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热处理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井式炉料架。
背景技术:
电加热强对流气体保护井式炉是近年来我国引进、开发并逐步推广使用的一种高效、环保型退火炉,适用于带材、线材和丝材的退火处理。由于其引进和使用的历史并不长,因而许多配套设施和必要器具的发展显得滞后,如井式炉料架。传统的料架在使用中存在以下主要不足:(1)制作材质多为铸钢,由铸钢焊接而成,钢板焊接件结构稳定性差,其热疲劳的耐受性较差,由于反复入炉易因变形或开焊而报废;(2)结构通透性差,在炉内耗热量较多,影响退火时的升温速度和炉内气氛热对流均匀;(3)传统料架自身表面质量差,多有毛刺、焊疤、突起等缺陷,容易在放料、卸料过程中造成产品表面损伤;(4)传统料架设计思路以盘条多层码堆出发,料架纵向尺寸较高,容易造成处在最低层盘条被压实形成死弯,既不利于退火质量的一致性,也加大了钢丝的损耗,同时,造成装出炉操作很不方便,需要的空间高度很大。
如何更合理地设计使用井式炉料架,现有技术中已有相关专利公开,例如中国专利申请号:2014203547434,申请日:2014年6月30日,发明创造名称为:一种井式炉料架,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井式炉料架,主要包括多个料盘及架柱,架柱的底部设置有限位螺母,架柱的顶端设置有吊环,吊环与架柱螺纹连接,多个料盘均为圆盘形且直径相同,多个料盘中心处开有通孔并套接在架柱上,料盘与架柱间隙配合,相邻两料盘之间均设置有限位套筒,限位套筒套接在架柱上,其外径大于料盘中心处的通孔直径,各个料盘上均设置有多个均匀分布的蜂窝孔。该申请案在一根架柱上同时设置多个料盘,通过限位套限制料盘上下串动,单次投入量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但该申请案中多个料盘压力仅靠架柱承担,对架柱材料强度要求较高,且搭接多个料盘进行放料时容易造成产品压伤;该申请案中各个料盘之间依靠插接光轴来限制料盘的转动,需要另行加工出单独的光轴,提高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1.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井式炉料架大批量放料时需要搭接多层,容易造成产品压伤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井式炉料架,可以避免产品产生大量堆积造成的压伤且结构简单,生产成本较低。
2.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井式炉料架,包括底层料架、中层料架和上层料架,所述底层料架包括底层底板和料架支架,底层底板为圆盘形,料架支架设置于底层底板中心位置,底层底板上设置有底层支撑板,所述底层支撑板以料架支架为中心环绕一周,所述料架支架顶端开设有起吊孔;
所述中层料架包括中层底板、中层侧壁和中层套管,中层底板为圆盘形,中层侧壁围绕设置在中层底板周边,中层套管设置于中层底板中心位置,上述料架支架从中层套管中穿过,使得中层底板置于上述底层支撑板上;中层底板上设置有中层支撑板,所述中层支撑板以中层套管为中心环绕一周;所述中层侧壁顶端沿某一直径方向的两侧设置有定位柱,中层侧壁的底端沿同一直径方向的两侧设置有限位孔,在中层侧壁的外侧面沿同一直径方向的两侧设置有挂耳;
所述上层料架为中空的环状结构,包括下侧壁和上侧壁,上侧壁嵌套在下侧壁中,上侧壁和下侧壁上沿直径方向的两侧均设置有调节孔,通过螺钉依次穿入下侧壁和上侧壁上的调节孔将上侧壁固定住;下侧壁底端沿直径方向的两侧也设置有限位孔;
所述上层料架底端的限位孔与中层料架顶端的定位柱相配合,使得上层料架安装于中层料架之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料架支架的下端环绕设置有一圈支架加强筋。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底层底板上设置有三块底层支撑板,三块底层支撑板形成同心圆结构,相邻两块底层支撑板之间均匀分布有贯穿底层底板的透气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底层底板底面上设置有沿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的加强筋。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中层底板设置有三块中层支撑板,三块中层支撑板形成同心圆结构,相邻两块中层支撑板之间均匀分布有贯穿中层底板的透气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中层套管的外侧面上环绕设置有一圈加强筋。
3.有益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底层料架包括底层底板和料架支架,底层底板上设置有三块底层支撑板,以料架支架为中心环绕形成同心圆结构,底层底板底面上设置有沿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的加强筋,料架支架的下端环绕设置有一圈支架加强筋,这些设计都加强了底层料架的结构强度,满足了整个井式炉料架的强度要求。
(2)本实用新型的中层料架包括中层底板、中层侧壁和中层套管,中层底板设置有三块中层支撑板,三块中层支撑板形成同心圆结构,相邻两块中层支撑板之间均匀分布有贯穿中层底板的透气孔,该透气孔的设计可以在退火过程中保证料架内部与空气的流通,使退火效果更好。
(3)本实用新型的上层料架包括下侧壁和上侧壁,上侧壁嵌套在下侧壁中,且可调节整个上层料架的高度,上侧壁和下侧壁上沿直径方向的两侧均设置有调节孔,通过螺钉依次穿入下侧壁和上侧壁上的调节孔将上侧壁固定住,下侧壁和上侧壁上沿纵向设置有多个调节孔,通过螺钉紧固在不同位置的调节孔上来调节整个上层料架的高度,充分适应井式炉的高度要求。
(4)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原理简单,便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底层料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中层料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上层料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示意图中的标号说明:1、底层料架;2、中层料架;3、上层料架;101、底层底板; 102、底层支撑板;103、料架支架; 104、支架加强筋;105、起吊孔;106、透气孔; 201、中层底板;202、中层侧壁;203、中层支撑板; 204、中层套管;205、限位孔;206、挂耳;207、定位柱; 301、下侧壁;302、上侧壁。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实施例1
结合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井式炉料架,包括底层料架1、中层料架2和上层料架3,底层料架1包括底层底板101和料架支架103,底层底板101为圆盘形,料架支架103设置于底层底板101中心位置,底层底板101上设置有底层支撑板102,底层支撑板102以料架支架103为中心环绕一周,可以设置有多块底层支撑板102,具体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有三块底层支撑板102,且三块底层支撑板102形成同心圆结构,相邻两块底层支撑板102之间均匀分布有贯穿底层底板101的透气孔106,底层底板101底面上还设置有沿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的加强筋,加强整个底层料架1的结构强度;料架支架103顶端开设有起吊孔105,用于将整个井式炉料架吊起放入井式炉中,料架支架103上端还设置有限位标记,整个井式炉料架中放置的铜线高度不得超过该限位标记;同样地,为了加强料架支架103的强度,料架支架103的下端也环绕设置有一圈支架加强筋104。
中层料架2包括中层底板201、中层侧壁202和中层套管204,中层底板201也为圆盘形,中层侧壁202围绕设置在中层底板201周边,中层套管204设置于中层底板201中心位置,中层套管204的外侧面上环绕设置有一圈加强筋;料架支架103从中层套管204中穿过,使得中层底板201置于底层支撑板102上。中层底板201上也设置有多块中层支撑板203,中层支撑板203以中层套管204为中心环绕一周;具体在本实施例中,中层支撑板203有三块且形成同心圆结构,相邻两块中层支撑板203之间均匀分布有贯穿中层底板201的透气孔106。中层支撑板203的设置不仅加强料架强度,还在中层底板201上形成了错落有致的分隔空间,在放置待退火的铜线产品时,铜线可以放置在不同空间内,避免了大量铜线堆压在一起造成的产品压伤、损坏等;设置的透气孔106可以在产品退火过程中保持与空气的流通状态,保证结构通透性,不影响退火时的升温速度,使得炉内气氛热对流均匀,有利于优化退火效果。中层侧壁202顶端沿某一直径方向的两侧设置有定位柱207,中层侧壁202的底端沿同一直径方向的两侧设置有限位孔205,在中层侧壁202的外侧面沿同一直径方向的两侧设置有挂耳206,方便中层料架2的取放。
上层料架3为中空的环状结构,包括下侧壁301和上侧壁302,上侧壁302嵌套在下侧壁301中,上侧壁302和下侧壁301上沿直径方向的两侧均设置有调节孔,通过螺钉依次穿入下侧壁301和上侧壁302上的调节孔将上侧壁302固定住;上侧壁302和下侧壁301上沿纵向设置有多个调节孔,通过螺钉紧固在不同位置的调节孔上来调节整个上层料架3的高度,充分适应井式炉的高度要求;下侧壁301底端沿直径方向的两侧也设置有限位孔205;下侧壁301底端的限位孔205与中层料架2顶端的定位柱207相配合,使得上层料架3安装于中层料架2之上,上侧壁302的外侧面沿某一直径方向的两侧也设置有挂耳206,方便上层料架3的取放。
本实施例的一种井式炉料架在使用时,可根据生产需要在底层料架1上安装多个中层料架2,将待退火的产品放入中层料架2中,相邻中层料架2之间通过限位孔205与定位柱207的配合进行限位,避免产生晃动错位等,最上层再放置上层料架3,并可通过调节上层料架3的高度适应井式炉的高度规格,产品放置完成即可将整个井式炉料架放入井式炉中进行退火。
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