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铁路货车侧架的铸造分芯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69383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铁路货车侧架的铸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铁路货车侧架的铸造分芯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铁路运输装备的飞速发展,铁路货车铸造件的质量在不断提升,型号在不断变化,这也要求铸造生产技术、生产模式、生产效率符合市场的需要,目前市场规模化生产需求明显不足,基本为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格局,因此,对企业的生产组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保证铸件的质量和生产进度,同时又要符合企业效益,这就要求生产企业不断挖掘生产潜力,优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技术。

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需求,要求投入低、质量好、见效快。对于货车转向架上关键部件摇枕侧架则需要采用分体芯结构进行生产,采用分体芯虽然投入少,生产准备时间短,但制芯、下芯工作量大、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质量稳定性差,因此分芯工艺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和效率,对分芯工艺必须进行合理的设计、优化及创新,提高砂芯的整体性和配合精度,促进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升。

目前,侧架铸造生产中内腔砂芯分段较多,砂芯数量多,整体性差,组芯精度低,接缝多,造成铸件内腔壁厚尺寸不一致,披缝多,内腔质量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铁路货车侧架的铸造分芯工艺,其解决了传统侧架铸造分芯工艺中分芯数量过多的问题,提高侧架内腔的整体性,减少拼接披缝,提高内腔质量,实现侧架内腔质量的整体一致性。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铁路货车侧架的铸造分芯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将侧架平放在砂芯盒内,按照侧架的内部方框设计中央方框芯;

然后,设计中部框体芯,将中部框体芯套在中央方框芯上,并将中部框体芯固定住;

最后,在中部框体芯的两端设计三角弯头芯,所述三角弯头芯与中部框体芯拼接在一起。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中部框体芯由上横梁芯、肚子芯和部分大三角芯一体成型。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中部框体芯与中央方框芯配合间隙设定为0.5mm。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三角弯头芯与中部框体芯拼接时共用芯座,并且三角弯头芯与中部框体芯之间形成有偏离角度。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三角弯头芯由部分大三角芯与弯头芯一体成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分芯工艺设计合理,实现了侧架内腔砂芯的整体化,提高了下芯精度高和效率,能够起到稳定产品质量,提高产品运行安全可靠性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分芯工艺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侧架,2-中央方框芯,3-中部框体芯,4-三角弯头芯,5-芯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如图1所示,一种铁路货车侧架1的铸造分芯工艺,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将侧架1平放在砂芯盒内,按照侧架1的内部方框设计中央方框芯2;然后,设计中部框体芯3,将中部框体芯3套在中央方框芯2上,并将中部框体芯3固定住;最后,在中部框体芯3的两端设计三角弯头芯4,所述三角弯头芯4与中部框体芯3拼接在一起。保证了下芯尺寸的精度的稳定性,避免了不必要的辅助支撑,一次性精准落到位,减少了下芯次数与调整工作量,提高了生产效率。

优选的,所述中部框体芯3由上横梁芯、肚子芯和部分大三角芯一体成型。使侧架1内腔中部由一个整体砂芯形成,减少了砂芯数量,避免了砂芯拼接披缝、错芯的可能,保证内腔的尺寸精度,提高了内腔质量。

优选的,所述中部框体芯3与中央方框芯2配合间隙设定为0.5mm,这样保证了下芯精度。

优选的,所述三角弯头芯4与中部框体芯3拼接时共用芯座5,并且三角弯头芯4与中部框体芯3之间形成有偏离角度。相互间起到很好的卡位限制作用,降低移动错位,提高拼接质量,同时又避免了三角弯头芯4尖角砂、强度低的问题。

优选的,所述三角弯头芯4由部分大三角芯与弯头芯一体成型。下芯后两端弯头芯支撑,支撑结构更加合理、稳定,砂芯更加平衡,提高了下芯的准确性,保证了尺寸精度。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铁路货车侧架的铸造分芯工艺,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将侧架平放在砂芯盒内,按照侧架的内部方框设计中央方框芯;然后,设计中部框体芯,将中部框体芯套在中央方框芯上,并将中部框体芯固定住;最后,在中部框体芯的两端设计三角弯头芯,所述三角弯头芯与中部框体芯拼接在一起。本发明提供的分芯工艺设计合理,实现了侧架内腔砂芯的整体化,提高了下芯精度高和效率,能够起到稳定产品质量,提高产品运行安全可靠性的作用。

技术研发人员:陈祖华;宋仲明;何氢玲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车长江铜陵车辆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11.01
技术公布日:2018.05.0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