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丝印底座抛光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37417阅读:33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丝印底座抛光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玻璃生产技术的发展,玻璃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玻璃产品的丝印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毛丝、杂质、硬物压伤、轻微划伤等情况需要进行返工处理导致丝印良率低下,现有技术的抛光设备都是大型设备,不仅购置成本高,使用维护成本也比较高,不适合一些小型工厂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丝印底座抛光设备。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丝印底座抛光设备,包括底板、底座、固定座、导向棒、角磨机、框架、固定套、挡板和气缸,所述底座固定在底板上,所述固定座有两个,所述导向棒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固定座固定在底板上,所述框架设置在导向棒上且框架的下部通过直线轴承与导向棒滑动连接,所述角磨机的头部位于底座的正上方,所述角磨机的中部通过固定套固定在框架内,所述气缸竖向朝下固定在框架上,所述气缸的气杆伸入框架内,所述挡板垂直固定在气缸的气杆顶部,所述挡板与固定套连接,所述气缸驱动固定套上下移动。

作为优选,为了使得角磨机工作状态更加稳定,方便拆装,所述固定套为筒状,所述固定套套设在角磨机上,所述固定套包括两个截面为半圆形的固定单元,两个固定单元通过螺钉固定。

作为优选,为了减小摩擦,方便操作,所述导向棒为镀铬导向棒。

作为优选,为了实现微调,所述气缸一侧设有导杆,所述导杆上设有螺母,所述导杆竖向设置在框架上,所述导杆与气缸的气杆平行,所述导杆的下端与挡板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为了方便调节和固定,所述底座的两端设有锁紧螺丝。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丝印底座抛光设备能够通过手持角磨机,靠手的力量推动角磨机在导向棒上来回移动,对固定在底座上的治具实现削掉治具尖角、毛丝、表面抛光的处理效果;通过导杆和螺母的配合实现微调提高精度;固定套通过分体式设计,不仅能够有效除震、平衡,还方便拆装维护。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丝印底座抛光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板,2.导向棒,3.冶具,4.角磨机,5.框架,6.螺母,7.导杆,8.气缸,9.挡板,10.固定套,11.固定座,12.锁紧螺丝,13.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所示,一种丝印底座抛光设备,包括底板1、底座13、固定座11、导向棒2、角磨机4、框架5、固定套10、挡板9和气缸8,所述底座13固定在底板1上,所述固定座11有两个,所述导向棒2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固定座11固定在底板1上,所述框架5设置在导向棒2上且框架5的下部通过直线轴承与导向棒2滑动连接,所述角磨机4的头部位于底座13的正上方,所述角磨机4的中部通过固定套10固定在框架5内,所述气缸8竖向朝下固定在框架5上,所述气缸8的气杆伸入框架5内,所述挡板9垂直固定在气缸8的气杆顶部,所述挡板9与固定套10连接,所述气缸8驱动固定套10上下移动。

作为优选,为了使得角磨机4工作状态更加稳定,方便拆装,所述固定套10为筒状,所述固定套10套设在角磨机4上,所述固定套10包括两个截面为半圆形的固定单元,两个固定单元通过螺钉固定。

作为优选,为了减小摩擦,方便操作,所述导向棒2为镀铬导向棒2。

作为优选,为了实现微调,所述气缸8一侧设有导杆7,所述导杆7上设有螺母6,所述导杆7竖向设置在框架5上,所述导杆7与气缸8的气杆平行,所述导杆7的下端与挡板9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为了方便调节和固定,所述底座13的两端设有锁紧螺丝12。

角磨机4作为动力抛光头装有地毯抛光轮对治具3进行抛光,冶具3通过锁紧螺丝12固定在底座13上,气缸8下降,使得挡板9下降,从而使得角磨机4下降,进而角磨机的抛光片轻轻压住治具3微调,用手拨动角磨机4地毯抛光片转动2圈;底座13进行校正水平、垂直面使治具3在0.02C内,才能抛光效果一致不会出现高低不平影响效果;镀铬导向棒2作为横向直线运动导向,直线轴承在上滑动;启动700W可调试角磨机转速在3000转/min、用手抓住角磨机4的尾部拉着来回运动达到抛光效果;抛光时间10秒左右,气缸8上升角磨机4停止转动,然后左手压住治具3右手拧开锁紧螺丝12松开左手把治具3取出来即完成一个丝印底座抛光周期。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丝印底座抛光设备能够通过手持角磨机4,靠手的力量推动角磨机4在导向棒2上来回移动,对固定在底座13上的治具3实现削掉治具尖角、毛丝、表面抛光的处理效果;通过导杆7和螺母6的配合实现微调提高精度;固定套10通过分体式设计,不仅能够有效除震、平衡,还方便拆装维护。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