段复合冷却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所述的可移动的冷却段的冷却装置采用横向移动方式,可移动到离线位置。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镀锌机组镀后上行冷却段多段复合冷却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所述的可移动的冷却段的冷却装置采用横向移动方式,可移动到离线位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镀锌机组镀后上行冷却段多段复合冷却方法,在热镀锌机组镀后上行冷却段至少采用三个冷却段,且这三个冷却段中,至少有一个冷却段采用气雾冷却,同时其中至少有一个冷却段为可移动的冷却段。本发明冷却方法不仅可以实现镀后带钢经气刀控制镀层厚度和均匀性后马上进行快冷,而且可以将带钢到达1#顶辊处至少冷却到150℃以下,从而有利于在添加少量合金元素的情况下生产出更高强度级别的热镀锌双相钢等相变强化钢,而且可以基本消除顶辊擦伤等缺陷。
文档编号C23C2/26GK102618812SQ20111003094
公开日2012年8月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28日
发明者刘华飞, 张理扬, 李俊 申请人: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