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孔超薄壁轴承套圈磨削的过渡制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79174阅读:651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孔超薄壁轴承套圈磨削的过渡制品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大孔超薄壁轴承套圈磨削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应用于磨削加工过程中保持轴承套圈强度,以降低轴承加工中产生的零件变形的过渡制品结构。



背景技术:

轴承外形尺寸代号中有一项为直径系列,该代号决定轴承内壁的“厚薄”,直径系列7、8、9、0、1、2、3、4,由薄至厚。以孔径Φ20mm的轴承为例,直径系列为7时,外径为Φ27mm;直径系列为8时,外径为Φ32mm……直至直径系列为4时,外径为Φ72mm。同样的孔径,轴承外径越大,其套圈壁厚越薄,套圈越薄,抗变形能力越差加工越困难。

目前,对微小型轴承套圈零件内、外圆,内、外滚道均采用砂轮径向进给的磨削方式进行加工,砂轮在套圈磨加工过程中均会对套圈产生一个径向力F,该力是由砂轮磨削进给时对工件产生的作用力,该力的大小取决于砂轮的进给速度及砂轮的切削情况。F是导致套圈变形的主要原因,磨削过程中,F始终存在,调整工艺参数可改变F的大小,但无法规避其出现。F过大,会使套圈圆度值、形状等参数难以控制,而这些参数是判定轴承精度的主要依据。同时,在加工过程中,机床对零件产生一定的装夹、支撑作用力,该力也会对零件造成变形。

部分军用特殊型号轴承,由于其安装尺寸有限,其轴承“厚度”远小于国家规定的直径系列7,且轴承具有高精度要求,孔径也相对较大,这类轴承被称为高精密大孔超薄壁轴承。在加工该类轴承时,通过工艺参数调整将F值修正至最优后,仍难以避免其产生加工变形,装夹、支撑力的变形也难以规避,这些变形量对轴承精度造成巨大的破坏,使产品难以达到高精度、长寿命等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改进的大孔超薄壁轴承套圈磨削的过渡制品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大孔超薄壁轴承套圈磨削的过渡制品结构,包括电磁夹具,所述的电磁夹具上通过电磁吸附固定有微小型轴承套圈零件装置,所述的微小型轴承套圈零件装置的一端还通过支撑件支撑,所述的微小型轴承套圈零件装置包括需求零件和与所述需求零件连接的工艺柄,所述的电磁夹具和支撑件的固定作用力均直接作用在所述工艺柄上;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工艺柄包括与所述要求零件连接的切除部和凸部,切除部使得套圈过渡品在切除基线处被切除的量少、加工方便,凸部使得套圈过渡品刚性提高,在加工过程中需求零件不易变形;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凸部的底面与所述电磁夹具电磁吸附固定,所述的凸部的侧面与所述支撑件支撑固定;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工艺柄与所述需求零件的连接处表面设置有切除基线,方便加工工序完成后的零件进行工艺柄切除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大孔超薄壁轴承套圈磨削的过渡制品结构克服了大孔超薄壁轴承套圈易产生加工变形的工艺难点,该过渡制品为轴承套圈添加工艺柄来提高套圈的抗变形能力,同时,机床的装夹、支撑均作用在工艺柄上,待易产生变形的相关工序完成后切除工艺柄。这样在不改变零件最终尺寸、结构的情况下,在生产过程中提高了零件的抗变形能力,大大降低了加工难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加工过程示意图。

图中:1.电磁夹具,2.支撑件,3.需求零件,4.工艺柄,5.切除基线,6.切除部,7.凸部,8.磨削砂轮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2所示的本实用新型一种大孔超薄壁轴承套圈磨削的过渡制品结构的实施例,包括电磁夹具1,所述的电磁夹具1上通过电磁吸附固定有微小型轴承套圈零件装置,所述的微小型轴承套圈零件装置的一端还通过支撑件2支撑,所述的微小型轴承套圈零件装置包括需求零件3和与所述需求零件3连接的工艺柄4,所述的需求零件上设置有磨削砂轮装置8,所述的电磁夹具1和支撑件2的固定作用力均直接作用在所述工艺柄4上,所述的工艺柄4包括与所述需求零件3连接的切除部6和凸部7,切除部6使得套圈过渡品在切除基线5处被切除的量少、加工方便,凸部7使得套圈过渡品刚性提高,在加工过程中需求零件不易变形,所述的凸部7的底面与所述电磁夹具1电磁吸附固定,所述的凸部7的侧面与所述支撑件2支撑固定,所述的工艺柄4与所述需求零件3的连接处表面设置有切除基线5,方便加工工序完成后的零件进行工艺柄4切除操作。

以大孔超薄壁轴承7/19KX外圈为例,成品外圈外径为Φ22.6mm,孔径为Φ21.55mm,套圈单边厚度仅0.525mm,在加工过程中极易变形。采用一般套圈磨削工艺时,套圈圆度、形状不受控制,无法加工;用含有外径为Φ24mm、宽为1.5mm工艺柄的过渡制品后,加工后的外圈圆度可以控制在1μm以内,极大程度地提高了轴承的精度。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