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色金属材料熔铸加工技术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57017发布日期:2018-08-24 20:47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机械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有色金属材料熔铸加工技术设备。



背景技术:

在很多金属加工厂里,加工提取出金属后都需要将金属加工成金属锭以方便运输出售,现如今很多金属锭的制造方式都是通过模具浇筑,而这个过程则需要熟练工进行操作,但是在加工过程中不仅加工条件较差,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而且加工效率较低,因此设计一种能够自动的对金属进行加工制锭的一种有色金属材料熔铸加工技术设备实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有色金属材料熔铸加工技术设备,其能够解决上述现在技术中的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的一种有色金属材料熔铸加工技术设备,包括第一装置主体、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内的成型装置、设置于所述成型装置下端的冷却装置、设置于所述成型装置内的顶出装置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上端的熔融装置,所述成型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内的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的上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空腔内设置有可左右滑动的第一滑块,所述第一空腔内通过连接架固定连接第一液压缸,所述第一空腔的右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三空腔,所述第二空腔右侧内壁的下端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二空腔与所述第三空腔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块右侧端面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一滑槽内的第二滑块,所述第三空腔的上侧内壁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二空腔相连通的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内设置有可左右滑动且左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滑块的右侧端面上的第三滑块,所述第一空腔的下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三滑槽,所述第三空腔下侧内壁的左端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三空腔与所述第三滑槽的第四滑槽,所述第三滑槽内设置有可左右滑动的第四滑块,所述第四滑块上端面的左端固定连接有通过所述第三滑槽延伸入所述第三空腔内的第五滑块,所述第三空腔内设置有可左右滑动的第六滑块,所述第六滑块的左侧端面与所述第一液压缸的右端之间配合连接有第一液压内柱,所述第二滑块的右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六滑块的左侧端面上,所述第六滑块的下侧内壁内设置有开口向上的第七空腔,所述第七空腔的下侧内壁内上下贯穿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七空腔的下侧内壁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通孔相连通且开口向左的第一滑腔,所述第一滑腔内设置有可左右滑动且左端与所述第五滑块固定配合连接的第七滑块,所述第七滑块内上下贯穿设置有在初始状态时与所述第一通孔错位设置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七滑块的右端面上固定连接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右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滑腔的右侧内壁上,所述第一装置主体的下侧端面上固定连接有第二装置主体,所述第二装置主体内设置有第八空腔,所述第八空腔的上侧内壁内设置有连通所述第八空腔与所述第三空腔的第三通孔,所述第八空腔的左侧内壁内固定设置有第二液压缸,所述第八空腔内设可左右滑动的第八滑块,所述第八滑块的左侧端面与所述第二液压缸之间配合连接有第二液压内柱,所述第八空腔内且位于所述第八滑块右侧设置有可左右滑动的第九滑块,所述第九滑块的右侧端面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右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八空腔的右侧内壁上,所述第九滑块右侧端面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与所述第八空腔下侧内壁滑动配合连接的第十滑块,所述第八空腔下侧内壁的左端固定设置有卡位装置。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熔融装置包括通过连接柱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上侧端面上的第三装置主体,所述第三装置主体内设置有第一开腔,所述第一开腔的上侧内壁内贯穿设置有进料口,在初始状态时所述进料口处密封设置有密封盖,所述第一开腔的下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二开腔,所述第二开腔内绕设有加热电阻丝,所述第一开腔的右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三开腔,所述第一开腔与所述第三开腔的连接处设置有斜面结构,所述第三开腔的后侧内壁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内设置有加热电阻丝,所述第三开腔的下侧内壁内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三开腔与所述第三空腔且与所述第二滑槽相连通的第四通孔。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冷却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第八空腔下侧内壁内的第一冷却腔,所述第二装置主体的左侧且位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的下侧端面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二固定块内设置有第二冷却腔,所述第二冷却腔右侧端面的下端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二冷却腔与所述第一冷却腔的第一水管,所述第一水管上固定设置有抽水装置,所述第二冷却腔左侧内壁的上端固定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二冷却腔与所述第一冷却腔另一端的第二水管。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顶出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第八空腔右端的上侧端面内且开口向下的第四开腔,所述第四开腔的上侧内壁内固定设置有第一电机,所述第四开腔的左右两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五开腔,所述第四开腔内设置有可上下滑动的第一滑动块,所述第一电机的下端动力配合连接有与所述第一滑动块螺纹配合连接的第一螺纹杆,所述第一滑动块左右两侧端面的上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五开腔内的第二滑动块,所述第二滑动块的下侧端面上固定连接有隔热块,所述隔热块正下方的所述第八空腔的下侧内壁内贯穿设置有第五通孔。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卡位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第八空腔右端的下侧内壁内且开口向上的第六开腔,所述第六开腔内设置有可上下滑动的第三滑动块,所述第九滑块的下侧端面上设置有开口向下且与所述第三滑动块相配合的第一凹槽,所述第六开腔的左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七开腔,所述第三滑动块的左侧端面上固定设置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七开腔内的第四滑动块,所述第四滑动块的下侧端面上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的下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七开腔的下侧内壁上,所述第六开腔的右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八开腔,所述第三滑动块的右侧端面上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第八开腔内的第五滑动块,所述第八开腔的右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九开腔,所述第八开腔的上侧内壁内固定设置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下侧且位于所述第八开腔内设置有可上下滑动的第六滑动块,所述第二电机的下端内动力配合连接有与所述第六滑动块螺纹配合连接的第二螺纹杆,所述第六滑动块的右侧端面上固定设置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九开腔内的第七滑动块。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三空腔靠近右侧内壁的上侧内壁上设置有开口向下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上侧内壁上固定设置有天然气加热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本装置进行有色金属加工时,工作人员通过进料口向第一开腔内加入铸锭原料,此时加热电阻丝通电将原料锭加热至融化状态,此时第一液压缸启动,进而通过第一液压内柱带动第六滑块在第三空腔内向左移动,进而带动第三空腔移动至第四通孔的正下方,同时第六滑块通过第七滑块带动第四滑块向左移动,当第四滑块左侧端面与第三滑槽左侧内壁相抵接时,第四滑块通过第五滑块带动第七滑块克服的弹力作用,进而带动第二通孔与第一通孔左右错开,进而将第一通孔隔断,此时第三滑块被带动在第二滑槽内向左移动,并打开第四通孔,此时融化状态的铝液通过第四通孔流入到第七空腔内,当第七空腔内铝液达到一定量时,第一液压缸启动,进而通过第一液压内柱带动第六滑块回复到初始状态,此时第四通孔再次被隔断,此时第七空腔内的铝液通过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及第三通孔流入到第八空腔内,在此过程中,天然气加热头喷射出火焰对第七空腔内的铝液进行再次加热以预防凝固,此时抽水装置启动,进而通过第一水管,第一冷却腔及第二水管循环通水,进而对第八空腔内的铝液进行降温,当第八空腔内的铝液凝固时,第二液压缸启动,进而通过第二液压内柱带动第八滑块向右移动,进而推动铝锭及第九滑块克服第二弹簧的弹力作用向右移动,当第一凹槽移动至与第六开腔相连通位置时,第四滑动块受到第三弹簧的弹力作用向上移动,进而带动第三滑动块卡入第一凹槽内,此时第九滑块停止移动,并在此时第八滑块回复到初始状态,此时第一电机启动,进而通过第一螺纹杆带动第一滑动块向下移动进而将铝锭通过第五通孔顶出,并回复带初始状态,此时第二电机启动进而通过第二螺纹杆带动第六滑动块下降,进而带动第八开腔下降,进而带动第三滑动块缩回第六开腔内,此时第九滑块回复到初始状态,重复上述动作可实现持续完成铝锭的加工,通过本装置大大的增加的铝锭加工的自动化,同时也加快了铝锭加工的效率,值得推荐。

附图说明

为了易于说明,本发明由下述的具体实施例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有色金属材料熔铸加工技术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的一种有色金属材料熔铸加工技术设备,包括第一装置主体11、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内的成型装置、设置于所述成型装置下端的冷却装置、设置于所述成型装置内的顶出装置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11上端的熔融装置,所述成型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11内的第一空腔21,所述第一空腔21的上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二空腔25,所述第二空腔内设置有可左右滑动的第一滑块24,所述第一空腔21内通过连接架固定连接第一液压缸22,所述第一空腔21的右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三空腔42,所述第二空腔25右侧内壁的下端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二空腔25与所述第三空腔42的第一滑槽37,所述第一滑块24右侧端面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一滑槽37内的第二滑块23,所述第三空腔42的上侧内壁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二空腔25相连通的第二滑槽36,所述第二滑槽36内设置有可左右滑动且左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滑块24的右侧端面上的第三滑块88,所述第一空腔21的下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三滑槽55,所述第三空腔42下侧内壁的左端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三空腔42与所述第三滑槽55的第四滑槽52,所述第三滑槽55内设置有可左右滑动的第四滑块54,所述第四滑块54上端面的左端固定连接有通过所述第三滑槽52延伸入所述第三空腔42内的第五滑块53,所述第三空腔42内设置有可左右滑动的第六滑块43,所述第六滑块43的左侧端面与所述第一液压缸22的右端之间配合连接有第一液压内柱44,所述第二滑块23的右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六滑块43的左侧端面上,所述第六滑块43的下侧内壁内设置有开口向上的第七空腔45,所述第七空腔45的下侧内壁内上下贯穿设置有第一通孔51,所述第七空腔45的下侧内壁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通孔51相连通且开口向左的第一滑腔46,所述第一滑腔46内设置有可左右滑动且左端与所述第五滑块53固定配合连接的第七滑块48,所述第七滑块48内上下贯穿设置有在初始状态时与所述第一通孔51错位设置的第二通孔49,所述第七滑块48的右端面上固定连接第一弹簧47,所述第一弹簧47的右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滑腔46的右侧内壁上,所述第一装置主体11的下侧端面上固定连接有第二装置主体67,所述第二装置主体67内设置有第八空腔59,所述第八空腔59的上侧内壁内设置有连通所述第八空腔59与所述第三空腔42的第三通孔61,所述第八空腔59的左侧内壁内固定设置有第二液压缸58,所述第八空腔59内设可左右滑动的第八滑块56,所述第八滑块56的左侧端面与所述第二液压缸58之间配合连接有第二液压内柱57,所述第八空腔59内且位于所述第八滑块56右侧设置有可左右滑动的第九滑块64,所述第九滑块64的右侧端面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68,所述第二弹簧68的右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八空腔59的右侧内壁上,所述第九滑块64右侧端面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与所述第八空腔59下侧内壁滑动配合连接的第十滑块65,所述第八空腔59下侧内壁的左端固定设置有卡位装置。

有益地,所述熔融装置包括通过连接柱26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11上侧端面上的第三装置主体29,所述第三装置主体29内设置有第一开腔31,所述第一开腔31的上侧内壁内贯穿设置有进料口32,在初始状态时所述进料口32处密封设置有密封盖33,所述第一开腔31的下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二开腔28,所述第二开腔28内绕设有加热电阻丝27,所述第一开腔31的右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三开腔34,所述第一开腔31与所述第三开腔34的连接处设置有斜面结构,所述第三开腔34的后侧内壁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块35,所述第一固定块35内设置有加热电阻丝,所述第三开腔34的下侧内壁内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三开腔34与所述第三空腔42且与所述第二滑槽36相连通的第四通孔38。

有益地,所述冷却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第八空腔59下侧内壁内的第一冷却腔62,所述第二装置主体67的左侧且位于所述第一装置主体11的下侧端面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块70,所述第二固定块70内设置有第二冷却腔73,所述第二冷却腔73右侧端面的下端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二冷却腔73与所述第一冷却腔62的第一水管71,所述第一水管71上固定设置有抽水装置72,所述第二冷却腔73左侧内壁的上端固定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二冷却腔73与所述第一冷却腔62另一端的第二水管74。

有益地,所述顶出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第八空腔59右端的上侧端面内且开口向下的第四开腔81,所述第四开腔81的上侧内壁内固定设置有第一电机87,所述第四开腔81的左右两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五开腔84,所述第四开腔81内设置有可上下滑动的第一滑动块85,所述第一电机87的下端动力配合连接有与所述第一滑动块85螺纹配合连接的第一螺纹杆82,所述第一滑动块85左右两侧端面的上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五开腔84内的第二滑动块83,所述第二滑动块83的下侧端面上固定连接有隔热块86,所述隔热块86正下方的所述第八空腔59的下侧内壁内贯穿设置有第五通孔66。

有益地,所述卡位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第八空腔59右端的下侧内壁内且开口向上的第六开腔91,所述第六开腔91内设置有可上下滑动的第三滑动块92,所述第九滑块64的下侧端面上设置有开口向下且与所述第三滑动块92相配合的第一凹槽63,所述第六开腔91的左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七开腔93,所述第三滑动块92的左侧端面上固定设置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七开腔93内的第四滑动块95,所述第四滑动块95的下侧端面上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94,所述第三弹簧94的下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七开腔93的下侧内壁上,所述第六开腔91的右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八开腔97,所述第三滑动块92的右侧端面上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第八开腔97内的第五滑动块96,所述第八开腔96的右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九开腔98,所述第八开腔97的上侧内壁内固定设置有第二电机103,所述第二电机103下侧且位于所述第八开腔97内设置有可上下滑动的第六滑动块99,所述第二电机103的下端内动力配合连接有与所述第六滑动块99螺纹配合连接的第二螺纹杆101,所述第六滑动块99的右侧端面上固定设置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九开腔98内的第七滑动块102。

有益地,所述第三空腔42靠近右侧内壁的上侧内壁上设置有开口向下的第二凹槽39,所述第二凹槽39的上侧内壁上固定设置有天然气加热头41。

初始状态时,第一液压内柱44最大限度伸出第一液压缸22外,此时第六滑块43的右侧端面与第三空腔42的右侧内壁相抵接,此时第一滑块24右侧端面与第二空腔25的右侧内壁相抵接,此时第三滑块88将第四通孔38隔断开,此时第四滑块54的右侧端面与第三滑槽55的右侧内壁相抵接,此时第七滑块48最大限度伸出第一滑腔46外,此时第二通孔49与第一通孔51相连通,此时第一通孔51与第三通孔61相连通,此时第二液压内柱57最大限度缩回第二液压缸58内,此时第八滑块56的左侧端面与第八空腔59的左侧内壁相抵接,此时第九滑块64在第八空腔59内最大限度左移,此时第九滑块64的左侧端面与第三通孔61的右侧内壁相齐平,同时第一滑动块85在第四开腔81内最大限度上升,此时隔热块86的下端面与第四开腔81的下端开口相齐平,同时第六滑动块99在第八开腔97内最大限度上升,此时第三滑动块92的上端面与第十滑块65的下侧端面相抵接,此时第八开腔96的下端面与第八开腔97的下侧内壁相抵接。

通过本装置进行有色金属加工时,工作人员通过进料口32向第一开腔31内加入铸锭原料,此时加热电阻丝27通电将原料锭加热至融化状态,此时第一液压缸22启动,进而通过第一液压内柱44带动第六滑块43在第三空腔42内向左移动,进而带动第三空腔42移动至第四通孔38的正下方,同时第六滑块43通过第七滑块48带动第四滑块54向左移动,当第四滑块54左侧端面与第三滑槽55左侧内壁相抵接时,第四滑块54通过第五滑块53带动第七滑块48克服47的弹力作用,进而带动第二通孔49与第一通孔51左右错开,进而将第一通孔51隔断,此时第三滑块88被带动在第二滑槽36内向左移动,并打开第四通孔38,此时融化状态的铝液通过第四通孔38流入到第七空腔45内,当第七空腔45内铝液达到一定量时,第一液压缸22启动,进而通过第一液压内柱44带动第六滑块43回复到初始状态,此时第四通孔38再次被隔断,此时第七空腔45内的铝液通过第一通孔51,第二通孔49及第三通孔61流入到第八空腔59内,在此过程中,天然气加热头41喷射出火焰对第七空腔45内的铝液进行再次加热以预防凝固,此时抽水装置72启动,进而通过第一水管71,第一冷却腔62及第二水管74循环通水,进而对第八空腔59内的铝液进行降温,当第八空腔59内的铝液凝固时,第二液压缸58启动,进而通过第二液压内柱57带动第八滑块56向右移动,进而推动铝锭及第九滑块64克服第二弹簧68的弹力作用向右移动,当第一凹槽63移动至与第六开腔91相连通位置时,第四滑动块95受到第三弹簧94的弹力作用向上移动,进而带动第三滑动块92卡入第一凹槽63内,此时第九滑块64停止移动,并在此时第八滑块56回复到初始状态,此时第一电机87启动,进而通过第一螺纹杆82带动第一滑动块85向下移动进而将铝锭通过第五通孔66顶出,并回复带初始状态,此时第二电机103启动进而通过第二螺纹杆101带动第六滑动块99下降,进而带动第八开腔96下降,进而带动第三滑动块92缩回第六开腔91内,此时第九滑块64回复到初始状态,重复上述动作可实现持续完成铝锭的加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本装置进行有色金属加工时,工作人员通过进料口向第一开腔内加入铸锭原料,此时加热电阻丝通电将原料锭加热至融化状态,此时第一液压缸启动,进而通过第一液压内柱带动第六滑块在第三空腔内向左移动,进而带动第三空腔移动至第四通孔的正下方,同时第六滑块通过第七滑块带动第四滑块向左移动,当第四滑块左侧端面与第三滑槽左侧内壁相抵接时,第四滑块通过第五滑块带动第七滑块克服的弹力作用,进而带动第二通孔与第一通孔左右错开,进而将第一通孔隔断,此时第三滑块被带动在第二滑槽内向左移动,并打开第四通孔,此时融化状态的铝液通过第四通孔流入到第七空腔内,当第七空腔内铝液达到一定量时,第一液压缸启动,进而通过第一液压内柱带动第六滑块回复到初始状态,此时第四通孔再次被隔断,此时第七空腔内的铝液通过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及第三通孔流入到第八空腔内,在此过程中,天然气加热头喷射出火焰对第七空腔内的铝液进行再次加热以预防凝固,此时抽水装置启动,进而通过第一水管,第一冷却腔及第二水管循环通水,进而对第八空腔内的铝液进行降温,当第八空腔内的铝液凝固时,第二液压缸启动,进而通过第二液压内柱带动第八滑块向右移动,进而推动铝锭及第九滑块克服第二弹簧的弹力作用向右移动,当第一凹槽移动至与第六开腔相连通位置时,第四滑动块受到第三弹簧的弹力作用向上移动,进而带动第三滑动块卡入第一凹槽内,此时第九滑块停止移动,并在此时第八滑块回复到初始状态,此时第一电机启动,进而通过第一螺纹杆带动第一滑动块向下移动进而将铝锭通过第五通孔顶出,并回复带初始状态,此时第二电机启动进而通过第二螺纹杆带动第六滑动块下降,进而带动第八开腔下降,进而带动第三滑动块缩回第六开腔内,此时第九滑块回复到初始状态,重复上述动作可实现持续完成铝锭的加工,通过本装置大大的增加的铝锭加工的自动化,同时也加快了铝锭加工的效率,值得推荐。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