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轴抛丸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41428发布日期:2018-09-28 19:45阅读:67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中间轴抛丸工装。



背景技术:

抛丸工艺是将工件挂到抛丸工装上,然后将抛丸工装挂到抛丸机内,钢丸抛向工件的表面,可以对工件的表面进行清理,使工件变的美观,或者改变工件的应力,提高工件的使用寿命。

中间轴是汽车变速箱里的一根轴,轴本身与齿轮为一体,轴身和齿轮形成台阶,轴身含有盲孔。中间轴表面清理抛丸后不能有油斑残留,轴上齿轮不得有磕碰,盲孔不能有钢丸残留。

现有的中间抛丸工装对中间轴的挂设不合理,在抛丸时中间轴相互滚动撞击存在磕碰,并且在中间轴端部的盲孔处堆积有钢丸,需要由人工进行倾倒,工作量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可有效防止中间轴相互间磕碰的中间轴抛丸工装。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中间轴抛丸工装,包括中心吊杆、与中心吊杆同轴设置的上支撑环和若干固定在上支撑环上的纵支撑杆,所述的纵支撑杆与中心吊环平行,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纵支撑杆与中心吊杆之间均设有一个位于同一平面内的横支撑杆,所述的横支撑杆上固定有一个与上支撑环同轴设置的下支撑环,所述的上支撑环与下支撑环之间设有若干用于限制中间轴滚动的限位结构。

在上述的中间轴抛丸工装中,所述下支撑环的外径小于上支撑环的外径,所述的纵支撑杆为3-6个且均匀分布,所述横支撑杆的数量与纵支撑杆的数量相等。

在上述的中间轴抛丸工装中,所述的纵支撑杆为3个,所述的横支撑杆为3个且均匀分布,3个所述横支撑杆远离纵支撑杆的一端与中心吊杆固连。

在上述的中间轴抛丸工装中,所述的限位结构包括若干设于上支撑环上的支架一和若干设于下支撑环上的支架二,所述的支架一与支架二一一对应设置,若干所述的支架一均匀分布在上支撑环的顶部且其上设有弧形凹槽一,所述支架二的数量与支架一的数量相等且均匀分布在下支撑环的顶部,所述的支架二上具有与弧形凹槽一相对设置的弧形凹槽二。

在上述的中间轴抛丸工装中,所述的弧形凹槽一沿上支撑环的径向延伸,所述的弧形凹槽二沿下支撑环的径向延伸,所述弧形凹槽一的中轴线在下支撑环上的投影和与其相对设置的弧形凹槽二的中轴线在下支撑环上的投影共线。

在上述的中间轴抛丸工装中,所述下支撑环的高度低于上支撑环的高度,所述弧形凹槽一的底部与弧形凹槽二底部的连线与下支撑环所处的平面的夹角大于0°。

在上述的中间轴抛丸工装中,所述弧形凹槽一的底部与弧形凹槽二底部的连线与下支撑环所处的平面的夹角为28°~30°。

在上述的中间轴抛丸工装中,所述弧形凹槽一的底部与弧形凹槽二底部的连线与下支撑环所处的平面的夹角为29°。

在上述的中间轴抛丸工装中,所述的支架一为21个,所述的支架二为21个。

在上述的中间轴抛丸工装中,所述弧形凹槽一的半径与弧形凹槽二的半径相等。

在上述的中间轴抛丸工装中,所述的弧形凹槽一的半径为22mm,所述的弧形凹槽二的半径为22mm。

本中间轴抛丸工装可以采用低碳钢进行渗碳热处理,也可以采用高硬度的不锈钢材料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中间轴抛丸工装具有以下优点:

中间轴摆放在弧形凹槽一与弧形凹槽二之间,接触面积小,并由中间轴上的轴承限位,抛丸可以有效打击到中间轴的每个部位,抛丸效果好;支架一和支架二可有效对中间轴进行限位,防止中间轴相互间滚动造成的磕碰;中间轴被放置在支架一与支架二上时,其与水平面所形成的夹角为29°±1°的自流角度,抛丸后留在中间轴下端部的盲孔内的钢丸可以自动流出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一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图2中M-M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架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中心吊杆;2、上支撑环;3、纵支撑杆;4、横支撑杆;5、下支撑环;6、支架一;7、支架二;8、弧形凹槽一;9、吊环;α、中间轴中轴线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中间轴抛丸工装,包括中心吊杆1、与中心吊杆1同轴设置的上支撑环2和若干固定在上支撑环2上的纵支撑杆3,纵支撑杆3与中心吊环9平行,纵支撑杆3与中心吊杆1之间均设有一个位于同一平面内的横支撑杆4,横支撑杆4上固定有一个与上支撑环2同轴设置的下支撑环5,上支撑环2与下支撑环5之间设有若干用于限制中间轴滚动的限位结构。

下支撑环5的外径小于上支撑环2的外径,纵支撑杆3为3-6个且均匀分布,横支撑杆4的数量与纵支撑杆3的数量相等。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纵支撑杆3为3个,横支撑杆4为3个且均匀分布,3个横支撑杆4远离纵支撑杆3的一端与中心吊杆1固连。

如图3所示,限位结构包括若干设于上支撑环2上的支架一6和若干设于下支撑环5上的支架二7,支架一6与支架二7一一对应设置,如图4所示,若干支架一6均匀分布在上支撑环2的顶部且其上设有弧形凹槽一8,支架二7的数量与支架一6的数量相等且均匀分布在下支撑环5的顶部,支架二7上具有与弧形凹槽一8相对设置的弧形凹槽二。

本实施例中,弧形凹槽一8沿上支撑环2的径向延伸,弧形凹槽二沿下支撑环5的径向延伸,弧形凹槽一8的中轴线在下支撑环5上的投影和与其相对设置的弧形凹槽二的中轴线在下支撑环5上的投影共线。

如图1和图3所示,下支撑环5的高度低于上支撑环2的高度,弧形凹槽一8的底部与弧形凹槽二底部的连线与下支撑环5所处的平面的夹角大于0°。

具体的,弧形凹槽一8的底部与弧形凹槽二底部的连线与下支撑环5所处的平面的夹角为28°~30°,本实施例中,弧形凹槽一8的底部与弧形凹槽二底部的连线与下支撑环5所处的平面的夹角为29°,中间轴放在支架一6与支架二7上时,中间轴的中轴线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为29°。

如图2所示,支架一6为21个,支架二7为21个。

本实施例中,弧形凹槽一8的半径与弧形凹槽二的半径相等,弧形凹槽一8的半径为22mm,弧形凹槽二的半径为22mm。

中间轴抛丸工装可以采用低碳钢进行渗碳热处理,也可以采用高硬度的不锈钢材料制成。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的结构原理同实施例一的结构原理基本相同,不同的地方在于,如图5所示,将若干个中间轴抛丸工装堆叠起来形成一个组合体,使其能同时对多组中间轴进行抛丸,并在位于最上方的中间轴抛丸工装的中心吊杆1的顶部设置吊环9。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